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个个担当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欢迎关注、点👍点❤️、评论和分享
编者按:
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石。通过教育,个人能够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实现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同时,教育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的关键力量,能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经济繁荣和文化传承。因此,重视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是建设更加美好未来的必要途径,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 录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
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
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李强主持 赵乐际王沪宁蔡奇李希出席
丁薛祥讲话
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纪实
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
重要讲话指明方向、催人奋进
“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
关于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同志《论教育》主要篇目介绍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
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
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李强主持 赵乐际王沪宁蔡奇李希出席
丁薛祥讲话
■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 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 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本报北京9月10日电 (记者赵成)全国教育大会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9月10日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李强主持会议。赵乐际、王沪宁、蔡奇、李希出席会议。丁薛祥作总结讲话。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
习近平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习近平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李强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
丁薛祥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发挥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功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强化待遇保障,巩固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构建好有利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大会精神入脑入心、工作部署落地见效。
会上,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辽宁省、上海市、湖北省、贵州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会前,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参加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代表,同代表们热情握手,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军队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中央管理的部分企业、高校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人民日报 2024-09-11 00:00
《人民日报》2024年9月11日
第1版 头条
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纪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
风好扬帆,奋楫争先。新时代教育事业在改革发展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高瞻远瞩 谋篇布局——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秋高气爽的时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的学子们又迎来充满希望的新学期。
学校展厅里,一张张老照片向学生们展示着百年前的珍贵瞬间:山河破碎,一师的教育工作者依旧坚持“三育并重”“身心并完”的办学理念,让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义务劳动、野外演习、社会实践,全面发展、救国图存。
2024年3月,绵绵春雨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一席话语重心长:“在我们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当时一批爱国者就觉得中国要强大就要办教育。”
“现在,世界又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当代青年学子正当其时。在这个时候,我们更有责任共同把教育办好、把学生培养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
岁月奔涌,山河巨变,中华民族重教尚学的传统绵延不绝,中国共产党人尊师重教的情怀一脉相承。
2002年教师节前一天,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集美大学慰问,并与教师代表座谈。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特意看望了20多年前在清华大学时的老师刘翠琴。
当时,刘翠琴夫妇住在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教工宿舍楼的4层。习近平拾级而上,一进门,就献上花篮,丝带上写着:“祝老师节日快乐!”
“谢谢您,谢谢您当年的教育和培养。”习近平紧紧握住刘翠琴的手说。听到这句话,刘老师和在场的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坐飞机、乘火车、转汽车,长途跋涉来到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
山路蜿蜒、坡急沟深。辗转3个多小时抵达大山深处,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就走进中益乡小学。在操场上同大家交谈,关心询问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走进师生食堂,仔细察看餐厅、后厨,了解贫困学生餐费补贴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习近平总书记语重情深。
深切的关怀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深邃思考。
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
着眼复兴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把握国际大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怎样的教育?新时代的教育,呼唤怎样的人才?
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我是1959年上学,1960年入队,因为年龄稍小,不是第一批,当时还哭了鼻子。”“记得入队时心怦怦跳,很激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是一种荣誉。”
在少先队入队仪式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把自己小时候入队的情景说给大家听。
总书记年少时的故事,和在场孩子们的成长呼应着,在那个交叠的时间点,相互许下期望和承诺。
“将来要接班啊!有没有这个信心啊?”
“有!”同学们齐声作出响亮的回答。
怀着对下一代的殷殷大爱和对祖国未来的深切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倾注大量心血,擘画教育强国宏伟蓝图——
出席新时代首次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九个坚持”深化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
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出明确要求;
首次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全面系统阐述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
光阴荏苒,当年的老师们,青丝皆成华发;师生间的情谊,并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
放慢脚步,习近平总书记笑着伸出双手,一一紧紧握住老师的手。“看到各位老师精神这么好,我心里特别高兴。当年老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厉,现在回想起来,终生受益。”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
一位老师说:“您心里总是装着学校,装着老师,装着同学。”另一位老师说:“您给人民带来了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答道:“是老师培养了我们。”
老师们感叹,这么多年他没变,还是那样“善良朴素”“尊师重教”。
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常常通过走进校园、致信问候等各种方式,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福。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思想精辟深邃,情怀深厚绵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科学回答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指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
明确“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
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纲举目张 步履铿锵——
“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
身穿洗得发白的灰色衬衫、手上贴满膏药,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蹒跚着走上授勋台,走向习近平总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望向她,目光温暖而亲切。
这位帮助数千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的人民教师,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发言。
几度哽咽,张桂梅激动不已:“习近平总书记将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授予我们29名同志,这份光荣属于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每一名共产党员。”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赢得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战线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着眼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2年4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生王曈曈兴奋地发现一位新“同桌”——习近平总书记。
仔细倾听每一名师生的发言,还侧过身看看“同桌”的笔记,习近平总书记参与进热烈的讨论中,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
着眼健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机制,我国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逐步拓展。
既关心上好课,也关心谁来上课。
1966年,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这一年,习近平13岁。几十年后,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
“‘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的殷切期待,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的使命。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中央文件相继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大力实施,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待遇不断提高,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聚焦战略属性,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4年8月16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全职回国任教二十周年的日子。
5月,姚期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自己这些年培养人才、科研创新等情况。
很快,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姚期智“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殷切的嘱托,令姚期智感慨:“如果用一句话回顾这二十年,我想说——生逢其时,当不负盛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对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加强前沿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建立以重大任务实施为核心的协同攻关机制,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跑出“加速度”……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驱动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充分彰显。
“我愿在此宣布,为扩大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
2023年11月15日,旧金山。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出诚挚邀请。
擘画更大的教育“朋友圈”,我国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等国际会议,建设鲁班工坊,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突出民生福祉,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3年的最后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人们发现,记录总书记同北京育英学校学生交流温暖瞬间的照片,出现在总书记身后的书架上。
那天,总书记察看了学校篮球场、学生农场,叮嘱大家,“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
五育并举,彰显着新时代中国教育以人为本的鲜明底色。
促均衡,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
破顽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教育功利化倾向得到进一步扭转;
护公平,各地积极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拓路径,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加速实现;
…………
今日之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有2.91亿学历教育在校生,专任教师1891.8万,每年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1100万名大学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改革创新 征途如虹——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89年前的南开大学开学典礼,校长张伯苓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种下自强图存的新希望。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向大家深情讲述了这个故事:“我看,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强国必先强教。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建设教育强国,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
四川南充,嘉陵江畔,之江小学种植园里的茄子、番茄、辣椒旁围满劳动的小朋友,五育并举的种子萌芽在孩子们的心田。
202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之江小学的同学们回信,寄语大家“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
多年前,受益于浙江省的对口帮扶,之江小学从半山腰的危房搬到了山脚的楼房。实施迁建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为学校培土奠基。之江小学的名称,正是为了铭记浙江的援建之情。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给总书记写信的学生之一唐海铃说:“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将来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回到家乡做一名老师,把这份幸福传递下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将健康成长、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建设教育强国,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
“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闽江学院校门入口一侧石碑上,16个字格外醒目。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办学理念,也是闽江学院长期坚守的办学指导思想。
2021年3月,“老校长”回到这里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闽江学院在坚持应用型办学、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要求学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
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成为联接三者的纽带和途径。
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针对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综合改革稳步向纵深挺进,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日渐提升,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汇聚一切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
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难忘3年前的那个春天。
2021年3月6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当严纯华发言建议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持力度,补齐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短板”时,习近平总书记接过了话头。
“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
总书记一番话,说到了严纯华心坎里。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教育“量”的问题向“质”的矛盾转化,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庄严承诺。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必将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久久为功,一定能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人民日报 2024-09-09 00:00
《人民日报》2024年9月9日
第1版 头条
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
重要讲话指明方向、催人奋进
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感触很深:“近年来,学校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紧紧围绕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努力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表示,要继续探索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本硕博一体培养模式,在科教融合中探索高精尖缺人才的自主培养,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湖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静表示,“全省已建成1558个城乡学校教育联合体,覆盖75%的义务教育学校。下一步,将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持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陕西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邢善萍表示。
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介绍,“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拓展‘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表示,“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动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王群说,“我们将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司长孙海波表示,“我们要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作为重中之重,拓宽就业空间,畅通成长路径,强化品质服务,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加强学生职业规划和生涯教育,推动就业与培养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福建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叶燊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表示,将建好建强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搭建国际交流合作、资源共建共享、国际科研合作等多元平台。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表示,“高校应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强优势学科,不断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和浓浓关爱。”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表示,每个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不尽相同,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基层教育部门要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宁波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局长毛才盛认为,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应顺应时代发展,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以职业教育为例,既要从学校端发力,开设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紧缺专业,也要从企业端入手,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等方式,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周亚明表示,上海市推进实施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针对对学校激励不够、保障不够等,鼓励各校继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持续释放和激发办学活力。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与此同时,高校应不断深化与海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合科研攻关,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发挥突出作用。
人民日报 2024-09-11 00:00
《人民日报》2024年9月11日
第1版 头条
“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
关于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重教尚学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和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
福建历史上有“海滨邹鲁”等美誉,对教育的重视早已刻入八闽儿女的基因。
“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调研时的殷切嘱托言犹在耳。在福建工作17年半,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创造性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结合福建实际探索并形成推动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雏形——
他胸怀全局、着眼长远,把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谋划,阐释并践行“新的教育观”;他躬身力行、抓实抓细,兼任闽江职业大学(简称“闽大”,2002年合并组建为闽江学院)校长长达6年,也是集美大学校董会第二任主席,还担任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为福建教育事业发展殚精竭虑、倾注心力;他重教心款款、关切情深深、期许意殷殷,留下一段段佳话,在八闽山海间传扬。
“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
1985年,习近平到福建工作的第一站是经济特区厦门,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
那几年,厦门教育投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迅速增长,但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习近平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厦门教育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工程”,要把教育事业纳入厦门特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加以考虑,根据“大教育”观念,做好教育发展规划。这一规划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民族(而不单是少数尖子)的素质,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劳动大军。”
然而这股东风,尚未吹到当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闽东。
1988年夏到任宁德后,习近平不仅看到了闽东经济的贫困,更看到了教育的贫困。当时教育系统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宁德全区有校舍危房21.67万平方米,建在祠堂、寺庙里的校舍还有23万平方米,课桌椅缺少3万套。
“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们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来办教育。”习近平率先垂范。
1989年初夏的一天,正在田里劳作的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党支部书记钟通弟,意外迎来了地委书记习近平。
村口一间只有两个小窗洞的老土坯房,就是大林小学。全校4个年级47个学生都挤在一间教室里,每节课一个年级只能分到10分钟。唯一的老师是个18岁的女孩,住的房子底下养牛、上面晒地瓜米,房门都没有,就用竹帘挡一挡。学生要读五年级,就得去隔壁村。
听着钟通弟的介绍,看着孩子们身上破旧的衣衫,习近平神情凝重。
不久,受习近平委托,挂钩帮扶大林村的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文法一行人肩挑手提,送来各种学习用品。
习近平还批了6万块钱。这些钱村里用来修了一条路,盖了4间教室和村“两委”办公场所,安装了一台电视机、一部电话。
那一年,宁德中小学校园的面貌都因一场地委书记亲自部署、直接过问、亲自推动的“三教”(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热爱教育)活动有了显著改观。
时任宁德地区行署副专员张学清回忆,地委正式出台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落实领导责任,把是否开展好“三教”活动作为年终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采取地、县、乡共同出资的办法,限期实现农村中小学“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凡是没有落实好“一无二有”要求的,不准盖新的办公楼、宿舍楼等。
第二年,“三教”活动继续开展,有效解决了闽东基础教育的突出困难。
在写于1990年2月的《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一文中,习近平阐述了他“新的教育观”:“它不再是过去那种就教育论教育,而是把教育问题同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
他认为,在闽东的现实态势下,建设为开放所急需的、为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软环境,“必定要把人才作为软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1990年4月,习近平到任福州市委书记。虽然科技与教育的特点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投入多、周期长,但福州市委、市政府仍把“科教兴市”确定为福州发展战略。习近平强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是关键,教育是根本,两者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两翼’”。
“离开教育,任何科学技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枯萎干涸、毫无生机。”1994年11月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要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像抓经济那样抓好教育”“把它提高到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抓紧抓好”。
在习近平的领导下,福州市人大常委会还出台了全国第一部保护教育用地的法规——《福州市保护城市中学小学幼儿园建设用地若干规定》,以法规形式保护了1000多亩教育用地。法规的出台有效解决了城市开发建设中教育用地被侵占的问题,当时的国家教委也把这一做法批转各地参照执行。
世纪之交,科教兴国、科教兴省战略日益深入人心。
2000年8月17日,福建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省长、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要求,要把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科教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加快推进科教事业改革与发展;各级各部门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培育和引进的新机制,构建福建跨世纪人才新高地。
教育发展有赖于诸多因素,其中教育投入是关键一环。在习近平的推动下,福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省计委、财政厅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基础教育建设,重点用于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危房改造,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发展老、少、边、岛地方义务教育等,建立县级政府“三个增长”的资金投入机制。
2002年9月,习近平参加集美大学庆祝第18个教师节座谈会。集美大学的前身,是爱国侨领陈嘉庚倾力创办的一系列集美专门学校。习近平指出,没有激情是办不好事的,办好教育也是这样。要有一批对办学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要有一批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人,要有一批肯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困难和问题的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2002年5月13日午后,福州市东街三牧坊,福州一中西侧门口,几位校领导正等待着习近平的到来。根据安排,当天要现场讨论学校的办学总体建设规划以及新校区建设进度安排。
地处于此的福州一中,全校36个教学班、1956名在校学生,教学区面积却仅有29亩,硬件条件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
时任校长邱德奎回忆,此前学校在市区初步寻找到合适的扩建地址,但省教育厅却建议将新校区放到福州地区大学城。
这意味着新校区要跨过闽江、跨过当时人烟稀少的南台岛金山片区,扎根在交通不便、服务保障一片空白的闽侯县上街镇。这种落差让一些人难以接受。
顾虑,在习近平来校调研后打消了不少:
其一,高中教育是彼时福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扩大高中教育规模、积极发展优质高中刻不容缓。加快福州一中的建设和发展,是发展优质高中、促进福建基础教育事业的需要。
其二,大学城建设,是适应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福州一中落地大学城,既可充分利用大学城的人才资源、教育资源,使学校办得更好,又能作为大学城总体建设的配套,为吸引更高层次人才打下基础。
相关建设方案,也在这天当场研究通过。
“像福州一中这么好的学校,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手里应当发扬光大。”习近平说。
不久,占地200亩的福州一中新校区破土动工。它融入福州地区大学城,共同见证了一段福建高等教育提质发展的奋进史。
由于历史原因,福建高等院校数量少、规模小,“九五”期间,每万人高校在校生数仅居全国第19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33%,低于全国11%的平均水平。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高校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社会需求极大的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理工科人才严重不足。
早在福州工作时,习近平就提出“教育设施的布点要解决”“大中专院校要搞相对集中,形成学区”。到省里工作后,他更进一步阐释,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要有利于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调动省、市两级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办学的整体水平。
在福州一中新校区正式落子福州地区大学城之前,2000年8月17日,福建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大学城就已经确定选址闽侯县上街镇。习近平要求,大学城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高校新校区的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大学城建设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和社区发展的需要。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各类设施的建设要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
2001年初,福州地区大学城建设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成为整个“十五”期间福建社会事业发展最大的建设项目。十个月后,福州地区大学城总体规划审议通过。
从2002年12月底打下第一根桩,到2003年8月12日预验收,大学城一期建设只用了228天。当年9月,4所高校近万名新生踏入大学城,此时二期工程建设已按照规划全面铺开,三期工程也在积极筹划。
任省长期间,习近平还推动福建农业大学和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为福建农林大学、制定省政府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确保高校筒子楼改造工作如期完成等多件大事。
2002年至2003年间,福建设立了10所高等院校,初步建立起中职、高职与本科教育相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到2023年底,福建全省普通高校已达89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4.3%,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大学城拥有15所院校、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6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0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国家级及教育部科技创新平台,成为福建省最大的产学研基地和创新策源地。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汇聚各方力量。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鼓励大家“要大胆地走吸引侨资、外资办教育的路子”。
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期间,习近平积极推动部省共建华侨大学。2000年11月,省政府与国务院侨办签署第二轮共建协议,福建省共安排2500万元经费,支持华侨大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
任省长期间,习近平还说服了仰恩大学创建者、缅甸爱国华侨吴庆星继续在闽办学。
2001年,福建省颁布《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民办学校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各类教育。20年后,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实施,民办教育行业进入更加优质、更有特色、更为包容的发展阶段。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提出“使教育成为全民性教育”“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等鲜明论断,强调要“努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这份初心,始终如一。
“教育首先要为地方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习近平牵头组织编写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鲜明地提出:“教育首先要为地方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
这一发展战略的出台,正是一次教育服务地方的生动实践。当时的厦门,迫切需要一个发展战略指导决策。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由习近平牵头组织一班人马专门研究。
参与编制发展战略的100多人中,包括了厦门大学多个院系的教研人员。最终成文的21个专题调研中,由厦门大学承担的达11个之多。
作为课题参与者,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永山曾对学生提起,配合厦门市作战略规划,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厦门大学与厦门市最亲密的一次合作,领导都很开放包容、高瞻远瞩、随和亲民。
教育不是象牙之塔,高校办学唯有与地方联系得更加紧密,方能彰显价值。
闽江学院南门入口处巨石上,16个大字熠熠生辉:“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这是习近平兼任闽大校长时提出的办学理念。
1990年9月22日,在以校长身份第一次与闽大师生见面时,习近平就指出,闽大是职业大学,学校性质本身决定了要注重强化技能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把每一位学生造就成多功能应用型人才。
那几年,闽大增设一批社会急需专业,还与福州多个单位合办相关专业,学生就业率基本上达到100%。
如今的闽江学院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入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
集美大学也在校董会主席习近平的指导下,走过实质性合并最艰难的三年,努力蹚出一条办学新路子。
2000年8月14日,习近平来到集大调研,指明集大办学思路要以本科为主、为特区服务,多学科并举,突出“工、海”特色,做全省“高教改革的排头兵”,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产学研合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作贡献。次年12月19日,他再次来校调研,嘱咐集大“要注意适当地发展一些(适应)市场需求、各方面需要的工科”。
在这两次调研基础上,习近平指示相关部门给予集大实打实的资金支持,助其航海、水产、信息工程等学科建设,推动集大攀登新高峰。他勉励大家:“办好集美大学,对促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福建及厦门经济特区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加强闽台教育交流合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今,集大“工、海”特色和优势愈加突出。在亚丁湾护航的海军舰艇上,在赴南极北极的科考船上,在联系七大洲、四大洋的运输船上,都有集大学子的身影。
主持省政府工作后,习近平还提倡听取专家意见,组建了福建省人民政府专家咨询组(后改为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团)。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省级顾问团之一。
厦门大学教授李非便是组建之初省内14名专家之一。2000年1月召开的一场讨论会上,李非提出一个议题——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对台小额直接贸易。当时,两岸还没有实现直接“三通”,大都是通过香港中转。他建议扩大小额贸易的额度,鼓励对台直接贸易的发展,并提出福建要利用区位优势,流通灵活一点,政策放宽一点,通过小额贸易促进直接“三通”。习近平当即表示支持。
此后,闽台间“小三通”海上航班、“大三通”客滚航线、空中直航航线陆续开通,福建港口率先实现与台湾北、中、南部港口客货运直航全覆盖。
进入21世纪,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2000年,习近平极具前瞻性地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的提出和推进,与福州大学密不可分。
当年9月,时任福州大学副校长王钦敏起草完成了《“数字福建”项目建议书》《“数字福建”总体框架方案》,提交给省政府和省计委。
10月12日,习近平批示肯定了建设“数字福建”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必须抢占科技制高点。建设“数字福建”,就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制高点之一。
半个月后,“数字福建”首次公开亮相,被写入福建“十五”计划纲要建议。
习近平还亲自担任“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统筹推进这一重大战略工程。
2001年5月,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数字中国研究院前身)成立,定位为“数字福建”建设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基地,依托福州大学建设。
20余载数字化浪潮奔涌,“数字福建”已成为数字中国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把德育放在首位”
人无德不立,德才兼备是育人的辩证法。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把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办学方向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机制。
在厦门工作时,习近平得知厦大开设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经典著作选读等课程时说:“学原理、读原著是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最佳方式,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最有效的方式。”他提醒厦大学子“年轻人不能认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就等着将来直接分配到机关。一定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
德育教育不应是一堆抽象的符号,应是有指向、有土壤的。在闽东工作期间,习近平指示有关部门宣传弘扬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讯与技术侦察工作创始人之一蔡威的事迹和革命精神,强调要结合闽东的革命历史和传统,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
履新福州后,习近平要求全市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教育工作、抓好政治方向,提出“要与当地所在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建立经常联系点、挂钩点”“探索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社会化育人机制”。他亲自联系高校,牵头制定闽大1992—1995年发展规划,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首位”,叮嘱闽大学子“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工农大众则是你们的好老师”。
他还推动林则徐故居、出生地和林觉民故居等修缮保护,发挥这些场所在青少年德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载体作用。
时任福州市教委副主任刘通回忆,在他的要求下,福州专门成立了全市暑期工作领导小组,由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牵头,其他各部门和属地配合,做到“学校放假、育人不放假,学生放假、思想教育不放假”。
到省里工作后,习近平指出思政工作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他以战略眼光审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意义。
为此,省教育厅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形成贯穿各类学校、各教育阶段的由浅入深、层次递进的德育目标完整体系。
习近平还躬行实践,为学生讲课、作形势政策报告。
“社会最需要、最欢迎有实干精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最不欢迎夸夸其谈、眼高手低的‘客里空’。”1991年5月15日,习近平到福建师范大学作形势政策报告,谆谆告诫同学们要走正确的成才之路。
1996年4月3日,习近平在与闽大师生座谈时,殷殷嘱托即将走进社会的毕业生:“毕业生到社会上去,不应‘待价而沽’,一味向社会索取,而应该持回报社会的积极态度。要有责任感。”
2002年4月23日,习近平应团省委、省学联的邀请,到福州大学为2000多名在榕青年学生代表作形势政策报告。
他先是引用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福建发展表示嘉许;随后,介绍了另一副内容为“智叟何智只顾眼前捞一把,愚公不愚哪管艰苦移二山”的对联,表示这蕴含着深刻哲理,告诉人们不要把聪明才智用到为个人谋利益上,而要用于为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艰苦奋斗。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返闽江学院。看到当年提出的教育理念已化为生动实践,他语重心长:“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此刻,“老校长”的教诲,温暖如故。
“教师是振兴教育乃至振兴民族的希望所在”
绿树滴翠,小径清幽。厦门大学凌峰教工住宅区坐落于万石山南麓,著名细胞生物学家、厦大原校长汪德耀教授生前居住于此。
1985年,法国尼斯大学为表彰汪德耀在中法两国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决定授予其荣誉博士称号。正在当地访问的习近平,代表因故无法到场的汪德耀接受了证书和博士帽。
回国后,习近平亲自登门。“他一个人爬了100多级台阶,转交相关物品,并与汪教授畅谈。”汪德耀的学生、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洪水根回忆说,此后他又多次拜访慰问,两人总有谈不完的话题。
习近平对厦大外籍教授潘维廉的关心,也是一段佳话。
潘维廉从1988年起就在厦大任教,1999年11月,不幸罹患癌症。习近平委托工作人员前往医院探望,让他意外又感动。
两年后,习近平为潘维廉颁发“福建省荣誉公民”证书。收到潘维廉赠送的《魅力厦门》,习近平鼓励他用手中的笔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
2019年2月,习近平主席给潘维廉回信,祝贺他《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一书出版,感谢他把人生30年的宝贵时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并祝他全家“福安”、一生“长乐”。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提出“教师工作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教师是振兴教育乃至振兴民族的希望所在”等重要论断,用实际行动号召全社会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受地方财政制约,宁德教育硬件设施亟待改善,中小学教师队伍更是薄弱。习近平到任后以地委名义下发的第一份有关教育发展的文件就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在地委、行署推动下,闽东各县教师队伍趋于稳定。
1991年初,习近平履新福州后的第一个春节,闽大教师萌生了和习校长一起吃年夜饭的心愿。大家的热情发自肺腑——尽管担任校长的时间不长,但他带给学校的变化有目共睹。
农历腊月二十九,习近平轻车简从来到闽大教职工宿舍。这顿年夜饭没有专门厨师。参加者各准备两道拿手菜,每隔十几分钟由家属递送上楼,各种食物摆满了临时拼凑起来的餐桌。
时任闽大党委副书记兼常务副校长孙芳仲回忆,两个小时里,大家一起聊家常、聊学校、聊教育,气氛融洽。
闽大创校之初一度被戏称为“三无”学校,其中一“无”就是没有师资。习近平上任后调整充实校领导班子,解决教师编制问题,注重选调引进优秀骨干教师。到1994年,学校已建立了一支适应应用型办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到省里工作后,习近平对于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依然十分重视。
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委决定开展省校合作、校校合作,引进高级人才。一次会见中,习近平向清华大学校领导“商借”一位人才。
这件事办成了。2002年8月,从平潭走出去的清华大学教务长吴敏生被任命为福州大学校长,把福州大学带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习近平重视那些扎根祖国广袤大地做学问的知识分子。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朱鹤健在山区草地生态系统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1999年,习近平欣然为他及学生所著的《福建省山区草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研究》一书作序,称赞大家走出书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技服务生产”。
这年年末,面对朱鹤健申办重点实验室的请求,习近平又交代省科委给予论证。2003年6月24日,经过论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福建省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朱鹤健特地写信向已调任浙江的习近平报告。习近平回信祝贺。
菌草是另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林占熺从1983年起就开始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试验,三年后菌草技术初获成功。
1997年4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在宁夏银川召开,习近平在联席会议纪要文本上签字。林占熺被点将,带着团队和6箱菌草种跋涉千里,帮助一大批宁夏农民告别贫困。
菌草技术还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2000年5月16日,习近平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拉法纳玛签署协议书,决定实施为期五年的援助巴新项目。以林占熺为专家组组长的团队赴东高地省负责实施,项目大获成功。
2000年7月5日,一场专门为林占熺授奖的颁奖会举行。这是福建省第一次为科技工作者记一等功。习近平亲自颁奖,号召鼓舞广大知识分子投身到生产第一线,投身到科教兴省、科技兴国的洪流中来,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如今,菌草技术已传播到106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学质量要提高,除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好之外,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和师德水平也十分重要。
习近平在1990年闽大迎新暨军民共建大会讲话中明确指出:“教师不但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让他们学到为人民服务、建设‘四化’的本领,还要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模范的行动感染他们。”
1994年11月25日,习近平在福州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一支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的教师队伍,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这些要求延续至今。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事业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沿着习近平同志绘就的福建教育改革发展蓝图,平稳而扎实走好教育工作的每一步。截至2023年,学前三年入园率99.2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4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2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4.3%,教育事业主要指标持续稳步上升,且保持在全国前列。
新时代新征程,福建步履坚定,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人民日报 2024-09-10 00:00
《人民日报》2024年9月10日
第1版 头条
习近平同志《论教育》主要篇目介绍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教育》一书,收入习近平同志2013年5月至2024年7月期间关于教育的重要文稿47篇。现将这部专题文集的主要篇目介绍如下。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是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同志的讲话。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高度评价教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肯定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一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五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六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七是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八是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九是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以上九条,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是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话的一部分。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2013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长期以来,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新征程上,全国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是2013年9月至2021年3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要深化教育改革,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是2013年12月至2024年5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
《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2014年5月4日、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同志两篇讲话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抓好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2014年5月至2022年8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是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强调,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是2014年9月至2024年6月期间习近平同志讲话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从青少年抓起。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是2014年12月至2021年2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要彻底拔掉穷根,必须把教育作为管长远的事业抓好。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是2015年5月至2020年9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
《教育合作是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渠道》是2015年11月至2024年6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促进各国人民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青年应该通过教育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合作意识,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我们主张互学互鉴,鼓励留学,支持中外教育交流合作。要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是2016年9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讲话的要点。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基础教育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是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腰杆硬、底气足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
《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是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丰富的内容,要注重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是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实到教学科研活动中,体现在育人育才过程中,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是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党委要抓好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就是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保证党的领导在高校工作中全面发挥作用;思想领导,就是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家庭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的一部分。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主要部分。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真正把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是2021年3月至9月期间习近平同志讲话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真正把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清华大学考察时讲话的要点。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强调,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突破常规,创新模式,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是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的一部分。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坚持“四个面向”,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塑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是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争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儿童》是2023年5月31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讲话的要点。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要引导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面提高认识,推动落实好“双减”工作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今天的少年儿童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和未来主力军,要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2024年7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的一部分。指出,决定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人民日报 2024-09-10 00:00
《人民日报》2024年9月10日
第2版 要闻
往期回顾:
冀青妈唠叨
教育对于个人成长至关重要,它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塑造人的品格与价值观。通过教育,个体能够拓宽视野,提升自我,实现潜能的最大化。同时,教育也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培养各式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因此,重视并投资于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关键,对个人及社会均具深远意义。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付伯洋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付伯洋
审核:李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