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论坛 | 胡坚教授:多维共建,全面提升胸部肿瘤防治水平;深入实践,做好早筛早诊、MDT、科普工作

文摘   2024-12-20 18:02   江苏  


前言

2024年12月13日-14日,第十三届胸部肿瘤西子论坛在杭州圆满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胸外科临床中心)承办,聚焦胸部肿瘤诊疗领域热点问题,汇聚国内外前沿进展、创新技术与先进经验。值此盛会召开之际,医脉通特别采访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胸外科胡坚教授,归纳大会亮点,分享胸部肿瘤的筛查、多学科诊疗(MDT)和医学科普等综合能力提升策略和发展方向。


专家简介

胡坚 教授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普胸外科主任

  •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肺癌学组副组长

  •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美国AATS)委员

  • “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及课题负责人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理事/胸外科分会副主委

  •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肺癌/食管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肺部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 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

  • 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评审中心评审专家

  • 浙江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会长



医脉通:2024年第十三届胸部肿瘤西子论坛盛大召开,请您分享一下此次会议的学术设置有哪些亮点,令您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是什么?


胡坚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在历届西子论坛的沉淀下和各方的努力筹备中,第十三届胸部肿瘤西子论坛圆满召开。作为胸部肿瘤领域重要的品牌论坛,西子论坛在学术设置上覆盖全面,具有前沿化、接地气的鲜明特色。所谓“前沿化”,即做好国内外重要前沿研究的临床转化;“接地气”则是要看好病,实现疗效提升。对于我们胸外科而言,在做好手术的基础上为患者带来最大获益是非要重要的任务。


本次会议最大的特点是以“多学科论坛”为主论坛展开,在国家癌症中心的领导下,致力于做好胸部肿瘤质量控制总体布局和同质化、规范化发展。一方面,主论坛中胸外科、肿瘤内科、呼吸科、病理科、放疗科、影像科等相关学科搭建了多学科平台;另一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了数字诊疗、医工结合、第九版TNM分期等热点问题的前沿进展。


四场分论坛各具特色。“胸部微创外科专场”围绕如何做好微创治疗,如何做好胸腔镜手术(VATS)、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RATS)、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4S”标准化治疗重点探讨,致力于推动胸部肿瘤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发展。“多学科及前沿高新技术专场”在免疫、靶向等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联合方面为患者争取实现活得更长、活得更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引领治愈的希望。将我国高水平医疗中心的先进技术和诊疗理念辐射到地、市、区等各级医院,是每一个优秀临床中心的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全国各级优秀临床中心交流平台”分会场展示了各地市优秀临床中心的学术内容和先进经验。“护理、科普、科研专场”也有我国重要的期刊杂志社参与,帮助大家“将学生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同时,我们还有五支研究生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展示了科研成果,为他们今后在科研、临床方面的成长打下基础。


会前会的内容精彩纷呈。八个直播通道展示了24台手术,形成了全国各级医院联动效应。借助“十四五”相关的重点研发项目,国产医疗器械有了很好的示范、普及和应用。青年医生聚焦热点问题展开辩论,促进临床诊疗观念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我们将之命名为“大浪淘沙、菁英视角”,以展现胸部肿瘤后继力量的强大与敬业。“中国抗癌协会(CACA)整合纵隔肿瘤专委会胸腺肿瘤杭州站”推进了樊代明院士“整合观念”的落地施行。此外还有多个主题会场分享了多学科诊疗、前沿技术、临床研究进展等,促进了领域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西子论坛能给大家带来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平台。非常期待全国专家同道共同参与,共同提升胸外科学术水平,并在国家卫健委、国家癌症中心的领导下,做好同质化、规范化、合理用药等工作。


医脉通:生物学行为和影像学结合有助于精准诊断并极早筛查肺癌患者。请问在临床中,该诊断方法的应用存在哪些挑战?未来应如何进一步优化?


胡坚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要求实现肿瘤全生命周期的慢病化管理,生存率提高15%。如今甲状腺癌、乳癌等在生存期上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肺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16%,若按“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则应提升至31%,而WHO对疾病定义的慢病化标准是5年生存率46.6%,可见肺癌领域仍存挑战,任重而道远。


肺癌是一种高异质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应作为全身性疾病予以对待。由于微转移的存在,肺癌在局部根治后也可能会在未来2-5年发生转移,围术期的全身治疗则有更大几率为患者争取根治效果。当前对于肺癌的诊断主要从解剖学的TNM分期着手,并无微转移相关指标,因此,我们要从生物学行为来理解肺癌,在TNM诊断分期中引入生物学行为,即“B”的概念,优化肿瘤诊治分期,进而指导后续治疗决策和预后预测。


在肺癌的诊断中,除了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PET/CT)等影像学检查外,血清抗体检查、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循环游离DNA(cfDNA)甲基化检测、微小残留灶(MRD)检测等都可以在影像学之前预测可能出现的肿瘤转移。在TNM分期上纳入“B”相关诊断,可以有效决策后续应予以升阶梯、降阶梯治疗,既能防止过度治疗,又能避免患者错失治疗机会。如今,我们已有多项相关研究正在进行,其中有万人队列参与,研究结果即将发表,从而初步证实了在传统影像学的诊断下,生物行为学的液体活检、抗体检测、光谱技术等多组学配合提升了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助力了早筛早诊的优化。


对于肺癌,我们需要做好三级防控工作,包括病因防控、早筛、早诊、早治以及慢病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因此,我们应在已有影像学诊断基础上,结合更多多组学方法,加深对肺癌恶性程度、异质性的理解,从而真正在治疗中选择最优化策略,实现慢病化管理。


医脉通:MDT建设以及数字化建设可以提升肺癌围手术期诊疗服务和合理用药水平,您对此如何看待?在科室建设方面,应该如何做好此方面的能力提升?


胡坚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MDT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肿瘤治疗模式。西子论坛的会前会从外科、内科、放疗科三个视角深入探讨了如何实现最佳疗效。与此同时,数字时代不仅带来了数字诊疗、人工智能,还能将日常的门诊、住院诊疗行为予以整合提升,带来了全新的诊疗模式。


数字诊疗最重要的是用好数字时代相关产品,包括诊疗、科普等相关的应用程序(APP)。患者将自己出院后的健康状况相关数据通过APP上传至医疗中心,从而与临床中心的医生、护士建立联系,实现零距离的密切接触。如今互联网医院蓬勃发展,线上诊断、线上治疗等极大促进了数字化诊疗的发展。我认为,我们应首先做好门诊、急诊、住院治疗等基础临床工作,同时做好线上诊疗工作,推进术后数字康复工作,引导患者正确使用相关数字产品,并在未来通过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整合出一体化的数字化诊疗系统。因此,实现MDT数字化诊疗、防筛诊治康全面管理,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共同推动实现。


医脉通:如您所言,做好肺癌的防筛诊治康是需要医患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共同促成的事业。在肺癌的患者教育方面,我国的现状如何,此次会议带来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或进展?


胡坚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是此次西子论坛的主办方之一,此次会议召开也展现了医药再教育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日常医疗行为中,科普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如最基础的是医生对患者及家属开展的重点内容教育,对社会(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知识科普,以及对医学领域非专科人士、社区的教育等。


在科普措施方面,我们正在编纂“肺癌科普系列丛书”,本次西子论坛发布了《手“刀”病除》、《人生“驿站”手术室》、《手术康复“绿”通道》三册科普书籍,其中第一册已经出版发行,后两册也进入了最终定稿阶段,这一系列科普内容都是我们医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手“刀”病除》是我中心重点编纂的科普书籍,为此次西子论坛献礼,该书重点介绍如何使用手术刀推动肿瘤的治愈,以及如何实现快速康复,帮助大家了解手术的价值,面对手术的心理状态,应对手术的措施等。


我们中心是中国肺癌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为社会各界做好接地气的科普工作,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肺癌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内容。除了肺癌之外,大家对肺结节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因此我们所发布的《直径≤2cm肺结节胸外科合理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将为肺结节合理诊疗和科普提供重要的内容支持。


如今,“健康中国2030”也已将科普教育作为非常重要的政策之一,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动科普工作,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推动科普事业更上一层楼。



审校:Squid

排版:Squid

执行:Squid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医脉通胸部肿瘤
关注医脉通胸部肿瘤,快速获取国内外胸部肿瘤领域进展,及时查看指南更新,抢先知晓热门会议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