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5篇

文摘   2024-11-16 18:44   天津  

欢迎光临 个个担当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欢迎关注、点👍点❤️、评论和分享

编者按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对于引导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本期小编为大家整理了5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01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综述

02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二〇二四媒体融合发展

论坛发言摘编(一)

03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二〇二四媒体融合发展

论坛发言摘编(二)

04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二〇二四媒体融合发展

论坛发言摘编(三)

05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二〇二四媒体融合发展

论坛发言摘编(四)

1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综述

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开幕式现场。
  本报记者 伊 霄摄

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现场的图片展板。
  会务组供图

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现场,与会嘉宾在体验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拍照打卡功能。 
  孙文萱摄(人民视觉)

“AI之夜”现场,数字人苏轼与主持人互动。
  人民网记者 任峰涛摄

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开幕式现场,与会嘉宾在认真聆听。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开幕式现场主席台全景。
  会务组供图

10月25日,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由人民日报社主办,主题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除主论坛外,同时设置“新域新质、塑造深融格局”“数据驱动、创新智媒业态”两个平行分论坛,并举办“AI之夜——奔跑吧!AI中国”等主题活动。

  与会嘉宾齐聚一堂,交流融合经验,展望未来趋势,探讨改革路径。大家纷纷表示,主流媒体要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中心任务,坚持改革创新,促进融合升级,提升传播效能,努力开创媒体融合发展新局面,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勇于变革,有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提升能力,牢牢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要善于学习,不断提升改革创新本领。

  壮大主流舆论,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与会嘉宾表示,要坚持不懈筑牢亿万网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用更加生动鲜活的表达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努力把内容做得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根本目的是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莫高义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说,要着力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信息渠道权威、采编队伍专业、制播流程规范等优势,综合运用全媒体方式、大众化形式制作新闻产品,打造更多群众喜爱、刷屏热传的精品佳作,让党的声音成为网络空间的最强音。要着力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围绕社会热点话题主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围绕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发布信息,回应关切。

  在新的传播格局下,各主流媒体努力加强内容建设,以更新形式、更好内容做好正面宣传,让网络空间的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近期创新推出一批有网感、有时代气息的融媒体作品,屡屡“破圈”。对此,人民日报社社长于绍良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日报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主流舆论占领主战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舆论支持。

  论坛上,人民日报社打造的体系化学理化经济宣传融媒体品牌栏目——“高质量发展故事汇”正式上线。人民网总编辑赵强介绍,栏目建设包括视频节目、数据库、多形态出版物3项重点工作。视频节目邀请权威专家学者,采用“大地演讲”形式,融合虚拟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通过系统性的学理阐释,揭示经济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经济思想和理论内涵。

  “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是媒体融合发展目的所在,是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魂之所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兢说,推动深融合、推进新变革,中国记协将切实承担起团结引领广大新闻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新闻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坚持融合发展正确方向,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在新的传播格局下,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在媒体融合建设中尤为重要。

  “上海是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也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表示,上海将创新国际传播新方式,统筹推进全领域全平台全流程的多主体国际传播工作,在国际舆论场敢于亮相、善于发声,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将开拓国际传播新渠道,密切全球媒体的常态合作,深耕国际社交媒体平台,推动纪录片和影视剧的海外播出,以更多符合国外受众需求的精品节目,推动中国声音和上海故事漂洋过海。

  注重技术赋能,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深度互嵌,深刻影响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

  主流媒体如何拥抱新技术、抓住发展机遇?

  新华通讯社党组成员、副社长刘健说:“我们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探索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运用于新闻生产的全流程,自主研发200余项智能化工具运用,打造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融合生产引擎;积极推动服务创新,围绕全媒体传播深化供稿线路改革,构建起多语种、立体式、全媒体、全球传播矩阵。”

  “当前,媒体科技成为提升舆论引导力、实现系统性变革的重要牵引力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CGTN总编辑范昀表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贯穿视频生产的全流程。总台强化科技赋能,打造了《简牍探中华》《寻古中国》等文化精品节目,以技术力量再现历史、放飞想象、震撼视听。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总台将持续深化“5G+4K/8K+AI”的格局,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新技术的应用,有时也会给信息内容安全带来冲击。如何做到有效监管?

  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总工程师孙蔚敏说,由于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高度“逼真”,很多时候分不清是“真”是“假”、是“人”是“机”,这直接冲击着媒体传播特别是新闻报道的价值底座。为回应社会关切,国家网信办在去年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基础上,又制定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及配套标准,对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标识予以规范,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推进平台变革,建立健全适应全媒体发展的工作机制

  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各主流媒体如何建立健全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让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科学,从而让内容生产更加丰富多样、信息传播更加精准有力?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必须以全方位、深层次机制创新为牵引。”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承说,浙江着力抓好五大机制建设:一是传播平台培塑机制,集中资源推进省市县三级融媒体改革,打造潮新闻、Z视介传播平台等。二是一张网联动机制,创新打造全省融媒体传播大脑技术底座。三是效果评价机制,推出媒体融合指数,推动全省媒体同台竞技,互学互鉴。四是一体策划机制,持续优化重大主题策划、新闻报道联动。五是激励保障机制,党委政府从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孙尚武说,要加快生产传播流程再造,有效整合各相关部门的采编力量,不断完善全媒体报道机制。要注重建强融合传播矩阵,持续做大自主建设运营的网站、客户端等互联网平台,积极拓展全球性及区域性海内外社交媒体,全力拓展传播渠道。要大力推进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健全科学考核体系,引导媒体从业人员更加重视传播力和影响力。

  推动媒体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除了要对现有的传播媒介、产品体系进行变革,还要加快向数字化管理转换。对此,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李鹏说,川观新闻不断推动实现智能采编、业务审批等的数字化,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深度重构,有序、按需深化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全流程应用。

  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大光表示:“面向未来,我们将坚持以先进技术驱动媒体转型,建立健全适应全媒体时代的组织领导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深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形成更加完备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链条。”

  服务发展大局,推动网上网下向上向善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

  在舆论场上激浊扬清,共同维护良好网络生态,是主流媒体的应尽之责。国家民委道中华文宣平台负责人、中国民族报社总编辑闫永说:“在舆论场上有一些错误的史观、民族观,还需要去澄清、去消除。我们通过开设‘正道’专栏,刊发多篇文章,有效澄清了一些错误的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和错误的民族观。”

  各大媒体对网上热点问题,力求实现线上线下共同发力,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

  当前,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市场预期的作用格外重要。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齐东向认为,作为传统主流媒体之一,经济日报要切实提升宣传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主力军。齐东向介绍,经济日报构建地方调研、产业调研、企业调研、热点话题调研四驾马车,推出一批来自基层一线反映客观实际的深度报道,不仅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现实解释力、实践引领力、理论说服力,也传播了地区部门、行业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鲜经验。

  近年来,不少地方通过媒体平台走红“出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贵州“村超”走红网络,当地文旅等特色产业获得巨大发展助力。对此,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说,贵州总结提炼运用新媒体开路、传统媒体跟进,新老滚动、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融媒体传播“打法”,打造小切口、有温度、暖人心、小温暖宣传产品,推动形成“村超”“村BA”千亿级的流量。此外,贵州还深化融媒体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让党的声音下得去、能听懂,群众需求上得来、能解决。

  河北推出“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系列报道,唱响“未来之城”的律动,描绘“千年大计”的图景。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常斌表示,河北利用廊坊经洽会、吴桥国际杂技节等平台,打造省级对外宣传新阵地,让中国文化和价值理念更加闪亮、更加动人。同时,河北还推出“河北惠企利民政策通”等产品,把新闻信息服务触角向财经金融服务、社会公共服务、文化消费服务等领域延伸,让群众更加便捷地搭乘数字快车,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人民日报 2024-10-31 00:00

《人民日报》2024年10月31日

第10版要闻

2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二〇二四媒体融合发展

论坛发言摘编(一)

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现场。

  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

  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常  斌

  河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媒体融合发展作为主流媒体的生存之需、变革之策、图强之方,以主动权赢得话语权,以传播力释放影响力。

  坚持导向为魂,唱响时代之音。坚持举旗铸魂,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河北篇》,让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围绕“国之大者”,推出“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系列报道。讲好中国故事,打造省级对外宣传新阵地,让中国文化和价值理念更加闪亮、更加动人。

  坚持移动为先,夯实传播之基。着力建平台,打造全新传媒旗舰“纵览传媒”。着力优机制,构建以“传播力为导向”的新评价体系。着力扩矩阵,以“冀云”融媒体为牵引,省市县融合发展“一朵云”加速汇聚。

  坚持内容为王,锻造品牌之力。以品牌提升传播力,打造“百姓看党报”,把时政报道打造成“网络原生态”产品。以品牌增强引导力,推出“冀言”文章,形成特色IP。以品牌释放影响力,打造《美丽河北》慢直播,邀请受众“云游”河北自然风貌、感受人文胜景。

  坚持创新为要,点亮未来之光。赋能产品生产,把AI融入新闻采编播发全过程,推动新闻采编轻量化。赋能数字经济,打造“数据要素×”实验室,构建数据要素全生命周期服务场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推出“河北惠企利民政策通”等产品,让群众便捷搭乘数字快车。

  (本报记者周小苑整理)

努力书写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上海答卷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赵嘉鸣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大部署。上海争当地方媒体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努力书写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上海答卷。

  向高处立,探寻主流舆论的新表达。坚定为党立言。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贯穿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坚定为人民发声。记录好人民群众的奋斗与生活,让每一篇报道、每一个镜头都能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向深里闯,探寻系统变革的新路径。大刀阔斧推动精简精办。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杜绝重复建设、破除发展障碍。不遗余力做强核心优势。坚持将优势资源集聚到主责主业上来,集中力量做精品,增强上海主流媒体竞争力。

  向潮头赶,探寻技术赋能的新突破。做强新技术集成应用。以先进技术驱动媒体转型,向内赋能多屏、多链、多终端内容平台建设,向外服务城市千行百业。深耕新技术垂类服务。构建以数字技术为底座、以媒体主业为优势、真正面向市场的可持续运营模式。

  向远方行,探寻中国声音的新传播。创新国传新方式。统筹推进全领域、全平台、全流程的多主体国际传播工作,在国际舆论场敢于亮相、善于发声,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开拓国传新渠道。密切全球媒体常态合作,深耕国际社交媒体平台,推动中国声音、上海故事漂洋过海。 

  (本报记者宋静思整理)

积极探索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浙江路径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赵  承

  近年来,浙江省全面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方向导向是立身之本。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必须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要始终把握正确方向导向。浙江立足“重要萌发地”优势,在省域层面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传播工程,创新开设“第一视点”专栏,融通动员全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研究传播资源,形成“1+N”融媒传播形态。

  人民立场是价值所向。主流媒体必须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用新的方式体现人民立场。如“浙江宣传”公众号,紧盯时政热点、社会焦点和百姓关注重点,坚持互动,建立与读者沟通的桥梁。坚持年轻态表达,文风清新、通俗易懂。

  系统重塑是根本路径。浙江以全方位、深层次机制创新为牵引,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着力抓好传播平台培塑机制、“一张网”联动机制、效果评价机制、一体策划机制、激励保障机制“五大机制”建设,集中资源推进省市县三级融媒体改革,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

  人才队伍是最大资源。通过重构优化人才队伍,浙江持续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重点抓好年轻人才、专家型人才、技术人才三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深度融合提供有力驱动。

  (本报记者钱一彬整理)

守正创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卢雍政

  当前,媒体融合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贵州“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的光荣使命,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文化科技融合为方向,守正创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用创新理论铸其魂。积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全面提升思想引领力、舆论影响力、文化竞争力。用改革举措塑其形。“一盘棋”推进新闻单位和国有文化企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新机制新模式、推动资源向新媒体集聚,让“报刊台网端微”等发生“化学反应”,真正融为一体,实现主流媒体战略性重塑。用科学技术壮其体。扎实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建设,谋划实施文旅数智化创新工程,高标准建设中国(贵州)大视听算力产业园,为主流媒体注入更多“智慧”基因,支持省级主要媒体力争上游、迈向全国新型主流媒体第一方阵。

  媒体融合是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贵州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文化立心、以科技赋能,在文化科技融合的大势大潮中因势而谋、创新有为,答好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道必答题。

  (本报记者史鹏飞整理)

加快融合发展步伐  建设全媒传播体系

  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孙大光

  近年来,陕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全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一是重构生产传播新格局。以技术革新为牵引,重塑生产传播体系和组织架构,组建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建设中国(陕西)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打造自主可控的“秦岭云”平台,接入省级主流媒体、地市级融媒体中心及107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形成全省“一朵云”“一张网”全媒体传播体系。

  二是拓展媒体应用新场景。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建立省市县三级通联协作机制、重大主题宣传协同联动机制等,让新闻信息资源快速、精准、高效联动,实现省级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协同发力。坚持全媒体贯通、大小屏联动,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等重大活动中推出一批广传热播的融媒产品。

  三是构建媒体发展新生态。以数据链接打破媒体边界,大力发展“新闻+政务服务商务”,逐步实现融媒体平台向社会综合治理、民生服务资源、文化传播发展拓展,目前已有80余项政务服务项目入驻全省融媒体平台。

  下一步,陕西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用互联网思维主导媒体资源配置,推动媒体供给和用户需求有效对接,搭建更多专业化合作平台,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赵梦阳整理)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总工程师  孙蔚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吹响媒体融合向纵深挺进的号角。如何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担负起高质量内容供给重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必答题。

  一是牢记职责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注重点面结合,也要转变话语体系,创新语态表达,让群众在每一个细节中真切地感悟领袖魅力、思想真谛、真理力量。

  二是坚持内容为王,在网络空间持续唱响团结奋进的时代强音。要不断优化内容供给,把有意义的主题转化成高品质的作品,让老百姓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

  三是把牢正确方向,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擦亮金字招牌。主流媒体要做到重流量但不唯流量。在重大事件报道上靠前发力,在热点问题上凝聚共识。关注群众生活冷暖,点赞平凡人的不平凡价值,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

  四是拥抱技术变革,以先进技术赋能全媒传播。在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国家网信办又制定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及配套标准,在今年9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更好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让我们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加快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更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刘书文整理)

坚守主流媒体责任,以创新引领媒体融合

  新华通讯社党组成员、副社长  刘  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主流媒体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系统性变革,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开启融合发展下一程提供根本遵循、行动指南。今天,我用3个关键词与大家交流体会。

  一是坚守。党媒姓党始终是我们最根本的坚守,红色基因始终是我们最亮眼的底色。让互联网为我所有,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是主流媒体责无旁贷的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是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坚守。

  二是创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我们开展全方位全流程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积极推动内容创新,策划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重点选题;推动技术创新,探索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运用于新闻生产的全流程;推动服务创新,构建起多语种、立体式、全媒体、全球传播矩阵。

  三是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主流媒体重任在肩,必须全力以赴。我们着力改革体制机制,有效提升传播合力;改革业务流程,建立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策采编发全链条工作机制;改革评价体系,加强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激发融合发展的新活力。

  未来,新华社愿与大家携手共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引领主流舆论新格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思想共识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梁楠整理)

承担新使命  推动新变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CGTN总编辑  范  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新要求,为我们承担新使命、推动新变革、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指明了前进方向。结合论坛主题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实践,分享几点思考。

  一是坚持以新语态阐释新思想,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推动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创新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宣传阐释,重磅推出《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领航》国际版等精品节目。发挥80个语种、近200个海外站点和CGTN全球传播优势,持续提升海外投送能力和首发首达能力,着力扭转“西方中心论”等固有偏见。

  二是坚持以新技术打造新内容,深化“5G+4K/8K+AI”格局,以新质生产力提升传播力。强化科技引领,央视4K/8K超高清频道开播,CMG媒体云等创新技术织密总台技术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贯穿视频生产全流程。打造了《简牍探中华》《寻古中国》等文化精品和《中国神话》等首创AI节目,以技术力量再现历史、放飞想象、震撼视听,助力实现“满屏皆精品”。

  三是坚持以新模式建设新平台,共建多元融媒体产业生态,推动全媒体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持续跃升。我们将深入推进多元化合作和多业态发展,以改革的精神和开放的姿态,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平台,携手各界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本报记者石惟嘉整理)

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战略主动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吴  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一重要部署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是主流媒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一是守好方向,把握系统性变革之魂。中国记协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新闻战线始终坚持融合发展正确方向,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二是抢抓机遇,汇聚系统性变革之力。中国记协将遵循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规律,充分发挥“记者之家”的独特作用,在助推主流媒体开疆拓土上下功夫,在引领商业平台同向同行上下功夫,在赋能对外传播格局构建上下功夫。

  三是培育优才,铸牢系统性变革之基。中国记协将忠实履行推动新闻队伍建设的光荣使命,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深化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构建高质量新闻队伍培训体系,打造“记者之家大学堂”综合服务平台,用人才杠杆撬动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活力。

  四是发挥优势,增强系统性变革之效。中国记协将当好桥梁纽带,创新工作机制,推进中国新闻奖评选改革、“好记者讲好故事”机制创新、中国新媒体大会提质增效、中国记协传媒智库创设等,进一步延伸服务效能。

  (本报记者吴姗整理)


人民日报 2024-11-01 00:00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日

第10版要闻

3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二〇二四媒体融合发展

论坛发言摘编(二)


  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分论坛“新域新质 塑造深融格局”现场。

  本报记者 伊 霄摄


做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行动派”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刘晓鹏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人民日报编委会部署,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一是系统推进视频化,提升全媒体内容的供给能力。直观、可视、具象化的短视频内容,正在日益深入用户生活,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传播形态。我们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创新打造融媒体专栏《习语》,用心用情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报道。我们秉持创新意识,在短视频传播的语态、形态上求新求变,推出重大主题的系列微视频,在互联网上打造爆款产品。

  二是系统推进智能化,全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应用在新闻的采集、生产、接收、反馈、分发等各个环节。深耕智能内容推荐,研发主流媒体算法。打造自主可控的智能生产平台——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并持续迭代升级,全面运用于日常新闻采编工作中。积极探索引进多模态技术路径,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来丰富全媒体内容的工具箱。

  三是系统推进平台化,构建兼具主流价值和创新活力的传播力。努力构建兼具主流价值与互联网思维,聚合媒体资源与社会资源,打通优质内容与传播渠道的平台化的生产系统。创新“新媒体+”运营模式,推出了线下体验与线上传播相结合的融合报道形态。

尝试机制创新  坚持内容为王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  齐东向

  为了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近年来,经济日报加强地方调研、产业调研、企业调研、热点话题调研,推出一批来自基层一线、反映客观实际的深度报道,不仅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现实解释力、实践引领力、理论说服力,也传播了地区部门、行业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鲜经验。截至目前,已刊发各类深度调研报道94组165篇。经济日报编委会要求采编人员务必深入实际,真实反映情况,既深挖重大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就,也要发现困难障碍、卡点瓶颈,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找到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以实、新、快为标尺,我们大胆尝试机制创新,4年来在一版高频次刊发“经济论坛”金观平文章,并在今日头条平台开设“头条热评”。为14名青年记者开辟各具特色的个人署名专栏,生产出一批优秀作品,锻炼出一支优秀的评论员队伍。

  媒体融合,始终是内容为王,具体到标准,应当是以针对性塑造吸引力、以有效性扩大影响力。而达到这个标准,既需要人才队伍,也需要机制创新,经济日报的探索还在路上。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国家民委道中华文宣平台负责人、中国民族报社总编辑  闫  永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国家民委党组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局出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着力打造国家民委道中华文宣平台,全媒体传播凝聚正能量。

  立足全媒体传播格局,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化媒体融合,围绕主线聚焦主题、围绕主题设置议题,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根脉和魂脉。

  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开展全媒体整合传播。建设六大传播矩阵,夯实新闻传播链,协同发力。今年国家民委组织“曼行国道”整合传播活动,历时5个月,实现全流程报道、全方位宣传、全社会参与、全平台覆盖,全网曝光量超过15亿次。

  合力壮大主流舆论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联动传播、做大增量,组织“道中华边疆行”“道中华大讲堂”,联合各界共谱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聚焦受众、提升质量,精准洞察受众需求,减少冗余信息供给;技术赋能、吸引流量,巧用热点传播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本清源、把握变量,有力批驳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民族观。

  面向未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宣传,要完善全媒体传播,切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提高舆论引导效能。

深度融合提高国际传播效能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  孙尚武

  中国日报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强化以改革为牵引推动深度融合发展。

  深化机制改革,加快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顺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加快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强化以媒体深度融合赋能新闻舆论、赋能国际传播。一方面,坚持内容为王,持续巩固并发扬主流媒体权威内容生产优势;另一方面,加快转型发展,全力落实国际传播数字化战略。

  强化技术赋能,积极以技术创新提升媒体传播力。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加快推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技术赋能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一方面,坚持融入日常,全面提升采编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牢牢掌握技术发展主导权。

  优化协同合作,进一步奏响“协奏曲”、唱好“大合唱”。做好国际传播工作不只是媒体的事,而是各行各业的事、全社会的事。我们要秉持“开门办报办网办平台”理念,加强与各方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既分工明确又紧密合作。一方面,统筹好“自己做”与“一起做”,积极建强多主体联动格局;另一方面,统筹好“自主传播”与“借力传播”,不断拓展新阵地新空间。

汇聚传播合力  讲好央企故事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  刘  翔

  作为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第一批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中交集团持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塑造有责任、有担当的央企形象,讲好有温度、有深度的中国故事。

  以合作共赢为引领,铺就发展大道。中交集团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投资建设3000多个项目,打造了一批“连心桥”“致富路”“发展港”等项目。

  以诚信经营为立身之本,系牢民心相通纽带。中交集团秉承“让世界更畅通、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愿景,在全球开展“中交助梦”责任行动,累计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施惠民项目超300个,带动驻在国数十万人次就业。

  以文化交流为桥梁,绘就美美与共画卷。中交集团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在埃塞俄比亚设立该国首个“中文工坊”、在斯里兰卡联手该国国家图书馆共建“中国书架”等,着力深化文明互学互鉴、民心相知相亲。

  以创新传播为关键,奏响大道同行和音。中交集团坚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打造“交筑美好”全球传播品牌,不断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创新讲述形式,注重企媒联动,聚焦传播效果,有力彰显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

加快转型  大力建设智媒体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李  鹏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本质是要更全面、更彻底地实现主流媒体互联网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动拥抱互联网,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网络化生存、智能化革命,大力建设融“智能技术、智慧内容、智库服务”于一体的智媒体。

  加快数字化转型。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建强全媒体矩阵,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深度重构。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正建设“四川智媒云”,既打造技术底座,又从融媒科技、智慧内容、国际传播等五大方向,提供56类产品和服务,形成媒体大模型的丰富应用场景。

  强化网络化生存。坚持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在四川省委宣传部牵头与指导下,积极参与共建天府融媒联合体,四川推动各级媒体变单兵作战为集群作战,变各自发展为抱团发展。川观新闻持续建设“C视频”矩阵,对重点视频栏目进行IP化打造。

  推进智能化革命。把智能技术作为驱动力量,用人工智能驱动内容的策、采、编、审、发、反馈等全流程。川观新闻打造的“智媒大模型”成为同时获得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和“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的大模型,还推出了“行云”公文智能助手、“若水”四川省情语料库,不断拓宽智能化服务场景。

拥抱数字技术  创新品牌叙事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轶鹏

  目前,伊利与39个国家的2000多家企业形成了合作关系,产品销售和服务业务达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天有1亿多份伊利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以,我们与众多相关方和广大消费者的有效沟通是十分重要的。

  叙事体系扎根于业务实践。叙事体系是企业传播的理念框架与逻辑支撑。以消费者为中心,是伊利的经营理念。我们在全球设立15个创新中心,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营养健康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用严苛的品质管理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树立“大内容”和“大媒介”观。伊利以产品和服务支撑内容生产,以多语言、多形式、多渠道的矩阵传播,加强与受众的沟通。今年8月底,伊利举办了首届全球菁英汇,来自荷兰、澳大利亚等地的65名优秀员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总部,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他们既是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内容生产者、媒介传播者。

  以数字技术赋能企业转型。伊利引入企业融媒体平台,可以在平台完成内容策划、采编制作等全流程传播管理。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机交互,图文、视频等传播形式一键生成。在体育赛事营销方面,数字化帮助伊利串联赛场内外,“活力伊利”小程序推出互动活动,为运动健儿加油。

区市县贯通构建传播矩阵

  广西日报社总编辑  刘  昆

  广西壮族自治区按照“全区一张网、共享一朵云、共建一平台、融合一盘棋”的全媒体发展要求,建强自治区级技术平台这一基础底座,推动自治区级、市级、县级三级媒体实现技术共享、内容协同、运营联动、互融共通,打造壮美广西的传播矩阵。

  自治区党委专题谋划、全程指导、全力推进,成立了加快推进全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技术平台三级贯通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区市县三级贯通初步形成了“1134N”模式,即一个平台——自治区级技术平台;一个矩阵——建设壮美广西传播矩阵;三个共享——技术共享、内容共享、运营共享;四化建设——平台化、智能化、视频化、互动化;“N”则是多级联动、纵横协同。

  今年7月底,广西日报社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指导下,以直播报道柳州博物馆“白云深处有人家——瓯骆后裔民族特色服饰展”作为三级联动报道的演练,累计观看超过400万人次。

  三级贯通对于实现较高质效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意义重大。未来,广西还将不断做好媒体融合工作,提升责任主体的统筹效率、提高三级贯通的执行效能、建立科学有效的流程标准。

让地市融媒更有“烟火气”

  湖北省襄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襄阳融媒体中心主任  杨  平

  湖北襄阳在地市融媒建设中提出了“1+6”系统改革方案。“1”就是以改革推进媒体深度融合;“6”就是通过六大变革推进媒体全面系统改革,包括:以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推进媒体机构变革,以采编一体、流程再造推进媒体内容生产方式变革,以汉水襄阳移动新闻客户端建设推动信息传播方式变革,以重组襄阳新闻传媒集团为契机推动媒体经营模式变革,以“人工智能+超高清”应用推动媒体技术变革,以党建引领媒体融合推动新闻工作队伍建设机制的变革。

  我们还通过“四破四立”让地市融媒更有“烟火气”:一是破除惯性,移动优先,建立更高效的传播体系。目前,已经形成“移动客户端—媒体账号矩阵—垂直领域工作室”3个圈层的传播架构。

  二是破除隔阂,融入生活,树立更接地气的表达方式。通过“短视频、年轻态、互动化”推动主流媒体表达方式变革,深入挖掘群众身边的故事、社会进步的故事、红色传承的故事,以正能量赢得大流量,以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三是破除自我,用户为上,建立更多元的服务体系。开展社区全覆盖行动,通过宣传、文艺、公益等多种方式,深入社区,为群众排忧解难。

  四是破除短板,拥抱人工智能,建立更高效的技术支撑。建立数据思维,创新“媒体传播力指数”的评价指标,利用技术赋能内容生产。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程曼丽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变以往单项突破和局部突进式的发散思维为系统集成思维,整合相关资源,加强协调配套,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宏观格局方面,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充分利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和媒体技术发展提供的条件整体布局。

  体制机制方面,要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整合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资源;建立高层次的涉华舆情分析研判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推进国际传播的本土化战略、全媒体发展。

  传播渠道方面,要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做到大众传播与人际交往相结合,积极开掘和着力发挥人际交往的功能和作用;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以更具沉浸感和参与感的下一代应用与服务开创国际传播新局面;自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和IP品牌。

  话语体系方面,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从中国的历史、现实中挖掘话语资源,从文明逻辑、发展逻辑、大国责任逻辑出发对叙事体系进行系统建构与创新,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并将其凝练为中国理念和中国话语。

内容为王  促进媒体深度融合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倪伟俊

  自2021年行政区划调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不仅成为重要的城市新中心,且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余杭区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大胆起用青年人才,使融媒体中心90后中层干部比例超过55%,有效激发内部活力,促进媒体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期间,余杭区派遣记者前往北京参与现场报道,圆满完成多项任务。去年,首届“良渚论坛”举办,余杭区借势借力做好国际传播,累计配合70余家媒体、记者600余人次采访报道,全网传播量超10亿次,唱响“五千年中国看良渚”最强音。

  无论是围绕基层治理的新探索,还是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余杭区都力求通过具体的故事反映时代变迁。余杭区聚焦文化繁荣新实践,以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为契机,围绕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遗产等主题,跟踪重要节点、梳理经验成果,“余杭故事”逐渐成为“中国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余杭区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培育了“影像24小时”短视频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新闻品牌,成功培育百万级以上爆款80余件,赢得了众多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人民日报 2024-11-11 00:00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1日

第14版要闻

4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二〇二四媒体融合发展

论坛发言摘编(三)

内外有机融合  推动外宣传播

  中国新闻网副总编辑  王  凯

  媒体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国新闻网重视媒体融合发展,通过整合、重组、新建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时代变化:打通过去分散的产品和端口,打造统一的融媒体采编系统;成立融媒体中心,对所有产品、端口进行监管、指导;设立融媒体实验室及一系列工作室引领改革创新;采编考核向融媒方向倾斜,制定融媒体产品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指挥棒”调度作用。

  作为外宣媒体,中国新闻网还实行“开门办网”,将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有机融合:与华人社团、华人媒体等海外华侨华人群体保持深度合作;与海外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产品理念与形态创新;与Z世代外国人和青年留学生群体密切联系,通过提供参观、实践等机会,帮助他们看见真实的中国。

增强共情传播  坚持观点立报

  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  白  龙

  近年来,环球时报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增强国际传播的落地穿透力、传播精准力、话语感召力。

  共情传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在报道中,挖掘不同文化的相似概念,增强传播亲近感。讲好“小故事”,反映大主题。

  观点立报。社评是环球时报对外宣介中国主张、中国立场,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斗争的“利器”,已成为海外主流社会重要的观点源和信息库。我们推出X平台微社评,以短小精悍的评述传递对国际热点事件的思考与评论。加强视觉元素的运用,与文字观点组合“出拳”,打造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既有“流量”又有“留量”的观点记忆点。

  技术赋能。环球时报探索国际传播的数字化、智能化路径,推出线上“AI实验室”,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选题策划、文字审校等基础环节和融媒产品创新制作等国际传播全流程。

建设智慧媒体  促进内容生产

  绿色中国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刘晏平

  林草系统担负着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使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内容传播的素材宝库。从选题策划到效果检测、从内容制作到推荐分发、从市场推广到跟踪服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媒体提供了快捷高效的解决之道。

  近年来,绿色中国智慧媒体建设利用不同技术手段组合,促进内容生产。以媒资库建设实现素材共享、内容共建;以移动数据技术构建一体化生产体系;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促进内容生产。

  在国家公园建设和旗舰物种保护宣传方面,我们大力应用新技术手段制作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我们正与中央媒体和其他机构合作,就涉林草重要内容,开展融合建设和内容共建,引进优质社会资源,把优质内容通过技术呈现出来。

提升运营能力  服务全国党媒

  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运营总监  沈小根

  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是在人民日报全媒体新闻平台基础上规划建设的行业融合平台。截至目前,党媒平台的入驻单位数量达1588家,聚合稿件数量超6400万篇,累计用户超4.9亿。

  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党媒平台不断提升运营能力:

  内容赋能。党媒平台内容池拥有权威可靠的海量内容,通过个性化推荐匹配到不同端口,帮助解决一些媒体存在的原创内容不足问题。

  技术支持。党媒平台和高校、企事业合作方共同积累行业技术支撑力,为平台入驻单位提供包括底层区块链技术在内的前沿技术支持。

  渠道连接。党媒平台联通入驻单位和商业平台,形成自主可控的信息网络,既包括入驻单位传播“内循环”,也涵盖外部商业平台。

运用虚拟技术  助力健康科普

  健康报社副总编辑  杨秋兰

  “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健康报社主办的国家级官方政务新媒体平台。

  平台致力于成为健康信息服务的资源库、走群众路线的连心桥,主要发布卫生健康行业大政方针、健康科学知识、健康新闻、专家解读等信息。目前已有包括客户端、微信、微博、抖音、学习强国等多个端口,总粉丝量近3000万,通过融合发展,形成了双轮驱动、立体传播的格局。

  “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持续在内容及表现形式上推动创新,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推出系列科普策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促进和教育。我们在技术上大胆探索,组建虚拟数智人团队,开发制作首位健康传播虚拟数智人,通过植入知识产权形象使传播更加生动,更有辨识度。

提高生产效率  提升用户体验

  湖南日报社编委、华声在线新闻网站总编辑  刘建光

  湖南日报已建成“一报两端、一网多号”的全媒体传播体系。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进行了三方面有效探索:

  提高生产效率,丰富内容。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打造新湖南人工智能中台,具备11大类90多项服务,涵盖内容生产各环节,让媒体员工更便捷、更高效地生产优质内容。

  提升用户体验,增强黏性。8月,新湖南客户端上线“AI智能体”,提供多领域智能搜索和人工智能知识问答智媒服务。还推出人脸变装、人工智能祝福语生成、人工智能播报功能等特色场景应用,提升用户体验。

  提升审核能力,全域风控。研发湖南“智眸”内容安全智能风控平台,采用机器深度学习、智能语义识别等技术,实现对文本、图片、音视频等的智能检测与全程跟踪管理。

打造民意渠道  促进媒体融合

  人民网网上群众工作部主任  杨  佳

  经过十几年发展,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网上渠道,已经累计促成群众提出的490万条意见建议获得各地区各部门的回应解决,成为人民日报社的拳头产品,起到线索库和数据中台作用。

  从人民日报客户端的“问政”平台到人民日报各版面及子报子刊,群众留言线索正在人民日报的各个媒体平台转化为新闻报道和数据产品,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与此同时,“领导留言板”也在持续升级。除助力干群的直接连接外,还建设了“人民建议”网上建言征集平台,打造汇集民智的新渠道。

  近期,我们在人民网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帮助下推出智能化群众工作系统“民意通”,利用人工智能汇集、筛查、处理庞杂数据,实现用技术为基层减负。

发挥平台优势  服务更多用户

  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刘  震

  快手作为全球知名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利用自身平台优势为用户提供短视频和直播服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快手正向更高水平发展。

  6月6日,快手推出生成式大模型产品“可灵”,在平台内容生产、理解和推荐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也推动快手的内容生态和商业生态智能化迈向更高水平。目前,“可灵”有超过360万用户,累计生成超过3700万个视频和1亿张图片,为全球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更高效的新一代创意生产工具。

  过去几年,快手充分发挥平台优势跟主流媒体合作,在人工智能方面做出新的尝试。

  如今,快手已经拥有数万个媒体和政务账号,帮助各类机构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

奏响主流声音  形成矩阵合力

  重庆市綦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任  骏

  近年来,重庆市綦江区秉持互联网思维,坚持推进“五融”,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

  融入大局,奏响主流舆论声音。坚持内容为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广泛传播。

  融汇功能,形成矩阵传播合力。打通全媒体平台,优化生产体系,不断扩大舆论影响力。

  融创迭代,加快智媒产品更新。建成智慧融媒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利用高校智力资源、大数据实验室,探索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内容生产和传播流程。

  融通中外,打造国际传播范式。加大优质内容供给,校地合作共建国际传播工作室。

  融合跨界,构建互补共赢模式。“新闻+政务”,搭建“融媒问政”平台;“新闻+服务”,打造“融美利”电商平台;“新闻+商务”,将新闻流量转化为旅客流量、产品销量。

搭平台建生态  拓展主流阵地

  天府融媒(四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  华

  近年来,天府融媒联合体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搭平台,聚起来。天府融媒联合体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牵头领导,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4家单位发起,联合21个市(州)媒体、18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同组建,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融媒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通。

  开通路,动起来。通过省级技术平台及其相关产品技术矩阵建设,对省内媒体实现传播赋能、技术赋能、人才赋能。

  抓运营,活起来。搭建起内容池、数据池、人才池、产品池、资源池等,为内容、渠道、数据、用户、活动等多元化运营奠定基础。

  建生态,强起来。加快构建从传播到技术、从行业到产业的全生态体系,为联合体运营提供系统性支撑和可持续发展动力。

顺应传播趋势  讲好城市故事

  四川省广元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袁  敏

  四川省广元市聚焦“一道”(古蜀道)和“一节”(广元女儿节),顺应媒体传播变革趋势,讲好广元城市故事。

  探索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不断丰富多场景应用、多渠道传播、全领域展示。运用大数据分析,开展精准策划,2024年广元女儿节期间,吸引外地游客160余万人次。运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推出《蜀道翠云两千年见树如面》沉浸式新闻等产品60余个,吸引国内外观众来广元徒步古蜀道、对话翠云廊。

  借助各级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力量,构建起立体式、全方位的传播矩阵。推出新闻《蜀道“候鸟”贾和普》、纪录片《六十年蜀道缘》等各类报道240余篇,立体讲述广元故事。

做好国际传播  促进文明互鉴

  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主任  陈  方

  解读中国工作室是中国外文局创新影像团队,长期推动中外合拍影像创作。

  在国际传播中获得海外观众青睐的视频作品,往往都是小切口、小视角、小人物的叙事表达。例如,我们与国外创作团队合拍的小康主题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聚焦一系列“小人物”的故事,把价值观蕴含在主人公喜怒哀乐的故事中,有了故事张力,才能有效对外传递中国价值。

  国际传播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对外话语就是沟通不同文化、促进文明互鉴的桥梁。国际传播就像到别人家做客,对外话语要做到“平等待人”,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习惯换位思考,多反映中国与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多贴近外国受众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使中外话语体系更好地相融相通。

开展品牌推广  提升城市形象

  四川省绵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关  键

  四川绵阳在推进媒体融合、塑造城市品牌中,坚持“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媒体做媒体,创新求变谋发展”。

  以舆论监督推动城市建设。组建舆论监督部,打造监督栏目为主、民生服务栏目为辅的“问政绵阳”体系,常态化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有力推动干部作风改进、治理能力提升。

  以品牌塑造提升城市形象。围绕“科技之城”,打造“了不起的科技城”精品栏目;围绕“李白故里”,推出“宝藏绵阳”融媒产品;围绕“熊猫家园”,开展“去邻居家做客”科考直播。用品牌擦亮城市名片。

  以文化为媒助力城市发展。开展城市品牌推广、文化艺术推介、文旅资源推销活动,走进多个城市开展宣传,以文化吸引力、媒体传播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融通多元力量  跨越圈层传播

  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主任  蒋  蕴

  要实现跨圈层的爆发式传播,必须融通技术、话语、渠道等多元力量。

  加强国际传播资源整合和力量统筹,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目前,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正在整合全省国际传播资源,打造贯通省、市、县三级,媒体、企业、高校、智库、个人等国际传播主体共同参与的省域国际传播体系。

  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完善创新发展和管理机制,开发新应用、嵌入新场景、催生新业态,以数智技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精准传播,加快构建和完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推进渠道建设,深化与海外主流媒体多元合作,拓展新兴平台。与50多家海外主流媒体开展多语种合作传播。在海外新媒体平台,用新玩法不断提升海外年轻受众群的关注度和互动率。

搭建传播平台  推动融合发展

  甘肃兰州新区党工委办公室副主任  王曙峥

  甘肃兰州新区获批12年来,党员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在荒滩上建起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融媒体力量讲好城市故事,是我们关注的课题。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让故事传播有平台。构建以兰州新区报、兰州新区官网、客户端等为一体的全媒体矩阵,形成“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平台发布”的运行格局,为讲好新区故事提供平台支撑。以小切口做好大文章,推出接地气有温度的作品,全力做大做强做精内容,提升新区城市形象。

  注重国际传播,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与中新社、凤凰网等媒体建立联动合作模式,策划推出产业、生态、文旅等系列视频节目60多部,讲述真实、生动、多元的新区故事。

整合优质资源  实现差异发展

  河南国际传播中心主任  王曦辉

  河南国际传播中心2023年6月成立,目前已成为河南对外宣传的主阵地之一。

  整合河南日报、大河网、顶端新闻、大河报等优质外宣资源,按照“日总结、周策划、月规划”的原则,协同发力、握指成拳,重要资源统一共享互通,重要内容统一采编发布,重点信息统一审核把关。同时根据各单位特点深耕细分领域,实现差异化发展。

  合作建立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发稿渠道;与16家海外华文媒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人民日报、新华社、CGTN等开展合作;与多地国际传播中心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建设了“1+3+N+X”海外传播矩阵。建设1个旗舰平台英文网站,海外社媒账号14个,账号月均展示量超过30万次。


人民日报 2024-11-12 00:00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2日

第14版要闻

5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二〇二四媒体融合发展

论坛发言摘编(四)

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AI之夜”现场。

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分论坛“数据驱动 创新智媒业态”现场,与会嘉宾在交流。

  以上图片均为人民网记者翁奇羽摄


加快数据开发  创新智媒业态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  王钦敏

  数据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又是赋能创新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蓝图,对“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作出重要部署。

  推进数据高效供给,驱动创新发展。推动媒体融合,可引入“智能化快车道”“人工智能+媒体”等模式。在数据加工、训练、应用中的数据标准和质量,是提升专业化性能的关键。

  加快数据应用场景开发,提升服务效能。例如,推广智能化、标准化的智媒技术,可提高拍摄、录音、剪辑、编辑等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并实现智能集成、用户交互、服务管理和市场分析等增值服务。

  创新智媒业态,健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媒体应充分体现传播价值、科技价值、服务价值、平台价值,创新资源开发业态,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统筹数据安全与发展,加强智媒标准化体系建设。智媒健康发展要处理好数据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构建体系化的数据库系统、数据标准规范、数据安全分级分类,强化数据安全监测、风险识别评估等管理制度。


拓展全球视野  促进协同创新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  张景安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数字领域的“三驾马车”,算力、算法、数据十分关键。当前,各行各业都面临数字化转型,技术发展迅速。例如,ChatGPT 3.0公布之后,几个月时间就升级为4.0,后者比前者效率提高了500倍。这是一个分秒必争、日新月异,比效率、比质量的时代。

  很多创新来自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探索,因而要有国际化视野,还要鼓励多学科交叉的研发体系。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关系密切,他们能否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上实现协同创新,是竞争的重点。未来的竞争,可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的竞争。

  此外,我们要营造中小企业友好的环境。企业是创新的主力,中小企业十分关键,民营企业也是数字化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坚持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凝聚众智、集聚众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打造智慧屏媒  壮大主流舆论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吴绮敏

  15年前,人民日报社引入数字技术,研发物联网形态新型媒体,“从0到1”打造了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作为党报数字化发行的重要载体,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积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中独具特色。如今,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广泛布设于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全国大部分省份,并开启了向海外延伸点位的新征程。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全力以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丰富“屏媒概念”,开辟“屏媒阵地”,矢志不渝提供更多更好的功能化、场景化、定制化文化和信息服务,力争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交出成绩优异的答卷。

  当前,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已与户外大屏、高铁屏、商场显示屏、通信基站屏及IPTV电视端等多样态屏媒伙伴开展内容共建共享,未来愿携手各方进一步拓展合作,一起形成屏媒“雁阵”,以“强传播”优势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和国家的好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构建传播矩阵  擦亮文化名片

  北京市西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张晓家

  文化新质生产力为文化产业和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北京市西城区牢牢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矩阵化”发展大势,充分发挥和展示“资源优、融合深、效能足、声量大”优势。

  依托数量多、品质高、种类全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演艺等业态深度融合。打造“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文化IP,持续擦亮文化名片,创建三大文化会客厅。构建“北京西城”全媒体传播矩阵,推出《宣武门》等电视剧,举办了“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河之端’”等品牌活动。

  接下来,西城区将注重推动数字化创新升级,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力”;注重创新阐释西城文化内涵,形成以IP为抓手的“融合力”;注重培育文化新业态新场景,扩大西城文化发展“竞争力”;注重多场景多模式创新传播,持续增强国际传播的“影响力”,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创新应用工具  驱动社会发展

  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  刘艳军

  数据元素周期表,顾名思义,就是将数据要素按照一定规律拆解为更基础、更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数据元素。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数据的地域、所属行业、大小、时间、质量等特征进行标注,清晰地界定数据资源特征,形成能快速识别数据的“身份码”。这是人民网旗下的人民数据团队所做的研究。

  数据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数量,更在于其能够产生的应用场景以及这些场景的实用性和落地性。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与人民数据共同研究“数据反应”,即多个数据资源按照特定的处理模式进行的数据处理、计算,包括生成的数据场景。

  为了评估数据在不同场景下的反应效果,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联合有关单位,利用多模态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打造了数据探针模型——“Ailoud数据指南针”。

  数据反应可以辅助生成各种所需的数据要素场景,“Ailoud数据指南针”像实验室中的精密仪器,能够帮助我们准确评估这些场景的经济效益、创新性及实用性。

  随着数据元素周期表和“Ailoud数据指南针”等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数据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掌握关键技术  打通数据壁垒

  江西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王少君

  数据驱动促进了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江西报业传媒集团积极探索,打造了“南昌市大数据标注基地”,完成南昌市安义县数据资产入表等业务,利用大数据为传统媒体赋能。

  今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三十个年头,媒体融合也在这个过程中稳步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想达成这一目标,需用好用足数据,熟练掌握数据分析、提炼等技术,有针对性地解决数据流通壁垒等痛点,使数据能够在场景里更好地应用。这不仅是主流媒体,也是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挖掘数据价值  推动媒体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  赵子忠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主流媒体发展出人智协同的“副驾驶”“智能体”等模式。

  发展智能媒体,要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无论是优化传媒数据、创建高质量的训练集,还是训练大模型的基本算法和数据池,都需要专业人士投入大量精力。而对于视频媒体,多模态应用技术仍在发展中,未来可能更多向视频化和全媒体方向发展。如今,“智能体”已经成为面向消费者领域的重要方向,并有可能成为新兴传媒。因此,传媒行业应加快“智能体”的开发,在智能硬件方面,要结合边缘计算、5G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硬件产品的智能化。


做好内容建设  讲好中国故事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  周  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中国教育国际传播体系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程,提升高等教育国际传播力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努力拓展阵地,做好内容建设,用好技术赋能。中国教育故事的国际传播,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发力。智慧屏媒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在国际传播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我们愿与屏媒行业开展更多积极、深度的合作,以数智技术“含金量”提升中国教育国际传播“含新量”。


赋能文博领域  提升游客体验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  宁亚莹

  2000年前,青铜文明在陕西宝鸡生根发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中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是集中研究和展示周秦时期青铜文化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如今,智媒形式日益丰富多样,在文化领域的体验式传播能力日益提升,虚拟现实、3D、魔屏等技术拓展了人们的认知空间,让游客身临其境。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充分运用互动显示屏、虚拟现实体验区以及即将入驻博物馆的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提升游客体验。期待数字技术为文物赋能,让典雅端庄的青铜瑰宝焕发新光彩。


整合多方资源  探索融合新路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主任、东南卫视总监  李灿宇

  融合发展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媒体不仅是内容的生产传播者,也应是创新技术的实践者。在多年的融合传播实践中,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充分发挥“立足东南,面向全球”的区位优势,整合多方媒介资源、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逐渐探索出一条融合传播新路。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凝聚数智发展合力,不断提升全领域传播的有效触达率。


引入先进技术  助力内容生产

  开普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  杨春宇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迅猛,“智能化快车道”“人工智能+媒体”等模式,在数据加工、训练和应用中达成了新的数据标准和质量,赋予主流媒体新的发展空间。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功能持续提升,已在媒体领域得到不少应用,覆盖选题策划、语料优选、内容生产等环节。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成果,智慧屏媒得益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赋能,将在交互式问答、内容个性化解读等方面为用户带来更多新体验、新惊喜。


人民日报 2024-11-13 00:00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3日

第14版要闻






往期回顾:

·【收藏】“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5篇)

·【收藏】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6篇)

·【关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国建设 砥砺前行)——代表委员谈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

·【学研·实践】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之责任教育篇

·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2023年第23期)

·【收藏】总书记的人民情怀·第3期(6篇)

·【收藏】总书记的人民情怀·第2期(6篇)

·【收藏】总书记的人民情怀(6篇)

·【学习】“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评论(第二期 6篇—新华社评论员)

·【学习】“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评论(第一期 6篇—人民日报评论员)

·【收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成就综述(6篇)

·【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8篇)

·【收藏】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11篇)

·【学习】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人民观点(4篇)

·【学习】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3篇)

冀青妈唠叨: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社会正向发展、凝聚共识的关键举措。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还要积极适应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渠道,构建开放包容、互动共享的舆论生态。通过精准把握公众信息需求,创新表达方式,提升传播效能,我们能够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坚实的舆论支撑。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4级思政硕士研究生李沛纯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付伯洋 李沛纯

审核:李洪洋

个个担当
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研究高校联盟、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论坛公众账号:研究、宣传责任思想、理论、方法,为“人人负责、个个担当”良好社会局面贡献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