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教育研究动态】2024年第19期|新时代高校责任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索

文摘   2024-12-07 10:32   天津  

欢迎光临

个个担当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欢迎关注、点👍点❤️、评论和分享


责任教育研究动态

2024年第19期

文章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4年第21期


作者:邵梦逸  (常州大学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助教)


新时代高校责任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索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责任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关乎着学生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忽视了“责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造成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本文旨在发掘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在责任教育实施中面临的问题,探索适合的责任教育体系,引导和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责任教育;实施路径

1 新时代高校实施责任教育的意义

 1.1责任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主流教育模式下,大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很少有进行责任实践机会,导致他们更加自我、责任意识淡化。同时,互联网技术不断变革的时代背景,为传播西方社会思潮创造了技术条件,使得当代大学生不仅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受到了国外思潮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心态出现了不稳定状态,他们的价值观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个人责任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较弱。而高校实施责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接受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引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诚实守信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校的责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参与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对于个人全面发展以及道德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1.2综合素质和个人素质的提升

在1998年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以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为第一要务。高校实施责任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素质具有显著作用。责任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责任教育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个人素质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全面发展,更能够为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1.3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发现”的重要时期,自主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前所未有的关注,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世界不断发生变化,情绪多变,再加上自我调节能力较弱,自身观念极易因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扭曲和错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培养具有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校的迫切需求。首先,高校实施责任教育激发了学生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这种自主意识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决策,能够更好地管理个人学习和生活,能够在团队合作中主动担当和贡献。其次,高校实施责任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思考、判断和执行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挑战。最后,高校实施责任教育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平台。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科技成果展示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

2 新时代高校责任教育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2.1大学生自主意识不强,缺乏自我驱动力

在新时代高校责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强。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责任教育的效果,也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构成了障碍。首先,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学生对教师的从属关系和依赖性,学生缺乏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传统的教育体制注重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其次,许多大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缺乏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缺乏自我规划和自我约束能力,导致时间管理不善、学业成绩下滑等问题频发。最后,大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缺乏敏感性和责任感,他们往往只关注个人的利益和需求,忽视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和义务。这种狭隘的视野和心态影响他们人际关系和社会融入,与高校责任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高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主动性。

2.2高校责任教育主阵地作用发挥不足,缺乏系统性

 高校作为实施责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责任教育重形式、轻实效现象屡见不鲜。首先,高校的学习体系比较完整,而道德培育体系却模糊。很多大学的德育体系不完备,责任教育更是流于形式。举例来说,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内容,多数学生为拿学分而学。其次,目前许多高校的责任教育注重理论灌输,教学形式单一,忽视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责任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最后,许多高校缺乏专门从事责任教育的教师团队,教师大多数兼职或者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他们缺乏责任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难以将责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影响了责任教育的效果。因此,改进课程体系、更新授课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挥责任教育主阵地的重要保障。

2.3高校与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合作

 家庭层面,新时代许多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和物质需求,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和责任感的培养。这种以成绩为导向的家庭教育观念,与高校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目标,存在明显偏差,导致家庭教育与高校责任教育难以有效衔接。虽然高校会组织一些家长参与教育活动,但总体上,家庭对高校责任教育的参与程度仍然较低。家长往往缺乏与高校的有效沟通和合作,难以了解孩子在高校的受教育情况,也无法为学校提供有力支持。社会层面,现代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这给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一定的困扰。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较大,社会评价体系偏重学术成绩等狭义标准,一些企业在招聘时,过分看重学历和专业技能,忽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这种用人导向不利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影响高校责任教育的积极性和效果。虽然一些企业和组织会参与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志愿服务项目,但总体上,社会对高校责任教育的参与和支持仍然有限。这种缺乏社会支持的环境,限制了高校责任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难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体验和感悟责任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家庭、社会和高校三方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承担责任教育重任,才能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新时代高校责任教育的实施路径 

3.1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提升责任认知 

高校的课堂教学是责任教育的主渠道,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首先,需要制定系统的思政课大纲和课程标准,明确授课内容、目标和要求。这些标准应该包括对学生个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国际责任等方面的培养要求,确保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责任教育。其次,加强责任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责任教育。通过系统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从而提升自己的责任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责任的内涵和要求。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责任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高校还可以邀请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优秀人士、杰出校友等,来校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故事,让学生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到责任的重要性,深入理解责任观念。 

3.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责任情感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在大学生涯中,学生面临种种困惑和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他们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产生消极情绪。理想信念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责任情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深刻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首先,应当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离校教育,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讲好本校特色故事,增强对母校的认同感,担负起为母校作贡献的责任。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影响。例如,利用学院办公、教学和实验等场所悬挂标语、绘制文化墙等方式宣传学校精神,借助学院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介绍校史校情、校训等。最后,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开设相关课程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个人的使命,让大学生充分认同作为新时代青年所应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培育责任情感。

3.3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强化责任意识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新时代高校责任教育的基础。综合素质包括了很多方面,如道德品质、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高校可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推动科研创新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使他们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为未来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强化责任意识是关键。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责任的重要性和价值。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责任、感悟责任、承担责任,强化责任意识,在不断磨砺和提升中成长为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4增强高校—家庭—社会协同,落实责任行为 

落实责任行为是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形成紧密的协同合作关系,共同为大学生的责任行为培养和落实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引导。首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各方面产生着深远影响。因此,高校应该与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高校可以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建议,共同促进学生责任行为的养成。其次,社会是检验学生责任行为的实践场所,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为国家和人民服务。高校可以积极与企业、社区等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通过媒体宣传、社会热点解读等方式,引导社会关注和支持高校的责任教育,这样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为高校责任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最后,为了实现高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合作,可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平台。通过定期的交流会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往期回顾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型(2024年第18期)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2024年第17期)

·青年大学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 信仰坚定 自信自强 挺膺担当(2024年第16期)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4年第15期)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2024年第14期)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 2024年第13期)

·面向青年积极推进“第二个结合”(2024年第12期)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024年第11期)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探究 唤醒与引导:初心使命构建中国共产党人身份的逻辑理路(2024年第10期)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40周年专题(2024年第9期)

·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2024年第8期)

·论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任务(2024年第7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学理审视(2024年第6期)

·中国式现代化特有的价值理念与行动逻辑(2024年第5期)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研究(2024年第4期)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口述研究的学科意义(2024年第3期)

·大数据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2024年第2期)

·厚植爱国情怀 培育时代新人(2024年第1期)

·新时代“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论意蕴(2023年第31期)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2023年第30期)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2023年第29期)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2023年第28期)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研究(2023年第27期)

·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图景及其精神熔铸2023年第26期

·“世界观和方法论”概念考辨”(2023年第25期)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文明培育:内在机理、现实境遇和路径选择(2023年第24期)

·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2023年第23期)

·深刻把握新时代深化“三全育人”建设的内在规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五周年回顾 (2023年第22期)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功能及其实现(2023年第21期)

·毛泽东和列宁农村调查研究之比较 (2023年第20期)

·论新时代青年的“思辨精神”(2023年第19期)

·时代新人培育中伦理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蕴(2023年第18期)

·深刻把握“教与悟”在思政课育人中的方法论意蕴(2023年第17期)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形成发展的特点(2023年第16期)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爱国主义的理论创新(2023年第15期)

·科学把握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023年第14期)

·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2023年第13期)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综述与前瞻(2023年第12期)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方法论探析──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思考(2023年第10期)

·论坚持问题导向(2023年第9期)

·多重视野中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及其突破 (2023年第8期)

·何系统而实际地学会马克思主义(2023年第7期)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系列文章(3篇)(2023年第6期 上)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系列文章(3篇)(2023年第6期 中)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系列文章(3篇)(2023年第6期 下)

·让雷锋精神在青少年中代代相传 (2023年第5期)

·论“人民至上”的丰富内涵、理论贡献与实践路径(2023年第4期)

·筑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2023年第3期)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23年第2期)

·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 (2023年第1期)




冀青妈唠叨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能够积极主动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挑战,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责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的重要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4级思政硕士研究生张彤

来源:中国知网

编辑:付伯洋 张彤

审核:李洪洋

个个担当
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研究高校联盟、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论坛公众账号:研究、宣传责任思想、理论、方法,为“人人负责、个个担当”良好社会局面贡献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