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面对危险的紧急时刻,华国锋、叶剑英等人采取断然措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特殊时期。
不过尽管结束了特殊时期,但摆在他们面前的中国经济等问题依旧严峻。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而要想让改革开放落实到实处,需要“老舵手”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的同时,提拔起用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显然是不可或缺的。
1981年6月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华国锋辞去了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两个职务。
空缺的这两个职务中,前者由胡耀邦担任,后者则由邓小平担任。
而在政治局常委的排名中作为总书记的胡耀邦位列第一,叶剑英元帅第二,邓小平位列第三。
事实上,这个排名从叶剑英的资历、地位、功勋、职务上而言是并无大问题的。
不过对于自己居于邓公之前,叶帅看后却表示不赞同,并提出要求更改为邓小平在前。但对于叶剑英的这个要求,邓小平却选则了拒绝。
叶剑英,1897年生育于广东梅县,比邓公年龄大7岁。其革命经历曲折,资历甚老。
早年受辛亥革命影响,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还参加了驱逐桂系军阀之战役。
而在1924年,他参加了创建黄埔军校,并出任要职,也是这时他便已经要求加入共产党。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叶剑英通电反蒋,并在7月份加入共产党。
之后叶剑英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
同样是1927年,当时邓公刚从苏联回国,在上海开展工作,一年后担任了中共中央秘书长。
南昌起义时,叶帅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第一时间挫败了敌人针对叶挺和贺龙的阴谋。起义军撤离南昌后,军阀张发奎有意追击起义部队,他站出来力劝张发奎停手,这让起义部队不至于被强大的敌人消灭。
南昌结束4个月后,他和叶挺发起了广州起义,这次起义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共同拉起了最初的红军队伍,为革命点燃了星星之火。
此后叶剑英陆续担任了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和第一纵队司令员等职务,在反围剿战斗和长征中久经考验,在关键的遵义会议上,他全力支持毛主席的作战理念。在草地分兵的时候将张国焘企图分裂部队的阴谋第一时间告知毛主席,再次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西安事变发生后,叶剑英积极协助周总理解救被关押的同志,推动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
在三大战役时期,他在大后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稳定了北平等重要城市的社会秩序。
1949年10月,叶剑英和陈赓出兵广东,带着部队打回了老家,所部解放了海南岛。
之后叶剑英长期在广东任职,推动了广东的发展,1955年大授衔时,位列十大元帅。
在特殊时期,叶剑英坚持斗争,虽然遭到了不公正待遇,被解除了职务,但他始终如一。
1971年事件后,他以军委副主席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1976年,在历史的关口,叶剑英和华国锋等人选择了毕其功于一役,采取果决措施扭转了大局。而这是离不开叶剑英在部队里的极高威望的。
1977年,凭借着稳定了部队,叶剑英继续担任了中央副主席职务。
而在华国锋辞任后他公开场合多次力荐邓公主持大局,拒绝了其他干部推荐他担任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的建议。
也正是因为这些当时定排名的时候,叶帅被排在了邓公的前面。
不过对于这些,他坚持认为从大局出发,邓公比他更有能力和魄力,国家要建设经济就需要这样的人。
至于为何胡耀邦居于第一,那是因为对于改革开放事业,叶剑英认为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胜任高强度的工作了,需要年富力强的人站出来。
对此,邓公也持有相同观点,最终经过反复考虑,两人一致认为年轻的胡耀邦更适合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为了让胡耀邦能够安心工作,打消顾虑,邓公还鼓励胡耀邦说:“你要当仁不让,挑起大梁。”
而对于自己在内的一些老同志的作用,叶剑英和邓公都认为应该发挥把关定向的作用,因此邓公接受了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和他一起稳定了军队。
但对于他提出的要把第二名的位置让给邓公的事,邓公表示没有这个必要。
因为两位老同志一心为国家的前景考虑,个人排名谁在前谁在后都是虚名,他们看来根本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