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Discovery》(IF 30.6)是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旗下、全球癌症领域首屈一指的顶级学术期刊,专注于发表具有高影响力的同行评审文章,向读者输送前沿、权威的临床试验进展和最新发现。该期刊于11月发表了一期特刊——《癌症研究的新视野:中国领先研究者的创新思想》,充分传递了《Cancer Discovery》的一种理念——好点子无国界。
“中国的癌症研究人员现在代表着世界上最大的癌症研究队伍,他们在对抗癌症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Cancer Discovery》的高级执行主编Robert Kruger博士说到。“我们长期致力于发表癌症研究的重要进展与突破,所以对于向全球读者传递中国研究人员的开拓性想法,我们认为是必不可少的。”
今年早些时候,该期刊在极受中国研究人员欢迎的社交媒体BioArt上征集评论(Commentary,对已发表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Cancer Discovery》执行主编Elizabeth McKenna博士参加了社交媒体的现场讨论,并对研究人员关于该期刊及其所征集的评论类型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她说:“我们对新兴话题中透露出来的新思想以及发人深省的评论特别感兴趣。很高兴能通过《Cancer Discovery》,让更多读者‘听到’中国思想领袖的声音,同时促进思想交流。由于东、西方的研究社群相对孤立,我们希望这些评论作‘桥’,打破两地信息交流的壁垒。”
《Cancer Discovery》遴选了多篇深刻的评论文章,主题涉及通过机器学习改善癌症风险预测、中西医结合、靶向p53新疗法的研发,以及探索胃癌中非幽门螺杆菌微生物组等。
呼吁开展创新的转化和临床研究,以应对中国独特的癌症格局
Nan Sun, PhD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Jie He, MD, PhD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速推进中国癌症研究,但需要更多地关注针对中国特殊癌症形势的研究。
作者认为,中国同时具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质,这种差异导致了中国一些癌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高发病率,其中包括甲状腺癌、鼻咽癌、肝/肝内胆管癌、肺癌、食管癌和胃癌。然而国内目前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它癌种,“换句话说,中国的临床需求与国内癌症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之间仍存在显著差异”,作者在评论中这样描述到。
为了缩小这种差异,作者呼吁政府增加财政激励措施,以促进制药行业和基础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并制定更严格的知识产权法,以鼓励一流治疗的研发。“有了这一支持,研究人员应该努力研发和检测针对中国流行癌种的治疗药物,利用人工智能(AI)等工具加快数据库建立和更新,促进数据共享与合作。”
(图为中国甲状腺癌、鼻咽癌和肝癌发病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通过基于AI的中西医结合推进癌症预防
Shao Li, MD, PhD
清华大学
癌症发展的多面性使预防和早期检测工作变得复杂。作者认为,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肿瘤从分子到组织的不同发展水平,以及它们如何随时间推移而相互作用和进化,从而改善癌症的预防和检测,特别是在中国,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的早期检出率仅有不到30%。
因此作者建议通过AI技术将中、西医结合。他们指出,中医的整体性植根于对全身变化的理解,“与当前西方医学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的转变相一致,为癌症预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西方医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补充”。
作者认为,AI可以针对从接受中医或西药治疗的患者身上收集的大型多模式数据集进行分析,以识别与癌症相关的身体变化和分子标志物,并将其整合,从而制定精准的风险预测模型。此外,通过自我报告使用传统药物、电子病历和其他来源来分析各种中药和西药的疗效,从而确定抑制癌症的潜在策略。
作者总结道:“AI技术的发展能够加深我们对癌症发病与进展的理解,并将传统医学的相关数据和见解转化为可行的癌症预防策略。”
通过动态肿瘤发生的综合制图进行早期癌症检测
Chen Wu, MD, PhD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该评论继续了改善癌症风险预测的话题。作者指出,从正常组织改变为癌前病变,然后演变成癌症,需要对细胞群及其相互作用进行综合制图。
作者描述道:“这些进展将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分子靶点以进行早期检测,从而增强我们构建预测模型以识别高危个体的能力”。
他们阐释到,制定癌症演变图谱需要对健康人群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并对其进行长期随访,详细统计人口并记录生活方式、病史和心理因素。他们建议研究人员利用时空多组学技术来研究癌症发展过程中组织的多方面变化,并定期收集血液和尿液样本,来追踪遗传特征、代谢标志物和生活环境。此外,作者建议流行病学家、临床医生、癌症生物学家和数据科学家组成跨学科团队,共同参与研究。
作者还指出,这些大型数据集的分析和验证将受益于机器学习方法和前沿模型系统,如器官芯片和先进的类器官。
(癌症演变综合制图需要对健康人群进行长期随访、多组学分析和体内验证。)
构建癌症特征的全器官宏观视图
Suling Liu, PhD
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
Zhihua Liu, PhD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Shengtao Zhou, MD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虽然肿瘤可能在特定组织中形成,但它存在于整个人体环境中。作者认为,器官串扰可能会对癌症进展产生影响,为治疗干预提供机会。
器官串扰是器官之间通过细胞、可溶性或神经激素途径介导的复杂的生物交流,这些细胞可以从一个器官释放到另一个器官,以传递促进接收部位致瘤过程的信号。作者阐明,这些信号甚至可能影响对癌症治疗及其相关并发症(包括恶病质)的应答。
举个例子,肠道细菌对胃肠道外癌症是有影响的,部分原因是代谢物的释放。例如,肠道细菌释放代谢产物吲哚-3-乙酸,与胰腺癌患者对化疗有更好应答相关。
虽然器官串扰的任何介质都有可干预性,但作者认为,“微生物群和相关代谢物是最佳靶点,因为它们易于识别和功能表征,最重要的是易于调节。”然而,他们指出,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来评估靶向器官串扰介质治疗癌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https://www.aacr.org/blog/2024/11/19/cancer-discovery-explores-new-horizons-for-cancer-research-in-china/
本文首发:世易医健(eChina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