心理咨询师“避雷指南”:如何判断一个咨询师靠不靠谱?

文化   2024-12-03 12:01   北京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近期,澎湃新闻的一篇报道引发热议,文章讲述了一位年轻女性因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寻求心理咨询支持,但在长达6年的咨询中,前后两位心理咨询师对她的帮助效果甚微,反而不少做法具有很大的争议。在某次结束咨询不久后,她走向绝望,最终选择离开人世。

真实事件之下,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很多人也在疑惑:如何判断一个咨询师是否有经验,是否靠谱,是否适合自己?
訾非是美国佐治亚大学教育心理系博士,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和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做过很多年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工作。在他看来,“相对靠谱”的咨询师的总体特征是,知道自己的不够靠谱。他总结了几条经验,或许可以作为帮助普通人“避雷”不靠谱心理咨询师的参考。


文|訾非
心理咨询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行业。在2001年之前,中国并没有“心理咨询师”这个正式职业,那时有些高校里也有心理咨询室,也有一些从事精神医学、心理学教学等工作的人士接受临床心理学培训并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但这个职业的官方认可是从2001年春天开始的。

200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即现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并将“心理咨询师”列入了《中国职业大典》。2001年8月,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正式开始了。2001至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经给‌140多万人发放了心理咨询师二级或三级证书(心理咨询师一级证书始终未曾推出)‌,接受过心理咨询师课程培训的人更是远远超出这个数量。如果我们以发达国家每1000人里有1名心理咨询师的比例来看,我国心理咨询师的人数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爱情公寓》剧照
但是以16年时间迅速弥补职业缺口,走过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发展路径,在其他职业上也许是可行的,但在心理咨询这个职业上就勉为其难。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把“心理咨询师”从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里删除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考试和证书发放也不再进行。自2017年及今,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普遍认可的职业认证体系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一个是国家卫健委组织的心理治疗师全国统一考试。前者有注册助理心理师、注册心理师和注册督导师三种职业认证,后者在通过卫健委组织的考试后由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颁发心理治疗师证书,目前有初级和中级两种。2001-2017年获得二三级咨询师证书的人,希望继续从业的,一般会努力成为注册心理师或者心理治疗师。

很多人都会问这个问题:“什么样的心理咨询师是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如果从概率上来说,已经成为注册心理师和考取心理治疗师的人更有可能具备足够好的职业素养。但是注册心理师和心理治疗师人数不多,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而且仅仅根据某个人是否拥有某些证书来判断他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某些职业上是不够有效的——心理咨询便是其中一种。判断一个厨师是不是合格,让他当众做几个菜,其他人也都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但判断一个人做企业家是否合格,就无法通过几次考试来得出结论。虽然他们有时候会得到“优秀企业家”的称号或者证书,人们也大抵不会相信纸面上的证明能说明一切。就不确定性和经验的抽象性而言,心理咨询师(下文把心理咨询师、心理师和心理治疗师统称为“心理咨询师”或“临床心理工作者”)是介于企业家和厨师之间的一种职业。有些地方有确定性,有些地方评估起来颇不容易。

《谁是凶手》剧照
所以,除了心理咨询师提供的职业资格证书,寻求心理咨询的人的确希望有一些其他证据的支持,以评估心理咨询师是否“靠谱”。鉴于心理咨询工作很专业、很抽象,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非专业人士评判咨询师的工作,难度委实不小。即便如此,一些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还是可以众所周知。本文就介绍其中四条。当然,这些并不能概括所有,而且也没有把职业伦理包括进来。

01
不会夸张承诺心理咨询的效果

这一条实际上不仅适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个职业,也适用于一切与医疗和健康有关的职业领域。我们都知道,靠谱的医生不会向患者保证百分之百的治疗效果,而江湖郎中却会大包大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从业者亦如此。人的身体是复杂系统,而比之于身体,我们的心灵又格外复杂一些。而且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要比医患关系更复杂更微妙。

《心理医生大卫》剧照

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来访者并不是看病的“患者”,不是被动的“被治疗者”,他是一个通过咨询师和咨询室这个环境获得更好的自知,集聚改变的力量,探索更好的方法的人。即便咨询师有时会使用一些“技术”或者提供给来访者一些“对策”,也并不会像医生那样带有权威性甚至强制性。例如,医生会和病人说:“你必须每天服用抗生素”“这个肿瘤必须切除”。而一个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是不能说出类似的话来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有赖于来访者自身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增强,有赖于他发自内心的改变和成长的意愿。而在生理疾病的治疗中,这些却经常是相对不重要的——只要患者不讳疾忌医就好了。
心理咨询目标的达成,很大程度上在于来访者自身的意愿和努力。鉴于此,“我保证你来我这里咨询100%有效”这种话就无从说起。

02
不会否定精神医学的价值

虽然如今精神医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精神类药物在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的疗愈中早已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坊间流传的对精神医学的看法,似乎仍然停留在后结构主义哲学家福柯《疯癫与文明》(1960)那本书所持有的认识水平,即认为精神障碍是一种社会建构,是一些基于现象观察而发明的标签。
事实上,在生理学、遗传学、脑与认知神经科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加持下,精神医学对于异常的心理活动已经有了许多深刻的认识,积累了大量的直接证据。然而我们在坊间听到的主要的依然是“精神分裂症只是一个标签”“只要你有一个坚强的性格,你就不会抑郁”“强迫症是因为成长的环境太严苛了”“自闭症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精神类药物只能治标,心理咨询才能治本”这类似是而非的说法。这些说法甚至还时不时出自有影响力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从业者。人们更愿意相信、也更愿意传播“心病还需心药治”这种颇具文学色彩的说法。

《女心理师》剧照
“心病”当然并不都是心理的层面上出了问题,就像呼吸道症状并不都是呼吸道的问题——它可以是消化道出了问题,也可以是心血管系统的问题,或者因为环境里出现了过敏原。有一些“心病”可以是身体层面上出现了问题。例如,酒精中毒可以导致行为紊乱、心理失常。这种情况不仅在觥筹交错的宴会上发生,若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血液里被注入酒精,某些人一样会行为紊乱,心理失常。

再比如,有一些——尽管不是所有的——双相障碍(又称为躁郁症)者出现的心理和行为紊乱主要是生理层面上的变化带来的,这种情况下药物治疗就必不可少。一些顺利经过了青少年期,性格发展比较成熟的人,到成年或者接近成年的时候出现躁郁发作,只需要药物治疗就可以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而心理治疗在这种情况下的作用只是帮助患者学会自我照顾和关注情绪变化。
如果心理治疗师向有双相障碍的来访者承诺无需药物治疗,通过心理治疗就可以得到康复,他/她或者没有接受过充分的职业训练,或者就不是一个诚实的临床工作者。总的来说,有些躁郁症以生理因素为主,有些则有心理因素的参与,还有一些不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加在一起效果都不佳,属于疑难杂症。心理治疗绝不是像有些从业者吹嘘的那样“心理治本,药物治标”,仿佛只要愿意长期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不论什么精神障碍都能最终搞定。

《狗十三》剧照
03
会全面地考虑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成因

如果你通过看公众号,刷短视频,读网文等公共媒体了解心理学知识,大概经常碰到诸如此类的说法:“孩子之所以厌学,是因为他在以这种方式与专断的父母对抗”“这个妈妈如此担心儿子不能考上重点大学,是因为想通过孩子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他明明有高血压,还天天酗酒,那是因为他在潜意识的层面想毁掉自己”“只有真正拥有了安全感,才能治好你的紧张性头痛。”仿佛一种心理现象只有一种单一动因。这种简单化思维和“因为我是处女座,所以是个完美主义者”这样的断言一样玄幻。

有没有孩子是因为与专断的父母对抗而厌学?当然有。但有没有孩子因为罹患了抑郁障碍而无法跟得上学业进度,结果因无力感而厌学?也有不少。有没有一直名列前茅、自感智力超群的孩子进入到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发现自己成绩平平,因倍感挫折而厌学?不计其数。厌学的原因多种多样,而且这些因素还可以交织在一起共同发生作用。

担心儿子不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妈妈是因为想通过孩子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也许有人的确如此。但如果10个妈妈有9个都“鸡娃”,那第10个妈妈的焦虑为什么不可以是群体压力的后果呢?或者为什么不可以是群体的焦虑与个人的性格相互叠加的结果?

《小舍得》剧照
罹患高血压还日日酩酊,也可以因为已经对酒精产生了身体和心理依赖,只有从死亡线上走一遭下来才能忍痛割爱。那个罹患紧张性头痛的人成天忙忙碌碌,仿佛跑轮上的白鼠。但个中原因除了缺乏安全感——比如害怕被解雇或者想通过多多挣钱来补偿不安——也未必不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学会如何放松自己。如果他是一个从幼儿园开始就一周参加五个辅导班、身体的需求从来没有被尊重的人,及至成年,他可能根本都不知道大脑需要放松。他甚至可能都不知道大脑放松是一种什么感受——除非他重新学习以找回这种体验。

对于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成因,相对靠谱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会秉持 “生物-心理-环境”整合视角,除了心理活动本身会影响心理和精神健康,他们会考虑身体生物因素——例如脑生理活动——对心理的影响,也会考虑环境因素——例如社会环境、物理环境、自然环境——对心理的影响。在考虑心理活动本身的时候,会把心灵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来看待,作为这个系统的成分的潜意识、信念、习惯、性格、思维方式、自我觉察能力、创伤记忆……都影响着心理活动。他们不会认为只有潜意识或者任何一种单一心理因素决定着心理活动。

04
对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来源的看法不是狭窄的

既然心灵是一个复杂系统,在心理层面,咨询师不会只抓住某个心理成分来工作。他们不会对每个来访者都不分青红皂白地分析潜意识,或者与“错误信念”去辩论,或者探索原生家庭,或者提高自我觉察……不会凭着“一招鲜”去“吃遍天”。他们会实事求是地分析来访者当下求助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什么心理因素有关,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咨询技术。
他们会意识到,许多心理问题是与多个心理成分有关。被压抑下去的想法、被隔离的情感、糟糕的情绪调节能力、不明智的思维方式、歪曲的信念、持久的创伤记忆、不良的生活习惯、自我觉知的缺乏……这些当然都可以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聚焦点,但咨询师必须贴近来访者的经验了解实情,而不是想当然地拿理论来生搬硬套。而且咨询师也会避免过度依赖自己的过往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防止用过往的经验形成的思维定式干扰自己对当下的来访者的理解。他们知道每一个来访者都是独特的。

《女心理师》剧照
因为心理活动又受身体和环境的影响,相对靠谱的心理咨询师知道有些来访者的求助问题需要生物层面的治疗,不会排斥药物治疗、运动处方等可能有效的方式。他们也能积极看待环境层面的改变对心理疗愈的意义。例如在学校遭遇频繁霸凌的孩子,如果能改善他的环境,使霸凌不再发生,那么孩子的某些“心理问题”——例如社恐和学习困难等——便有可能迅速得以好转。如果不关注环境而只在孩子的个体心理层面做工作,就可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以上四个方面,是相对靠谱的咨询师的一些基本特征。最后,但绝不是最不重要的: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需要不断学习、掌握心理学的新知识,刷新对人类心灵现象的认知,从而使咨询与治疗工作具有更好的效果。这种效果的获得,有赖于临床心理工作者本人在“广博”和“专精”两方面都要孜孜以求。广博主要指对于自身专精之外的领域也要有所了解,以免武断地把自己不擅长、或者不属于自己领域的工作揽到自己手里,专精是指在某个领域越来越富有经验,使得合适的求助者能够获得越来越有效率的帮助。

《关于唐医生的一切》剧照
笔者用“相对靠谱的”这个词来描述咨询师,而不用“靠谱的”,是因为,绝对靠谱的咨询师恐怕是并不存在的。心理咨询这个职业在世界范围内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心理学从其诞生到如今也不到150年,人类心灵活动的诸多方面还是未解之谜,许多心理学知识的碎片还需要整合,大量相互矛盾的观点需要辨析。所以,“相对靠谱”的咨询师的总体特征也就是:知道自己的不够靠谱。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小风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