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吉长虹
读叶嘉莹的《说杜甫诗》,我最为强烈的感受就是杜甫的“真”。
他真实地记录历史。
人们常用“诗圣”来赞誉杜甫,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诗是“诗史”。叶嘉莹先生说,杜甫是“诗史”,“诗史”就不得了,他把整个时代的背景都写入诗中,其中既有整个时代的历史,也有他自己的身世经历。
在读叶嘉莹的《说杜甫诗》中,我开始还有一个疑问:既然杜甫的诗是真实地记录历史,那她为什么不选取一般人经常举例《三吏》《三别》以及《兵车行》这些直接反映现实的诗作去讲解,而却以《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为例来讲解呢?
仔细阅读叶先生的讲解,我似乎明白了她老人家的深切用意,也更为佩服杜甫是怎样地真实记录历史。
首先,这是一首很长而且比较难读的一首诗。但是叶先生鼓励我们“一定不能害怕艰难,不能够只欣赏那些浅薄的作品,要面对一些艰难的作品,我们才能够在欣赏这方面成长起来”。当然,叶先生现场讲座的对象主要是青年学生,但是讲课记录印刷发行之后,就面对着各种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的读者。提高各种层次的读者听众能够在欣赏阅读中得到提高与成长,这不仅表现了叶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酷爱以及急于传播的心情,还表现了叶先生对读者听众寄予厚望的拳拳之情。
再从《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首诗的本身来说,确实最能代表杜诗的思想性艺术性相结合的最高水准。因为这首诗长且难懂,故而不为普通读者所熟悉,所重视。但是经过叶先生的讲解,不仅对这首诗的阅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还可以此为例,对杜甫的其他诗作深入解读,有一种“举一反三”的效能。其用心良苦,心思缜密,真的叫人折服不已!
回到杜甫真实记录历史这个话题。我们说,诗史是把整个时代都写入诗中。《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首诗的第二段,写了诗人在岁寒暮秋的子夜,从长安出发,一路寒冷,衣带冻折;其中写到朝廷,君臣欢愉,乐动胶葛(缠绵不断),全然不知风雨将至,全然不知“路有冻死骨”,这样就把时代的真实写进了诗,也给我们留下了“史”,百姓的苦难,君臣的昏聩,诗人的忧虑,都通过朴实而真实的诗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尤其是第三段里“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读了更使人泪流不禁,不忍卒读。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杜甫还想到自己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自己不必像其他乡亲一样交租交税,当兵服役,还过得如此艰难,连幼儿都饿死了,何况那些需要交租交税,需要征兵服役的人呢?在这种情况下,杜甫还想到他人,胸怀之博大真的不是溢美,是出于天然。就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样感人至深。
正如叶先生所说,杜甫是用生命来抒写他的诗篇,是用他的生活来实践其诗篇,这样的感情才真正说得上是发自内心。不是像一些诗人,老婆死了一把涕一把泪地写诗,不到一年半载就又抱得美人归了;也不像一些政治家,口头上把人民利益喊得震天响,可是险情灾情现场从来见不到其踪影。
他真挚地表达情感。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认为真挚的表达情感,是依靠辞章以及艺术手段。从叶先生说杜甫的诗里,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前所述,杜甫是用生命在抒写诗章,是用一生来实践诗篇,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真”,而真是一切美的基础。
就《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来说,他的好多诗句简直就是“不避丑拙”,但因为真挚,所以具有美学价值。“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都没有华美的语汇,但具有感人的力量。尤其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更是具有催人泪下的力量。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不能给妻儿带来物质,能做到的就是“共饥渴”,这样共赴生死的情感,最为感人。
叶嘉莹先生在《说杜甫诗》里,还举了一些例子,说明了真实的力量,并把杜甫和陶渊明、苏轼连起来比较,都在说明真挚情感的力量,这将会为我们今后的阅读欣赏提供一条学习的路径。
他真正地锤炼自己。
阅读叶先生的《说杜甫诗》,我还有一个额外的感悟。真实记录历史,真挚表达情感,都离不开首先做一个真人。杜甫出生于儒家传统极为厚重的家族,他的骨子里流着的都是积极入世,重建尧舜的血液。正因为其人真,所以其诗真。诗圣远去,读诗思人,有一种凄然的向往。
作者简介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友情提示:
感谢关注清江浦人家
▲点击关注,设为星标
感谢关注清江浦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