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太平洋战争末期在各个孤岛上拼得血流成河的其他旅团相比,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异类
1. 甲支队的部署
1943年左右,驻守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的日军陷入苦战。为了应对紧急情况,需要加强南洋群岛这一后方地区的防守。然而日本海军已全力投入到所罗门群岛的战斗中,而陆军也不愿意进一步增派兵力到南方。
在这段时间内,美军整备了兵力,在1943年8月31日对南鸟岛(即马库斯岛)发动了袭击,造成守军重大损失。受到震惊的日军迅速采取行动,着手加强南洋群岛的防守。
此前,南洋群岛主要由以马绍尔群岛为中心的“南海守备队”负责防守,战力薄弱,如果盟军发起进攻,几乎无力抵挡。南鸟岛遭受盟军空袭之后,日军大本营决定将第五二师团投入南方防御,并将其所属的步兵第一〇七联队改编为海上机动部队,命名为“甲支队”。
第一〇七联队从8月起开始在进行长期演习,9月2日接到动员令后,迅速完成出征准备,9月11日出发。因时间紧急,部队仅带着士兵出发,在登船地点宇品领取个人装备。
由于“甲支队”极为重要,所以由联合舰队直接负责运输任务,并在出发时归入联合舰队指挥。被称为“丁运输作战”,使用战斗舰艇进行运输。
虽然决定将部队投入南方,但“甲支队”具体守备地点尚未确定。由于其任务是进行对马绍尔群岛的机动防御,部队首先被派往对马绍尔进攻和东南方向机动都较为便利的波纳佩岛(Pohnpei)。
**“丁一号运输作战”**
轻巡洋舰“木曾”号、“多摩”号,特设巡洋舰“栗田丸”,驱逐舰“大波”号、“谷风”号,航空母舰“隼鹰”号:联队本部、第一大队、联队炮兵中队、山炮兵第十六联队第三大队、工兵第五二联队第二中队
于9月22日至27日抵达。
**“丁三号运输作战”**
未在一号作战中运输的联队剩余部分,海军第一通信队
于10月27日抵达。
第一次运输部队在到达波纳佩岛后,原计划立即转用到马绍尔群岛,但在最后时刻被取消,改为协助守备波纳佩岛。
波纳佩岛位于太平洋中央的加罗林群岛,在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最大的重要基地——特鲁克岛的东面。
一战之后,根据《凡尔赛条约》,作为托管国的日本控制了赤道以北的所有德国殖民地,包括波纳佩岛、卡罗琳群岛、马绍尔群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关岛除外)和胶州湾。
德国殖民时期的波纳佩岛
今日波纳佩岛
1940年,第五根据地队在塞班岛组建,随之成立了同根据地队的第四防备队波纳佩派遣队,首次负责波纳佩岛的防守。1941年在特鲁克岛新设了第四根据地队,波纳佩派遣队因此归入该队的指挥之下。
随后又以派遣队为基础,于1942年4月10日成立了第42警备队,形成了在波纳佩岛的独立守备队。其兵力配置如下:
波纳佩陆上部队**:第42警备队、4座特设炮台、2座特设防空炮台、2个瞭望所、特设监视艇等。
波纳佩海上部队**:第57驱潜艇队、国光丸、第十五昭南丸、第二拓南丸。
到1943年9月时,守备队的兵力如下:第42警备队约有600至900人,特鲁克岛第四通信队第三分遣队等其他各分遣队总人数约350人,装备有15厘米平射炮8门、8厘米平射炮8门、8厘米高射炮2门、12.7厘米高射炮2门等。尽管这些炮为旧式,但数量不少。
波纳佩岛上遗留的日军装备
但还未等到南洋各岛的防御体制完成。1943年11月,美军进攻吉尔伯特群岛,在塔拉瓦岛和马金岛登陆。
美军登陆塔拉瓦岛
“甲支队”按计划作为海上机动兵团展开了反登陆行动,支队长山中大佐带领联队本部、第三大队、联队炮兵中队、通信中队、山炮兵第十六联队第三大队、工兵第五二联队第二中队、海军第一通信队等部队,前往马绍尔群岛的夸泽林环礁。
然而在这一阶段时,塔拉瓦岛和马金岛已经被美军彻底攻陷,甲支队被分散到内南洋各岛的防守任务中。
联队本部及直属部队、第一大队被部署到库赛岛,第三大队、山炮兵大队、工兵中队则被部署到米雷岛。
波纳佩岛上仅剩下第二大队及其他大队和联队总部的残部。战力因此大幅削弱,日军因此决定将在伪满铁岭编成的“南洋第三支队”调往该岛进行守备。
南洋第三支队于11月15日发布动员令,部队以关东军的3个独立守备步兵3大队为基础,编入了配备有9辆九五式轻战车的战车中队和工兵中队,是一支颇具战斗力的部队。
1944年1月10日,南洋第三支队抵达波纳佩岛,指挥下包括一〇七步兵联队第二大队和海军第42警备队,负责全岛的统一指挥。支队长为渡边雅夫少将,总兵力为1901人。
岛上还意外接收了一批增援:原本为了加强“甲支队”的火力,各大队编有一个迫击炮中队。为了进一步提升支队的战斗力,还增设了机枪中队、战车中队和卫生队。
这些部队在国内组建后迅速运往南方,首先到达了波纳佩岛。原计划将这些部队送往库赛岛和米雷岛,但由于船运已经中断,最终编入波纳佩岛的第二大队指挥下。此时在波纳佩岛的一〇七步兵联队的战力如下:
步兵第一〇七联队(在波纳佩守备队)
第二大队:大队长伊藤皓少佐(大队兵员1205名,其他联队残部248名,主要为病患)
迫击炮第1、2、3中队(母队为迫击炮第1联队。第1中队148人,第2中队153人,第3中队149人。各中队配备97式(二式)中迫击炮12门)
机枪中队(母队为机枪第一大队。71人,配备九八式高射机枪6门)
战车中队(母队为战车第二联队。63人,配备九五式轻战车9辆)
卫生队(186人)
总兵力:2223人
虽然是步兵大队,却附带了3个迫击炮中队、1个战车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这使得这个步兵大队在日本陆军各大队中成为了罕见具备极重型火力的作战部队。
增援并没有就此结束:原计划前往威克岛的独立混成第五联队的一半兵员于1944年2月1日抵达特鲁克岛。
然而同日盟军在马绍尔群岛的夸泽林环礁登陆,这下就无法继续前往威克岛了。因此该部改为负责位于特鲁克岛东侧的波纳佩岛的守备任务。编制如下:
独立步兵第五联队(驻波纳佩守备队)
第二大队:大队长才津彌三郎大尉[包括3个步兵中队、机枪中队、步兵炮中队(配备37毫米速射炮2门、92式步兵炮2门)]
炮兵大队:大队长田口多德少佐(编制有2个野炮中队,每个中队装备3门野炮)
工兵中队
卫生队
总兵力:1757人。
稍早之前的1943年10月,海军第221设营队在摩托罗克环礁完成了机场的设立后,在转移至布朗环礁途中遇难,剩余人员登陆波纳佩岛,编入了第42警备队。
1944年2月,第222设营队的残余人员与第221设营队的人员合并,重新编组了第221设营队。该部队约有400人左右,海军部队总兵力约为2000人(警备队司令内藤淳大佐)。
2.波纳佩岛与空袭
波纳佩岛在南洋诸岛的孤立状态下,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守备队。波纳佩岛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位于特鲁克岛和马绍尔群岛的中间,成为连接马绍尔群岛的关键地点。
特鲁克岛作为日本海军最大的基地,位于太平洋的中心位置,北面是作为中转点的马里亚纳群岛,南面是激战区的拉包尔、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西面则是资源丰富的帕劳环礁,而东面则是前线的马绍尔和吉尔伯特群岛。
特鲁克所在位置(Truk Lagoon)
由于特鲁克岛的重要性,因此日军决定在外围岛屿上部署守备队,以构建防线,包括西面的沃勒艾环礁(Woleai Atoll,关于此地的故事,此参看饿殍遍野的修罗地狱:日军混成第50旅团梅雷约岛战记)、南面的莫特洛克群岛( Mortlock Islands)、北面的恩达比群岛(Enderby),以及东面的波纳佩岛。
波纳佩岛是连接特鲁克群岛和马绍尔群岛的关键岛屿,对马绍尔群岛的运输作战至关重要。因此,在马绍尔群岛成为战场时,波纳佩岛作为基地,航空队和舰队都从这里出发。
波纳佩岛对于盟军来说也是一个难缠的目标。因此1944年2月15日,盟军在特鲁克大空袭之前,现开始对波纳佩岛进行大规模空袭,波纳佩市区大部分被毁。在3月美军舰载机的空袭中,迎击的第二二航空战队几乎全军覆没。5月,美军攻占荷兰迪亚后,加大了对波纳佩岛的打击力度,美国战列舰群也首次在二战中进行编队舰炮射击。
这一系列攻击导致了日军包括特设监视艇在内的大多数舰艇被毁,地面设施和弹药等也遭到严重损失,人员遭遇巨大杀伤。
3. 独立混成第五二旅团编成
在经历空袭的打击下,马绍尔群岛失守,特拉克岛被瘫痪,波纳佩岛逐步被孤立。1944年5月,随着“下一步就是马里亚纳了!”(「次はいよいよマリアナだ!」)的号召,日军组建了第三十一军,负责指挥内南洋的守备队。波纳佩岛也被纳入这一指挥下,开始重新整顿防守体系。
当时波纳佩岛的守备队战力不可小觑。以5个步兵大队为核心,配备了炮兵大队、2个战车中队、3个迫击炮中队、2个机枪中队、2个工兵中队,此外还有装备有平射炮和高射炮的海军部队。
拥有这样规模的守备队,除了几个师团级别配备的岛屿外,再没有其他类似的。即使在马绍尔群岛,大多数岛屿的战力也只是这个规模的几分之一。
然而这些部队是杂乱组合在一起的,虽然为了方便起见,统一归南洋第3支队指挥,但复杂的指挥体系不可避免。因此日军指挥部决定将这些部队整合成一个新的旅团,即“独立混成第五二旅团”。
根据编成上的关系,一〇七联队所属的部队保持不变,但南洋第三支队和独立步兵第五联队的部队进行了合编。
南洋第3支队的第1大队改编为独立步兵第三四二大队,第2大队改编为独立步兵第三四三大队,第3大队改编为独立步兵第三四四大队,独立步兵第5联队的第2大队改编为独立步兵第三四五大队,各大队所属的炮兵大队、坦克中队、工兵中队、通信队被划归旅团直属部队。总兵员数为3322人。
一〇七联队所属部队并未编入旅团,但纳入了其指挥下,海军部队也归旅团长指挥,从而建立了统一的指挥体系。
具体的防御体系划分为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和西部4个区域,并设立了直属反击部队。
每个区域配备1个大队,特别是战略价值较高的西部地区配备了2个大队以巩固防御。海军炮台主要集中在登陆地点进行射击,防线设在海岸线上,各大队将与的炮兵和坦克直接协作,采取滩头击灭战术。
到1944年底,中伪装阵地已经完成,到1945年4月,重伪装和滩头障碍物几乎安装完毕。
然而波纳佩岛此时已经成为断绝联系的孤岛,补给几乎不可能,只能偶尔获得少量食物和卫生用品。
不过与其他岛屿不同的是,波纳佩岛为东西南北各20公里的圆形岛屿,岛上有棕榈树丛生地带,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
因此从1945年开始,守军有了相应的食物配给,甘薯等的作物开始规模种植,达到了年产700吨的产量,岛上还发展了以野兽肉和鱼为主的产业,因此在南洋各岛屿中,波纳佩岛是口粮最为富裕的岛屿之一。
由于重火力和相对充足的食物,波纳佩岛的战力远超其他岛屿,防御也相当严密。此时战场已经转移至马里亚纳群岛和菲律宾,托鲁克岛已岌岌可危,拥有乌鲁施和沃勒艾环礁等泊地的盟军也没有特别重视攻打波纳佩的必要性。
最终,波纳佩岛守备队几乎未参与战斗,只是偶尔遭遇轰炸机空袭。一直到1945年8月22日驻岛各部队放下武器,25日解除作战任务,到1946年全部回国复员。
可以说由于南方船舶运输的中断,使得作为中转点的波纳佩岛守备队反倒得到了充分的整备,阴差阳错的躲过了全军覆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