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大3班——小蚂蚁 大世界

楼市   2024-11-11 17:07   山东  

大世界


大3班 课程故事


课程起源

自然界的昆虫对幼儿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不论是墙角的蜘蛛,草地里的西瓜虫,或是树下的小蚂蚁,都能让幼儿兴奋不已,这种对生命的好奇心吸引着幼儿去观察、思考和探究。这一次,幼儿会和谁相遇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次户外沙池活动,颖霖在树下发现了许多的黑色小蚂蚁,一凡走过来说:“它们好可爱啊,可是我怎么看不到它们的眼睛?”他们的对话引来了大家的围观。“它们在干什么呢?”“它们会不会咬人啊?”“蚂蚁喜欢吃什么东西呢?”“它们为什么会排队啊?”“蚂蚁喜欢住在树下吗?”……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兴趣浓厚,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小朋友们围了过来,于是,“探秘小蚂蚁”的活动就此诞生啦!

课程脉络

通过户外活动的观察讨论,幼儿对蚂蚁的种类、生活习性、生长特点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把孩子们的问题整理在一起,并请幼儿猜想、讨论,之后我们简单的梳理了主题脉络图,并计划根据初步拟定的网络图,追随幼儿的兴趣点去支持和引导幼儿开展一系列生成活动。





课程案例

PART.01
蚂蚁的外部特征


观察开始了,孩子们蹲下身子,围在一起讨论着:

“两个圆圆球是它的身体吗?”

“蚂蚁有很多脚吗?看不清。”

“蚂蚁头上有两个线,可能是它的触角吧?”

“蚂蚁有大的,有小的,它好像有翅膀。”

“老师,蚂蚁太小了,根本看不清啊。”

……

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把问题还给小朋友,请他们猜想自己的答案,并回到教室画下来。


教师思考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证据、做出解释、得出结论等多个环节,同时,中班幼儿已逐渐具有问题意识,开始努力的寻找问题答案,因此我将问题还给幼儿,以期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假设,促使幼儿动脑思考并保持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并为后续的生成活动做好铺垫。

“怎样才能把蚂蚁看清呢?”

“老师,我觉得我们可以再去户外观察一下。”

“我们还可以拿着科学室的放大镜仔细观察一下。”

“这次我要仔细观察,我都没看够呢!”

……

教师思考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大班幼儿由于思维有限,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是在直观感知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的,当幼儿提出再次观察蚂蚁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教育机会,带领幼儿进行探索。

第二天的户外活动,请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画、放大镜、纸、笔等,展开了第二次观察活动。

“哇,蚂蚁是六条腿哦,我要把它画下来。”

“蚂蚁真的有触角。”

“蚂蚁身体是分了三节,前面是头、中间是肚子,后面是屁股。”

……

观察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蚂蚁表征。有的小朋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有的小朋友进行绘画。

教师思考

孩子们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获得了描述客观事实的机会,从而一定程度上提升探究能力。同时,在表征过程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蚂蚁的外部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也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可见他们对于蚂蚁的探究兴趣是很浓厚的。


PART.02
蚂蚁喜欢吃什么


午餐时间到了,颖霖小朋友在吃饭的时候,突然说:“老师,我们吃饭了,那小蚂蚁吃什么呢?”话音刚落,就有小朋友说道:

“喜欢吃饼干,我喜欢吃饼干。”

“喜欢吃棒棒糖,甜甜的。”

“喜欢吃西瓜,妈妈给我讲过绘本《蚂蚁和西瓜》。”

“喜欢吃米饭。”

“喜欢吃肉?”

“喜欢吃菜?”

……

听到孩子们的争论后,我请孩子们先吃完饭,然后利用散步的时间去美工区把猜想的蚂蚁喜欢吃的食物画下来。起床后我们进行了统计,同时举行交流会。

在统计结束后,孩子们的兴趣更高涨了,大家都迫不及待想去试一试。于是,我们开始做准备工作,请猜想相同食物的小朋友为一组,并制作好美食记录表进行记录蚂蚁的饮食喜好。之后,我们拿着加餐剩下的小饼干碎屑放到树下。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刚入园就想去树下看看,于是,我们出发啦!一到树下,乐乐就喊起来:“饼干不见了。”

“蚂蚁喜欢吃饼干。”

“饼干是甜的,蚂蚁喜欢吃甜的,肯定也喜欢吃我的糖。”

“蚂蚁喜欢吃我说的肉吗?”

“蚂蚁喜欢吃我的米饭吗?”

“蚂蚁喜欢吃我的西瓜吗?”

……

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们为了验证猜想的食物蚂蚁是否爱吃,一到下午户外时间就赶紧送到蚂蚁处,有时还会主动在家带食物过来,并时刻关注着蚂蚁的行为。经过一个月的投喂、观察、记录,我们进行了统计。

孩子们得出结论:蚂蚁喜欢吃甜的食物:蛋糕、饼干、西瓜等,还喜欢肉和米,不喜欢吃蔬菜。

教师思考

教师需要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给予幼儿支持与鼓励,引导幼儿通过感官直接获取经验,满足自身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也正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PART.03
蚂蚁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在观察过程中,幼儿对蚂蚁产生了新的疑问。

“蚂蚁那么小,竟然可以搬动大饼干。”

“是因为有许多蚂蚁一起搬啊!”

“它们互相帮助。我们搬东西也这样。”

“但是,它们为什么都搬到这个洞口呢?是它们的家吗?”

“它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一样吗?有客厅,有卧室,有餐厅。”

“还有卫生间。”

“有许多的玩具,小汽车,火车,工程车……”

“不是,就像公主的城堡一样。”

……

教师思考

首先,孩子们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蚂蚁的团结和搬运能力,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其次,大班幼儿是以自我为中心,幼儿的“蚂蚁家”猜想具有一定的自我性。同时,大班幼儿的已具有一定生活经验,能主动猜想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支持与策略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但是户外环境难以满足幼儿近距离的观察蚂蚁和蚂蚁的家,同时捕捉到孩子对蚂蚁家的兴趣,于是,为孩子们提供适宜的帮助--购买了蚂蚁工坊,并选择了肉眼可见的金弓背大蚂蚁,支持幼儿进一步直观观察蚂蚁,感受蚂蚁的家。

01
建房前



蚂蚁怎么了?

6月20日中午,蚂蚁工坊搬进了我们的自然角。

孩子们午休起床看到蚂蚁工坊后,太开心啦!全部跑到自然角去观察蚂蚁。

“哇,有好多蚂蚁啊!”

“好大啊,不用放大镜就可以看到了。”

“你们看,在这,有三只蚂蚁死了。”听到颖霖的话后,孩子们纷纷看向他手指的地方。

“是,它们死了。”

“老师,我们可以再买几只放入里面吗?这样有点少。”

“你们觉得呢?孩子们。”

孩子都纷纷猜测,有21个小朋友觉得可以,有14个小朋友觉得不可以。

为了能让幼儿全面的了解蚂蚁,我将幼儿提出的问题以及调查记录表发至班级群内,以期通过家长和幼儿的自主调查寻找问题的答案。

孩子们和家长通过查阅资料纷纷找到了满意答案,孩子们来园后互相讨论着自己的答案。

原来蚂蚁是高度性群居动物,一个家族中的蚂蚁种类不同,分工不同。如果加入新蚂蚁,通常会被识别为入侵者进行驱逐或攻击。

了解到蚂蚁的分类后,一双双小眼睛开始寻找蚁后、兵蚁、工蚁、雄蚁。找到最后,大家只发现了蚁后,其他蚂蚁却不知道具体是哪个,孩子们向我求助,我引导孩子们继续观察。同时,在阅读区投放了绘本《蚂蚁大家族》。

教师思考

1.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幼儿在经验、概念、观念等方面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而引导幼儿积累相关的科学核心概念和经验不能只靠观察,还需要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应逐步引导幼儿进行多个物体间的比较,分类,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本活动利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引导幼儿有目的对不同蚂蚁进行对比和观察。

2.幼儿学习活动的开展不只依靠集体活动、区域活动等,家园共育既能促进幼儿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能加强家校的沟通。本活动采用家园共育的方式,引发幼儿解决问题,提升幼儿兴趣点,增强幼儿探究欲望。

蚂蚁尸体怎么办?

“死的蚂蚁在里面太脏了,我们要把它拿出来。”若辰的一句话,又引起孩子们谈论,开始想办法,结果却不尽人意。

于是,孩子们请求我的帮助。我请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对策,明天分享。

6月21日,孩子们一大早就把想到的办法告知我,有的小朋友还自制了“捞蚁”神器,准备帮助小蚂蚁。可是,当他们走到自然角后却发现蚂蚁的尸体被扔到了工坊的右边房子。

“怎么跑到那里去啦?我的自制工具够不到了。”

“谁把它们移走了?”

“是工蚁。工蚁会搬运物品,那里可能是它们的垃圾箱。”

“对,工蚁真厉害啊,我们想的办法用不到了。”

……

教师思考

蚂蚁社会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为了维持蚁群的整体健康和稳定,绘搬运死亡的同伴。幼儿开始并未发现蚂蚁的“清洁尸体”本领,我将问题抛给孩子自行解决的同时,也引导幼儿与蚂蚁“清洁尸体”特点进行比较,从而让幼儿感受到蚂蚁的本领。

02
建房中



6月21日,有几只小蚂蚁开始行动起来。它们一会爬到这边,一会爬到那边。

“蚂蚁们出来玩了,快来看。”颖霖高喊一声,孩子们纷纷围过来。

“这是工蚁。它们一直在爬来爬去,它们想干什么呢?”

“它们可能要在白色的沙子里面建房子吧!”

“啊,太好了,我们终于能看到蚂蚁的家啦!”

“为什么圆形的小屋里的大蚂蚁一直在睡觉呢?“”

“那个大大的,是蚁后。”

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着。

6月23日,早上一入园,孩子们就发现蚂蚁真的是在建房子,并且它把多余的“砖”运进了“垃圾箱”。

6月23日--7月17日

孩子们每天早早入园,想看蚂蚁家的新变化:是否已经打通?哪里是餐厅?哪里是蚁后的宫殿?

为了更好的观察和记录蚂蚁,我将观察记录表投放自然角,同时鼓励幼儿用绘画、拍照等方式记录蚂蚁建房子的过程。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蚂蚁的房子终于建好了。

教师思考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蚂蚁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进行连续性的观察,方便进行前后对比,从而更细致的发现蚂蚁的房屋结构。因此,我鼓励幼儿用记录表、拍摄、绘画的办法来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并且对幼儿的记录进行解读,让他们的记录更有意义。同时,我利用散步、休息等时间与幼儿进行交流和分享,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帮助教师找到幼儿的兴趣点。

2.幼儿在了解到蚂蚁的种类和分工后,幼儿开始尝试找出能够代表不用蚂蚁的关键信息并进行分辨。

03
建成



“建好了,建好了,蚂蚁停止工作啦!”

“蚂蚁好厉害啊,它建了卧室、餐厅等,还建了许多路,两面的路也是不同的。”

“哇,它们真是厉害的建筑师。”

“对啊,这样它们出去玩的时候就方便了,但是,它们不会迷路吗?”

“不会,它们会自己交流的。”

......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到更全面的“蚂蚁家”,我们在阅读区投放了《蚂蚁地下王国》、《勇敢的小蚂蚁》,引导幼儿揭秘蚁巢的秘密。

正面

反面

教师思考

一方面,借助蚂蚁工坊,孩子们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蚂蚁家”--具有复杂的通道和房间,孩子们对于蚂蚁家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惊叹蚂蚁的建房本领。另一方面,蚂蚁工坊也为孩子们形象的展示了蚂蚁的日常生活,让孩子们可以直观的看到蚂蚁如何建家、如何搬运、如何共同生活、沟通,丰富幼儿的蚂蚁经验。


PART.04
蚂蚁产卵啦!


10月18日的早上,孩子还像往常一样去看蚂蚁,颖霖突然发现,蚁后去了卧室,并且兵蚁也在,还多了几颗白色的透明小米粒。

孩子立马跑过来拉着我去看,并问我是什么?于是,我们开始在网上查询资料,发现竟然是蚂蚁的卵,蚂蚁生小宝宝啦!颖霖开心的跳起来,并将喜悦分享每一个小朋友。

“老师,蚂蚁是怎么生卵的呢?”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分享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10月23日,有一颗白色的卵变干,没有长大,卵死亡了。孩子们很伤心,此时,我引导幼儿感受生命的重要性。经过讨论,我们决定把卵养大成长后,将蚂蚁送回大自然,让它们快乐长大......

教师思考与支持

1.“产卵”这个话题涉及蚂蚁的生命起源,那么怎么样把这一科学问题用幼儿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呢?我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其中奥秘。表面上是在回答幼儿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在学习蚂蚁科学知识。

2.每个小动物都是生命,孩子们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着高度的兴趣,却忽略了生命的重要性。因此,当出现“卵变干”的时候,我及时引导幼儿尊重生命,保护自然,提升幼儿生命科学素养。


课程延伸


课程反思

1.在整个活动中,我们把孩子的兴趣作为学习的进度表,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就探究什么。每进行一个活动,我们就和孩子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每一次探究都有着与幼儿的互动性,记录孩子的发现。每一个活动都是生成性活动,幼儿陆续迸发出新问题,在深度体验环节中,让幼儿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同时,在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用眼睛去观察,学会了用头脑去思考,学会了与同伴合作,学会了大胆的表达和倾听,这一次活动,不仅是身体的参与,更是心灵的投入。孩子们感受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力量,学会尊重生命。

2.生活即教育。在活动中,幼儿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兴趣,是主动地学习者和探究者。同时,我们发现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常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支架,适时为幼儿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引领他们探索周围的世界,走进真实的生活。

3.本活动为科学探究活动,幼儿积累相关的科学核心概念和经验不能只靠观察,还需要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多个物体间的比较,分类,并且采用连续性观察、记录表等多种形式,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课程框架




END
-扫码关注-

图文|石莹莹 代秀澄

排版|陈艳玲

审核|李晓红




德州市陵城区第四幼儿园
爱在四幼,关注陵城区第四幼儿园,第一时间分享动态,家园携手共育幼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