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說母語的開關,父母的陪伴與堅持是持續母語教育的最大驅動力!(音樂人林生祥專訪)

体娱   2024-10-21 06:07   日本  


林生祥女兒早產,夫妻倆擔憂掛心,期盼她健康,細心呵護成長過程中,竟意外撫平自己童年时光的傷口,親子互動化為一首首客家童謠。孩子送給父母的禮物,遠比父母付出更多,林生祥感慨:「女兒讓我再過一次童年。」

他在早產女兒保溫箱旁開演唱會
「我有了小孩,才有能力去寫童謠!」曾經,音樂人林生祥在《菊花夜行軍》專輯後,想著下一張要做童謠,真正開始寫才發現:寸步難行!「完全跟想像不同,不知道如何創作和掌握童謠。」
即使在2000年,他在臺中石岡的土牛國小擔任五、六年級音樂代課老師,寫過幾首童謠,但他仍覺得作品不夠好,直到2008年女兒誕生,一直動不了的童謠創作計畫,才找到啟動的開關。


從女兒出生開始,就是一場驚心動魄。不到28週的早產,體重1030克,脫水後從700克養起,他形容:「很像小貓,小小一隻只有33公分,僅比一塊磁磚稍微大一點。」
女兒住在新生兒加護病房的保溫箱,那兩個多月的時間,林生祥和太太幾乎日日去看她,隔著小小的保溫箱,三十分鐘的探病,幫不了什麼忙,於是天天在加護病房開起小型演唱會。


「一臺CD隨身聽、一個小喇叭、幾片CD,在保溫箱旁唱給女兒聽!」林生祥回憶,不曉得她是否有聽懂,但她肚子餓會哭很大聲!現在家裡有些CD,上面還貼著「誰誰誰之女」或病歷號碼等身分資訊呢。

 
童謠是女兒送的禮物,版權回饋社會

出院時,醫師告訴他,以女兒的身體狀況,最好自己帶比較適合,剛好他和太太的工作性質較為彈性,能夠長時間照顧陪伴,林生祥和女兒長期相處,獲得了意外收穫,「和她亂唱亂玩之下,我想到用什麼路數寫童謠。」
例如:〈挷蘿蔔〉這首童謠,靈感就是來自和女兒的相處!林生祥沒有刻意教過她數字,所以從1數到9,她會漏掉數5和7。他強調,特地寫進歌詞裡,就是留給女兒的紀念。

《頭擺頭擺》專輯裡的童謠,彷彿是一首首寫給女兒的動人情歌!
當年女兒住院78天,帳單是78萬元,對當時的林生祥來說是筆鉅款,「但我最後把孩子領出來才花3000多元!」醫療費用大部分是健保給付,「女兒是社會養起來的小孩,而我是養女兒過程才寫成童謠的!」

因此,關於童謠這件事,他很早就設定不主張版權,「任何人有需要都能使用,我從來沒有因為童謠授權拿到錢!例如:學校要比賽,可以正大光明拿去用,不用經過我!」因為他認為:「童謠是老天爺給的禮物。」

也許,就是這份對天地萬物感恩的心,讓林生祥的音樂始終純粹有力量。
 
關掉華語配音,用客語翻譯宮崎駿電影
對女兒的教養,林生祥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堅持讓孩子從小生活在母語環境,為了不過早接觸華語,甚至跟女兒一起看宮崎駿電影時,還故意關掉華語配音,改成日語發音,再逐句用客語翻譯給女兒聽。
第一次觀賞電影時,他會用客語翻譯大意給女兒知道,第二次看再講一次,大概說個兩次,她就會記得劇情。林生祥笑說:「女兒一直到小學,才知道原來有華語配音!」

女兒未曾讀過幼兒園,小學前沒學過注音符號、國字或英文,他認為不需太早學習,許多爸媽會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可是他一路跟女兒說:「你齁,最好現在儘量輸,最好理解什麼叫做失敗!」

比起獲得第一名,林生祥更樂意孩子體驗失敗的過程,「如果有個人,小學第一名、國中第一名、連大學都第一名,我會覺得這個人的人生堪慮啊!」不曾失敗的人生,磨不出孩子的受挫力,也打造不出韌性。

從女兒會講話、會玩一些遊戲時,林生祥就帶著她一路亂玩、亂唱,用客語唱電影配樂或主題曲,所以在創作童謠的時候,他最原始基本的想法就是希望能「亂玩亂唱」。
「我不想寫那種大家穿制服、排排站、看著老師指揮的兒童合唱歌曲,我要寫孩子想要唱、也能亂唱的童謠!」例如:客家版的歡迎歌、畢業歌;在美濃黃蝶祭時,因為小朋友的參與,有了〈揚蝶仔 飛歸來〉的靈感;還有生態相關的〈伯勞嘰嗟〉、〈雞咯乖〉等,每一首都是從孩子身上發想而來。

 
陪孩子長大,也治癒父母童年創傷
關於陪伴女兒的日常,林生祥發揮「亂玩」的創意!睡前的說故事時間,他會躺在女兒的旁邊,請她給他一個主題,他講一個故事給女兒聽。譬如:女兒說「小黑」,他就說一個跟狗有關的故事,至於內容,則是真實與杜撰各半。


有一次,林生祥講到小時候偷拿雜貨店的科學麵來吃,被阿嬤當場逮個正著,還有童年被冤枉遭大人呼巴掌的過程,那種委屈、不敢反抗的心情,久久縈繞不去,他告訴女兒:「如果被爸媽誤會,請你一定要講出來,我們會聽你說;你也不能冤枉爸爸哦!」


很奇妙的,當他跟女兒約定好之後,心裡的童年傷疤漸漸結痂,感覺自己變得強壯了些。透過跟孩子互動,他找到治癒自己的能力,宛如重新再活一次童年。
林生祥表示,女兒在客家三合院長大,講客語是很自然的事,「根本不用思索小孩會不會講母語!」但他看過很多客家爸媽,即使客語說得很好,仍沒有習慣跟孩子說客語,甚至覺得因為下一代不會講,所以一開口永遠是說華語。


林生祥建議:「大人要轉換母語的開關,親子時間只能說母語,才能把母語傳承下去!」不僅是客語,他也嘗試不以功利主義去思考,讓女兒就讀一間以布農族文化為特色的小學。


「她學會布農族語,還通過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初級,甚至我們父母也學了一些,能夠用簡單字詞跟布農族家長打招呼!」林生祥提起,女兒跟原住民餐廳老闆娘和路上遇到的阿嬤,都能聊上幾句布農族語。
「阿嬤對於她是客家人,竟能用布農族語溝通,露出十分吃驚的表情,而她身旁的孫女,卻只能跟她講華語。」

至今那個場面,依然讓林生祥印象深刻,並陷入深思:「臺灣明明有這麼多族群和多種語言,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不一定要有特別的理由或原因。」像他和媽媽都會說Holo話,這不影響在家講客語,在外用華語交談。

林生祥提醒,如果希望母語能傳承下去,就要不斷的練習,孩子回到家裡,立刻轉換說母語的開關,父母的陪伴與堅持,絕對是持續母語教育最大的驅動力。




CC标准电影
“Give me two hours a day of activity, and I’ll take the other 22 in dreams.” - Luis Bunuel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