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个个担当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
目 录
01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02 在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03 中共中央举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04《邓小平文集(一九二五——一九四九年)》出版发行
05 出版界推出一批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主题图书
06 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07 田克勤: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01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敬爱的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他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功勋彪炳史册、永励后人。
邓小平同志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面对封建统治腐败、西方列强入侵、人民饥寒交迫的深重民族灾难,少年邓小平在家乡积极参加群众斗争,后赴欧洲勤工俭学,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邓小平同志从苏联回国参加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他相继领导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有关工作,亲历长征和遵义会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同刘伯承、陈毅等同志一起,先后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组织实施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为党领导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作出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邓小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主要负责人。他和刘伯承、贺龙同志率部解放大西南,领导政权建设,参加领导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工作,推动西南地区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2年7月后,邓小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副总理等职务。在1956年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此后10年间,他负责党中央大量日常工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许多正确主张,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他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1973年,他恢复工作。1975年,他开始主持党、国家、军队日常工作,为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大刀阔斧开展全面整顿,针锋相对同“四人帮”进行斗争。不久他再次被错误撤职、批判,但仍然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矢志不渝。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领导了伟大历史转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邓小平同志恢复原来担任的职务。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他强调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各方面的拨乱反正,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他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邓小平同志推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他领导全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重大思想。在他主持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强调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发展毛泽东思想,为党和国家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在党的十二大上,他鲜明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整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他明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设想,指导我们党制定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他领导我们党及时果断开展各方面体制改革,勇敢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推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他重视民主和法制建设,推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机构改革。他强调要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走有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他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领导我们党及时调整各方面对外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在他引领和推动下,我国开启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向经济快速发展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跨越的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确立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正确路径。他着眼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充分考虑历史和现状,创造性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伟大构想,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新路径。在这一伟大构想指引下,我国政府相继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针对分裂中国的图谋,他强调不能放弃用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正确方针。我们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牢牢掌握了两岸关系发展主导权和主动权。
——邓小平同志坚定捍卫了光辉的社会主义旗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他始终旗帜鲜明反对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大背景下,1989年春夏之交我国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危急时刻,邓小平同志领导党和人民旗帜鲜明反对动乱,坚决捍卫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使党和国家经受住了险风恶浪的严峻考验。之后,他深刻总结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强调要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优良传统教育,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得到提高,确保了红色江山稳固。他振聋发聩地告诫人们:“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
同志们、朋友们!
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勋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他一生的奋斗历程,充分展现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他的伟大历史功勋,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崇高革命风范,我们永远敬仰!
同志们、朋友们!
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思想财富,就是以他为主创立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继续深入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完整、准确理解它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比如,邓小平同志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深化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更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是最便利、最合理的制度,要大力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同时要有正确的集中,全党要有核心、党中央要有权威;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不能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要实行对外开放;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能搞两极分化;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搞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压倒一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些重要思想和论断充满唯物辩证法,体现了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彰显了邓小平理论的鲜明风格和独特魅力。对这些重要思想和论断,只有结合历史背景,注重整体把握、辩证把握,知其义又明其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正确用以指导实践。如果顾此失彼、畸轻畸重,就容易导致实践偏差,甚至犯原则性、方向性错误。历史上我们党有过这样的教训,我们一定要深刻汲取。
邓小平理论同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一样,用以长期指导实践的,根本在于其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既坚持邓小平同志基于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提出的重大结论、基本观点、正确主张,又善于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正确把握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做到坚持真理不动摇、指导实践不偏离。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也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善于借鉴吸收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探索真理,深入研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问题,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闪耀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同志们、朋友们!
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要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中心任务,继往开来,奋发进取。
要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该改的坚定不移改,不该改的不改。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要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要坚持人民至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我们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不断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和历史创造精神。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我们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开放和安全,增强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的本领。
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锻造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要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同志们、朋友们!
人民军队是党和国家的钢铁长城。我们要贯彻新时代强军思想,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加强军事治理,深入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不断提高人民军队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夙愿,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支持和推动香港、澳门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更好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定不移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分裂祖国的势力和行径、任何破坏中国统一进程的外来干涉,必将遭到中国人民的迎头痛击!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要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新进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同志们、朋友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都是在完成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未竟的事业,都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在不断前进、事业在不断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一刻也不能停止。邓小平同志讲:“中国应该每年有新的东西,每一天都有新的东西”。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不忘老祖宗,始终走正道、善于闯新路,让理论之树常青、事业之树常青,不断以新的作为、新的成就告慰老一辈革命家。
同志们、朋友们!
此时此刻,我想起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两段话:一是“到下个世纪五十年,如果我们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二是“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现在,实现我们确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只有10年多时间,实现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也只有20多年时间。时不我待,催人奋进。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聚合亿万人民磅礴伟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团结奋斗,不断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丽篇章,努力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人民日报 2024-08-23 00:00
《人民日报》2024年08月23日
第02版要闻
02 在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蔡 奇
同志们:
经党中央批准,今天我们举行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传承弘扬邓小平同志的光辉思想和崇高革命风范。
昨天上午,党中央隆重召开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历史功勋,深刻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强调必须继续深入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不断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丽篇章。讲话饱含对老一辈革命家的真挚情感,充满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自信和责任担当,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
这里,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谈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是要牢牢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最高政治原则,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强调要有正确的集中,全党要有核心、党中央要有权威。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高度重视加强党的领导,反复强调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推动新时代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
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是要加深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深刻阐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其他力量能够担负起领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重任。要深入阐释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阐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关系党、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要深入阐释“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是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鲜明理论品质,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两个结合”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他指出“老祖宗不能丢”,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取得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是要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坚持“两个结合”,不断赋予党的创新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着力阐释其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对引领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的根本性意义。要运用好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不断提出新思路新办法,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闪耀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三、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是要牢牢把握坚持走自己的路的独立探索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党领导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走自己的路、探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邓小平同志指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立足点。他领导我们党深入探索如何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经过新时期接力奋斗,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是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探索出来的,是坚定“四个自信”最广泛最现实的基础,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以坚强意志和决心把中国式现代化推向前进。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是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提出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等改革方法论。正是由于改革开放,当代中国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步。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充分释放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强烈信号。
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是要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深入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信心决心。要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阐释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要求、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改革举措,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激发改革活力。要深刻阐明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增强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
五、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是要牢牢把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持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他反复强调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告诫“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这些思想观点,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是要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刻阐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要坚持文化自信自强,深入研究阐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路、举措和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六、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是要牢牢把握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的宽广战略思维,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深刻洞察国内外大势,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应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同时强调“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鲜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理念主张,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时代课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胸怀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国担当。
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是要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要深入研究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点和趋势,阐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阐明中国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
七、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是要牢牢把握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的强烈历史担当,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鲜明提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就是要严”。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国内严重政治风波,邓小平同志领导党和人民坚定捍卫了社会主义旗帜。他在南方谈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鲜明主题,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是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深入研究大党独有难题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和破解之道,研究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方法途径,推动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深入研究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有效对策,研究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现实路径,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同志们,深化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社科理论界重任在肩、使命光荣。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自信、厚植情怀,潜心治学、扎实工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 2024-08-24 00:00
《人民日报》2024年08月24日
第02版要闻
03 中共中央举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继续深入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赵乐际王沪宁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 蔡奇主持
8月2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等出席座谈会。
新华社记者 燕 雁摄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他为党领导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作出卓越贡献,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带领党和人民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推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确立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正确路径,坚定捍卫了光辉的社会主义旗帜,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勋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他一生的奋斗历程,充分展现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他的伟大历史功勋,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崇高革命风范,我们永远敬仰
■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思想财富,就是以他为主创立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继续深入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完整、准确理解它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既坚持邓小平同志基于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提出的重大结论、基本观点、正确主张,又善于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正确把握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做到坚持真理不动摇、指导实践不偏离。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善于借鉴吸收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探索真理,深入研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问题,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闪耀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要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中心任务,继往开来,奋发进取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夙愿,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要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新进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本报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赵成)中共中央22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他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功勋彪炳史册、永励后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赵乐际、王沪宁、丁薛祥、李希,国家副主席韩正出席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主持座谈会。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他为党领导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作出卓越贡献,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带领党和人民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推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确立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正确路径,坚定捍卫了光辉的社会主义旗帜,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强调,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勋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他一生的奋斗历程,充分展现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他的伟大历史功勋,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崇高革命风范,我们永远敬仰。
习近平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思想财富,就是以他为主创立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继续深入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完整、准确理解它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既坚持邓小平同志基于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提出的重大结论、基本观点、正确主张,又善于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正确把握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做到坚持真理不动摇、指导实践不偏离。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善于借鉴吸收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探索真理,深入研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问题,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闪耀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强调,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要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中心任务,继往开来,奋发进取。要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要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要坚持人民至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统筹开放和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指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夙愿,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支持和推动香港、澳门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更好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定不移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习近平强调,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要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新进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讲话全文见第二版)
蔡奇在主持会议时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情回顾了邓小平同志光辉、战斗、伟大的一生,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历史功勋,强调要继续深入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崇高革命风范,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对指导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努力奋斗。
座谈会上,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华,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先后发言。
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有关领导同志出席座谈会。
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北京市、四川省委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邓小平同志亲属、原身边工作人员和家乡代表,以及出席“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人民日报 2024-08-23 00:00
《人民日报》2024年08月23日
第01版要闻
04 《邓小平文集(一九二五——一九四九年)》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经党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邓小平文集(一九二五——一九四九年)》,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国发行。
这部文集为三卷本,收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新中国成立前邓小平同志文稿共207篇,90余万字,包括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报告、谈话、文章、电报、书信、命令、题词等。这部文集是对《邓小平文选》的重要补充,对于深入了解邓小平同志的光辉业绩和精神风范,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 2024-08-23 00:00
《人民日报》2024年08月23日
第01版要闻
05 出版界推出一批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主题图书
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出版界集中推出《邓小平文集(一九二五——一九四九年)》《邓小平青少年时代的故事》《为什么是邓小平》《小平小道》《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文物故事》《邓小平:照片背后的故事》《笃信笃行: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风范》《邓小平对改革规律的探索及启示》《邓小平书法艺术精选》等一批主题图书。
这些图书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展现了邓小平同志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对于铭记他的伟大历史功勋、学习他的崇高革命风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 2024-08-24 00:00
《人民日报》2024年08月24日
第02版要闻
8·22
纪念邓小平同志
202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中华儿女用不同方式对邓小平同志表达无限崇敬和缅怀之情。
06 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今天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总能想到的,是那句亲切的“小平您好”。
40年前的国庆典礼上,人群中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标志性的历史瞬间之一。这句问候,道出了当时中国人对邓小平的感情。40年后的今天,这句承载着许多人心声的问候,依然是我们缅怀和爱戴小平同志的衷心话语。
10年前,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始终在人民中间,也始终在人民心间。在这里,我们要说:小平您好!祖国和人民永远怀念您!”10年后的今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不久前闭幕,再道一声“小平您好”,我们或许会有别样的感触。
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庆祝日,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时,北京大学游行队伍中展现出一条“小平您好”的醒目横幅 图源:新华社
一
从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到中共旅欧支部的“油印博士”,从长征路上的“跟着走”到解放战争的“刘邓大军”,从“三起三落”的隐忍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印象,而他身上的那种“反差”也正是其中之一。
他个头不高,却“顶天立地”。从1976年开始,小平同志先后8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屡屡被世界聚焦的背后,是他用个子不高的“小身材”撑起了一个东方大国再次崛起的“大形象”,因此小平同志也被很多外国人称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面对香港问题时,小平同志一句坚定的“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不仅开创了“一国两制”的全新思路,更道出了中国人要自信自强的强烈心声。
他说着一口川味“大白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大智慧”。小平同志说话通俗易懂、生动幽默,虽然带着一口浓厚的“川音”,但总能凭借几句浅显的“大白话”,就讲出令人醍醐灌顶的深刻道理。
谈及自己过去的经历时,他曾分别言简意赅地概括为“跟着走”“等待”“忍耐”“乐观”;当人们面对改革心存疑虑时,他说改革开放“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他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来诠释通往“共同富裕”的路径……因此有人评价,他的话语充满着哲理与魅力,像“一颗子弹”一样直击人心。
他是时代的伟人,却也是平凡的“中国人民的儿子”。小平同志的随身医护人员黄琳曾回忆过这么一个场景:1997年,病床上的小平同志看到电视里正播放着纪录片《邓小平》,一时看不清里面的主人公是谁,直到屏中人一步步走近,黄琳转述着颂扬他的话语,他才露出被表扬后不好意思般的“异样的羞涩”。在这个羞涩的瞬间,小平同志仿佛不再是高大的伟人,只是一位平凡的老人。
他深情地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根植于内心,贯穿于一生。旅居法国时,年轻的他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革命年代,他与老区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走在“小平小道”上,他思索的是国家与人民的前途;推行改革开放,他走遍了大江南北,期望这片土地在春风的沐浴下复苏得更快些……直到生命的尽头,自己的遗愿仍然是把骨灰撒入大海。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图为邓小平同志在全会上讲话 图源:新华社
二
今天,我们之所以怀念小平同志,不仅在于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伟人,更重要的,是他做了一桩桩难能可贵的事。
是他在“十字路口”廓清了思想的迷雾。1978年,面对“中国往何处去”的问题,如何处理思想路线之争成了当务之急。在这片历史的森林中,小平同志成为了带领众人穿过迷雾的“灯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仿佛平地一声惊雷,让迷茫的中国吃下了“定心丸”。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曾经走过一段坎坷颠簸的岁月。在重重干扰和冲击之下,小平同志再次成为那根“定海神针”。他以88岁的高龄开启南方谈话,再次解答了困扰人们的思想问题,如果没有这个“春天的故事”,我们的改革开放或许还会平添几分坎坷。
是他在时代浪潮中把准了未来的航向。改革开放之初,需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小平同志“破局”的关键点,是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设计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为未来中国把准了大方向。他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让中国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既打开大门、博采众长,又坚决保持了社会主义本色,经历惊涛骇浪而岿然不动。
如今,我们再来看被小平同志亲切命名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事业,会发现与现在有许多“惊人的相似”,其中“小康”这种我们早已过上的生活,就早早地出现在小平同志的擘画中。历史也已充分证明,路子选对了,就能一直走下去,也要一直走下去。
是他让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得到了改变。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很多知识分子、科技人才重启了人生之路。他力排众议、恢复高考,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多少寒门子弟通过读书实现了梦想,如鱼入大海、鹰击长空,书写了属于他们的传奇。他心系民生,发展经济,他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光明之路,老百姓不仅肚子饱了,钱包鼓了,还有了自由而多元的人生选择。
一直以来,外界对中国道路的非议,在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面前,显得十分苍白无力。这些风云激荡的历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必然是中国普通人生活的日新月异,这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事实。
1983年2月,邓小平在杭州花港观鱼 图源:“杭州党史方志”微信公众号
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如今,这片小平同志深爱的祖国大地早已旧貌换新颜。再回望和回味这一句“小平您好”,依然能感受到澎湃的激情。
再道一声“小平您好”,就是要继续把改革的接力棒传递下去。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40多年来,中国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天,要实现小平同志所描绘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沿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引的道路,矢志不渝将改革进行到底,就是我们这代人需要传承下去的“接力棒”。
再道一声“小平您好”,就是要继续把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发扬光大。小平同志曾这样嘱托:“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正如改革开放初期遭遇坎坷波折那样,大到国家,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不在少数;小至个人,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不如意之事会时有发生。小平同志在面对风浪时的那份眼界、勇气与定力,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有过成功,也有过挫折与奋起,但他始终勇毅乐观、一往无前。今天和今后的我们,也当有此气概。无论身处哪个历史阶段,无论做什么工作,继承好、发扬好老一辈共产党人身上的优秀品格,是激励我们向前走的不竭动力。
再道一声“小平您好”,就是要继续把属于新时代的“新语言”学懂做实。小平同志说过:“马克思有他那个时代的语言,我们有我们时代的语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新时代总有新语言。”在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新语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努力实现新时代的“中国梦”,正是对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他曾说,自己的心愿是争取活到1997年,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然而,他最终没有看到香港回归那一幕。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中国今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应该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再道一声“小平您好”,我们能够明白也更相信,走好自己的路,做好眼前的事,每时每刻的坚韧与努力,终将化作新的潮起。改革之路,道阻且长。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再出发”之路上,让我们由衷地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
07 深化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让理论之树常青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田克勤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邓小平依据唯物史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认识与实践的结合上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生产力标准理论上,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生产力要素理论上,继承马克思“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等重大理论观点;在生产力发展理论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生产力发展目的论、改革动力论、“三步走”发展战略论和生产力布局理论。重新梳理和探究邓小平生产力理论,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再认识,而且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新的生产力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 生产力理论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期间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而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就是其重要理论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重温了邓小平关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任务、“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要素以及发展理论,这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深刻回答了在经济社会较为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要发展生产力、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怎样发展生产力等系列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一、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在人们的社会存在中,起基础性和最终作用的力量是社会生产力。同时,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在领导俄国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后,把快速提高社会生产力看成是夺取政权后的无产阶级最重要、最根本的利益,他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2]毛泽东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思想,提出:“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3]他认为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我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但只有经过相当长时间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获得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党的八大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工农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毛泽东也指出这一时期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后来由于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并未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认识到必须把改善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作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中心任务,这一认识也体现在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阐释之中。从社会主要矛盾角度,以生产力为中心,用生产力标准思考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任务,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4]1980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5]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6]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姓“资”姓“社”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党的十四大将这一生产力标准的内容写入党章。生产力标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意味着生产力标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
对生产力标准理论可作如下理解:其一,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再现。实践标准是认识论范畴,生产力标准是历史观范畴,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如何认识人们的生产活动,直接关系到社会历史观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通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生产力标准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二,生产力标准客观反映了唯物主义的规定性。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系统、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的唯物主义属性,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客观实在性,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和能级的客观实在性;生产力标准是一个综合标准,是一个包含多要素、反映多层级、涉及多领域的复杂系统,是局部与整体、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等的辩证统一;生产力标准是最根本的标准,衡量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准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标准就是生产力发展状况,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他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其三,生产力标准是人民利益标准的现实反映。生产力标准是检验政治领导成功与否、经济政策正确与否、改革得失成败以及实际工作成效的标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正确的政治领导要反映在人民生活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等成果维度上。当然,我们肯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是说可以忽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对生产力标准的理解不能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和庸俗化。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生产力发展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了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1. 依据生产力标准理论,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回答的首要的理论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党曾经在“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企图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实证明,离开生产力谈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会造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失误。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8]这实际上就是马克思提供的生产力标准,马克思提供了人类通往共产主义的必然逻辑,也提供了人类通往共产主义的生产力途径。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他把纠正“左”倾错误、恢复科学社会主义唯物论基础的问题作为拨乱反正的首要工作。正是在批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过程中,邓小平确立起生产力标准的唯物史观基础,在政治路线上把生产力标准理论作为拨乱反正、实现工作中心转移的思想武器。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9]“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10]他认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一度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生产力发展上来,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2. 依据生产力标准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生产力标准是考察社会历史所处发展阶段的根本尺度,社会主义内部发展阶段的认识也必须参照生产力标准。理论上,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现代生产力的基础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多、更先进的生产力,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不加快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很难发挥出来。坚持生产力标准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清醒认识,从而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制定适合生产力条件的政策。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虽未能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已经包含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毛泽东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成作了明确的区分,提出过“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的概念,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贯彻下去,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邓小平认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11]这里的不够格,主要就是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角度来讲的,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用很长的时间去完成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本来应该具有的生产力基础,这个初级阶段根本上就是由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决定的,商品经济不发达、农业人口占多数、文化程度不够高、贫困人口比重大都是生产力不发达的具体表现。
3. 依据生产力标准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解决私有制的生产关系问题。改革开放前,我们曾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原则,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例如,把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中国被证实不都是成功的。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理论,深入开展了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考,他突破历史上形成的思想观念,把生产力范畴纳入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之中。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从生产力发展的任务及目标切入,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突出贡献。这一认识,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生产力标准基础之上的,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突破了过去仅仅从生产关系上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局限,同时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即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性的一面。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首位,表明无论是哪一种社会形态,发展生产力都是基础性、根本性的任务,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根本上就在于前者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也是其生产力发展的价值之所在。
二、
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要素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13]生产力的发展从内部首先体现为要素的发展,生产要素的具体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拓展。一般生产力要素论认为,它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些要素的具体内容则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一个复杂的要素系统。生产力的发展一般表现为新要素的生成发展和旧要素的迭代升级。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会使劳动资料呈现高科技含量特征,而且还会从根本上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新的要求。社会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生产力及其要素就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科学发展水平、工艺或技术应用程度体现为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它决定着生产资料的科技含量。马克思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4]这充分说明了劳动资料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生产资料的科学技术化更是生产力要素中至关重要的变量。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要素理论的同时,结合世界科技革命趋势和我国发展需要,创新发展了生产力要素理论。
1. 继承马克思“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以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材料和科学论据,自然科学及其应用实践的发展为马克思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创立生产力理论提供了条件。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15]恩格斯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6]这无疑都强调了科学因素在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20世纪后半期,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又不断更新着人们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方式。1978年3月,邓小平指出:“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7]1988年9月,邓小平在肯定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8]的论断。马克思论述过生产力中包括科学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作用的进一步凸显,邓小平明确指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核心地位。这里的“第一”就是最重要、起决定性作用的意思。这一新概括,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要素理论,尤其是突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新兴产业持续产生、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邓小平关于科技生产力的理论,深刻揭示了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当代发展。
2. 提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关于科技在生产力要素中的作用及其价值发挥理论具有完整的内在逻辑。邓小平指出:“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连带要答复一个问题:怎么看待科学研究这种脑力劳动?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那末,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是不是劳动者呢?”[19]继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他又强调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邓小平认为,“四人帮”曾经把脑力与体力之间的劳动差别看成是阶级差别,这无异于破坏了社会主义各阶级阶层之间的联盟,消解了社会生产力的主体力量,在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后,还必须“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20]只有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中的首要作用,正确认识知识分子在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才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非常重视生产力中人才的主体因素,他从脑力劳动者和知识分子的角度,高度重视人才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进而形成了一系列尊重、发现、培养、使用人才的认识。邓小平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1]同时,要创造一种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环境。他特别强调要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在培养人才问题上,他认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在使用人才问题上,他强调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没有果断地起用,为此他还提出“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22]这些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要素理论。
3. 对科技因素在生产力要素中的融通性的认识及其实践运用
现代生产力要素更加具有融合性特征,除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外,还要特别重视科技、教育、管理等要素在生产力中的融通作用。在生产力的发展中,生产要素的地位以及内部矛盾运动呈现一定的不平衡性,不同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有不同的生长点和突破口。科学技术就是现代生产力实现突破和跃升的关键要素。邓小平指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23]一方面,关于生产资料与科学技术的结合。邓小平认为,现代许多新的生产工具作为生产资料,往往先是在科学研究中被发现的,而后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工业也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生产工具的科学技术化,劳动生产手段的不断完善也就是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它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另一方面,关于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结合。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劳动者,是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劳动技能,能够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从对一般的劳动者到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的认识,这是邓小平对劳动者要素内涵的认识提升,说明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中的渗透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就是由具有一定知识文化素质的劳动者推动发展的,反过来,它又要求一般劳动者提升自身知识、技能和素质,从而以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邓小平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一融通性,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24]此外,邓小平还针对生产力要素配置方式和效率、生产力要素时空布局以及国际流通等问题提出一系列论断,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新的生产力理论,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
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不仅明确提出生产力标准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找准发展阶段、确定发展任务、规定本质属性,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生产力”;提出生产力要素理论,为生产力要素赋予新的内涵,明确要素内涵的作用地位,从根本上回答了“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还针对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发展生产力问题,提出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新论断新理论,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进行了许多宝贵探索。他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的,所以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25]为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生产力发展的目的论、动力论、战略论,进一步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的理论。
1. 对生产力发展目的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一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26]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这一生产力发展理论,更加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27]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先进、更具优越性,关键就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是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和使命,如果出现严重的普遍贫穷或者两极分化,就违背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邓小平指出:“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28]这个政治路线,抓住了社会主要矛盾,即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进而推进实现四个现代化,正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国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得以发展。
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设想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然而实际却是在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比俄国更加落后的现实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在经济社会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才能体现优越性?这是邓小平思考的重要理论问题。邓小平认为,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那么根本就谈不上什么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9]社会生产力的效率、水平要体现出优越性,并且生产力发展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我们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更短时间、更高效率发展了自身的生产力,我们就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三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基础条件。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共产主义有着明确的生产力基础和生产力标准,也就是说这一社会形态的出现是有着明确的生产力条件的,要实现按劳分配,首先就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基础。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讲的共产主义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生产力不断发展,最后才能达到共产主义。”[30]发展生产力并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就是在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做准备。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持续追求的目标,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邓小平运用唯物史观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强调我们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当下,我们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在坚持为共产主义创造必需的客观物质条件。
2. 对生产力发展动力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一是创造性地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观点,从变革生产关系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解放生产力的理论,这是邓小平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又一突出贡献。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1]他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讲全”,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在邓小平之前的时代,更多强调的是通过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达到解放生产力的目的。邓小平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还需要实行体制机制改革,破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和束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但包括根本的经济制度还包括具体的体制机制,并非经济制度建立后就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尤其是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条件下,要更加注重变革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这就是邓小平关于生产力发展进步的改革动力论,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二是创造性地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为理解改革的革命性变革特征提供了依据。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3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但政治解放并不必然意味着经济得到解放,如何在经济社会条件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更具基础性意义的课题。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经济解放奠定了政权基础和社会基础,而要真正实现经济解放,还必须在较为落后的生产力条件基础上不断进行社会革命,尤其是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方面的变革,这种变革本身就是革命的内容。所以,改革是革命任务的继续发展,只不过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实现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形式不同,内容和目的却是相同的。改革不但要破除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方面,还要破除长期以来受到苏联模式影响、“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革命是为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改革的任务同样艰巨,不仅要打破思想认识束缚,还要扫清生产力发展障碍。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三是提出一系列体制改革规划,深化对生产力发展动力的认识与实践。邓小平提出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各领域的全面的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邓小平的突出贡献就在于把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而非社会性质,这为后来一系列经济改革提供了思想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逐步建立起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生产责任制,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后,逐步把国有企业推入市场,并实行价格、税收体制改革。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他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论述了发扬民主、调动人民积极性对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在整个政治体制改革中,发展生产力成为其重要目标。他还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提出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行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司法体制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邓小平指出:“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33]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有利于技术进步,新的科技体制有利于经济发展,两方面双管齐下、相互促进。在邓小平科技改革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实行了专利制度等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在邓小平改革动力理论的指引下,我国改革进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再到科教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推进。
3. 对生产力发展战略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一是重视教育在发展生产力中的战略作用。在邓小平看来,发展生产力离不开教育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事业是紧密相关的,抓科学技术必须同时抓好教育发展。在谈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问题时,他深刻指出:“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34]如果只把经济作为重点而忽视了教育,就会存在问题,他把教育与经济放在一起考量,充分说明了教育发展对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意义。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世界科技变革的趋势相适应,邓小平在给北京景山中学的题词中写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5]高度说明了这一观点。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后来党和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教育强国,都是对教育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优先地位的确认。
二是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步骤理论。邓小平依据我国生产力发展实际,结合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设计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前两步翻两番,第三步再翻两番。第一步,80年代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五百美元;第二步,90年代末人均达到一千美元,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在21世纪用30到50年的时间,实现人均四千美元。如果真正实现了这一发展战略,也就意味着中国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邓小平从经济角度对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的战略设计。党的十三大在肯定邓小平关于生产力总体发展以及国内生产总值设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就是要从“解决温饱”,到“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其战略规划的时间同邓小平的规划是一致的。然而,要真正实现这一规划还必须进一步从我国生产力发展实际中找到突破口。为此,邓小平提出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这些重点包括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农业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能源和交通是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和科技则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三是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布局理论。首先是先富带动后富、东部带动西部。邓小平针对过去近乎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同时以先富带动后富,并且他认为提倡先富有助于形成激励机制、帮扶机制,带动后富。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反映在生产力上就是部分地区生产力的优先发展带动全国生产力的协同发展。其次是设立经济特区。1979年我国试办了经济特区,邓小平指出:“当时我们决定先搞深圳经济特区,除了深圳以外,还有珠海、汕头、厦门。一共四个经济特区。”[36]实践证明,经济特区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重大布局是正确而成功的。经济特区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技术、管理、知识、生产要素对外流通的窗口,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再次是防止两极分化。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37]他清醒地认识到,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为此,他提出了税收调节、技术转让等措施,并设想社会生产力达到小康水平后就要突出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新时代所要接续回答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新时代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并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实现的又一重大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高质量发展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新的生产力理论的引领下,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与实践持续深化。当前,全面梳理和探究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要素及其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解和贯彻新的生产力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田克勤教授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24年第08期
收藏·学习 习近平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相关链接
【关注】重温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重要讲话 坚定维护香港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
【学习】冀青妈原创 | 青年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读邓小平《在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有感
冀青妈唠叨
★
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邓小平同志曾说,“中国应该每年有新的东西,每一天都有新的东西”。新时代、新征程,青年一代更是要肩负时代使命,秉持“让理论之树常青、事业之树常青”,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2级思政学科硕士研究生何琳颖
来源:新华社 人民日报
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
《思想理论教育》
编辑:何琳颖 马宏伟
审核:王振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