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物流行业。”
这是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去参加第十六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最大的感触。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物流技术创新上,还反映在企业运营模式和行业生态的重塑中。
过去10年间,我国快递业务增长了30倍,但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绿色低碳政策的推进,物流快递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头部物流快递企业早已开始未雨绸缪。
在本次展览会上,京东物流重磅发布了搭载感知大模型的物流无人车技术,并宣布第六代智能配送车将规模化布局。
据悉,自2016年至今京东物流在智能配送领域持续发力,经过多代技术的迭代,京东的第六代智能配送车已经具备了高度自动化的驾驶能力,能够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安全、高效地完成配送任务。这些无人车不仅提高了配送效率,还降低了人力成本。
智能化是必由之路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对即时配送需求的增加,无人配送市场潜力巨大。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无人配送市场规模约为4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70亿元。
庞大的市场潜力,使得无人配送领域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资本的关注。
例如,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都在积极布局无人配送业务,通过自主研发或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推动无人配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此外,一些初创企业也在无人配送领域崭露头角。
据统计,2020年全球无人配送领域的融资规模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投资者普遍认为,无人配送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商业价值,是未来物流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无人配送行业的发展。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鲜明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形成新的产业动能。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新质生产力作出具体部署,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快递行业正在经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智能配送车辆等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改善了用户体验,是科技落地的重要场景之一。”近日,京东物流智能驾驶负责人王梓晨接受《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快递从业人员工作强度大、一线人手不足等问题一直制约着行业发展。而通过科技赋能,提高快递小哥的配送效率,是快递行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据王梓晨介绍,首先,公司角度来看,智能配送车可以自动规划最优路径,避免交通拥堵,提高配送速度和准确性。同时,长期来看,使用无人配送车可以降低运营成本。
其次,从快递员角度来看,智能配送车可以帮助快递员分担部分工作量,快递员可以更专注于其他任务,例如处理复杂的配送情况或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从而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也减少了快递员重复性往返于站点和配送路区之间的工作,减少可能出现的交通危险。
第三,从行业角度来看,智能配送车的应用可以推动整个物流行业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无人配送车是纯电动,相比燃油车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构筑企业竞争壁垒
智能配送车市场的竞争力不仅来自于技术创新,更取决于企业对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
毕竟,技术进步为智能配送车提供了可能性,而市场资源的整合则确保了这些技术能够被广泛应用并产生实际效益。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智能配送车行业的发展。
对此,王梓晨强调:
首先,技术是京东物流智能配送车的核心,只有具备先进的技术,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其次,市场资源同样重要。京东物流拥有庞大的物流网络、丰富的用户数据和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这些资源可以帮助京东物流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优化配送路线、降低成本并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京东物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也为配送车的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对于京东物流而言,技术和市场资源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这两个方面都具有优势,才能在智能配送车市场上取得成功。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了解,京东物流在智能配送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并获得了相关专利,涵盖无人配送车、路径规划算法、机器人配送系统等领域。如感知团队研发的MVS-Fusion算法、“3D目标检测算法PAI3D”“盖亚大模型研究及自动驾驶场景中的落地应用”均获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认可。
作为国内自动驾驶应用到物流赛道的领跑者,京东物流目前已经在近30座城市开展智能配送车的运营,服务范围覆盖社区、商圈的快递配送和揽收。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京东物流发布的第六代智能配送车搭载了先进的感知大模型,通过大幅增加车端模型参数量,结合车规级传感器,能够更精准地捕捉环境中的细微变化。同时,点云视觉融合技术的应用,使得无人车的检测范围扩大了19倍,感知性能提升了3倍,具备目前行业内最具规模化L4级别自动驾驶落地的场景。
“第六代智能配送车还采用了‘轻地图’技术路线。通过结合视觉地图车道线拓扑重建以及红绿灯位置与车道绑定预测技术,对车端自动驾驶算法技术栈进行了调整。”王梓晨补充介绍说,这种调整使得无人车能够在大部分场景下依赖车载传感器实时重建地图,仅在特定场景下使用高精地图,从而逐步降低对高精地图的依赖。这不仅提高了无人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还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竞争日益激烈,但智能配送车凭借其技术创新、成本优势、服务质量、环保优势、法规支持和客户需求等方面的优势,仍然可以成为企业的竞争壁垒。
正如王梓晨所说,京东物流的场景化优势,不断积累的辅路为主的跑行数据,在智能配送车领域的领先地位和技术积累可以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多方携手寻求突破
智能配送车作为现代物流和科技结合的产物,正逐步从封闭园区走向公开道路,实现“最后一公里”到“最后十几公里”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依赖于技术的成熟与成本的优化,还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与市场的需求推动。
但不容忽视的是,尽管智能驾驶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长尾场景问题仍然是其最大的难点。自动驾驶功能依赖于AI算法,而当前的AI算法只能完成之前被训练过的任务,无法像通用型人工智能那样基于先验知识进行推理。
这意味着,为了让自动驾驶车辆能够应对各种场景,必须提前找到并训练这些场景。对此,王梓晨坦言,在无人配送领域,尽管我们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常态化运营,但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更多支持和探索。
首先,自动驾驶技术的泛化能力。无人配送技术,特别是在配送履约近年逐步往全时段、全天候、全品类、全场景需求发展,对于自动驾驶技术中,感知、导航与定位、路径规划与决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对于场景的泛化能力要求不断提升,如何确保无人配送设备在复杂多变的城市环境中安全、高效地运行,仍有很多长尾问题需要被解决。
其次,法律法规与标准支持。无人配送设备出现尚早,技术指标、产品外观的差异较大,同时商业模式也在探索之中。因此,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以及明确的产品定义,在现有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中,如何根据自动驾驶技术,在确保公共安全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规则和标准,来指导无人配送的运营和管理,是目前行业共同探索的关键问题。
最后,行业与场景的支持程度。无人配送技术的广泛应用还需要政府、消费者和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可,提供相应基础设施配套,例如充电桩、维修站点、网络等。目前自动驾驶落地一线城市,面临业务需求量大与道路通行条件不符的矛盾。
“我们期待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制定、标准规范、行业扶持等方面给予自动驾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王梓晨表示,京东物流始终积极地与政府、企业、学校沟通交流,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创新应用。
近年来,国家对无人配送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多项“十四五”发展规划将无人配送纳入其中,明确了长期性发展方向。可见,虽然智能配送车作为现代物流和配送领域的重要创新,其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充满挑战。但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国内快递配送市场仍有望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和突破。(本文刊载于《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第19期)
近期看点:
③中国邮政EMS、顺丰、京东物流、中通、圆通等企业,携“三新”成果亮相2024服贸会
本期编辑:王梓菲
欢迎与小编交流,邮箱:1586594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