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个个担当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欢迎关注、点👍点❤️、评论和分享
目 录
01
西华大学校长李秋实以
《做堪当复兴重任的西华人》为题寄语新生
02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李亚栋在
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03
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在
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0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孙友宏
寄语新生:山长水阔,行则将至
编者按
金秋送爽,又是一年开学季,各大高校纷纷迎来了满怀憧憬与梦想的新生们。大学校长的寄语,是新生们大学生活的重要指引。我们衷心希望每一位新生都能认真倾听校长的教诲,珍惜大学时光,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01
西华大学校长李秋实以
《做堪当复兴重任的西华人》
为题寄语新生
亲爱的2024级新同学,老师们、家长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9209名新同学齐聚成都、宜宾两地,共同开启人生又一个新征程。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全体2024级新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欢迎!
今天,大家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西华人,你们是西华大学最新鲜的血液。你们中,54%的同学刚满18岁,最年轻的同学只有15岁;你们中,在川一本录取线理科最高分是607分、文科最高分是569分,有获得“四有优秀士兵”称号的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张呖晗同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彭异轩同学以及管理学院金何菲、周沛余同学,有荣获202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应急管理学院研究生张星同学,有获得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旋翼赛空中格斗赛(高中组)季军的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周正鑫同学;你们中,有37名来自德国、泰国、印尼的留学生,还有20名来自港澳台的本科生,你们是我校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化办学,共启中华一家亲、强国新征程的生动缩影。
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将开启与西华共同成长与奋进的新征程。64年前,为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指示精神,西华大学的前身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就诞生在毛主席视察过的郫都区红光镇这片土地上。64年来,一代代西华人在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建设发展中形成了“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西华精神,32万余名校友在祖国各地发光发热。
西华是一所教学相长的大学。课堂上,你们可以遇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唐丹教授,一同探究中国法文化的制度密码;也会遇到刚刚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的彭必友教授,共同开启3D打印、数字化材料成型的奇妙之旅;还会遇到全国青教赛一等奖获得者、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吴昌东教授,一起领略线上线下结合的“模拟电子技术”独特魅力。西华是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学。学校实施科研强校战略,“顶天”对接国防科技重大专项,“立地”建设万亩无人农场、花果山飞行农机示范区,流体机械、特种材料、空地融合载具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农业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和25个省级科研平台,助力大家在科研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西华是一所勇于创新的大学。学校努力为师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创新舞台,2023年度学校牵头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7项,在全省高校排第6;今年学校承办了3个大型学科竞赛,同学们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30余项,这还有待你们去刷新纪录。西华是一所国际范儿的大学。学校与美、英、德等10余个国家7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印尼三一一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易三仓大学共建西华大学首个海外校区,让同学们有机会看遍全世界。西华还是一所精彩纷呈的大学。学校92个学生社团,西华秋韵、草坪音乐会、光影艺术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家每一种热爱;今年8月,西华啦啦队代表中国荣获2024世界大学生啦啦操锦标赛爵士组亚军,再次向世界展示了西华学子的风采。西华也是一所“别人家”的大学。郫都校区的马尔代夫、宜宾校区的青青草原、彭州校区的古朴文庙,精彩上线的学生第五食堂、智慧开放的“一站式”服务大厅,正等待着大家去探索和体验。
同学们,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你们中有26人与祖国母亲同生日,有15人与西华同生日,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青年时代,今天是开学第一课,我有3点希望寄语大家。
01
努力学习,夯实基础
大学是培养学习能力、激发求知欲的地方,每一门课程不仅是知识体系的有机构成,更是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1979级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的故事我就不再多说了,你们可以到校史馆中看到他的大学成绩单。2001级本科生、2005级研究生校友刘德民,他的本科成绩单上,《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均为100分;研究生成绩单上,《高等流体力学》99分、《粘性流体力学》98分。毕业后他主持研发了世界最大容量的羊曲储能泵和最高水头的长龙山抽水蓄能机组等一批大国重器。今年刚毕业的汽车与交通学院万启林同学,平均成绩超过90分,其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基础》《理论力学》等课程均为100分,现已保研至华南理工大学。同样是今年刚毕业的理学院房凡同学,每逢寒暑假都会选择留校学习,在大二暑假自学了大三的《单片机原理》和《信号与系统》两门课程,连续三年专业第一,在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现已保研至复旦大学。
希望大家珍惜求学时光,在课程学习上下足功夫,扎扎实实,求真求是,夯实科学、人文、艺体底色,为人生赛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02
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当前,现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正在深刻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和国际博弈的“胜负手”。17年前我曾看到MIT学生,在马路边搭建“零能量的房子”,在楼道里讨论着“探索其他恒星系的方案”,在实验室尝试从“人工智能”转向“拓展人类”。在今天的西华,我更欣喜看到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研究生王爽和他的团队将靶向喷雾授粉技术与一站式运营平台相结合,打造“果盛宝——智慧一体化授粉平台”,解决了传统果树授粉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的难题,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斩获全国特等奖。理学院今年6月毕业的研究生罗伟,为了攻克高分子材料阻燃高效化、环保化和长效化难题,睡前在推导、吃饭时在推导、走在路上还在推导、每个星期都要推导一种可能性去验证,他们团队发明的新型阻燃材料,为我国航天器、高铁的载人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创新技术支撑,其成果也发表在《Nature》子刊上。
希望大家跟上学长学姐的脚步,勇于解放思想,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团队,敢想敢拼、持续钻研、矢志创新。
03
激扬青春,不负韶华
大学学习不止于课堂,不仅在图书馆,还有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热爱生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为一生的成长成才积蓄强大力量。今年毕业的材料学院张仲存同学,是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也是学弟学妹们口中的“六边形战士”,拿奖学金、竞赛获奖并不是她的唯一追求,曾是大山留守儿童的她希望为留守儿童撑起一把伞。她组建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团队、组织志愿服务达100余场,带动500名高校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帮扶大凉山留守儿童以及青少年累计1100人次。汽车学院的韩思源同学,作为纯电动方程式赛车队空套组组长,他能制造电动方程式赛车;作为学院排球队队长,他能带领球队披荆斩棘勇夺冠军。计算机学院的甘佳鑫同学,退役复学后仍然坚持每天早上6:30起床,晚上坚持跑步锻炼,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为他大学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生活中,跑步、骑行、登山、徒步是他释放压力的途径;口琴、电子琴、绘画为他繁忙冗杂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
同学们,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希望你们在西华度过无悔的青春年华,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到2035年,你们30多岁,风华正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你们这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希望你们坚定信心、向光而行、全面发展,与老师们一起拼搏,与母校一起成长,用过硬的本领和奋斗的青春,在“强国建设”的号角声中担当民族复兴的重任。
谢谢大家!
02
西华大学校长李秋实以
《做堪当复兴重任的西华人》
为题寄语新生
亲爱的2024级新同学、老师、朋友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4级新同学开学典礼,共同迎接12811名新同学,这些新同学有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在此,我和立驰书记代表全校师生员工欢迎你们加入安徽师范大学这个大家庭!由衷地祝贺你们成为新的师大人!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青春的梦想和理想一起飞扬。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名优秀毕业生。近百年来安徽师范大学人才辈出,单从两院院士、文科资深教授、杰青、长江学者,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所长,包括未来科学大奖、科学探索奖获奖者等杰出学术人才统计,其数量多年来一直排在全国1300多所本科高校前20名。这一数据足以表明安徽师范大学具有优良的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水平。安徽师范大学是一所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名校,我们有责任继续以实际行动捍卫母校的荣誉!
作为一名在大学学习、工作四十多年的学长,我想问大家3个问题:
1. 为什么要上大学?
2. 为什么要读书?
3. 有何梦想和理想?如何实现?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上大学?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虽然,这里的大学强调的是“大人之学”“君子之学”,与现代大学在词义上有所不同,但是它引导我们在大学阶段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成为国家栋梁、民族精英和人民的功臣。
大学阶段是系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开阔眼界、提升见识、形成独立人格的黄金时期,是连接梦想和现实的桥梁,是实现你们人生梦想和理想的重要准备阶段,不可虚度。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
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宋代赵恒在《劝学诗》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苏轼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些都告诉我们,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素质。
古今中外“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人生”已成共识。当今社会,教育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人成功实现梦想的关键。通过接受系统教育,获取人类积累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认知水平、拓宽眼界,培养独立思考、辩证思维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就能在未来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改变人类的共同命运。
第三个问题:有何梦想、理想?如何实现?
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历史使命,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将个人的梦想与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
作为师范大学的一员,要成为一位合格的老师,一定要具备不断学习和更新自身知识的能力,“传道、授业、解惑”,“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共同职责。
人文日新,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态势,青年应树立科技创新的思想,勇于探索未知,不断学习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今天安徽师范大学的老师和改革开放初期教我们的老师在知识结构和见识上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我坚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今天你们就是这滚滚向前的后浪,必将推动新的时代向前发展。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告诉我们:“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先生的这段话提醒我们,在人生的大海中,没有坚定的志向,就如同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难以抵达理想的彼岸。
我国历代读书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抱负,一直在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希望同学们始终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志存高远,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同学们,梦想和理想的实现,靠的是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吃的苦。
梦想的实现不是靠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要靠脚踏实地的知行合一。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勤于思考,知行合一,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青年应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同学们,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你们应树立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拼搏,奋斗,共同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对刚入学的本科新同学,我想跟你们说,大学阶段是你们走向自立的开始,不同于以往阶段的学习,大学课堂是开放性的,很多时候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读书、学习更多要靠你们的自觉、自主和自律。兴趣当然是最好的老师。但对刚上大学的新同学而言,你们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现在可能还没有什么了解和兴趣,但我建议大家不要急于换专业,更不能因此自暴自弃。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所开设的每一个专业都有其社会发展需求,都有其自身完善的知识体系。你们可以先通过按部就班地系统学习、独立思考、与同学讨论、交流,可能在此过程中,就能发现并培养出自己的兴趣。相信只要你们努力了,每个专业的同学都将有你们不可限量的机遇和前途。
我希望你们能够按培养方案,跟着老师一道认真完成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除了教科书外,尽量多阅读、思考、讨论,循序渐进,事半功倍!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缘分,共同成长、进步,相互成就。
对我们新入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新同学,我也想特别叮嘱你们几句。
同学们,你们选择来安师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相信你们肯定不只是为了一张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而是想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探索,学点真本事,丰富和发展自己。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学习怎么做学问,怎么解决疑难问题。最重要的是选题,如何敏锐地提出具有挑战性的真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导师和同学,在内心深处要坚持真做学问、做真学问。
怎样才能做好学问?以个人之愚见,做学问主要靠悟性和坚持,不能靠小聪明。做大事主要靠见识、智慧和机遇。不能靠投机取巧,要始终坚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即创造价值的事。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什么是创造价值的事情呢?落实到今天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具体工作上,我总结出了一个可以检验的“金标”,即“三发一解”:“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发展了什么,解决了什么科学、技术、工程上的难题”。这同样也适用于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不同学科的学者。请我们全体研究生导师们和同学们深思。
同学们,一旦你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开展研究探索,就需要常问问自己三个问题:What's new?What happened? Why(3W)?正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独立思考,绝不能做复印机、复读机式的搬运工。希望你们继续保持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持之以恒地去尝试、去探索、去研究、去领悟,从而求得真学问、学到真本领、解决真问题。不要满足于发几篇论文就沾沾自喜。
同学们,要想在今后的学习和学术探索中获得成功,就必须敢于较真、追求极致、追求完美,始终保持执着的科学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一个人有再高的天赋,如果不能坚持到底,终将一事无成。希望大家坚持基础与应用结合、科学与工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始终保持专注、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把该做的事、能做的事,做到极致。
同学们,今天在场的还有各院系的教师代表和相关领导,线上还有广大关心安徽师范大学发展的各界朋友,包括我们的校友和家长朋友们,我想给在座的师生提个明确的小目标:能否从我们2024级开始,提高研究生入学升学率,力争我们2028届毕业生全校研究生升学率超过50%。按照这个标准,我毛估了一下,10000名毕业生就有5000人可以进一步读研深造;这5000人中,只要有10%的人通过自身努力脱颖而出,就会有500人进入更高层次,其中只要再有10%的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来这一届就会有至少50人成为顶尖学者、政府和企业界精英。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力争实现这一目标,这就是我今天对你们的期望!
同学们,安徽师范大学是一所文、理、艺术、体育等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除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你们还要特别加强公共外语、数学的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努力提升母语和外语的口语和文字表达能力。在校期间,希望你们每位同学至少要培养一到两项兴趣与爱好。
特别鼓励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培养出一项体育特长,并作为一辈子的爱好坚持下去。今年我们安徽师范大学明确提出了“爱运动、强体魄、铸精神”体育育人口号。希望同学们努力做一名“文理兼修、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新青年。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不要畏惧,勇敢前行,勇于面对。因为所有困难和坎坷都是对我们成长的磨砺和考验,它们只会使你们变得更加强大。只要自信、自强、坚毅、果敢,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当前,安徽师范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实施“大学生护航”行动计划、“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学科振兴”行动计划,目的就是要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的平台,我校有近百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把你们培养得更加优秀!希望你们在成长、成才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要掉队”。
同学们,开学了,希望大家始终牢记安徽师范大学“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秉承“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弘扬“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加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丰富和发展你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大学期间学会包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身的自制力和承受困难、压力的能力,始终坚持自信、自知、自立、自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期待你们在美丽的江城芜湖,在花津河畔、赭山脚下创造出属于你们的青春华章!让你们的青春梦想和理想一起飞扬!
最后,祝大家在安徽师范大学学习期间健康快乐、学有所成,一生平安!
03
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在2024级
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浙江大学,进入全球70余万浙大人魂牵梦绕的求是园,开启人生的新征途。你们的到来,让拥有127年深厚历史底蕴的浙江大学历久弥新,充满朝气和活力!再次欢迎你们,2024级的新同学们!
今年6月高考之后,我曾寄语即将进入大学的同学们,期待在金秋时节的求是园,与大家一同探寻学术奥秘,畅叙人生真谛。今晚,和各位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同学们如期相聚,我由衷地感到欣喜。
同学们,当你们翻开录取通知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想必是竺可桢老校长在1936年发出的入校“两问”:“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80余年过去了,如今看来,这两个问题依然发人深省。对于大家而言,我相信早在你们初入求是园时,心中都已立下未来的人生目标,绘就各自的梦想蓝图。而对于浙大而言,“浙里”不仅一脉相承“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更创新引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创的大学功能,提供高度自主、交叉融合、开放多元的学习成长环境。进入浙大,就意味着你们拥有了无限的可能。“求是园”是充满活力与机遇的沃土,将为每一位学子搭建展现自我、追求卓越的舞台,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绽放出最耀眼的风采。“求是园”也是浙大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将为每一位学子筑牢求是的信念、涵育创新的基因,让大家将来无论身处何方扎根何处都能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自信则国家必然有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你们这代青年生逢其时,拥有比以往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更加多元的成长机会,同时也因为时代的变迁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当今世界,创新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奔腾向前,加速引领新一轮的科技与产业变革,并深刻改变全球经济的基本格局。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将使我国更加自信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对当前的世界潮流和时代背景,我们不禁要问:青年一代该如何正确理解并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如何在大学的宝贵岁月里把握住成长机会,将青春的激情与奋斗转化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力量?这是我今天想和大家探讨的话题。
青春的奋斗力量在于仰望星空中立大志,升华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而任何时候年青人总是最有生气、最有闯劲的。105年前的爱国青年们,为了国家的独立解放,义无反顾投身到伟大的五四运动中;新中国成立之初,大批青年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冲破层层阻拦返回祖国建功立业。浙大杰出校友、我国核武器研究开创者之一程开甲先生曾言,“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投身祖国科研事业,奔赴“生命禁区”罗布泊、核试验基地马兰隐姓埋名20多年,为核武器研究和试验倾注了全部才智和心血。
同学们,你们正值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当有青云之志,勇于迎难直上,不局限于追求一份稳妥的职业或安逸的生活作为目标,而要将个人成长根植于国家与时代的进步之中,努力将所思所学回馈社会,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
青春的奋斗力量在于至诚至善中明大德,坚持自立自律,守望精神家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涵养高尚完美的德性,是大学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标。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社会文明如何进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都是对人才的社会共识与时代要求,德性修养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成就事业的基石。青年一代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遭遇种种困境与挑战。面对挫折与失败,要秉持坚韧与勇毅,砥砺前行;面对诱惑与陷阱,应坚守初心与原则,不为所动。唯有遵循内心的道德法则,才能于风雨洗礼中乘风破浪,于纷繁世态中激浊扬清,于守正创新中茁壮成长。
同学们,“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期待你们把崇德放在为人处事的首要位置,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将真善美的追求融入到修身立德的历练中,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青春的奋斗力量在于博学笃行中成大才,矢志知行合一,追求经世致用
你们从中学进入大学,将面临全新的学习挑战,不仅是知识广度与深度的拓展,更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全面重塑,需要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提升专业的认知和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我校杰出校友李政道先生原先考入浙大电机系,他经常聆听教授们的谈话与科研讨论,逐渐了解物理学科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在王淦昌、束星北两位名师引领下走上物理学之路。在《西迁浙大》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一般学生只能问一些表面问题,听束星北先生讲解清楚后便离开了。只有一个学生能够与他讨论,就是李政道。”在之后的求学、科研生涯中,李政道先生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等诸多领域力寻突破,不断攀登科学高峰,正如他自己所言,一年“求是”校训的熏陶,发端了几十年来细推物理之乐。
同学们,期待你们立足浙大丰富的学习空间,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特色和平台资源,求真学问、练真本领,锤炼敏锐的洞察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拒绝躺平、远离盲从、克服内卷,用极致的拼搏和不懈的奋斗,努力成长为引领未来的卓越人才。
青春的奋斗力量在于立定脚跟中担大任,静观世界风云,勇立时代潮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一代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公忠坚毅,担当大任”是当年竺可桢老校长的谆谆教诲,也是浙大人赓续延绵的精神传统。我校“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组遍访海内外文博机构,往来不厌,奔波不倦,以全球领先的数字技术让大量古画重换新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复原、回归和留存,完成了这项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机械工程学院的复杂装备数字化设计团队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攻克数字化设计技术难题,研制出行业首创的复杂装备数字化设计制造工具集,不仅突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更提高了我国重大装备国产化率与自主创新能力。
同学们,青春至美是担当。前路漫漫,世界虽然充满未知与变数,但你们要保持“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胆识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气,主动担当服务国家急需和解决人类共同挑战问题的大任,让青春之奋斗在百年大变局中成就青年之精彩。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同学们,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你们人生新舞台的帷幕也徐徐展开,吾辈青年,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期待你们将求是学子的荣耀和伟大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精彩人生!
最后,祝愿各位同学在求是园幸福生活、快乐学习,成就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0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孙友宏
寄语新生:山长水阔,行则将至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2024年新生开学典礼暨教师节表彰大会,共同见证2524名本科生新同学、3024名研究生新同学、71名留学生新同学和140名新入职教师、博士后与地大的“双向奔赴”。在此,我谨代表雷涯邻书记和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祝贺!向到场的全校教师致以节日的祝福和由衷的敬意,提前祝大家教师节快乐!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我很高兴认识这么多青春洋溢的新面孔。你们当中年龄最小的佘牧坤同学,今年只有14周岁;年龄最大的江涛同学,即将迎来51岁生日。你们从远方来,袁浩宁同学从哈尔滨骑行1300公里,跨越千山万水奔赴一场和地大的约定!你们从前线来,陈诚同学退伍期间主动参与抗洪救灾,3天转运受灾群众300余人,在地大续写青春的荣光!你们从基层来,“全国行政复议先进个人”李佳璇、带领村委会获“全国先进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表彰的关鑫宇,从田间地头走进大学课堂,来地大充电蓄能!今天,我们还迎来了王锦博、谭旭冉、郭英琦、张萌、贺铭哲、武宗宇、杨冬晴、何军健、赵玉洁、马嘉和、冯雪燕、郭金泽等12位同学的生日,让我们用掌声共同祝福他们生日快乐!从今天起,你们有了崭新而共同的名字——地大人。你们的未来,与地大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刚刚,我们举行了校旗入场仪式。在中国地大的校徽上,有四个承载着“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代表着学校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元素,分别是地质锤、指南针、放大镜、经纬线。
地质锤锤炼精神品格。地大的起源与发展,始终与国运相连、与时代同步。1952年,在毛泽东同志“开发矿业”的伟大号召下,地大应运而生。从科学服务抗战,到摘掉“贫油”的帽子,再到助力国民经济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的地大,始终扎根祖国大地,勇立时代潮头,培养了一批批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一位位投身西部、服务基层、成才创业的先进典型,一个个“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新人。他们当中,涌现出以温家宝同志为代表的大批精英翘楚,47位两院院士,和无数扎根一线、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20余万毕业生从这座“摇篮”出发,牢记“听党话、爱祖国、能吃苦、做先锋、敢探索”的殷殷嘱托,把热血与汗水挥洒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地质报国的精神,在一锤一锤的铿锵中、一步一步的脚印里传承发扬。
指南针指引求索方向。地大的初心与使命,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青春引路。学生成长成才的背后,是无数辛勤的身影,在教坛深耕。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刚刚,我们对上一学年取得突出成绩的老师们予以了表彰。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王根厚教授带领团队坚守西藏羌塘地质野外调查30年,将课堂连通到艰苦野外,为国家地学行业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北地先锋”十佳教育工作者刘俊来教授不畏高龄,亲赴喜马拉雅缺氧环境现场指导;李红谊教授主动请缨,连续5年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举办论文撰写讲座……三尺讲台上,以他们为代表的地大教师甘做磁石引长针,通南北、明方向,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立起航标。
放大镜聚焦国家需求。地大的智慧与力量,凝聚在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广阔征程。我们敢为人先,向纵深探索,聚焦深地、深海、深空、深时开展攻关。“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钻透白垩纪,吹响“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角;金属同位素示踪深部碳循环揭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地质线索;成矿预测与找矿创新理论筑牢“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坚实基础;平朔矿区生态修复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世界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为未来载人登月和月球基地选址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莫宣学院士带领研究团队50多年持续开展青藏高原岩浆作用与深部过程及其成矿效应研究,指导团队获得我校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地大人手中的放大镜,凸显着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折射出科研实力的整体跃升,也点燃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国梦想。
经纬线织就走向世界的通途。地大的目标与愿景,是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开放包容,着力推动全球科学合作和科技发展。去年,由我校王成善院士、成秋明院士等牵头发起的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立项,成为我国牵头组织的第一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发起了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的新疆域。我们兼容并蓄,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在希腊爱琴海、俄罗斯贝加尔湖、意大利阿尔卑斯山等地成立了8个国际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经线纬线纵横一绕,将世界与个人的命运联结。今日的地大,立足中国、胸怀世界!
同学们,臂膀上的校徽是你们肩担的重任与使命,是学校对你们的祝福与厚望,也必将成为你们前行的动力与底气。你们踏上的这条大学之路,就像西行取经,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西游记》七十四回说到,师徒取经途中,忽见一山高耸入云,三藏问:“前面这山十分高耸,不知有路通行否?”悟空笑道:“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岂无通达之理?可放心前去。”
每个人前行的路上,总有一座高山。
如果这山是你心中的目标,就去成为翻山越岭的攀登者。
在与你们同龄的时期,17岁的马克思把“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确立为人生理想,16岁的李四光许下“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铮铮誓言,24岁的黄大年在毕业赠言册上简短有力地写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历史和现实证明,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你们的志向,不仅影响个人的前途,而且关乎国家的命运,更决定着世界的走向!为向全人类发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冰川的呼声,你们的学长、青年科学探险家温旭,独自从南极大陆的海岸出发,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限环境下,历经58天,跨越1500公里,到达南极极点,创造了单人无助力徒步南极点最远距离的世界纪录,向全球展现了一个中国青年的胆识与气魄。青年的志气,像极昼日里永不落下的太阳,明亮滚烫。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希望你们,有敢立“青云之志”的勇气、笑对“山重水复”的心气,去征服看似不可逾越的高峰!
如果这山是你眼前的阻碍,就去成为移山填海的奋斗者。
今年是我校於崇文院士诞辰100周年。於先生曾在读过的书籍扉页,留下了亲笔摘录的屈原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於崇文先生始终潜心地学基础理论研究,在将化学、数学、物理学和复杂性科学与地球科学相结合的道路上,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思路需要海量的文献资料,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他常蹬着自行车,在学校和数公里外的多家图书馆之间来回穿梭,找到了要用的资料,便一字不漏地抄下来,重点部分用红笔勾画,精读批注。“学习思考、锲而不舍”,正如先生对自己学习工作历程的总结,在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坐得住冷板凳、啃得了硬骨头,不断激发主动学习、深度学习、持续学习的“自我驱动力”,便是成事的关键。
成功之路从来都没有捷径。希望你们,有“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决心、“日夜叩石垦壤”的恒心,把困难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直至踏平山海!
如果你对这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就去成为开山辟路的创造者。
80多岁高龄仍活跃在科研一线的李曙光院士曾说:“高考是人生新的起点,如今的青年一代应该努力学习知识,站在更前端去观察世界。”更前端,是时代浪潮的前端,也是科技发展的前端。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24岁的彭志忠先生首次测定葡萄石晶体结构,攻克了被国外矿物学家称为“没有搞清楚的最后一个重要硅酸盐结构”的世界难题,在世界矿物晶体结构领域里填补了中国的空白。今年,我校博士毕业生王艳娟作为第一作者打破西方垄断,建立了第一个由我国科研团队主导建立的矿物超族分类命名体系,为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稀土元素的迁移、沉淀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
站在更前端,是力争在世界发展的大势里、科技创新风起云涌的态势中,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希望你们,有“行成于思”的认知力、“常为新”的创造力,以独立的思考、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主动探索山外的青山!
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脚底青。地大人心中有山,更常常“身在此山中”。头顶是浩瀚星空,脚下是崇山峻岭,一代代地大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攻坚克难,矢志探究地球演化过程、探索生命演化历史、探寻环境演化规律。青青山色,正如青年朝气蓬勃的本色,也是地大人特有的底色。愿你们以群山为友、以群山为师,用脚步丈量广阔山河,用心灵感知地球脉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回望地大70余载发展历程,大师云集,高山仰止。在学校独享“太老师”美称的袁复礼先生,开设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门“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课程,大力推动了学科的发展;著名矿床学家和地质工程学家冯景兰先生,以“譬如积薪,后来居上”为人生格言,培育了承担国家地质工作和地质教育重任的几代中坚力量;池际尚、涂光炽、张炳熹先生义无反顾放弃海外的优越条件,与一百多位科学家同乘“威尔逊总统号”归国,冲破重重阻碍投身新中国建设……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代地大教师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嘉惠后学、桃李芬芳!
老师们,9月10日,即将迎来我们教师的节日,也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也成为了教师群体的共同价值追求。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做学生为人的示范,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己任,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做学生为学的模范,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实习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学科能力、科学素养和育人水平,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做学生为事的典范,有淡泊名利的坚守,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常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坚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切实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真正展现出新时代地大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的崭新风貌,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再次欢迎各位新同学的到来!祝全校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谢谢大家!
往期回顾:
冀青妈唠叨
迎来新学期、踏上新征程、面对新气象,广大萌新们需要有新作为,希望广大“萌新”们能够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面貌,争做新时代好青年,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积累才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和智。
来源:西华大学公众号
大江资讯公众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公众号
浙江大学公众号
编辑:付伯洋 吴优
审核:李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