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经济说∣求实明理:建筑经济学——成本控制概念(五)

文摘   财经   2024-05-06 15:56   广东  

编者按


用思想之力标定未来方向。

标定位:造价经济,职场问道;

明志向:求实明理,发掘价值。

伸来路:数往知来,立定前行;

筑思想:求学论术,推升理论。

论述思想心得,贡献学术新知。


“新咨询力量”特此开辟“造价经济说”专栏,不定期刊发精彩文章,并欢迎广大业者加入讨论发表高见,以飨更多关心工程造价发展的读者,同时为“建筑经济”这一名词的正本清源作出探索。


  ●  ●  ●  ●  ●  ●  ●


2018年6月深圳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成立35周年

工程计价标准管理团队合影留念


【前文回顾】

◎造价经济说 | 求实明理:建筑经济学——成本控制概念(一)
◎造价经济说 | 求实明理:建筑经济学——成本控制概念(二)
◎造价经济说 | 求实明理:建筑经济学——成本控制概念(三)
◎造价经济说 | 求实明理:建筑经济学——成本控制概念(四)



求实明理:

建筑经济学Building Economics——

成本控制概念THE CONCEPT OF COST CONTROL

(五)


(续前)


6.建设产出和成本


建设成本意涵


(第三版内容)【1970年代晚期至1980年代早期,众多业主关注建设成本的上升,而建造商则经历着极端的财政困难。环境部门统计显示,无论是在中央财政补贴方面还是在地方政府资金方面,当地住房部门都面临巨大的公共资金压力。建设成本与其相应的投标价格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价格,其各自的变化规律也不相同,据英国BCIS(建设成本信息系统)信息报告,以1974年第一季度数据为基期,自1974年至1977年,投标价格呈现一个稳定态势,而同期建设成本上涨速度大大快过投标价格,随后,劳动力、材料及机械设备开始大幅上涨,承包商承受不了大部分的涨幅,投标价格便开始急剧上涨,到1980年代初期,由于行业工作量的相对减少,投标价格又急剧下降,又造成劳动密集度高的作业,如油漆、大多数的修理、维护工程,局部性地上涨。


成本诊断:功能失当?→结构失衡?→项目失据?→特征失明?→质量失度?→数量失准?→价格失真?→费税失措?


197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早期,由于公共建设项目计划大幅缩减及高利率,建筑业承受巨大困难。中小型建设公司明显地陷入最坏的情形,由于其应对需求波动的财务适应性较弱,加之大部分项目来源于私人住房建设需求,使他们极易受到财务及市场的影响,由此,多变的金融环境往往会产生最迅捷的和最具破坏性的影响。1970年,劳动部门停止了每年50万套国家住房建设计划的,之后每年竣工的新住宅数量逐渐减少。】


多年来,许多客户一直担心建设工程的成本、价格上涨,然而在1990、1992年期间,情况发生了逆转,当时由于需求大幅下降,英国许多地区的建设价格大幅下跌,许多建设承包商经历了相当大的财政困难,包括一些大公司在内的大量企业迫不得已呼求转让接管。尽管很明显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久,因为事实上承包商为了生存已承担了几乎所有的管理费用和利润损失。这非常清楚地表明了供求之间的直接关系以及市场条件对建设价格的显著影响。



英国建设成本信息服务系统BCIS统计分析了1984年至1993年期间建设成本的平均估算值指数(General Building Cost Index)和投标价格的平均发生值指数(All-in Tender Price Index)间的比较走势,设定1985年平均值100为基准,并预测到1995年,如上图(Figure1.2,源自BCIS)示。1980年代早期的投标价格呈稳定状态,而建设成本则随1978至1981年间建筑业的繁荣呈快速上升状态。在随后的1987年至1988年间,由于承包商承受不了劳动力、材料和机械成本大幅度上升的压力,并且对建筑业的需求也呈迅猛上升态,投标价格急剧上升。到了1990至1992年间,由于建筑业工作量的减少,投标价格显著下降,这又造成像油漆工、大部分的维护维修工等劳动密集度高的工作价格的上涨。


建设成本确定势态:

非一概的即支即收、即付即得,措中有偏,确中有变……


1990年代早期,建筑业处境极端困难,主要源于公共项目建设计划的大幅压缩,私营项目建设也在减少,并且贷款利率又在升高。中小型公司日子过得最糟糕,财务弹性无法应对需求的波动,对私人房建企业的过度依赖使其特别脆弱,多变的财金环境极易对其产生即刻的破坏性影响。许多大公司也都进入了破产管理程序,那些专注于房建的企业更遭受了巨大损失。1988年以来每年完工交付的新住宅数量持续下降。


造成建设成本升高的因素有很多,许多都超出了承包商本身的可控范围。不同公司的人工津贴费用差异也很大,劳动力间接费用的数量和程度会高到令其难以承受。劳动力间接费用包括了非生产性加班费、医疗费、公共假期和年假费用、工作规则协议付款、各类保险开支、建筑业培训部门(CITB, Construction Industry Training Board)收费、工具费、行业监管费。向建筑业培训局缴纳培训费引起了较大怨恨,尤其是那些在大多数情况下得不到多少补助金的小型建设公司。据估计,1990年代初,由于证书的兑现期、保留条款和最终测量期的实施,建筑业的突出表现超过了10亿英镑。鉴于许多承包商的利润是变化的,尽管不要让建设客户面临不合理的风险非常重要,但对建设合同的财务安排有必要进行再评估与审查。建筑业普遍存在资金的流动性问题,这方面需要强调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1)有时合同约定的工程保留金过高,这样会阻碍工程的推进;


(2)承包商或分包商完成工程的时间与收到相应付款的时间通常存在时差延误,故会造成“隐性保留金”的情况;


(3)发放各类工程完工证明、证书和支付最终结算款的时间延误;


(4)索赔造成的时间延误。


建设承包商成本确定:

空间物置支付,时间措置支出,意间价值支应


承包商的成本大体分为四类:


(1)与工程量有关的成本:与永久性工程直接相关的成本,如大多数的原材料;


(2)与措施性作业有关的成本:与专门的作业或事项有关的成本,如把诸如挖掘机等设备运到工地,根据需要在工地组装设备,以及在不需要时将设备拆卸运走;


(3)与时间有关的成本:与时间长短有关的成本,如工地内租用的机械设备等;


(4)与价值有关的成本:诸如火灾保险费和与项目价值有关的开办费(establishment charge)。


如前所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严重不景气,对建设成本和投标价格之间的比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如建设成本随通货膨胀上涨了约5%,而投标价格却下降了8%。承包商为了生存持续消减其利润限度和账面成本,然而这种做法又无法继续下去,因为最终可以削减的东西剩下不多了,因此投标价格在1992年几乎没变。


成本分析进路:现实反映→意涵说明→场景应用→意念沟通→结论印证→创新再造


●由建设成本的意义这节可见,首先建设项目成本属承包商单方承担的费用,受企业自身内部经营花销影响与制约;建设项目投标(中标)价格是属承发包双方邀约承诺形成的价格,受建设发承包市场影响与制约。建设承包商企业内部流动资金的管理往往影响到企业自身成本的开销及控制,而且与时间密切相关,这些时间(4类)又是事前很难预料或事中很难把握得准的,需要经营得当。承包商建设项目成本的分类中与时间相关的费用是个隐形的控制难点,项目、企业间差异很大,往往资金不到位或其他因素造成怠工、怠工的工期拖延也属于这类费用。建设成本与价格的区分与关联在工程造价管理、建筑经济管理业务中尤为基础与重要,无论对于宏观国家与地区的市场把握,还针对微观企业与项目的经营管理。


建筑业衍涉:投资、就业、市政、维新、民生、社会


建筑业产出


1981年至1994年间英国建设工程属性和价格的变化如下图(Figure1.3,源自BCIS,纵坐标为年度产值,单位为百万英镑,按1985年不变价计算)示,可见到1990年代初,由于公共支出的大幅削减,公共住房(Public Housing)建设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而私营住房(Private Housing)由于往往难以出售,建设规模有限。住房协会为提供高质量、负担得起的社会住房做出了很大努力,然而却正在因为住房管理部门的拨款水平逐渐下降而受到削弱,住房管理部门一直在为其提供着大部分的资金。1990年到1992年英国的工商业出现了连续下降的情形,私营工商业部门也出现了相当大的衰退,而且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住房严重过剩。


Public Housing:公共住房;Private Housing:私营住房;Public Non-housing:公共非住房;Private Industrial:私营工业用房;Private Commercial:私营商业用房;R&M:Repair and Maintenance 维修维护


在1990年代早期,建筑业行情变得如此严重,以致八国集团(Group of Eight)在被要求解散前,代表承包商及专业组织向政府施压,要求其采取通货再膨胀措施,并对同样处于萧条状态的维修维护工作实行零评级(zero rating)。建筑业投资不足已达到危机端,已导致大量失业和产能损失,随着价格的上涨,这将在该行业大幅好转和可能过热的情况下产生严重后果。1992年至1993年间,建设雇主委员会(Building Employers Council, BEC)和建设业委员会(Construction Industry Council, CIC)对政府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要求增加对基础设施、住房、经常处于失修状态的教育建筑、储能建筑、医院和城市更新项目等急需工程的投资,这些工程共同构成了国家运转的命脉。政府在1992年秋季对此做出的回应十分有限,主要是因为过高的公共部门借贷率(public sector borrowing rate, PSBR),以及提倡私有化。


到了1993年,四分之一的建筑业工人(约45万人)失业,约30万人无家可归,1992年一年间有超过三千家建设企业破产。1992年建筑业低谷期的产值是1988年高峰期产值的约三分之二。商用建筑供应严重过剩,其下滑幅度也最大。不幸的是,随着国家走出衰退,建筑业破产的数量可能会增加,因为许多承包商和分包商资源匮乏,当他们获得新的合同时,他们将无法获得必要的资金来承担这项工作。


建筑业发展:国情、理念,适己、适机,战略、战术


●建筑业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巨大,由BCIS统计的英国建筑业产值图可见,已有房屋维修维护工程产值相较公共、私营住宅、商业、工业新建工程产值要高很多,反映了一是英国这段时期新建建筑总体的进程相对新兴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要慢或少很多,二是可见像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对已有建筑的维修维护与保护工程是建筑业的主业。就进入21世纪20年代的中国建筑业发展来看,经过40多年高速增长后已有建筑逐步进入维修维护甚或极少数进入拆除的阶段,维修维护工程产值占比将进入增长或高增长阶段,加之我国经济又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已有建筑物、工程物的维修维护投入只会增长或高增长。由此启示从事工程造价、建筑经济管理的研究者、从业者应加大对维修维护工程类型、工艺、标准、合同、定额、法规等的研究关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建筑业管理的转型升级、工程造价管理的转型升级,在观察发达国家历史、经历的过程中,无论对建筑业产品产业划分、管理研究着眼观点,还是对建设主体、业者学者的不同认识认知,均可为我国构建、完善中国式建设工程造价、建筑经济管理的实践理论提供借景、借镜。


成本控制:不单是在写实、反映、记录,更多宜在制衡、统合、协进


建筑业生产率


生产率一直被定义为是一种度量衡,以衡量投入一定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能源和企业生产技术等所产出成品或服务的数量多少。1990年代初期,世界范围的金融不景气以及较高的利率,业主日益需求得到更好的投资回报。这就要求建筑业增加产出,更有效地利用资源。通过对战后政策的回顾可以看出所采取的主要步骤,住宅和地方当局(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Local Government,MHLG)提出的一项战后报告显示:与1938年至1939年期间的情况相比,在1947年要进行同样数量房屋建筑的建设需要增加45%的工时,这表明生产率下降了31%。到1949年,尽管工时仍比1938、1939年的水平高出26%,生产率仍比二战前的水平低20%,但情况已有了相当大的改善,这样一直持续到1951年。住宅和地方当局(MHLG,1952)向地方当局建议降低房屋建筑成本,建议包括把房间高度降低6英寸(约150mm),每户可节省15至20英镑;把三居室住宅面积减少100平方英尺(约9.3m2),每户可节省90英镑,并建议省去原两间卫生间中的一间。到1950年底,许多地方当局在考虑建造可以以较低租金出租的房屋,因为某些地区需要住房的人已明显负担不起当时的房屋计划租金。


建筑业控本增效:不单在施工、作业环节减省、降费,

更多宜在概念、设计环节创意、促进


提高生产率的方案,不仅与承包商有关,而且与设计团队相关。单体建筑的设计师考虑到每个建设阶段的施工方式,以确保设计可以相对容易地付诸实施。对于专门设计特殊建筑的设计师,或总选择一些类似施工工艺的设计师来说,有机会鼓励或促进引入新技术、新部件。工业化建筑的革新推进及设计生产一体化建设近来受到社会关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详尽的设计可以简化施工作业,至少可以排除那些班组间相互干扰、相互拖累而完成的工作,这些方法包括:


(1)简化。例如,在耗时长的连续作业工种中穿插安排可零散作业的砌砖工程,以减少时间及资源的浪费。


(2)保持连续性。例如采用托梁吊架,以便在木工设置托梁时,砌砖工作不会中断;或采用预制混凝土楼梯梯段支撑于楼层之间,而不会采用半楼梯平台上施工。


(3)分离班组工作。例如,详细列明抹灰装饰层作法,以使粘结层与防水层由不同施工班组来独立作业。


(4)减少单独作业数量。例如,详细说明钢筋及其施工交接部位的作法,以便使混凝土地板和墙可以一次性浇筑。


(5)方便采用机械化施工。例如,设计统一的地板厚度,使抹灰层可在同一水平面上完成,以方便采用电动抹灰机。


(6)改进现场管理。例如,采用经认可的计划技术和有效的奖金激励机制。


至关重要的是,工程量清单的框架设定应能使估算师清晰、迅捷地对建筑物的设计进行反映与调控,以使设计便于采用经济且简易的施工工艺。清晰的工程量清单可以使承包商便于报出对项目更有利的价格,而项目建设期内施工现场的气候条件也同样重要,需要相应的计划措施。


建筑业工效提升:机效、管效、工艺改进,机制、体制、动念转升


1952年住房与地方政府部门发布建设信息报告以来,住房建设劳动力需求呈现一个持续下降的态势,每栋房屋平均的劳动力投入大约由2650工时(man-hours)降到了1600工时,相当于每年以百分之一又三分之一的比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种效率的提高是各种因素的累积效应,包括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管理技术的改进、预制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提升、更多地采用奖金激励机制、以及培训方法与机制的改善。建设研究院早期的调查显示,效率最差的工地建造一栋房屋所用的工时相当于效率最高的工地所用工时的3倍。调查中发现,住宅面积与需要的工时之间没有太大关系,支付目标工作奖的公司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其工程施工不采用公司自身劳动力而采取分包工作制,那些分包商所用的工人均自身携带工具,常常从事住房工程施工。


如果整个作业的每个工时均工作饱满的话,通常可以从每周工作计时表中获得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信息。然而,往往有必要在工作的特定部分和(或)不同活动之间分配工人的工时,这时就不得不采取特别措施,通过直接观察来收集劳动生产率信息。


通常情况下,所完成工作的产出会选定一个功能单元来进行测量研究,该功能单元随所测量研究的详细度不同而不同,例如,详细度可能会是所建造的房屋数量或砌筑的砖块数量。建筑类型及其建造技术的多样性,使得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方式来定义其工作内容,进而对所完工作的程度进行一个实际测量。在相对粗糙的层节上,住宅或床位的面积或空间可作为住宅建筑中的合适计量单位。除建造规模外,产出必须考虑到所做的工作,例如,两组建造类似建筑物的砌筑工的产出可以根据他们砌筑每千块砖的工时要求进行比较。另一方面,木工在二次装修中的工作内容就不太容易比较,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细节及规定。进一步细分,产出单位还可以分解为一份任务清单,诸如“吊门”或“安装橱柜”。此外,在比较不同建造方式对生产力的影响时,必须确定所观察到的差异在多大程度上产生于特定的设计及规定,亦或在多大程度上产生于组织方面,包括不同操作人员的能力和动机。


效率提升宜更多以“简洁、灵便、绿色、文明”为宗旨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许多地方政府通过采用工业化建筑和联合经营来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效率。工业化建造的目的旨在改进生产系统和方法,以实现现场用最少的劳动力快速装配。联合经营系统的建立,可以使批量订购的零部件具有大批量价格折扣优势,并具有系列化投标、深化设计和现场信息反馈一体化的优势。同样,设立国家建设局来帮助较小的地方住房当局,将他们的要求汇集、整理到分阶段方案中,以作出更有效和更经济的工作安排。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建设生产率因采用了改进的建设管理技术而得以提高,这些技术包括加强成本监测,制定运行目标或指标,以及对目标和成果进行更加广泛的比较。


过去施工人员与设计人员在采用新材料和新部件方面很难协调一致,自然地他们便不情愿采用那些未经成熟应用或未经正式许可的产品。对于这种情况,公共建筑与工程部在1966年成立了协调委员会,由建设研究院作为其技术代理机构,对这种阻碍进步的情况进行疏通清理,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改观。协调委员会主要是在建筑业的建材、产品、构配件和施工生产过程方面,提供检验、测试和其他一些的调查研究工作,以促进改革与创新。协调委员会会在产品和施工生产过程方面,提供其性能及质量保证方面的鉴定说明或证书,其中包括相应的主要设计参数、安装及使用说明。总之,这些证书是在被纳入“英国标准规范”之前的时期内使用,表明其在一定情形下是符合“建设规章”相关部分规定的。


对比英国和美国的建设规范及程序可见,尽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美国的监控措施较少且安全标准也较低,但其通过相对不那么复杂的施工细节和更加合理的施工方法,以及采用更大的施工机械和更多的机动工具,从而取得了较高的生产率[1]


劳动生产率影响要素:

工种、工时,工况、工具,机具、材料,管理、环境……


●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不光与承包商、施工效率相关,而且与业主、设计深度和广度相关,详尽的设计包括工艺、工序、机械的采用,甚至还包括工具的使用、现场的安排、动作的规范、时序的拿捏……采取穿插作业的简捷化安排、尽可能保持工种的连续性作业、分工专业化规模效应的发挥、尽可能创造机械机具连续作业的条件或工序等,均可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包括减少小概率发生事件的安全防护细节及措施,简化现场监理程序。


设计阶段工料测量师对工程量清单的设置与安排,不光可以反映建设成本、为后期的招投标报价、合同签订及过程结算提供方便,而且可以及时调控设计,以便采用更经济、更具生产效率的设计方案。工程量清单的设置应当与建筑业产出及其工程量测算相关,不同的建筑类型、不同的工艺及工作内容可以采取不同详细度的清单列项,新工艺、新材料、新构配件的采用须有相关检测部门的证明。


每单位建设产品的工时测量测算是由专门的地方政府部门或其委托的专业机构执行,1952年英国住房与地方政府部门在建设信息报告中便已发布工时测量数据,亦即相当于我国的估算指标、定额的工日、工时消耗数据,只不过是以信息反映的方式供社会各界参考,并非作为规定、定额或标准来统一赋予其使命或用场!


(张红标,未完待续)


(文中部分图片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1]Ivor H. Seeley. Building Economics(Fourth Editi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6.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新咨询力量
这里是中国新咨询力量的思想策源地与声音交流场,欢迎你来和我们一起成为工程咨询行业前沿领域的探索先行者!新咨询发展研究院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