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光临 个个担当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欢迎关注、点👍点❤️、评论和分享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教育工作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遵循。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于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期,小编从《中国教育报》选取了八篇文章,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
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评价改革
为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添动力
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为教育强国建设夯基加力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牵引
推动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切实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课题
教育强国建设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1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高技能人才
教育部职成司
党支部书记、司长 彭斌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系统部署,指明具体路径,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教育强国在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的新征程中,职业教育肩负着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职业教育战线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引领,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强国建设中展现职教担当。
一、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就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要“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这些新思想新论断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职业教育战线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在学深悟透、活学活用上下功夫。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和评价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二、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就是要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这是职业教育战线建设教育强国的主要任务。在职普融通上,要坚定职普融通是构建职教体系、强化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探索开展职普融通试点。要加强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融通,支持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教育;加强高中阶段教育融通,探索职普转换、学生多元选择的有效途径;规范优质中职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学校衔接培养模式;优化职教高考内容与形式;稳步扩大职业本科招生规模,以职普融通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在产教融合上,要结合职业教育规律和我们正在做的工作,以“一体两翼”(“一体”即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载体,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发挥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凝聚政、行、企、校工作合力,以多元办学塑造产教融合新形态,推动职业教育扎根区域、融入产业,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
三、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就是要坚定做职业教育的实干家、行动派。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坚持好想法有好办法,好办法有好项目,好项目有好措施,不止步于想法,不停留于思路,而是要用工程思维推动落实,形成工作闭环。要以项目为载体,统筹推进“333”(3个布局体系、3个内涵建设、3个平台创新)项目设计,实现体系重构、内涵重建、机制重组。一是加快完善并实施3个布局体系。推动各省(区、市)完善并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布局体系、支撑产业发展布局体系、助力大国外交布局体系,加快构建中国职业教育资源匹配数字地图,引领职业院校在服务区域、支撑产业、助力大国外交中找准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办学特色定位。二是深化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优化调整评价指标,科学遴选“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和专业群,强化目标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推动“有进有出”。职业教育战线要苦练人才培养“内功”,实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职业教育“101计划”),根据技术迭代、产业升级、社会变化等因素,打造“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开展职普融通政策探索,完善职普融通制度安排,拓宽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通道,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塑造职业教育发展新优势。迭代升级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全天候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全场域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全球化的数字教育共同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打造更具国际性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擂台,优化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道,逐步扩大参赛国别和院校规模,探索在海外设置赛区,形成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大赛品牌。创设更具韧性的世界职业教育交流舞台,高质量办好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组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颁发世界职业教育大奖、举办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职业教育大展;创新大会间隔期间韧性发挥效能的机制,持续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职业教育战线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的殷殷嘱托,挺膺担当,扎实工作,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发挥职业教育新作用、作出新贡献、展现新面貌,为教育强国建设谱写职业教育崭新篇章。
中国教育报 2024-10-08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08日
第1版要闻
2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党支部书记、司长 周天华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教育司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本质、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按照“强基固本、分类培养、优化结构、智能赋能、开放互鉴”的总体思路,构建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供需匹配和协同发展机制,奋力建成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高教力量。
一是强基固本,夯实创新人才培养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育人根基,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领域建设相关课程,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实施系列“101计划”,在基础学科及“四新”关键领域,建设一批一流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项目、核心教师团队,探索构建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素质图谱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从“知识为主”转向“能力素质为先”。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实习实践基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大学生实习的规范管理,提高大学生实习质量。以多元评价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强化创新发展导向,探索平均学分绩点改革,建立尊重学生志趣的转专业机制。
二是分类培养,打造拔尖创新人才方阵。把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超常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国家战略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培养“一顶一”拔尖创新人才。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建立与科技发展、产业需求深度对接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调整优化涉农学科专业,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探索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等系列举措,打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范式。实施“一部六院”科教融汇协同育人项目,在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生物育种等领域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一体化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产业服务,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是优化结构,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四个面向”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高校结构、区域结构等,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全面开展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评估,打造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推动人才供需精准适配;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开展产业急需人才需求分析,提前谋划、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长效机制,多部委联合制定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方案,实现学科专业管理“统放有序”。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积极推进部省共建在地直属高校,优化省部共建高校区域布局,扩大优质本科教育供给。深化东中西部高校协作,深入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四是智能赋能,实施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战略行动。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建强用好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推动平台扩优提质增慧;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2.0,支持西部高校优先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和新建专业,推动高水平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培养,鼓励高水平大学产科教协同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引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场景,将各领域人工智能最新发展和应用融入专业课教学,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迭代甚至重构;推动建设一批智慧课程,加快建设“教学评”一体化的交互式、多模态、智能化系列教材;支持建设集知识服务、个性学习、教学支持于一体的未来学习中心。
五是开放互鉴,打造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高地。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建设世界教育中心。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打造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高地,实施国际暑期学校等项目,创建吸引海外顶尖人才和未来全球精英的交流平台;推动中医药教育、农林教育出海,搭建海外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新平台;拓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海外办赛渠道,聚焦重点领域开展高质量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强化数字教育国际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和中国标准走出去,统筹推进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建强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办好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持续发布《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数》和全球教育数字化应用示范案例。加快慕课、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等数字教育理念、资源、装备、工具、技术标准“走出去”,参与并引领全球数字教育治理。
中国教育报 2024-10-09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09日
第1版要闻
3
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评价改革
为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添动力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
党支部书记、局长 范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我们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督导局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上来。深入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深度领悟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六大特质”、理解“五个重大关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标谋划,强化使命担当。“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紧扣建设教育强国目标,聚焦“五大战略任务”落实,聚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中国特色本质要求,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坚持系统思维、破立并举、守正创新,谋划构建中国特色、分级负责、多元协同、世界先进的教育督导评价新体系,以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护航教育高质量发展深改提质保底。
聚焦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重,调整重塑高等教育评估。一是以制度化评估支撑项目化评价,服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科技自立自强“不限高”。面向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8年制医学教育试点等专项,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坚持放权松绑与目标达成相统一、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国内对标与国际比较相呼应,突出质量、特色、贡献综合评估价值取向,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利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进的高校评价标准;改进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评价办法,探索打破学科界限和壁垒,加大国际比较研究,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完善博士论文抽检办法,调整专业学位博士论文评价标准,扭转专业学位学术化倾向。二是以常态监测支撑专项评价,服务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扩大优质本科资源供给“有突破”。AI赋能教育评价改革,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变化监测和“画像”,强化预警功能,保障兜底达标,支撑专项评价,让评价结果裁量权“回归”政策制定、制度运行、资源分配、改革建设主体,分类服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设置;改进对行业特色型高校评价办法,将就业状况纳入综合研判,支撑面向新质生产力人才供需适配机制建设,引导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扩大优质本科资源供给。三是以行业用人评价支撑教育育人评价,服务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坚守职教办学基底“不动摇”。从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分别开展评价,探索建立教育部门组织,行业部门牵头,行业组织、领军企业、产业聚集区域联合实施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跳出教育评教育,促进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改革,以评价改革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有力支撑。
聚焦基础教育公平扩优之难,优化补缺基础教育监测。一是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针对公平、规范、优质要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监测更加强调“五育”并举考查,突出对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监测,群众满意度调查。按照县域实施推动、市域示范带动、省域整体联动工作节奏,以点带面、因地制宜,在教育督导领域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以省域、市域推进完成督导评估认定为引导,选树标杆样本,加快实现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具特色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助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二是填空补缺,构建高中阶段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坚持素质评价导向,开展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修养、劳动素质、美育修养等素质素养质量监测,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分类研制特色高中、综合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服务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聚焦教育治理能力建设之困,迭代升级教育督导体系。一是以教育督导数字化,促教育综合督政体系转型升级。以层层压实地方责任“压力传导督”、充分发挥督学作用“自下而上督”、突出大数据全面支撑“数字赋能督”的新思路,破解督政主体“谁来督”、督政职责“督什么”、督政机制“怎么督”的困惑,重构中国特色教育综合督政体系,督促指导各级政府切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二是以“督学之家”建设,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教育督导版。按照“抓两头、带中间”思路,加强国家督学队伍建设,通过“任务驱动”工作方式引导责任督学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履职能力,实现国家、省、地市、县、责任督学五级督学体系职责明确、队伍统筹、机制联动。试点创建“督学之家”,充分发挥责任督学“就近、就便”“抓早、抓小”的优势,“一插到底”摸清基层底数,促进中小学校幼儿园规范管理,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教育督导版。
中国教育报 2024-10-10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10日
第1版要闻
4
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党支部书记、司长 俞伟跃
全国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发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全面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是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基础支撑,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力量,要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造就支撑教育强国的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推动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强化思政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相结合,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引导广大教师践行共同价值追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健全教师定期理论学习制度,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开发教育家精神课程教材资源,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推动教育家精神贯穿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激励,建立完善教师标准体系,将教育家精神纳入教师管理评价全过程。出台健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意见,将高位引领与底线管控相结合,加快健全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机制,促进教师自律自强,努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强化人才竞争力。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的人才,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培养坚实基础。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大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出台健全教师教育体系指导意见,实施师范院校改革发展行动,推进部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公费师范生培养改革,深化实施“优师计划”,提高师范教育办学水平。扩大实施“国优计划”,着力为中小学培养科学类学科研究生层次教师。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注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健全教师全员培训体系,深化“国培计划”改革,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加强中小学书记校长队伍建设,加大科学类学科教师培训力度,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强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职业教育工匠之师培育行动,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健全高校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推动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人才工程引领,加快高校一流教师队伍建设,让更多的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引领广大教师主动拥抱新技术。
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强化科技支撑力。教育强国建设,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激发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和活力。完善国家教师资格制度,修订教师资格大纲和考试标准,突出教书育人能力、科学素养、创新素养等考核。提升高校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支持高校教师开展跨学科学习与研究,加强学科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强化高水平教师培养引进,推动高校将博士后作为教师重要来源,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推进人才培养、工程实践有机结合。深化高校教师职称评价改革,优化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现象,推进实施发展性评价,强化教师科研创新的制度性保障。
统筹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强化民生保障力。教育是民生保障重中之重,要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加强教师资源统筹优化配置,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教师配置监测与预警机制,推进教师配置超前布局,适应学龄人口变化新趋势,做好前瞻性谋划,优化各级各类学校师生配比。突出教师资源扩优提质,优化升级“特岗计划”,优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机制,深入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支援帮扶计划,加强科学和体育美育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配备,提升师资均衡配置水平。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提高教龄津贴标准,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保障教师课后服务工作合理待遇,加强乡村教师住房保障,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持续巩固提升教师待遇。
推进教师队伍开放化发展,强化社会协同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有效协调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家校社协同共育,教师是关键的桥梁纽带。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强化教育与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大力提升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支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鼓励引导教师到社区教育机构提供志愿服务,支持社区教育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扩大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积极从退休教师中引智挖潜,引导银龄教师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完善政、行、企、校多主体协同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支持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人才互聘兼职,发掘职教师资队伍“源头活水”,实现高质量职业教育与高质量就业协同发展。落实社会公共服务教师优先政策,进一步加大优秀教师选树表彰和宣传力度,做好教师荣休工作,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促进教师队伍国际交流合作,强化国际影响力。建设教育强国,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水平。完善教师国际化顶层设计,谋划成立国际化教师发展机构,开展国际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积极参与教师教育国际标准制定,扩大中国教育方案和标准影响。推进教师培养培训国际化,为“一带一路”、非洲、东盟等国家培训教师,选派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职业学校教师赴国外研修,搭建教师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将弘扬教育家精神纳入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教育家故事。
中国教育报 2024-10-11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11日
第1版要闻
5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为教育强国建设夯基加力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党支部书记、司长 崔保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代体卫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聚焦如何深刻认识把握新时代体卫艺工作职责定位、切实转变工作理念观念、找准抓实工作目标任务、优化改进治理体系、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工作质量和成效,奋力答好“教育强国、体卫艺何为”时代命题。
一、深刻把握新时代体卫艺工作定位。
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在实现由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过程中,对体卫艺工作的职责定位必然提出新的要求。要立足强国建设大局来认识把握。体卫艺工作把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培养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也是体育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和强军建设的重要基础。要结合教育三大属性和教育强国六大特质来认识把握。体育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重要方向,学生健康成长是亿万人民群众重要期待。体卫艺工作事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是系统增强教育强国六大特质的重要抓手。要顺应时代变化与社会需求来认识把握。无论是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看,还是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要求看,体育美育都日益重要。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丰富体育美育教育资源、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进评价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完全有理由加快推进新时代体育美育高质量发展。
二、大力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做好新时代体卫艺工作,必须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创新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意义,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遵循。体卫艺战线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科学内涵,以此为指导凝练理清工作思路,系统构建工作体系,改革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改进工作方法,将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落实到各领域各环节之中,推动其成为办学兴校的重要遵循和全社会广泛共识。
三、找准抓实体卫艺工作目标任务。
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系统谋划,分类施策。体育工作重在抓创新。深入研究体育目标任务、实现形式、评价激励措施、体育精神培育等重要问题,制订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持续推进校园足球改革,重构学校体育教学新格局,重塑学校体育发展新体系,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卫生健康工作重在抓关键。聚焦事关学生健康的关键因素,找准要害,采取简明、务实、管用的工作举措,打好近视防控“6+6”组合拳、认真落实学生心理健康20项重点任务、抓好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提升学生健康素质。艺术教育工作重在抓实效。深入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坚持面向人人,着力在学科美育、教师美育素养、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美丽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升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同时,注重守正创新、点面结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国防教育工作。
四、加快完善体卫艺工作治理体系。
体卫艺工作有着独特的工作架构和逻辑,必须不断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有效工作治理体系。结构体系突出统筹。以学生身心健康为突破口强化“五育”并举,深化“五育”融合,促进“五育”之间的内在联动和协同发展,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强化体卫艺各项工作的协同联动,以体强身、以美润心,构建学生体质、心理、卫生、营养健康“四位一体”工作格局。工作体系突出主体。全面推进健康学校建设,立足学校这一基本办学单元,构建顺畅高效的工作组织体系,将学生身心健康融入学校治理体系和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各环节,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推动每一所学校都建成健康学校。要注重调动和激发学生热爱体育美育、投身体育美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做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保障体系突出重点。加强科学研究,深化对体卫艺工作规律性认识,多途径破解教师、课程、场地、经费、技术等难题,建设时时、处处、人人的体育美育育人环境,加快补齐体育美育短板。
五、建立有效机制确保责任落实。
体卫艺工作只有具身才有意义。因此,必须把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要强化上下贯通。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决策部署,鼓励地方和学校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卫艺实践活动,形成工作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工作格局,营造百花齐放、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良好氛围。要强化部门协同。深化体教融合,促进资源共享,畅通体育人才成长通道。深化医教融合,推进学校卫生管理工作体制改革,构建更加顺畅管用的工作体系。深化艺教融合,丰富艺术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深化军民融合,加强和改进学校国防教育。要强化家校社联动。以教联体建设为抓手,争取各方支持,汇聚各方力量,统筹各方资源,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要强化监测评价。创新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美育评价制度,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服务平台,改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评议考核,督促各地层层压实责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中国教育报 2024-10-12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12日
第1版要闻
6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牵引
推动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
党支部书记、司长 荆德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建成教育强国的动员令,标志着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方向已定、目标已明、路径已清。民族教育司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重要部署和教育部党组系列要求,紧紧围绕教育的“三大属性”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六个特质”“五个重大关系”“五项重点任务”,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细化政策措施,踏实迈好第一步,以“推改革、抓落实、求实效、保安全”的总体思路推动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要求“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民族教育司始终把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体系化、机制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是加强系列教材建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个重点纳入思政课,在中学版《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大学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基础上,加快出版幼儿童谣绘本《中华民族一家亲》和小学版《中华民族大家庭》,建成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材,并定期修订,构建起专题教材和其他学科教材协同育人的课程教材体系。二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打造精品课程示范课,开展教师教学展示活动。建立教师常态化培训机制,编写培训大纲,优化内容设计,推动在师范生培养方案和各类教师培训中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培养教师“能讲、会讲、讲好”的能力,打造一批“骨干名师”。三是狠抓数字赋能。立足“好用、有用、管用”,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线教育资源库。加大优质资源开发征集力度,以应用为突破,强化数字赋能和沉浸式体验感受,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有有形有感的声势,更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四是加快评价指标体系研制。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制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自评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学校可对照可检查的科学指标,引导学校查缺补漏、注重实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五是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创造条件,鼓励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学校、师生“结对子”“手拉手”;充分利用对口支援机制和“石榴籽一家亲”“祖国情·中华行”等交流项目,支持鼓励边疆青少年学生到中东部地区参加研学实践;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各族学生合校混班、同学共进,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到2027年培育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色品牌。
二、改革与规范并重推动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等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在推进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坚定不移推进“两个全面”。“两个全面”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方面,要深入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和质量提升行动,加强教学监测,采取针对性举措,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方面,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二是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全面推进西藏、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和兵团实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抓住应用这个“牛鼻子”,多措并举提高师生数字素养和能力,推动民族地区数字教育创优提质。结合每个省区的不同特点和工作实际,重点在综合应用、资源共享、数字赋能、整体提升上发力,进一步丰富拓展应用场景功能,推动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向监测、评价、管理等领域延伸,形成鲜明的“应用+特色”新格局。三是规范有序做好民族班招生。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改革步伐,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优化民族班布局结构,进一步向边境地区和农牧民子女倾斜。以就业和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建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完善民族专项招生结构,稳步提高理工农医类比例,努力培养一大批扎根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三、以安全为要全力防范化解民族教育领域风险隐患。
没有高水平安全,就没有高质量发展。当前,民族教育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攻坚期,潜在风险多、困难挑战大。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积极宣传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格局性变化,用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红色文化资源和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提升对错误思想观点的免疫力辨别力,推进防范化解民族教育领域风险隐患体制机制建设,切实维护安全稳定大局,为教育强国建设创造好环境、作出新贡献。
中国教育报 2024-10-14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14日
第1版要闻
7
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切实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课题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党支部书记、司长 魏士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宏阔的战略视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集中回答了事关教育强国建设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实践性重大问题,特别是突出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的强烈使命担当,鲜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高校战线要把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课题,为实现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是注重系统集成,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推动高校战线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有关重要指示批示和习近平同志《论教育》为行动指南,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部署为主攻方向,以系统升级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基本基础,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聚焦教育强国六大特质,着力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支撑形成强大思政引领力。在实施路径上,要全面梳理和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有效经验,更加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大中小一体、部省校协同、校家社联动,一体强化理论武装、课程教材、文化涵育、实践育人、网络育人、队伍支撑、资源保障、力量集成“八根支柱”,发挥评价改革导向作用,以有组织实施推动责任落实。在预期效果上,要把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和红色资源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完善党建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机制,持续巩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形成精准思政、质量党建、积极维稳三位一体良好育人生态,确保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二是明确着力重点,推出深化改革组合拳。
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一体贯通起来,从专项行动、标志项目、关键指标三个维度支撑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见行见效。推出一批具有强牵引作用的专项行动,推动师生理论武装和理想信念教育提质增效,打造实践育人新范式,构建网络育人新生态,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分领域推进育人共同体建设,深化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和立德树人质量评价改革。打造一批小切口、大纵深的标志项目,开展高校党员基本培训,办好高校党组织系列示范微党课,深化领导干部上讲台和先进人物进校园,高质量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构建高校安全稳定态势主动感知工作体系,全面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园,推进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模型,建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典型案例库。形成一批基于目标导向和质量导向的关键指标,坚持正面引导与负面约束同频发力,推动各地各高校把牢育人方向、打造育人品牌、集聚育人资源、建强育人队伍。
三是加强闭环管理,善用责任落实桥和船。
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从定期报告、部署推进、能力提升、维护稳定、示范选树等方面,形成一整套责任落实机制。每年向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进展成效。通过召开全国高校党建会、专题调度会、年度工作会、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推进会、高校党委书记思享汇等方式,强化各地各高校同向同行、同题共答。分层分类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成员、中层骨干、辅导员等政治能力培训,提高育人能力。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机制,确保风险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深化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实现对学校、院系、支部三级党组织和师生党员群体全覆盖。依托立德树人综合改革与质量提升项目,实现对地方、学校、学生社区、导师、辅导员等育人主体全覆盖,促进形成百舸争流生动局面。
中国教育报 2024-10-15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15日
第1版要闻
8
教育强国建设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褚宏启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教育强国建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但是,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依然任重道远,仍需在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教育强国建设要行稳致远,必须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处理好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本质上是国计与民生的关系,是提升教育质量与促进教育公平的关系,二者都至关重要,需要统筹兼顾,不可偏废。
教育要提升质量、追求卓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教育改革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抓住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有力支撑国家战略,积极应对国际竞争,不断提升我国国际地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以育人为本,同时也具有强大的科技功能,高校是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主阵地。教育、科技、人才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教育要为国家发展作出卓越的人才贡献和科技贡献,自主培养中国式现代化所需的各类人才,并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教育要更加公平、缩小差距,更好地满足民生需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教育满足民生需求,着力点和着重点是提供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事关个体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义务教育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首要组成部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整体发展、加快校际均衡发展、保障群体公平发展等,是未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任务。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具体标准,切实改善办学硬件和软件条件。同时,要精准摸排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特困学生,更加关注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学习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不良行为学生,加强教育保障和关爱保护,把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一体推进教育的平等性公平、补偿性公平和差异性公平。此外,还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是内在统一的,要牢牢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在教育规划编制和教育资源配置中处理好二者关系,使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
知识学习主要体现为智育,“五育”并举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全面发展要以知识学习为基础。
知识不仅蕴含着人类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的认识,也饱含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审美创造和劳动教育等内容。知识学习主要体现为智育,但又不限于智育,不能把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对立起来,不能把智育与“五育”并举对立起来。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对知识学习进行过于简单化、应试化的处理,把知识学习窄化为知识点学习甚至考点记诵,就弱化了知识学习的认知功能,更消减了知识学习对于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促进功能。各级各类教育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顽瘴痼疾,改进知识学习的方式,增强知识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从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培养学生内在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内生动力,提升综合素质,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内容丰富,必须抓住重点,实现重点发展,亦即在全面发展中突出21世纪核心素养的培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提出核心素养框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强调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核心素养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发展素养和数字素养等,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中重点发展的要求。在科技创新加速、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我国要把创新能力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予以重点培育。
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是深刻把握学生学习规律的重要体现。我国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应该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从“分数挂帅”走向“创新为王”。
处理好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
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职能。培养人才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规模数量、结构和质量的客观要求,要处理好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人才培养要考虑并满足社会需要,否则会导致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既影响毕业生就业,又影响产业升级,出现“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于国于民不利。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办教育,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产学研结合,在满足社会需要中实现教育和人才的社会价值,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使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协调一致。
人才培养涉及规模数量、结构和质量问题,其中,结构和质量是主要问题。要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有的放矢地培养国家所需人才,既要培养科技人才,也要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人才。当前,要重点培养拔尖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优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使得人才在规模数量、结构和质量等方面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提高科技类学科和专业所占比例,重点优化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阶段的学科专业设置,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有力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深度推进教育链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融合。
要处理好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处理好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
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是对立统一关系,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规范有序是指教育有秩序。教育秩序是一定的教育行为方式的固定形式,是对教育行为的偶然性、任意性、情绪化的超越和否定,包括教育教学秩序、教育从业者工作秩序和教育管理秩序等。没有这些秩序,教育工作就混乱无序,就无从开展,教育效率、教育公平、教育效能等更是无从谈起。但是,教育秩序有消极与积极之分,教育治理现代化所追求的秩序,是充分参与、充满活力的积极教育秩序。教育强国建设,要处理好秩序与发展的关系、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教育治理现代化要致力于实现秩序与发展的对接。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处理好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一是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完善学校制度体系,加强校园环境管理、食堂卫生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尤其是实验室管理,等等,有效防范化解学校各种安全风险;二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添动力、增活力,推进管办评分离,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焕发师生包括工作活力、学习活力在内的生命活力,让广大教师潜心育人、大胆探索,让广大学生朝气蓬勃、追逐梦想。
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范有序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活力迸发是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应有状态。
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
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实质上是教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既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又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国情,我国的现行社会制度、社会发展阶段也不同于西方,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办,教育也不例外。中国有独特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国情,面临独特的教育问题及其社会背景,西方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未必适合我们,因此,需要探索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路径和方法。但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而是在把牢正确方向和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以平等自信的心态打开国门办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国外教育的一切先进经验,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自主培养能力。
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是互促互惠的关系,要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教育的互容、互鉴、互通。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传播中国经验,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关系的应有态度。
(作者系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
中国教育报 2024-10-17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17日
第5版要闻
相关链接
·【学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第一期,12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4年第15期)
·【关注】教育家精神薪火相传!系列节目《大教育家》高燃上线(上期,共3篇)
·【收藏】“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5篇)
冀青妈唠叨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我们不仅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更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此外,要关注国家发展需求,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4级思政学科硕士研究生邵丽萱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马宏伟 邵丽萱
审核:李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