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又来了。这次我改头换面了。
今天努力用最后两小时,终于顺利扔了点“米”下锅。
下了4️⃣颗米。现在脑子非常充实。
(这是博导发给我们学习的。正好发出来共勉~)
再加上听着很酷的歌,心灵层面随着歌声飞扬。一扫今日没干活的阴霾。
有两个心得。
主要用以解决当多种活动同步进行导致我们的主要学习和产出论文时间碎片化问题。
第一步,如果是调研、干老师的活影响我们整段学习时间。那就接受。
接受这段时间就是没办法集中性的输出。
接受这段时间就是被打断了。
接受这种客观因素,并且在心理层面做好调适工作。
我们往往焦虑、内耗,就是没意识到自己时间精力有限,既要又要也要。怎么可能!在不熬夜的前提下,做不到!长期来看,多项需要大量脑力的劳动同时进行,对我们的持续学习、持续科研不健康!
所以,心理层面,先接受,
再降低期待!!!扔掉我们过分的责任心!!!和对自己斤斤计较的进度要求。
就完全地接受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会被分散。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大脑很难进入深度工作模式,难以进行需要高度集中和创造性的输出任务,比如撰写论文或进行复杂的科研工作。
别使劲扑腾了,越扑腾越心累。
然后换一个简单的思路。
那就是第二步的事情了。
大量输入。
做不了连续、集中的论文输出,那咱们就输入。输入一般对我们的精力、脑力要求更低一些,大脑就是这么懒惰和爱享受,正视ta!利用ta!善待ta!和ta合作共赢!
阅读最强相关的书籍、文献或资料,并且做好摘录。或者做数据的清洗、转录、简单分析。这都是写博论,写小论文都要做的基础工作。平时做感觉时间太浪费了,倒不如利用这段碎片化时间。
反正都得做!现在做也一样!
我们主要是在接收和理解信息,而不需要像输出时那样进行大量的思考、整合和创造。此外,输入的过程可以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积累知识和素材,为未来的输出打下基础。就像在准备写作时,我们先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和资料,了解各种观点和信息,然后才能写出有深度和见解的文章。
利用这段时间,不仅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我们的精力和时间,还能为未来的输出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和灵感。
亲测有效。说干就干。
读到博三,愈发深刻体会的一个心得。
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身心灵!我们可靠着它们给我们写论文,发表论文和找工作呢。
环顾周围很厉害很高产的博士生,他们都把自己照顾得越好。身心灵合一,情绪越开心,大脑越充实,一个时间段只做一件事,细嚼慢咽,成果越多的概率越高。
不信,你们也观察自己身边很优秀的博士生,劳逸结合➕高效休息➕高效写作,基本是两者都不耽误。
最后分享一句话,
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太阳一点点升起,一点点落下。花一朵朵开,一瓣瓣地落下,稻谷成熟,都慢得很。那些急骤发生的自然变化,多是灾难。如火山喷发、飓风和暴雨。一个孩子要长大是很慢的。一个人睡觉,也是很慢的,从日落到日出,人才能休息过来。 --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