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解读
导言:去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首次公开了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立案人数。去年10月2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了2023年1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其中提到,当年前三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4.6万人。
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被立案的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同比增加了3万多人。2023年全年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6.1万人,在该项上,今年前三季度被查人数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多达77000人。目前,我国大约有662238个行政村,平均算下来不到9个村,就有1个干部违纪。这还只是2024年1-9月份的数据,如果算上2022年、2023年的数据,那么查处的贪腐村干部总数量就更多。特别是农村信访中,涉及村干部的比例也一直居高不下。
为什么农村基层干部问题如此严重?
1、法律法规曾经的空白,被干部给惯出来的。
管不着。依据法律规定,多年来,村委会、居委会由于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居委干部一直没有被所以没有纳入监察范围。不少村委、居委干部们中个别出现因此贪污腐化、特别是乱纪不违法的轻错误,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治理。
《监察法》出台后,规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具体包括村委会、居委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以及其他受委托从事管理的人员。正式把村干部纳入监察对象。
管不了。长期以来,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维持自身运转都有问题,曾经一度依靠社会抚养费征收等非税收入作为自收自支人员工资,相当一部分县级财政,还是吃饭财政,依靠中央转移支付保运转、保稳定。乡镇日子也就可想而知。没有财权,只有事权,乡镇对村也就多了要求,少了支持。正如一位乡镇书记坦言,对村里是政治杠杆用不上 ,村干部到头了, 提无可提,总不能提拔他当乡长吧。经济杠杆用不起 ,乡里没钱,订报纸等还要靠村里从拨付那点经费里挤一挤顶任务。感情杠杆用烂了, 大道理讲遍了,私房话讲烂了。(现在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导向作用,名额有限)。
包村科级干部和一般干部更是如此,遇到能人治村的,要敬着,遇到乱村挑摊子的,要供着,遇到没钱、没收入的穷村要哄着。就是有问题也会尽量瞒着打掩护,毕竟信访稳定不出村、扶贫攻坚摘帽子、环保禁烧巡河征兵都离不开村,关系僵了,工作完不成事小,还有可能背处分、免职、卷铺盖。尤其那个5看1责任制WEIWEN,离开村干部连那个几都凑不齐,遇到关键时刻撂挑子摆难题是乡镇干部最怕,出远门,关手机,找不见人是一种,找到人做不好,反作用更麻烦。
管了一定出问题,不管可能没有问题,也就自然成为常态。
管不好。确切说是不容易管好。宁带一军,不带一村,村官小,事大也多。好汉子不干,赖汉子干不了。有本事的做企业风生水起,没有心思和精力干。 村里要么是胳膊粗拳头硬的狠人,要么是家族大,弟兄多的强人,要么是啥事不得罪的老好人。
以中部某省为例,出台了5选7不选12不宜的参选条件,但是很多地方框子内的不想干,框子外的干不了,只好派了第一书记驻村,村里理财小组维持运行。外地大学生第一书记驻村,依靠谁开展工作不用想都知道。甚至有些还是包鸡蛋壳子都扎手的城市00后,去村里和茶壶一样叉腰的杨二嫂理论一下家长里短,做的只能是机关内部那些自我运转。
优秀人才做村干部有,但是和庞大的村级体量比一比,太少了。还是这个省,2000元左右的补贴,怎么留住人。这样的队伍,带起来难难难。
2、自己的事自己说了不算,自己的利益和自己无关,广大农民对村集体和村事务漠不关心,看见管不了,管了浪费了精力,得罪了邻里,导致村干部可以放开手脚搞钱,村里百姓惯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百姓政治觉悟不高,而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民在村里集体资产上有所有权,没有话语权,甚至没有经济利益或利益不多所致。人民公社解散之后,农村基层治理就日益松垮,财产分了,人心散了,自己围着小日子干了。集体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大家都是自己顾自己,集体不如邻里。一个村干部就是一个家族,在能人治村背景下,百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么遇事狠,恶性事件就是如此。要么忍,视而不见。
村里的事情,是集体的,日子才是自己的。没有好处的话,人人都避之不及。偶尔有举报信访,要么作为台上台下矛盾,要么最为邻里纠纷在镇村两级流转。持而不息有之,无一不是被…………。耽误了经济,搞砸了关系。
在这种环境下,热心集体事务的人,变得越来越稀缺,因为谁都不想做傻子。
在内地省份的农村,留在农村的基本是老头老太,人年纪大了,很多事情都看谈了,除了盖公章想想谁是村干部,对村事务爱理不理,同自己没有利益瓜葛的事情,基本都不会去过问。
要问,问的也是八卦 ,传的也是花边,茶余饭后垫垫牙。
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发点牢骚,骂骂娘老子,对村干部形成不了有效监督。
遇到村里征迁占农民的话语权和利益保证渠道还是单一,不愿管,不敢管,管不了,各式各样原因,主人翁也就只有翁了,那些留守的翁婆能听听的也就不错,更何况,又加之乡村在这种问题上两级求稳怕乱,形成这种局面也就在所难免了。
确有村集体经济发展好,村干部一心为民,大学生驻村模范,但是,毕竟不是普遍。先进的另一个含义就是稀缺。
3、天高皇帝远,我的地盘,我做主,自己把自己惯的。
想成为党支部书记,党员是先决条件。不是党员,不是这个村党支部的党员,自然就无法参加竞选。在限定了党员身份后,可参与竞选的范围就圈定到一个极其有限的人员当中,在村里占有了党员基础就是胜利者,选举结果可想而知。
相对支部选举,最难操作的还是村民选举,如今3年换届调整成5年,乡镇干部松口气。要么投票达不到法定人数,外出人员对谁当并不感冒。要么是分散成过不了半数。不一而足,选上容易,免职难。
上级管不好,村民管不了,自己何必难为自己,千难万难当上村干部就是为了难为自己?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管厚爱强监督之下,反腐任务还如此艰巨,农村问题也非一日之寒,也就不能寄希望一日之功。
年轻人,尤其是80、90后两代人,在老家种地的少之又少。农村留不住人,更留不住年轻人。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讲,他们只是农村户籍,但是他们工作在城市,家庭在城市,人脉关系在城市,经济来源在城市。父母在,农村是来处。父母去,农村就是故乡。唯一的记忆就是初代的祭祖扫墓。如果他们也老去,农村就是他们的籍贯。
在留守人口居多的村级,缺少强力监督,张狂起来,也就不足为奇。
有腐必反,但是如何反?那就是拿出比打虎还要大的力气拍蝇。
农村反腐难。公务员反腐败是利益盘根错节,形成利益集团,农村更多了一份宗族和血脉牵连。
各村都开始配备纪检监督员,但是这种小群体熟人社会自我监督成效,值得探讨。纪委办案目前是坚持上级办案为主。乡镇纪委办案力量有限,也就更易形成监督弱化。
村级反腐难度大,力量弱,既要久久为功,更要下大力气,拿出打虎的力气拍蝇。
要探讨这个问题也不是三言两语,专业事儿专业干,农村拍蝇任重道远,值得有关部门和基层乡镇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