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专栏|一例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疗浅谈

文摘   2024-11-28 17:02   北京  





·病例分析及诊断·

患者基本信息:女性,22岁,164cm/45kg(BMI 16.73),职业厨师

主诉全身肌肉关节痛伴疲乏无力一年余。

现病史:患者在一年前开始全身关节肌肉疼痛,这些症状是以站的久、走路多、工作到晚上,下肢疼痛加重、常因此不能坚持工作、手不能碰触疼痛部位。但从无感冒、不发烧、无关节和皮肤红肿、无皮疹。

近年自己创业,工作压力大,经常感觉疲乏和无力,有时头晕和头痛;易激动、情绪不能控制、偶有自杀倾向。因此看过精神科,诊断焦虑抑郁,由于担心药物副作用拒绝服药;看过数次心理医生,服过2月中药,全身关节肌肉疼,疲乏无力没有改善。

既往史:患者工作在凌晨左右下班;常年失眠,入睡困难且多梦,靠安眠药能睡4-6小时;2周一次大便,便为球状较硬,服各种导泻药不能改善。否认其他疾病。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平时进餐时常有上腹部阵发性疼痛、腹胀、因此不愿意吃饭。每天吃1-2餐饭,全天:100克主食和50克左右水果、少于50克肉类、半斤牛奶、蔬菜很少。每天喝2杯咖啡,每周吃1-2个鸡蛋。喜欢甜食和清淡饮食;无烟酒嗜好;不运动;经常月经不调。

家族史:奶奶因阿尔茨海默病去世、爷爷脑血管病去世、母亲有桥本氏病。

查体:全身关节肌肉疼的部位呈对称性,压疼点超过20处,但皮肤无红肿、皮疹。手指、脊柱、下肢关节无畸形,走路步态正常,无其他阳性体征。

检查:三大常规、CRP、生化、甲状腺功能及抗体、各种免疫疾病抗体均正常。核磁检查骨盆及下肢骨关节等无异常发现。胃肠镜检查:胃肠道无炎症、溃疡、息肉等。

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各项检查均阴性结果,未发现引起关节肌肉疼痛的器质性疾病的临床依据。因此,初步诊断:纤维肌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概述


纤维肌痛综合征多见于女性,常见的发病年龄为25~45岁。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4组症状。

1. 主要症状

全身广泛性疼痛和广泛存在的压痛点是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都具有的症状。

疼痛遍布全身各处,尤以中轴骨骼:颈椎、胸椎、下背部及肩胛带、骨盆带等处为常见依次膝、手、肘、踝、足、上背、中背、腕、臀部、大腿和小腿),多为刺痛,痛得令人心烦意乱。
广泛存在的压痛点,位于肌腱、肌肉及其他组织中,呈对称性。

2. 特征性症状

约90%病人睡眠障碍为失眠、易醒、多梦、精神不振。50~90%有疲劳感;76~91%伴晨僵。

3. 常见症状

① 病人主诉关节及关节周围肿胀,但无客观体征。头痛,可分偏头痛或非偏头痛。心理异常,以抑郁和焦虑常见。 伴随:劳动能力下降,少数人不能坚持日常工作;可有肠激惹综合征。这些症状因天气潮冷、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加重。

4. 混合症状

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很少见,大部分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都同时患有某种风湿病。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分类标准:


纤维肌痛综合征是没有特异化验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根据临床特征及典型压痛点确诊,有以下二方面:

▲ 持续3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全身性疼痛:身体左、右侧,腰上下部及中轴骨骼-颈椎、前胸、胸椎、下背部同时疼痛)。

▲ 压痛点用拇指按(压力约4kg),按压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疼痛。(9对压痛点部位:枕骨下肌肉附着处;斜方肌上缘中点;第5~7颈椎横突间隙的前面;冈上肌起始部,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肱骨外上髁远端2cm处;第2肋骨与软骨交界处;臀外上象限,臀肌前皱襞处;大粗隆后方;膝内侧脂肪垫关节折皱线的近侧)。

同时满足上述2个条件者,可诊为纤维肌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综合征常常伴有并发疾病症状是焦虑症症状。

纤维肌痛综合征病因:


1. 中枢神经敏感化:长期慢性疼痛会导致“中枢致敏”,患者脑脊液中血清素和P物质升高。另外,核磁显示患者大脑中与疼痛相关区域功能活动增强。

2. 免疫紊乱:一些患者血清中有抗甲状腺抗体,或白介素-1、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

3. 感染:有学者认为纤维肌痛综合征与感染有关,如EB病毒等感染。

4. 遗传:患者一级亲属患病率明显增加。

纤维肌痛综合征治疗方式:

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主要介绍西医治疗)


1. 西医治疗

 消除诱因: ① 寒冷、潮湿环境;② 躯体或精神疲劳;③ 睡眠不佳;④ 体力活动过度或过少;⑤ 焦虑与紧张。

▲ 药物治疗:主要是 抗焦虑抑郁、镇痛、改善睡眠等对症和缓解症状治疗

▲ 心理治疗:头痛、失眠、心烦焦虑等。

▲ 他治疗: 主要是针对局部疼痛的对症治疗,比如局部交感神经阻断、痛点封闭、经皮神经刺激、干扰电刺激、针灸、推拿等。

2. 中医治疗

功能医学的思维模式


▲ 分析患者病历:
年轻女性、全身关节肌肉痛一年多,压疼点超过20处。伴纳差、消瘦BMI 16.7、便秘;工作压力大、失眠、情绪不易控制、焦虑抑郁等,临床检查无异常。经中医治疗、心理治疗全身关节肌肉疼、乏力等没有明显改善。但患者症状是客观存在,虽然各种临床化验和检查没有病理改变的依据,但是不排除是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导致的,因此建议患者进行功能医学方面的检测。

功能医学的思维模式,其主要是:两个核心问题”、“五个引起疾病的潜在因素”、“七个生理失衡”。

▲ 功能医学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核心是指要找出损害健康原因;第二个核心是要了解维持健康的要素。
▲ 五个引起疾病的潜在因素:是指生活环境中存在的毒素、过敏原、微生物、不适当的营养、压力。
这些潜在的致病因素长期存在会影响个体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表观遗传学的基因发生突变或异常表达,引起生理功能发生紊乱。



功能医学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把机体的功能紊乱总结为七个生理功能失衡:


1. 消化、吸收和肠道菌群失衡

2. 免疫失衡和炎症

3. 解毒和生物转化失衡

4. 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失衡

5. 氧化还原失衡和线粒体损伤

6. 循环运输失衡

7. 结构性失衡

实际上,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同,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也不同。个体常年处在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受到污染的空气、土壤、水源这些潜在致病因素的影响,就使基因发生异常表达或突变,就会引起七个生理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失衡。由于早期生理功能紊乱,个体没有任何感觉,容易疏忽;逐渐影响有了症状,可临床化验检查却没有异常发现,就不能得到及时阻止和纠正生理紊乱;又经数年、数十年,直到组织、或器官发生到病理改变,临床医学检查有依据,才能诊断疾病。

可见,临床医学是诊治已经有病理改变的疾病,药物治疗。功能医学是找出生理紊乱,用营养素调整,预防疾病发生;或找出病因治疗,防止疾病发展。

功能医学检测分析


尿有机酸代谢:检查发现患者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代谢有异常发现。其中脂肪代谢中的辛二酸、乙基丙二酸升高:提示缺乏维生素B2和肉碱,这些物质的缺乏会影响脂肪代谢,使脂肪β-氧化受阻,导致体力不佳,认知能力衰退等。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代谢是同一途径。发现碳水化合物代谢中的丙酮酸升高:提示细胞无法有效的将碳水化合物 转化成能量。如果碳水在代谢过程中缺乏维生素B族,特别B1、B3、B5、铬、CoQ10、硫辛酸不足或饮食不足,影响碳水化合物燃烧生成能量,导致身体疲劳等。

碳水化合物的生理作用:


1. 提供所需能量:组织细胞需要的能量50-70%来自碳水化合物。1mol葡萄糖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可释放2840kJ的能量,其中约34%转化为ATP。
2. 影响其他营养素的代谢。比如节约蛋白质作用,抗生酮作用。
3. 参与DNA、RNA、糖蛋白、氨基多糖、糖脂等构成。

如果长期摄入碳水不足或碳水代谢过程中缺少一些辅酶时,线粒体有氧代谢受到抑制。特别在骨骼肌细胞需求增加时,骨骼肌细胞将丙酮酸就会经乳酸脱氢酶还原生成乳酸。这个过程可迅速获得很少ATP,同时生成大量的乳酸可刺激肌肉疼痛。

这可能是患者走长路、劳累后或晚上关节肌肉酸痛加重的原因之一。

类的生理作用:


1. 主要是储存能量并为机体提供能量。相同重量的脂肪产生能量是糖原的6倍;
2. 脂类组构成生物膜脂双层基本骨架,是生物膜的重要部分;并参与细胞识别及信息传递。
3. 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化为胆汁酸、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3发挥一些重要的生理作用。

脂肪要进行这些生理功能,必需先由肉碱帮助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进行工作,因此脂肪的生理过程中不能缺少肉碱。

肉碱作为一种类氨基酸,可通过赖氨酸及蛋氨酸两种氨基酸合成产生。肉碱有两个立体异构体:即D/L-肉碱,有生物活性的是L-肉碱。
L-肉碱是广泛分布于肝脏等器官中,尤以心肌及骨骼肌中含量最高。L-肉碱与脂肪代谢合成能量有关。大部分机体所需的肉碱,来源于饮食中的肉类和奶制品。
检测发现患者肉碱缺乏,这影响脂肪的生理功能。脂肪代谢产生能量不足,这可能与患者纳差、饮食习惯有关,所以患者消瘦、疲乏无力明显。

蛋白质的生理作用:


1. 促进机体生长和组织更新;
2. 调节特殊生理过程:构成核蛋白、酶蛋白、免疫蛋白、肌肉收缩蛋白、血蛋白、脂蛋白等:
3. 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具有特殊作用:色氨酸、酪氨酸、蛋氨酸、乙酰胆碱、甘氨酸等,可转变某些激素、神经递质;
4. 供给机体能量:可转化为糖氨基酸、生酮氨基酸、脂肪酸,当碳水、脂肪供给不足时通过糖异生转换能量。

有8种必需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来源于食物。患者偏食、蛋白质摄入不足,蛋白质不但提供热量少,还影响体内的激素和酶、神经递质、肌肉的收缩蛋白的功能,所以患者消瘦、月经不调、焦虑抑郁、疲乏无力、久站、走路多腿肌肉酸痛可能与此有关。

三大营养物质产生能量是通过蛋白质脱羧基、脂肪β氧化、碳水化合物的糖酵解,进入线粒体的三羧酸循环产生能量,即ATP,形成ATP池。
身体需要提供线粒体产生能量的食物是碳水、蛋白、脂肪,线粒体把这些含碳价的食物大分子剪切成小的片段,最终形成双碳单位-乙酰CoA,并绑到线粒体嵴表面的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酶上,经氧化磷酸化生成ATP,这是机体产生能量过程。正常身体需要的能量是在三羧酸循环中产生的。
检测患者的尿液发现患者线粒体产生能量的过程中发生异常,在正常线粒体代谢过程需要:肌酸、维生素B族、镁、肉碱、CoQ10、硫辛酸、乙酰半胱氨酸、苹果酸等,如果这些物质的缺乏能影响线粒体的能量产生。
患者线粒体代谢过程中的A-酮戊二酸、羟甲基戊二酸升高:提示营养成分转换成能量代谢效率不佳,可导致疲劳、活力下降,氨清除能力下降等。
线粒体是细胞内一个小细胞器,是细胞代谢氧化磷酸化和合成三磷酸腺苷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线粒体是“细胞发电机”。线粒体每天产生和消耗的能量与维持相应体重正常生理代谢相平衡。细胞内线粒体存在的状况反映细胞对能量的需求,能量需求越多的细胞组织所含线粒体的数目越多。

线粒体的生理作用:


1. 有效地产生ATP,提供能量;

2. 代谢时产生ROS和RNS;

3. 调节细胞钙流量;

4. 具有细胞信号传导作用;

5. 线粒体启动正常的细胞凋亡。

三羧酸循环在正常运行过程中,维生素B3(烟酸)是控制细胞能量进程的关键辅因子,也是保证线粒体健康的关键因素,B1、B2、B6等维生素B族缺乏,会影响线粒体的正常功能。
通过尿有机酸代谢的检查,发现患者维生素B族代谢是异常的。比如a-酮异戊酸、黄尿酸升高:提示维生素B族,特别是B1、B5、B6等缺乏,这影响三大代谢,可导致疲劳、活力下降、情绪不稳定、负面思考、运动耐受差、睡眠质量差、周围神经病变及神经损伤。
甲基丙二酸升高:提示维生素B12不足,或谷氨酰胺过低,导致肝脏解毒和很多代谢受到影响。可以表现乏力、疲劳、头晕、情绪变化。
线粒体的氧化损伤。正常线粒体制造ATP能减少炎症反应,促进机体修复途径,有利机体健康稳定。如线粒体制造能量过程紊乱,不会获得有序的能量,一些器官由于线粒体的氧化损伤发生疾病。这些损伤多集中高氧耗组织,如肠道、肝脏、肌肉和大脑等。由于氧化损伤可产生一些神经精神症状,如情绪差、焦虑抑郁、失眠。
当骨骼肌肉细胞活动增加时,ATP供给不足,将引起疲乏无力、关节肌肉疼痛
当线粒体功能紊乱时,将能引起一些慢性疾病,比如:纤维肌痛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肌痛、抑郁焦虑、睡眠障碍、无力及虚脱、肌肉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过敏、肝病、某些肾功能障碍、糖尿病、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癌症、退行性疾病、耳聋、老人听力减退、心肌传导速度障碍及心衰、结肠阻塞性疾病、淋巴结肿大等等。
检查还发现患者的神经传导代谢异常。犬尿喹啉酸增高:提示神经传导物质代谢失调,维生素B6,B3及硫辛酸不足、或者是免疫功能紊乱,炎症产生。这样会导致情绪不稳、负面思考、疲劳、活动力下降 、疼痛感增加 、睡眠质量不佳 、便秘、抗压能力差 。
犬尿喹啉酸是色氨酸的代谢产物之一,直接源于色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犬尿氨酸。犬尿喹啉酸升高意味B6不足,同时也会导致黄尿酸水平升高。
犬尿喹啉酸升高症状:疲劳、烦躁、胃肠道不适、神经炎和神经病变等。喹啉酸是炎症反应与神经毒素指标,升高提示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炎症产生。这会导致失眠、易怒及急躁等神经症状,这些与患者情况相符。
检查发现患者肠道内菌群是失衡的。比如:苯甲酸、马尿酸、丙三羧酸过高,提示肠道菌群失衡,坏菌生长过多,这导致消化功能减弱、维生素吸收障碍,胃酸不足,影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导致线粒体产生能量不足。还有二羟基苯丙酸高,提示梭状芽孢菌增生,这说明体内的色氨酸、酪胺酸及苯丙胺酸吸收不良。引起焦虑抑郁的症状。另外,柠檬酸过高,提示肠道酵母菌/霉菌失衡,可能会导致肌肉关节疼痛。



肠道的生理作用:承担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作用


肠道是食物进入机体的第一道屏障,阻止食物中所含的机体不需要的、对机体有害的物质和微生物(细菌、毒素)等进入;肠道内含有机体2/3的免疫组织,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具有内分泌功能,能够产生全身3/4的神经递质,有脑肠轴作用;肠道有配合营养的代谢和解毒过程,是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具有与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作用。

引起肠道功能失调的因素:


1. 胃酸不足:是引起食物敏感常见原因。

2. 消化酶不足:消化酶分泌不足是有遗传易感性。

3. 免疫/炎症因素:炎症对食物敏感有推动作用,反之食物敏感对炎症有促进作用,造成更严重的炎症发生。

4. 肠道通透性增大:不被消化的蛋白质进入体内,诱发食物敏感

5. 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可帮助提供重要的酶、调节免疫、帮助阻止体内酵母菌增生。 

肠道微生态菌群主要作用:


1. 参与机体的代谢过程:将残留肠道内不能消化的膳食发酵;帮助合成多种维生素B族/K;合成有益的短链脂肪酸、能促进消化酶的生产,改善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将植物营养素转变为保护性化合物。
2. 对肠粘膜具有保护作用:提供与病原体竞争生成空间;中和毒素。肠道微生物和粘液能够形成一个30微米厚的生物膜。
3. 免疫调制:发挥抗诱变、抗癌和免疫调节。显著作用是支持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活动;
4. 营养刺激:肠道菌群能够调控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预防肿瘤。
肠道菌群失衡的因素:不良饮食习惯;食物过敏原、饮食中有毒成分;病原微生物过度生长;药物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化疗药、放射治疗后;精神刺激、压力因素、高龄等。

肠道菌群失衡的后果:


1. 消化系统慢性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溃疡、结肠炎、憩室炎、大肠炎、大肠激燥症、大肠息肉等;
2. 代谢性疾病发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症等;
3. 导致自免病发生:系统红斑狼疮、自免肝炎、溃疡性结肠炎;
4. 导致肿瘤发生大肠癌、乳癌;
5. 神经系统疾病:记忆力减退、偏头痛、自闭症、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征等。

肠道菌群失衡,不但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还使肠道神经递质分泌受影响,直接影响脑肠轴,导致患者营养不良、伴焦虑抑郁等。

肠道菌群失衡的基本表现:腹泻、大便不成形或稀便、排便次数多、便秘、排便费力等不适。 大便是“来自肠道的书信”。根据大便的性状、颜色、和气味,能够帮助了解肠内情况,帮助初步判断身体健康情况。健康的大便呈香蕉便,黄色、无明显恶臭味,排便时间短,过程顺畅。

肠道通透性增大-肠漏。肠道机械屏障指:肠粘膜上皮及联蛋白介导的细胞间紧密连接。

正常情况下,大分子物质(>500Da)被小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阻挡,不被吸收入血。

肠道发生异常,肠粘膜绒毛上皮细胞被破坏,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变得疏松,一些抗原分子、未被消化的蛋白质、毒素、有害物质能够通过肠道,进入血液循环,这种情况称为肠道通透性增大,又称肠漏。

引起肠道通透性增大的因素主要有:菌群失调/真菌感染、食物过敏/食物敏感/食物不耐受、营养不良、胃肠道感染及炎症、过度紧张、精神压力、酒精、禁食、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类固醇激素、肿瘤放疗/化疗、进餐时喝过多的咖啡/吃过多含化学添加剂的食物、早产等。

可见,患者已有多种引起肠漏的因素存在。

肠道通透性增大的后果:


1. 吸收功能不良:肠道通透性增大,使肠道不能正常吸收,导致消瘦、营养不良。

2. 进入体内毒素增多:经肠漏进入血,体内毒素吸收增加,影响雌激素代谢,导致月经不调。
3. 引发代谢性内毒血症: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内坏菌代谢LPS入血增加。
4. 造成肝脏损害 :肠道内有害物径门脉进入肝,过多的毒素等引起炎症级联反应,影响致线粒体功能、肝细胞排泄废物受阻,解毒功能下降,引起:慢性疲劳综合征 、脑炎、慢性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激素相关性疾病等。
5. 引发自身免疫反应:肠道通透性增大导致抗原性大分子进入血液循环,激活免疫系统,引发肠道或肠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6. 与多器官功能衰竭有关:肠道通透性增加导致毒素、抗原、有害菌等进入体内增多 引起的。

食物敏感及其他


检查发现患者有近20种食物敏感:烘焙酵母、鸭蛋、蛋白、蛋黄、鲍、蛤、牡蛎、乳酪、白花椰菜/菜花、黄瓜、豆芽、栗子、哈密瓜、姜;啤酒酵母、酸奶;酪蛋白、牛奶、乳清。
食物敏感,也就是肠道食物慢性过敏。食物敏感是食物过敏原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共同作用的结果。食物敏感是由免疫球蛋白IgG介导的3型延迟超敏反应。某些食物中的蛋白质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穿过受损的肠道屏障进入血液,被机体免疫系统当做抗原物质,引起3型延迟超敏反应。
当抗原持续存在、机体不能及时清除时,病理免疫复合物就会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以及一些效应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和组织损伤。长期导致临床各种疾病。
食物敏感的发病机制是:肠道通透性增加、胃肠道微生物菌群的改变、抗体介导的反应、隐性的肠道炎症、同时包含代谢紊乱和神经源性炎症的促进作用。在系统性炎症因子诱导下,神经源性炎症转变为一种信号,促进食物敏感发生。
食物敏感中的IgG免疫球蛋白占总的免疫球蛋白75%,分四型:IgG1 数量最高,结合过敏原;IgG2、IgG3不与过敏原结合,没有临床意义,会造成检查假阳性结果;IgG4产生数量最低,可调节Th2细胞,参与免疫耐受。
食物敏感的特点:食物敏感是经常发生的食物免疫反应,有频繁性、持续性、表现多样性,以慢性炎症为主,发生缓慢,一般患者不知晓。

引起食物敏感的因素:


1. 食谱窄:有限数量食品的重复摄入。
2. 吃饭速度快: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
3. 吃饭时大量饮水:会稀释消化液,影响消化功能。
4. 吃饭时有很大的压力:会使血液从消化器移走,这不利于消化。

饮食影响食物敏感:


1. 高精碳水化合物饮食及精加工食品过多:会使肠道微生态菌群发生改变,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纤维和其自然物质减少,添加了食物中不存在的人造物质,不利于肠蠕动,导致便秘,易发生食物敏感。
2. 必需脂肪酸缺乏:体内炎症高水平,会诱发食物敏感。比如人造黄油和饱和脂肪酸等致炎食物。
3. 免疫调节的营养素不足:导致免疫系统对敏感食物的过度反应,要补充维生素A、D、C、锌。

食物敏感受肠道因素的影响:


1. 胃酸不足;
2. 消化酶不足;
3. 肠道菌群失调;
4. 免疫/炎症因素;
5. 肠道通透性增大。

食物敏感受免疫受各种促炎因素影响:


1. 致炎食物:是炎症的主要推动者,特别是当它富含饱和脂肪酸和缺少必需脂肪酸的时候。
2. 压力:通过促进炎因子会引发炎症反应。
3. 感染:很多食物敏感的患者有持续性感染,特别是胃肠反应的慢性感染。

食物敏感能引起的疾病方面:


1. 胃肠道:胃肠动力紊乱、胃肠道粘膜炎症、直肠/肛门粘膜炎症,表现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
2. 皮肤:皮炎、湿疹、牛皮癣、血管炎;
3. 呼吸系统:鼻窦炎、慢性浆液性中耳炎、海纳综合征;
4. 其他: 慢性疲劳、抑郁/易怒、情绪和认知障碍、失眠、关节炎肌肉痛(大小关节炎、关节疼痛、腰背和四肢乏力疼痛)、全身过敏反应、偏头痛、肾炎等。
患者的功能基因检测发现异常。MTRR基因re1801394位点发生杂合子突变。提示编码酶的活性降低,表明叶酸利用能力就差,这个叶酸代谢活性酶缺陷,引起细胞周期不正常,DNA、蛋白质甲基化反应异常等。可表现乏力、疲劳、情绪等变化。

叶酸的营养作用:


1. 叶酸是一碳单位(甲酰基、亚甲酰基、甲基)转移核酸合成中的一碳单位)所必需,对细胞分裂和生长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2. 叶酸是氨基酸及其他重要物质转化、合成所必需。如苯丙氨酸、酪氨酸、组氨酸形成谷氨酸、半胱氨酸形成蛋氨酸、乙醇胺合成胆碱,烟酰胺转化为N-甲基烟酰胺都必需叶酸参与。
3. 叶酸还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否则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叶酸辅酶在许多代谢中的作用均需要维生素C、维生素B12与B6参与。 

叶酸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上部。葡萄糖和维生素C促进叶酸吸收。人体叶酸总量5-6mg,一半左右在肝脏,其通过胆汁和肾脏排出。
▲ 叶酸食物来源:广泛存在动植物食品中,含量丰富的食物有肝、肾蛋、鱼、梨、蚕豆、菠菜、花菜、莴苣、柑、橘、香蕉、坚果、大豆类食物,绿叶、酵母。
▲ 叶酸缺乏表现:衰弱、苍白、精神萎靡、健忘、失眠、舌炎、巨幼贫等。
检查还发现患者一些营养元素不足,比如:铁蛋白偏低,其是身体组织中主要贮存铁质的蛋白,当铁不足时释放铁离子。铁蛋白低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和一些含铁酶的活性。
▲ 硒偏低:影响机体内很多酶的活性,特别是抗氧化酶。
▲ 铬缺乏:影响糖代谢和胰岛素的敏感性及脂的调节,间接影响线粒体产生能量。 
▲ 钒偏低:会影响含铁复合物(运铁蛋白、储铁蛋白)以及一些含铁酶的活性。

功能医学干预


综合分析患者的功能医学检测。功能医学检测发现患者:碳水、蛋白、脂肪代谢异常;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足;线粒体功能异常;肠道坏菌过多和霉菌过度生长;肠漏存在,多种食物敏感;叶酸代谢基因杂合子突变等。

提示患者长期受敏感食物、微生物、不适当的营养、工作压力四种潜在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肠道消化吸收和肠道菌群失衡;体内激素和神经递质失衡;氧化还原和线粒体能量产生失衡、肠漏与结构性失衡,四个生理功能紊乱。引起了消瘦、疲乏无力、全身关节肌肉疼痛、失眠、焦虑抑郁、便秘等。下面我们用功能医学的方法进行干预。

功能医学的干预方案:


1. 生活方式调整

首先是生活方式调整,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 劝患者暂时放下工作,减轻压力、调整心态。
▲ 鼓励患者增加进食宏量和微量营养、多吃蔬菜,减少咖啡;建议全天食物是每次少吃但多餐,逐渐增加饮食量;要求食物多样化、每天15种,4天轮换,保证营养丰富充足。
▲ 尽量早睡和早起,恢复好的生活节律,减助眠药。
▲ 适当运动。

2. 进行营养素补充

进行营养素补充,先从肠道入手,运用5R方法:
▲ 祛除:敏感食物、杀坏菌,减少咖啡饮用,减少机体炎性因子。
▲ 替代:化酶、帮助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 再接种:直接给微生态制剂10天,改善肠道微生态。
▲ 修复:补充肠道修复粉、VD、VC、锌、镁等修复肠粘膜,肝脏支持,补充维生素B族、肉碱等促进三大营养素代谢。
▲ 平衡:恢复患者四个生理失衡。

重点改善线粒体功能,提升脑和肌肉等组织能量供给:


1. 支持基础线粒体功能:氨基酸、天门冬氨酸、半胱氨酸、ω-3脂肪酸、生物素、钙、镁、锌、泛酸、核黄素等。
2. 增强线粒体功能:乙酰-L-肉碱、a-硫辛酸、辅酶Q10、还原型谷胱甘肽等。
治疗效果:一个月后,患者关节疲乏无力、肌肉关节疼痛减轻;二个月后,食欲改善,进食后腹部不适症状缓解;三个月后,肌肉关节痛症状不明显,睡眠和心情改善,3天一次大便不硬成形,体重增加到48公斤。

总结


通过运用功能医学的思维模式和干预方法,调整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减轻压力、去掉敏感食物、杀肠道坏菌、饮食补充宏量营养、营养素补充缺失的微量营养、修复肠道、加强肝脏功能、提升线粒体产ATP能力、调整肠道的微生态失衡等。患者肌肉关节疼不明显、改善了焦虑情绪和失眠等症状,获得临床意想不到的结果。可见功能医学辅助临床治疗疾病是一个好的帮手!





作者简介


陆小平

主任医师

北京和润诊所内分泌专家

现任: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功能医学分会 副理事长

中国抗衰老促进功能医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营养学会发育障碍和营养治疗分会 委员

曾任: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兼首钢糖尿病防治中心主任

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

北京首发基金专家库专家


从事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及内分泌专业34年,擅长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肥胖、更年期,特别是内科及内分泌重症病治疗,特长糖尿病并发症及伴发疾病的综合诊治。近五年学习功能医学,开展临床与功能医学结合临床工作。

THE END

感|谢|关|注



郑重声明


本公众号/网站(Functional MediC 功能医学)提供的信息仅供医疗健康专业人士参考,并不意味着可取代您的医生或其他健康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疗或健康建议。您不应使用本文所含信息诊断或治疗健康问题或疾病,或开具任何药物处方。本网站/公众号发布的信息已引用科学研究(人类、动物或体外)、临床经验或传统疗法,所分享的信息结果不适用于所有个体。关于您的健康问题以及在使用任何补充剂或改变处方药之前,请咨询您的医生、健康管理师或药剂师。
本公众号/网站的文章如需转载可留言开设白名单,禁止未经允许的转载。本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本平台经营主体共同所有。

关注Functional MediC服务号,及时获得课程上线通知及最新直播预告!


Functional MediC 功能医学
Functional MediC 功能医学,简称FMC,旨在为中国培养1万名功能医学医生。我们专注于分享专业的功能医学知识、临床案例,为医生提供功能医学交流学习的平台,使更多临床医生参与功能医学的传播分享,惠及更多患者和需要帮助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