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啊。今天终于结束调研了。上午七点醒,九点到调研地点。十一点结束。累坏了。
正好就在淮海中路附近。来上海最出名的网红打卡地吃饭饭,看武康大楼。
(就这一个面积不大的源点广场聚集了非常多的人流量。)
吃完饭之后又哼哧哼哧坐一小时地铁回学校。两点多到学校困得要裂开,睡到现在。😂😂😂
有几个心得。
第一,评论区有朋友问我,一边调研还能一边写论文吗?
我的回答是no。很难。
也可以一边调研一边写论文,但这种不是持续性的。
从12月中旬,中间断断续续有许多场调研。不管是要主访谈还是去参观,亦或是只能做个非参与观察者,终究是要打起12分精神来,跟很多人打交道,加许多微信。
本来也挺纠结的,也想一边调研一边写论文的。但是现在完全不纠结了。就算我精神层面想两件事兼顾,但是根本就做不到啊。
调研的时候是可以看一些文献综述,是可以写一些田野观察记录,但是也真的是太累了。所以现在调研这些信息呀,材料啊,数据都还没有整理。
现在也更加能接受一个心态。结合我自己的体力和能力考虑,如果要出去调研那就不写论文。因为调研也是一个高消耗能量的动作和任务,对待一个I人尤其如此,与写论文一样同属于一种输出。所以在时间的安排上,调研和写论文这两件事,在一个时间段就只做一件事,高效的把这件事完成。就可以有的放矢的把这两件事分开进行。
第二个,科研真的是一个体力活,脑力活。
虽然我作为社科类的专业,不用像理工科那样定时定点打卡上班。但是结合我自己的毕业论文方向,我们要接触大量的相关研究对象的信息。如果只做单案例又显得过于单薄,所以我们要跑很多地方。比如上海,重庆,成都。在跑很多地方对接很多人、做研究设计,还有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这些都很考验人的。讲实话并没有那么轻松。能进入这个研究场域就非常难了。
有时候我们觉得理工科很辛苦,更多时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实验室氛围,以及对人的自由控制管理更强。而人文社科一个是由于不同的学科专业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各有不同,另一个是人文社科界的横向课题也相对少很多,自然也就很少有这种为老板打工的时候。所以总会产生一些误差,觉得人文社科的博士生读的好轻松啊,怎么有时间写公众号呀?
写公众号这件事其实很简单。睡前,起床前,路上,听讲座都可以写呀。又不占用主要的学习时间,都是我们生活里面的碎片化时间。
其实我们看起来自由,但其实也挺累的。比如有一些学科就需要大量的调研。有一些学科就需要大量的在档案里面找资料分析材料。这些哪一件不是辛苦活呀?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这其实跟理工科做实验差不多。数据收集就是购买实验器材,使用实验设备,一遍一遍重复做实验,最后得出来结论。那我们的数据分析也是如此,与研究对象建立关系。一趟一趟的跑,在不同的场景不停的深入故事情节和案例,最后把这些内容汇聚成研究的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线索,体现在论文里。
包括我现在发表的一些论文,也都是基于前期大量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基础上才能写出来的。并非就是坐在书斋里面拍拍脑袋就写了一篇,两篇,三篇。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一个月写一篇写两篇,得去问问他们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前期做了哪些努力。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别人厚积薄发的结果?
大概就是这样了。也欢迎大家分享你们从理工科或者从人文社科的角度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日常科研的看法。
最后分享一句话。我曾踏花归来,在炊烟袅袅的黄昏。故事戛然而知,不过一场无声别离。 -- 席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