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解读
导言:他长达19年的教学科研一线经历使其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文字功力。从1989年至今,30余年来易炼红笔耕不辍,仅在知网上,就可查询到其218篇文章。
拥有经济学硕士学位、教授职称的易炼红,在体制内一直有“大笔杆子”之称。
其不同时期的的众多讲话稿广为流传,被视为公文界的“天花板”。有人将他的署名文章、讲话稿收集成册,在网上售卖。主政浙江,浙江宣传公众号是全国机关公众号设立最短却最火的,篇篇阅读10+
守住宁静的文人易炼红,
1978年,作为湖南省涟源县桂花公社插队知青的易炼红,听到恢复高考的重大消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并顺利进入湖南师范学院政治系就读。
大学毕业后,易炼红被分配到湖南省邵阳基础大学当老师,任教期间,时感知识储备不足的他,果断选择继续深造,后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在那个年代,本科生的珍贵不亚于现在的博士后,全日制硕士毕业的易炼红,很快进入湖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还兼任株洲化工厂办公室主任助理。
学有所长,生又逢时,时势造英雄。这个时代,善用钱者会成为金钱的洼地 ,善用人者会成为人才的聚集地,善用资源者会成为资源的汇集地,善用才华者,自然成为人中龙凤。只不过,必须有。
1995年,他36岁就坐上了湖南省党校副校长的位置。易炼红当时的几位同事这样评价他:他不仅负责干部培训工作,还亲自设计课程体系,力求让每位学员都能学有所获,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许多人印象深刻。
到了2000年,他晋升为党校常务副校长,成为正厅级干部。这个升迁速度在当时确实引人瞩目。但是很快,速度就会慢下来。
转任岳阳,老师迎来一次长考
2004年是易炼红仕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被派往岳阳市任市委书记。
这对于一点没有地方工作经验的易炼红是第一次大考。
易炼红一到岳阳,就干了一件拍案称奇的事情,赢得了老百姓的一片喝彩。原来,岳阳楼新景区的建设,从1985年首次提出到易上任时,已有近20年之久,因多方因素一直搁置下来。扩建岳阳楼新景区,牵涉到拆迁的单位上百家,拆迁的居民1300多户,难度可想而知。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易炼红果断决定:加快建设岳阳楼新景区。结果,仅用百天时间,20多万平方米建筑的拆迁工作就顺利完成。后来的事实证明:岳阳楼新景区已成为岳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岳阳旅游业的迅速升温,带动了整个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很快成为岳阳的支柱产业。
2011年3月,在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国家大型人物综合类期刊《中华儿女》杂志一篇题为《易炼红 万家忧乐在心头》的文章中,作者谈了对易炼红的印象:中等身材,睿智、儒雅、干练,一双眼睛总是带着沉思的神色,思维缜密、反应敏捷、雷厉风行,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且出口成章,这与他有着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头衔和多年的基层工作历练不无关系。
易炼红的第一次7年大考过关了。
2013年,54岁的易炼红升任湖南省委常委,同时出任长沙市委书记。这一任命可以说是对他在岳阳工作成绩的肯定。
当时媒体采访长沙市民,很多人对这位新任市委书记寄予厚望。对易炼红来说,执掌这座近千万人口的省会城市,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7月19日,长沙市委机关报《长沙晚报》数字报和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文章——易炼红深情话别长沙干部群众:长沙,是我永远眷念的故乡——在沈阳时事爱好者的朋友圈刷屏,短时间内助推阅读数涨至10万+。
作为省部级高官,易炼红的才情和个性在这篇离任感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此时此刻,我想起了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易炼红动容地说,长沙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于我,熟悉而亲切。能够在长沙主政四年,与同志们一起打拼四年,为这座英雄的城市服务四年,是我人生之大幸。
回首过往,易炼红追忆感慨,“离别长沙之际,四年来的分分秒秒、点点滴滴就像过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仿佛就在昨天,深感不易、深感不凡、深感不舍。四年前的2013年5月9日,长沙市领导干部大会,易炼红以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身份首次亮相时,两次引用诗句,用来自勉和共勉。
“在这里,我想以明代信阳知州胡守安在离任时写的一首诗来自勉。”他说,诗是这么写的,“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应识我,去时还似来时清(原诗为‘去时还似来时贫’)。”意思就是,我希望我自己能够像胡守安那样,当若干年后,期满离任时,仍然保持和坚守了初来时的那份清醒、清白、清廉和清正。
“此时,我想起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他说,我们现在共同站在一个新的起点,能否一起来一个“清零行动”,即过去的已经过去,无论过去有多大的贡献和功劳,到今天全部清空封存,一切从零开始,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炫老本,而要立志开拓更新更好的工作局面,创造更新更多的工作业绩,作出更新更大的积极贡献。
官员引用古诗词以抒情言志并不稀奇,而引用现代诗人甚至是浪漫主义诗人的现代诗,却很罕见。
有时评人士认为,湖南人创新、聪明、执着、大情大义,历来不乏改革创新者。易的就任和离任感言可见一斑。”。
2017年对易炼红来说是一个重要转折。这期间,他离开工作了30多年的湖南,北上辽宁任省委常委兼沈阳市委书记。从南方到北方,从湘江到浑河,这种跨区域的任职考验着一个领导干部的适应能力。
换考场,异地再迎最难的小考
这座东北重工业基地虽然发展速度不及长沙,但在国家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不过他在沈阳的任期并不长。2018年,组织决定将他调往江西任省委副书记,随后又担任代理省长。易炼红执政沈阳仅仅375天。
从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位上平调至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一年零10天。
易炼红就履职的江西,省委书记省长还是刘奇“一肩挑”。
上一任从沈阳走出的正部是王蒙徽,他担任了不到9个月的沈阳市委书记。
不到2年,两任书记晋升,是沈阳的荣光与显赫,还是……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易炼红是沈阳历史上任期第二短的市委书记。
和上一任一样,一年时间里,易炼红赢得了大多数沈阳人的点赞。看来一个地方大员,政德与口碑,与任期关联不大。
王蒙徽在短短9个月里,重新建构沈阳,提倡规划先行,注重顶层设计,围绕浑河做文章,提出了“一河两岸”规划,让沈阳官员、群众短时期内见识、眼界有了提升,厦门一时也成为沈阳官员争相学习揣摩的对象。
“东北亚四大中心”,是易炼红给沈阳擘画的未来:到2030年,沈阳要建成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东北亚先进装备智能制造中心、东北亚高品质公共服务中心。
“从今天起,我将与沈阳的一切休戚相关、荣辱与共。”2017年7月20日,易炼红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这样表态。
刚履新,2017年7月22日至8月4日,在各种繁忙的会见、会议间隙,13天里,易炼红对沈阳13个区县(市)集中考察调研,除了谈发展、谈项目,谈的最多的就是沈阳人应该有的自信。
“沈阳的文化底蕴特别深厚,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的美誉;自然风光特别秀美,自古被称为"凤落龙潜的风水宝地"。”易炼红对沈阳人说。
沈阳要振兴,也必须振兴,易炼红说:“沈阳发展在国家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新一轮东北振兴发展大业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刻也等不得、慢不得、耽误不得。尽管当前沈阳发展有转型的阵痛、有现实的困难,但潜能无比巨大、前景无限光明。”
但是,工作不是写文章,蓝图可以擘画,落地需要的是能力和魄力。
因为各种因素,沈阳各项指标大幅下降,外界一片唱衰、唱空沈阳。沈阳GDP也从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的老大,下跌至小四。经济下滑,再加上辽宁“4.30”贿选案件等影响,政治生态重建困难重重,市委常委杨亚洲、副市长祁鸣等被查,北方重工耿洪臣、中兴集团刘芝旭等一批企业家落马……
2016年9月17日,那天凌晨,辽宁省人大十二届七次会议的筹备组突然宣布了一则震撼整个东北的公告,宛如惊雷在平静的夜空中划过,回响在每一个辽宁人的耳畔。
公告中明确指出,沈阳及其它13座城市的市人大常委会和相关选举单位,正式接受了涉嫌严重贿选案件的452名人大代表的辞职请求
在这场官场风波中,王珉、苏宏章、王阳、郑玉焯、冮瑞、李峰等多位省级高官成为了事件的主角。
易炼红几乎逢会便讲、逢客便讲,沈阳是凤落龙潜的风水宝地,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是北部战区、人行大区行所在地,是东北中心城市。
易炼红提出要重振沈阳雄风、重塑沈阳辉煌、重展沈阳风貌。他认为沈阳不但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期,也处于柳暗花明的转折期、峰回路转的机遇期、大有作为的窗口期。
党校教师出身的易炼红,外表内敛睿智,但口才极佳,文采斐然,出口成章,讲话善用修辞,常用排比句,富有感染力。
知情人士讲,市委政研室提供的讲稿,他经常全篇脱稿,讲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有的还全文发在《沈阳日报》。
“我深深懂得……沈阳人民在期盼什么”。在和沈阳干部见面大会上,易炼红的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沈阳干部。
东北人粗放好爽、沈阳的老城区也不修边幅、城市治理粗矿少了细腻,沈阳“脖子黢黑脸煞白”,主干道是18的光鲜靓靓丽大姑娘,背街小巷脏乱差的就是八十的老太太。
国家卫生城在暗访检查后,反馈时豪不客气,“一些背街小巷,看不到城市治理的痕迹”。易炼红在全市大会上原文转述,深以为耻,直言“说的我脊背出汗,坐不住啊!”
对市容市貌,易炼红多次暗访。沈阳故宫大帅府是沈阳的中心老城区,也是核心文化区,所在的沈河区在打造方城。一个周末,易炼红带着从长沙来的老伴,自个逛故宫、帅府,看到了管理、市容等诸多方面的差距。
作风不实、搞忽悠是不少干部的通病。
易炼红也受过其“苦”。今年初,在某区确定了一个重点项目9月开工,负责人拍着胸脯说,没问题!结果,今年5月一次调研,经过这片地,在车里发现钉子户的拆迁还没完成、净地都没有腾出来。
易炼红大为恼火
针对一些干部忽忽悠悠、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的作风,易炼红提出,沈阳干部要马上办、钉钉子,要“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并要求每个干部办公桌上都要放上,自己也不例外。
易炼红发现,有的干部搞“忽悠”,表态好落实差;有的搞“顺溜”,凡事只点头顺着来,消极被动,无主观能动性;有的搞“开溜”,遇到矛盾绕道走,面对困难不担当,推卸责任、推诿扯皮。易炼红提出“不转作风就转岗,不换状态就换人”,并对个别干部进行了调整。
易炼红的“三引三回”在沈阳也广受好评,引老乡回家乡、引校友回沈阳、引战友回驻地,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沈阳对外形象,提升了沈阳知名度、美誉度。
一年时间,一个地区的治理者,可以做很多事情。
当然,也并非没有争议。比如“创城”,基层在执行中急躁、偏颇,更多采用运动式、一阵风,堵多疏少;路边摊贩几乎全取消,早市大幅减少,居民买菜等生活受到一定影响,编的顺口溜、段子,也是满天飞。
这些,也都留在了百姓的口口相传中。一年时间,易炼红留给沈阳很多金句,沈阳也给他的小考打了高分。
江西改革迎接大考
2021年,易炼红正式升任江西省委书记。担任一省之长,责任重大。我多次到江西采访,发现他始终保持着"群众无小事"的工作理念。
在基层走访时,经常和当地百姓聊天。他们说,一个地方的发展好坏,老百姓心里最清楚。
易炼红在江西主政期间,确实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的。
2022年12月7日,易炼红来到了他仕途的最新一站——浙江。当时在杭州采访,感受到浙江作为经济大省的蓬勃活力。在这片创新热土上,易炼红敏锐地把握住了数字经济这个发展关键,积极推动浙江的产业转型升级。
离任浙江:常念故园故人之好,再尽绵薄绵长之力。
昨天,在全省干部大会上,易炼红正式向浙江作别,离任讲话依然是易式风格,文采飞扬,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忠勤几度日光辉,甘为之江写春秋。在浙江拼搏奋斗是一种幸福和快乐,我努力答好为官为人之问、追求轻我忘我之境。
“浙江”二字已经深深融入了我的血脉里、注入了我的情感中,为浙江鼓呼喝彩是一种责任和情愿,我定会常念故园故人之好、再尽绵薄绵长之力。
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始终心系浙江、深爱浙江、服务浙江,一定继续为浙江的发展鼓呼、为浙江的进步喝彩、为浙江的跃升点赞。
易炼红从政足迹历经湘、辽、赣、浙四省,曾执掌长沙、沈阳两大省会城市,主政江西、浙江两大省份,人民是阅卷人,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9月,易炼红年满65周岁,符合正省部级实职干部到龄退居二线的惯例。不知他的下一站是哪里?是惯例赴全国人大任职,担任专门委员会副主任,直到几年后正式退休。还是重回讲台。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来过,做过,被记住,被祝福。
转发他一篇短文,共同祝福易炼红。
守住宁静
易炼红
写这个题目,并非完全是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一名句的启示与鼓舞,而是由一种愈益清晰而强烈的内心愿望所使然。对于一个意欲在学术沃土上有所耕耘、有所收获的人来说,守住宁静本身应该成为一种自律和追求。
这里所说的“宁静”,主要是指心态的平和、稳定和安详,同时也包涵有对名利的超然。我认为,这种“宁静”之于治学者来说,是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的。
守住宁静,方能静心阅读。那些大学问家们无一不具有渊博的学识,而其渊博的学识又无一不是借助于广泛的阅读(包括对世事的冷静观察和体味),日积月累而成。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疏于阅读的人能有华章问世,能有高论示人。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登高望远、广引博征、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才能厚积薄发,立自家之说,论自家之言。读书是无止境的,“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可见阅读是治学者每天必须的基本功课。而阅读需要静心,心不静则读不懂,看不进。守住宁静,方能凝神思索。治学者学而不思,如同食而不化,不仅难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甚至难以弄清所读文字的要义。故治学者应对所研究的问题深入思考,苦苦求索。思索需要凝神,凝神则有赖于心境的平和与思绪的专注。心烦意乱、浅尝辄止是不可能抢贝于学海,摘果于书山的。思索越深,感悟越多,学问也就越大。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术宝库永远是向那些勤于思索的人敞开的。
守住宁静,方能潜心创作。冥思苦索,终有一得,于是把悟出的道理、生出的见解用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治学者的创作过程。创作是治学者推陈出新、著书立说的重要阶段,同样需要专注和忘我。倘若治学者不能全身心投入创作,精品佳作是断然不能出现的。
守住宁静,就要对治学始终保持一份执着。既然立志于学向就应痴心不改,百折不挠,抱定“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达目的誓不休”的信念和决心。如果总是左顾右盼,见异思迁,或者一遇挫折就垂头丧气,稍有成就便飘飘然,结果都会成不了大器。那些著述等身、成就惊人的大学者,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当首推其执着的治学精神。
守住宁静,就要对名利始终保持一份超然。我们当然不是主张治学者可以毫不在乎名利,在学术研究上追求成名成家是应该肯定和鼓励的。但是,治学者决不能为名所累,为利所使。一个一门心思追逐名利的人,是难以展翅于宁静而广阔的学术高空,自由而惬意地飞翔的。守住宁静,就要耐得住寂寞。治学者要有“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决心和勇气,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毅力,不为外界的歌舞升平所诱,不为他人的掌声鲜花所动,甘于沉寂,理头治学。若能做到这一点,“在沉默中爆发”的日子终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