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溯源 || 作者 韩清泉

文化   文学   2024-09-11 00:01   上海  
点上方蓝字天南地北会宁人免费关注


秦腔溯源

作者    ‖    韩清泉

作者简介:韩清泉,省作家协会会员,一名不务正业的农民,一名不能专心打工的文学爱好者,把爱给了文学,亏欠了很多人。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秦腔的历史起源》中是这样记载的。

战国时期。狼烟四起,群雄争霸,诸侯林立。秦国并不是一个传统的诸侯国,毕竟不是晋国这样的血缘亲属,也不是楚国那样的祖上是王室血脉。始祖秦非子是商名将飞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赢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周孝王六年(公元前905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秦国的领地在西戎一带,也就是如今甘肃全境。都城选址于“邑之秦”,所以从中可以推测出最早的秦都城应该是秦邑这个地方。那么这个秦邑的地方准确位置在哪里呢?据《史记》记载:“秦川清水县,本名秦,嬴姓邑。”所以最早的都城应该在如今的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附近。那么也就是说,泰腔最初的根源也就在这里孕育而成!生根发芽!一座都城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也就是多元文化聚集的场所!秦在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之后,不断壮大,逐渐吞并了周围一些部落,虎视着土地肥㓇的关中大地!慢慢地蚕食侵占了陕西全境,地盘大了,实力强了,原本的土地已经承载不起逐渐强大的秦了,公元前677年,秦国将都城东迁到雍地,也就是如今的宝鸡凤翔一带。秦腔也随之传播到这一带。关中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渭水孕育浇灌着这朵秦腔之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定都陕西咸阳。秦腔也占领了这座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便在这里安家落户,慢慢地登上了大雅之堂。由于官宦资本商人,都有固定的场馆楼舍演艺场所,由于都城政治因素,地理条件因素,致秦腔在发展过程中丢弃了舞枪弄棒,迎合了达官贵人喜好的“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的口味。经过上千年积淀,形成了陕秦唱腔道白独特的韵味,在这多元文化聚集的沃土,不断吸取养分,使重文的陕秦达到了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西秦腔就是甘肃本土的秦腔,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保留了秦腔粗狂高亢的原始状态。甘肃大地多山场庙宇,在固定的时间唱秦腔,这是农耕文化的产物。由于场地大,戏台也就大。于是刀枪棍棒这些戏曲工具在这里发挥出了它特有的魅力,由于山场庙宇唱神戏,舞台大利于吹火,便有营造神秘色彩的放火,喷火动作,在秦腔里叫作火彩,也叫烟火。这种烟火,在甘肃秦腔的舞台上有着非常重的作用。

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由此可知它的起源在甘肃。甘肃古称西秦,所以得名秦腔。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到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是大多数剧种的母体。

西秦 (385年~400年、409~431年),五胡十六国政权之一。陇西鲜卑族首领乞伏国仁所建。筑都城于苑川(今甘肃省兰州市)。其国号“秦”以地处战国时秦国 故地为名,《 十六国春秋》始用西秦之称,以别于前秦和后秦,后世皆延用。公元前385年,鲜卑酋长乞伏国仁在陇西称大单于,后被前秦皇帝苻丕封为苑川王,筑都城于勇士川(今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统辖甘肃武威到天水、陇南及青海东部共十一州、三十郡、四十八县。位于今甘肃榆中县夏官营镇的西秦国都遗址,呈方形,城内占地120亩,墙基厚5米,高10米,除了东面之外,其余三面皆有城门与瓮城。公元前 388年,其弟乞伏乾归立,称大单于,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公元前400年国灭于后秦,公元前409年复国,改称秦王,迁都苑川。乞伏炽磐又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市)。鼎盛时期,其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南部,青海部分地区。历四主,两次立国共三十七年。公元前431年被夏国所灭。

西秦戏是一种在广东汕尾潮汕地区和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流传了三百多年的甘肃腔调。它的名字叫西秦戏,也叫甘肃调,是西秦腔的一种。到现在仍然保有明代西秦腔的很多特点,舞台动作透显着粗犷豪迈,雄浑激昂的影子。西秦腔就是明末中期到清初,流行在甘肃境内的秦腔。西秦腔一词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年的杂书《钵中莲》中,发现有唱“西秦腔二犯”一调,当时西秦腔已经在江南流传了,其唱腔已经为其他曲艺所借鉴。这也是关于“秦腔”一词的最早出现,学界将其认定秦腔出现的最早文字记载。

明万历末年,南京的戏剧舞台有一位名角,因善于扮演奸臣严嵩而闻名。此人,就是明代秦腔大家马锦。当时南京最出名戏班是兴化部、华林部,马锦就是兴化部的台柱子。过去,马锦籍贯一直比较模糊,侯方域在《马伶传》中,只是写:“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近代学者们研究认为,马锦籍贯是兰州。研究兰州历史的康叙五先生认为,“明末时,兰州秦腔艺人马锦在南京兴化班演戏”。这个观点得到了学界普遍赞同。至今,学界对此观点尚无异议。有可能流传广东潮汕的西秦戏与马锦有不可分割的关联!

著名秦腔研究学者陈岚。经过长期的挖掘追寻研究,比对各种历史资料,从年画、脸谱、戏剧班社、戏楼等多处着手,寻找珠丝马迹。尤为珍贵的是从上世纪发现的高台忠义班账簿中,有关“洪武十一年(1380)组建乐善忠义戏班”资料。显示秦腔羽衣丰满于明初,在明中期就已经很盛兴了。大量的脸谱资料等证实,明中期西秦之地的甘肃,秦腔很普及了。甘肃大地保存了不少较完整的明代戏楼,这就物证了西秦之地甘肃秦腔的繁荣昌盛!

西秦戏又叫甘肃调。西秦戏中留存着古老剧种西秦腔的艺术因子,是明清地方戏曲声腔传播流变的活证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如今西秦戏已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广东甘肃两省,组建了一个田野考察团,对甘肃各地的秦腔,进行一次田野式普查,寻宗问祖,追溯根源!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点击右上分享到:QQ空间朋友圈

投稿视频新闻广告交流微信280615328

搜索公众号allhuining天南地北会宁人关注

分享提醒感谢有您 !

欢迎留言点个“在看”

天南地北会宁人
突出孝德引领的乡土文学大众平台,关注民俗文化、戏曲艺术、人文社科,终于等到您的参与,谢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