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又翻出了一条私信。这条私信的问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近高频次收到,关于跨专业怎么适应的问题。
这个问题一般出现在博一阶段。当然我博二的时候也还在迷茫。我自己本身就是读博跨了一个一级学科。在这方面现在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当然这个想法不一定成熟,也欢迎大家讨论,交流,分享。如果大家还有一些困惑,也可以私信或者评论哦,我会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大家遇到频次较高的,在我有空时候作为合集统一回复哦。
这个学妹的问题大概是这样子的。我觉得最主要还是要从两点入手。第一就是从她自己本来的专业优势再到这个新的专业,这两者能做什么结合?怎么把它们结合到优势最大化?
第二,她现在就是从实证到思辨这样的一个研究范式的转变困难应该怎么克服。
我的建议是,
第一,抓紧适应,掌握两个专业的方法。
跨专业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也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虽然说跨专业,交叉学科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的方向与趋势。但是实际上跨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还是比本专业的少很多。这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的,尤其是在研一或者博一的时候。上课就会面临听不懂,没有任何积累,听的一知半解。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
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有劣势肯定也隐藏着机遇和机会。跨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够适应好新的专业,那相当于拥有两个专业的学科视野和方法。在两个专业都能通吃,打开自己的学术市场。可以自由的选择,想要在哪个方向,哪个专业。可能性会更多。但这一定是建立在你对这两个专业都有一定的了解基础上。要把这两个专业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才是我们和别人有所差异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地方。
比如这位学妹就可以结合管理学专业优势与教育学研究。探索教育管理、教育政策分析等交叉领域。如何将管理学中的一些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或者探讨教育政策对于学校管理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不仅能帮助你发挥原有的专业优势,还能为你在新的领域中找到独特的研究方向。当然这很考验你自己本来的选题。我们在申博的时候选择这个师门,选择这个老师,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就要谨慎思考清楚自己能不能在这个题目上有所拓展和胜任程度有多少。
不过你的选题如果已经确定下来是比较偏理论,思辩方向,而且你的导师也不太允许你有更多的创新,更希望你在原来的学科属性下去做传统的研究。那么建议你还是按照你导师的意思吧。
不过在确定之前,你可以跟导师再真诚的沟通一下你的想法。或许事情有转机呢,或许你就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一些交叉性的研究呢。
第二,关于面对从实证研究到思辨研究的转变,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也是一个深化理解和拓展研究视野的好机会。以下是两个建议,也希望能帮助你顺利过渡。
总结下来就是要,做好做冷板凳的准备。
一个是理解实证与思辨的关系。
• 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实证研究侧重于通过观察、实验或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以检验理论假设或探索现象的性质和规律。
而思辨研究则更偏向于理论构建和概念分析,通常不依赖于实证数据,而是通过逻辑推理、哲学分析和理论假设来探索问题。你可以从自己熟悉的实证研究出发,逐步引入思辨的元素,比如在分析数据时不仅仅关注数据本身,而是深入探讨数据背后的理论意义和哲学基础,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实证研究结果的深层含义。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现在的一些能够接收硕士、博士发表的期刊也非常欢迎有这些实证角度的论文。
•还建议你好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理论构建能力。这一点确实很难,我自己还在努力中,不过我比较幸运的一点就是我还是在做我原来那个方向的研究。思辨研究要求研究者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理论构建能力。你可以通过阅读哲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经典文献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同时,尝试对现有的理论进行批判性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论框架。
此外,参与学术讨论和研讨会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它们可以帮助你锻炼思辨能力,并且从他人的视角中获得启发。
最后总结一下,思辨能力的培养,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尝试去输出理解其中的逻辑、要义、要素,并且尝试去构建理论。所以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时间的大量准备。如果想要做好这份研究,静下心来做冷板凳。那是必须的。
博一就得老老实实开始。请老师帮忙列出书单。一本本的看过去吧。做好读书笔记。经常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笔耕不止,也可以尝试先写写小论文。
最后,请记住,跨专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适应。要相信人作为一个最高级的动物和拥有智慧、思维和执行力的有机体,ta的适应能力真的很强。请相信自己的身体潜能,也相信自己的努力,时间不会辜负每一个沉稳的努力的人。
最后分享一句话。你们现在度过的这段时间,应该很累、很孤单、很渺茫,没头没尾。可是没关系,你们现在才18岁。 -- 《你是谁 - 学校2015》
同理可得。如果你们现在也还是博1️⃣阶段,又是跨专业的。经常遇到听不懂。很累,很孤单,很渺茫。没关系。你们才博一。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去探索,去试错。去成长,去迭代。唯一的,是不要停止前进的脚步,向上的脚步和积极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