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普刊这件事,评论区好多留言呀。
分为几类。
一种是觉得普刊也是期刊的一种,蚊子肉再小也是肉。
另一种是从结果来看,普刊找工作和毕业无益。
我觉得这可以辩证性来看。
第一,从结果来看,找工作肯定看核心。能发核心当然发核心。但是要正视一个事实,现在核心期刊数量有限,很多老师核心也发不出来呢,更遑论没有资源没有约稿没有关系的博士生呢。
第二,从过程来看,发普刊也是一种锻炼。普刊一般接受博士生独作或者一作,对博士生的包容性比核心会高一些,而且见刊快。
博士生如果没什么独立投稿经验,或者没有什么资源与关系,就可以通过先投普刊练练手,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与期刊互动能力、回复评审意见能力等等。这总比在核心一棵树上吊死,博士期间啥能力也没锻炼上好很多。
所以说,别看不起普刊。人文社科很多普刊,不收版面费的,正规办刊的,还给稿费的,有送外审的,也还不错。除非是有很多强关系,约稿,咱们另说。这不在咱们讨论范畴哈。
这种也只是少数。大多数的朋友们都是没关系没资源的。都是得靠自己拼出来,闯出来的。
而且从长期考虑,总不能一直依赖于导师的羽翼下不独立写作投稿吧。去了高校不也是还得经历这个过程。导师能护着我们去高校继续发文的,真的也只是少数。这种导师一般宅心仁厚,能帮学生就多帮一点,而且还很有学术影响力。但是这类情况也真的少之又少。放眼望去,周围咱们所接触的师门,又有几个能做到这样子呢。
所以,读到博士了,
第一年可以学习,适应,探索。
第二年还可以大量试错,尝试发表。
第三年第四年就要有更成熟的思想和更独立的主体性去迎接学术市场的狂风暴雨了。
而且,发普刊也不代表我们的文章不是好文章。只是我们囿于现在博士生的身份以及一些结构性原因,没办法发核心而已。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文章就不好。懂得都懂。
再进一步来说,读博期间,我们肯定不能都全发普刊,也要两手抓。普刊更像我们的试金石,垫脚石,慢慢扶我们上马,保持一种久久为功的学术生产力,以及学术成就感。在我们学校,发普刊的大有人在。我感觉好一点的普刊认可度也挺高的,还有一些普刊是列为我们的毕业期刊名录。当然只是部分精选过的期刊。
终究读博要核心➕普刊一起投。我的博导就在我入学第一年一直告诉我们,数量,质量都要有。核心,普刊都要有。
所以不要看不起博士生发普刊。
普刊要求也不是想发就可以发表的。
当大家核心数量差不多时,普刊的数量也是一种比较性优势。举个例子,大家都两篇核心,a只有两篇,b有两篇核心➕2篇普刊,你们选谁。这个答案呼之欲出,这也是我们以后找工作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也欢迎大家分享你们对于博士生发普刊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