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月明
2001年以前,如今的淮安市被称作淮阴市。由于行政规划与城市地名的频繁改动,交替出现称呼一会儿淮阴,一会儿淮安,绕得人头疼。对外介绍于是不得再添加一句:“周恩来总理故乡”。
在中国辞典里,“淮扬”一词,名扬天下。扬州直到如今依然以“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自翔。甚至还“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然而,这个打头的“淮”字,却常常被外地人误以为是指淮河之名。殊不知,无论是淮扬菜、还是淮扬道,这个“淮”字指的都是淮安。以至于隋唐以来,淮安以繁华与璀璨与扬州、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享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而物产丰盛的淮安,并不只是三千里运河的旧事,更不是一个“世界美食之都”能够概括。这座雄踞苏北中心、控扼纵横水网、坐拥无数奇妙风物的古老城池,呈现着“壮丽东南第一州”广度与深度。
无论你来自何方,只要你踏上淮安的这块土地,你会发现这座城市中可供游览的地方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各个朝代的文物遗迹,名人故居、千年古镇、环湖景观,让人叹服淮安古都底蕴无与伦比之沉厚。
如果你只打算在淮安呆一个晚上,我推荐你去看一座跨河的小桥,桥的两侧分别栽种了代表南方与北方的树木。那里没有什么核心景观,只是在桥的中间有一只红蓝色相间的大圆球,这可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分别代表中国的南方与与北方;站在其中,你可以抬腿南7北反复地横跨。
有人说,中学地理课学到的中国南北分界线明明在秦岭,何时又跑到淮安来了?事实上,当你真正了解了淮安的历史地理,你会明白,别说一个秦岭,就在整个华夏大地,从没有哪座城市比淮安更有资格设置这个地标了。
这座小桥所横跨的河道,几乎看不到流速、甚至有些淤塞,但它却同时有着两个震撼的名字,一个叫淮河,另一个是黄河。
淮河起源于河南桐柏山,全长1000公里,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从扬州三江营入江。淮安的这段水面即是淮河下游之故道。自古即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法。南宋绍熙五年,宋元对峙,宋军扒开开封段黄河大坝,放荡无羁的的黄河水在一路南下,挤夺了淮河水道,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流离失所的淮河水走投无路流向盱眙与淮安之间的洼地,形成了巨大的湖泊——洪泽湖。洪泽湖水溢向高邮湖流入长江,成了长江的一条支流。这个“黄河夺淮”的过程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黄河才离开淮安,北徙山东人海。
在如此复杂的水文背景下,淮安成了黄河、运河、淮河三条大河之交汇点。这一交汇就是六百多年。南腔北调,南风北俗,都在这一区域碰撞、交融。直到今天,淮安市仍保留有江淮官话唱腔的淮剧团,也同时有中原官话唱腔表演的淮海剧团。
正是由于这自然水道的流变,淮安在很古时候就成了沟通中国南北之要地。三千里运河在淮安一个叫清江浦的地方,穿过淮河有融汇了黄河。黄河携带的泥沙,导致河道抬升,使得运河水系统发生紊乱,所以以清江浦为界,南边的运河水量充沛,北面则遭遇淤塞难行。由此,明清两代行旅之人在此都要变换交通工具,北上者在清江浦弃船上岸,南下者则在清江浦下马换船。现在的清江浦大闸口尚留有一块“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碑。清江浦也因此成为古代大运河旅途中最为重要的节点。在康熙、乾隆下江南稽留的“御码头”上站一会儿,相信你就能感受到清江浦昔日的极致繁华。
有趣的是,正是因为中国南北之风气在此回旋震荡,使淮安本地方言和观念也发生了微妙的“分裂”。淮安地名之所以在近代经历了频繁变动,其实也并不全是折腾。这背后,有着这一带特殊复杂的历史原由。
在古代,长期以来,地处淮(黄)河故道以南的淮安城、是淮安府的行政中心。然而,由于淮、黄、运水系交汇之处的清江浦占据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在明清时期,清江浦和淮安城就形成了级别对等的局面。在清江浦驻守着总管江南河道的“南河总督”,而十几公里外的淮安城除了驻有淮安府的知府,更驻有总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这三位品级相等的大官在十几公里地方并列存在,有“天下九督,淮居其二”之称。放眼全国之府城,淮安是独一无二又绝无仅有。
2300年前秦时建县的淮阴县,历史上曾一度叫做清河县,位置在现在淮阴区马头镇旧县村附近。公元1761年,历史上称之为“凉帽圈之决”运河水淹没,清河县治迁徙清江浦。导致了清江浦成了淮阴的中心。新中国成立后,新成立的地级市顺理成章地叫成了“淮阴地区”、“淮阴市”。“老淮安”则降格成了县级市。仅仅这样倒也罢了,到了2000年底,淮阴市又把名字改回了淮安市。而淮安市政府依然设立在清江浦,老淮安则恢复了唐代古称“楚州”。过了几年,又回过头来恢复为“淮安区”。毫无疑问,这二十年来地名的问题究竟是哪一个名字既符合历史发展又兼顾了民众心理承受,淮安内部仍然拥有极高的讨论度。而在本质上,这种“动荡”也正是因为淮安处于南北之交的地位引起的。(未完待续)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友情提示:
感谢关注清江浦人家
▲点击关注,设为星标
感谢关注清江浦人家
▲点击关注,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