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区域活动后,孩子们整理好玩具安静地排队喝水。
突然,笑笑指着图书区大声说:“老师,图书区还没收好呢!”
程奕说:“哪有?我们明明已经收拾了!”
笑笑质疑:“那怎么还那么乱?”孩子们都将目光投向了图书区。
确实,每次区域活动后生活老师都要再整理一遍图书区,为什么不让孩子们自己学会整理呢?于是我抓住教育契机,从“乱糟糟的图书区”着手开展一个关于图书的整理活动。
本活动是从小班下学期一直贯穿到中班的,是一次持续的、发展的活动。教师从“叠叠怪”、“正面派对”、图书馆“取经之路”数字标签显“神力”四个环节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幼儿自主整理的兴趣,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喜欢整理,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的方式深化幼儿对图书整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要注重个体差异,对于整理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帮助同伴,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这一由幼儿的日常表现引发的图书整理活动,不仅是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更是一次培养幼儿责任感、规则意识和合作精神的良好教育契机。
孩子们喝完水坐在小椅子上,我趁机问道:“刚才图书区怎么了?”
笑笑举手说:“图书区的小朋友没收拾好。”
程奕小手一摊,无奈地说:“我们收拾了还是那么乱。”
我说:“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为什么收拾了还这么乱呢?”
程程边说边指着图书区:“有的地方有很多书,有的地方没有书。”
尧尧接着说:“有好多书叠在一起了,看不见了。”
梓瑜附和道:“对,我记得老师是一本挨着一本放的。”
我说:“那你们去试一试,把图书摆好吧!”孩子们纷纷跑到了图书区,图书区的书一本一本地摆放开来。
发现问题时,幼儿积极地表达自己所观察的问题和感受,反映出他们对环境秩序有一定的认知和关注。在讨论为何收拾后仍乱的环节,程程、尧尧和梓瑜等幼儿能够清晰地描述出问题所在,如书籍摆放不均匀、多本叠放等,表明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整理意识。教师请幼儿重新摆放图书这一举措,有助于深化幼儿对图书整理规则的理解和掌握。但也暴露出在日常活动中,对于幼儿图书整理技能的培养还不够充分和系统。
孩子们都回到了小椅子上,只有程程还在摆书,他拿起一本书,翻过来正过去地观察着。
程程指着图书说:“老师,这些书放反了。”
尧尧也赶忙跑过去,说道:“是啊,你看这本书就是朝后放的。”
孩子们又将目光聚焦到了图书区,还有几个孩子也参与到“正图书”的小分队中。
笑笑对身边的尧尧说:“有画的那面才是正着的。”
尧尧接着说:“对,而且正面还有书的名字!”
安安指着《逃家小兔》这本书说:“你看,兔子的耳朵应该在上面,如果在下面兔子就倒过来了。”
万宇接着说:“还有这个房子,屋顶应该朝上。”
我拿起一本书,给孩子们解释道:“书的前面叫做‘封面’,封面上一般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和封面图。封面很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封面找到想看的书。书的背面叫做‘封底’,一般都会把书的价格标在封底上。”
就这样,图书都正着摆在了书架上。
在此次图书整理的活动中,幼儿展现出了敏锐的观察、较强的秩序感和责任心以及对图书认知方面的思考和探索。虽然小班孩子不认识这些字叫什么,但是他们知道这是字,是书本的名字。所以他们会找书本上的字来识别封面,找到了封面就是解决了“朝前”的问题。幼儿互相交流和提醒,不断明确图书正确摆放的方法和标准,如“有画的那面才是正着的”“正面还有书的名字”等,这表明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图书阅读经验,并能将经验运用到实际的整理活动中。活动中,我向幼儿介绍了图书的“封面”和“封底”等专业概念,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但对于图书基本结构和摆放规则的教育引导还可以更加系统和深入。
区角活动后,我夸奖了孩子们摆放图书很整齐,而且没有一本书是反着、倒着的。
程程远远看着图书区说:“老师,我觉得看起来还是不如老师摆的整齐呢,里面的书有高的有矮的,有大的有小的。”
这下可难倒了孩子们,看着孩子们一筹莫展的小脸,我说:“我们三个书架就这么难摆放书籍了,那拥有成千上万图书的图书馆是怎么摆放的呢?请小朋友们周末跟着爸爸妈妈去参观图书馆,学学图书馆的摆放方式吧!”
我问道:“孩子们,你们在图书馆观察到的书是怎样摆放的?我们可以学一学。”
程奕用手指着自己的照片说:“小孩看的书在这边,大人看的书在那边。”程奕犹豫了一会儿挠挠头,“但是我们的图书区只有小孩看的。”
一诺走向前来:“我看见一模一样的书放在了一起。”尧尧摇摇头说:“我们的绘本可没有一模一样的。”
梓瑜指着自己观察的书架说:“你看,这些书是一样大的,越往边上书越小,就跟滑梯一样。”
我摸了摸梓瑜的头说:“那你有什么好想法吗?”
梓瑜远远看了看图书区说:“哦我知道了!我们可以把书从大到小排!”
我点了点头:“嗯嗯,是个好方法!赶紧去试试吧。”
图书区的整齐度有了显著提升,初步展现了幼儿对秩序和规则的理解与执行能力。然而细心的程程提出图书区书籍摆放大小不一的问题,为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契机。在引导幼儿思考图书馆的摆放方式时,他们积极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如程毅提到的不同年龄段书籍的分区,虽不太适用于班级图书区,但体现了他的观察和思考。梓瑜观察到的图书馆的书从大到小排列如滑梯,最终通过引导进行迁移,解决了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不断完善着图书区的整理方式。
说干就干!孩子们跑到图书区端着绘本比起了大小。
孩子们将大的绘本放成一堆,小的绘本放成一堆,程奕拿起了一本比了比大的又比了比小的,犯起了难:“这个绘本不大也不小该放哪里呢?”
梓瑜听了,想了想说:“那就再放一堆,中间大的放这里!”边说边把程奕手里的书接过来放在了空桌子上。
书分好类了,该往书架上摆放了,孩子们自己摆自己的,书架上又乱了起来。
程奕见状,挥着小手对大家说:“哎呀,先别着急啊,大的放最这边,小的放最那边,不大不小的放在中间。”说完拿起最大的书摆了起来。
通过程奕的提醒,孩子们有了头绪,一本本书就这样从大到小摆好了。
活动中幼儿有较高的行动力和初步的分类意识。能够主动去比较绘本的大小并进行分类。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程毅对于不大不小的绘本分类感到困惑,反映出分类标准在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梓瑜提出再放一堆的解决办法,展示了幼儿在面对问题时的灵活思维。当幼儿各自摆放图书导致书架再次混乱时,程毅能够及时站出来,提出明确的摆放顺序和位置,这凸显了他在团队中的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按大小摆放的书整齐又漂亮,但是每次阅读活动时总会产生争议:“老师,我忘了我的书该放哪儿了。”“老师!一诺把书放到我的位置了!”……
我抛出问题:“图书馆每天有这么多人去看书,为什么他们还能摆放的这么整齐呢?你们在书上发现了什么秘密?”
程奕眼前一亮说:“图书馆里的书有标签!爸爸说看标签就知道放哪里了!”
梓瑜说:“对对!我也看见过!”
我说:“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图书馆的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标签,这个标签就像是‘身份证’,人们可以通过它来找到书的位置,快给你喜欢的书设计一个‘身份证’吧!”
完成后,孩子们拿着标签迫不及待地放在了书上。
一诺看着大卿的标签说:“啊~你的也太大了吧,我都看不见这是什么书了!”
尧尧举起自己的标签:“看我的老师!我的没挡住!”
大卿撕了自己的标签,生气地说:“我再画个小的不就行了!”
听到这,孩子们都纷纷跑到图书区拿书并试了试。“正正好好”的标签就这样诞生了。
笑笑指着书架上贴着标签的书说:“老师这标签也太多了吧,我还是记不住呀!”
对此我没有采取直接给出答案的方式,而是希望孩子们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得到启发。我把孩子们叫到一起:“我们来做一个鞋子对对碰的游戏,请你们脱下自己的一只鞋子扔到地上并捂上小眼睛,老师说睁开眼睛的时候你们就去找到自己的另一只鞋子,看谁找的又准确又快。”
孩子们兴奋地举起自己的鞋子:“找到啦,找到啦!”
“你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的?”我趁机问道。
笑笑指着自己的鞋子说:“我的鞋子上有小风车!”
程程说:“我的两只鞋子是一样的!看着我脚上的就能找到另一个了。”
我和孩子们对视了一眼说:“鞋子对对碰的游戏好玩吧,那图书上的标签能不能对对碰呢?”
程奕眼前一亮:“我知道啦!我们可以再画一个一样的标签贴在书架上!”
孩子们拿来了水彩笔和图书,比对着之前的标签又画了起来。画完后,孩子们裁剪、塑封、张贴,我们的图书区终于整齐了。
在图书整理与摆放的系列活动中,充满了探索与成长。幼儿按大小摆放图书的方法使图书区整齐美观,但在实际使用时出现了忘记位置和放置错误的争议,暴露了该方法在功能性上的不足。通过引导思考图书馆书籍摆放整齐的原因时,幼儿能够回忆并指出标签的作用,展现了一定的观察和迁移能力。
“鞋子对对碰”的游戏巧妙地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标签找到图书的位置,幼儿从游戏中获得启发,提出在书架上张贴相同标签的方法,这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体现了他们的思维拓展和创新以及明确的任务分配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标签“对对碰”的方式给小班孩子整理图书提供了有力的支架,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整理图书的兴趣。他们在游戏化的整理劳动中提升了整理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在每天重复的整理活动中形成了将物品归类的意识,初步养成了整理的习惯。
经过半年的整理习惯的培养,在我们升中班搬到新教室之后,面对没有标签的书架和图书,孩子们已能比较整齐的将书摆放在书架上,但是摆放的仍然比较随意,常常是哪里空着就放到哪里,看起来还是很凌乱。到了中班仍然只让孩子们用简单的找对应标志的方法来整理图书,对孩子们来说缺乏必要的挑战性。孩子们在区域活动后也提出想换一种方式来帮助他们整理图书。
鉴于幼儿在上学期有过参观图书馆的经验,我们再次找出图书馆里图书上标签的图片,一起观察图书馆里图书上标签的特点,希望能找到新的图书分类方法。
“标签上有数字!”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道。
婷婷说:“我们也给图书区做一些带数字的标签吧!”
可是图书馆的标记孩子们并不懂。因此我带着孩子们来到图书区,引导孩子们观察图书区一共有几个书架,每个书架有几排?告诉孩子们每个书架的第一排可以用数字“1”来标注,第一排的第一本书用“1-1”来标注,第二本用“1-2”来标注……以此类推。
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对标签的设计又有了浓厚的兴趣。
孩子们说:“我们做一个圆形的标签吧,在圆圈里写数字,分别贴在书架和绘本上。”
“为什么不画了?”
“老师,我画的圆圈不圆。”
“我画的圆圈有大有小画的不一样。”
“我的靠太拢了,我都剪不下来。”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师平常画圆的时候是用一个模型,描着画出来的,所以每个都一样大小。你们可以找找看,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圆圆的。”
孩子们马上找来了很多的材料:海绵积木、纸杯、纳米胶、固体胶、丙烯瓶等。
孩子们发现固体胶的圆圈太小,纸杯、丙烯瓶和双面胶的圆圈太大,圆柱积木的圆圈很合适,然后孩子们又找来和圆柱积木差不多大小的圆形白色纸筒,于是就分工借助这两种材料进行描圆圈。
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画圈,有的剪圆,有的对成品进行塑封,一个个小数字标签就做好了。我们一起整理图书吧!
为了将图书区管理的更好,孩子们一致认为应该像图书馆一样设置一个图书管理员,负责在小朋友们拿书放书的时候进行监督,帮助没有摆放好图书的小朋友进行二次整理归纳。还要负责修补破损的图书。
修补图书时刻
进入中班的幼儿对5以内的数字已经非常的熟悉了,通过了解1-1、1-2、1-3等这样的数字符号,进一步感受到数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有趣。在幼儿面临画圆的新问题时并没有想着放弃,而是在老师的提醒下积极寻找合适的材料进行比对、绘画,不仅锻炼了幼儿积极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不怕困难的坚定意志。
“小小图书管理员”的执行不仅让孩子们更加爱惜图书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感。
在整理图书中我们发现问题,在遇到问题时我们想办法解决,在解决问题中孩子们懂得了爱惜,在摆放图书中孩子们养成了好的习惯。整理的是物品,成长的是思维。
图书区整理的魔法还可以用在其他地方吗?生活中有很多我们能及时整理的地方……
整理能力是幼儿行为规范中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生活整理能力的养成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规则意识。本次生活活动围绕“整理图书”来开展,从小班一直延续到中班,帮助本班幼儿初步习得科学的整理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一、基于兴趣,始于生活需求
本次生活活动从幼儿的兴趣和生活中萌发, “乱糟糟的图书区”一直是教师们的“心病”,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幼儿所发现。于是,“整理书架”这个核心问题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
二、师幼互动,搭建活动“支架”
教师围绕幼儿问题进行有效引导式互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适时搭建“支架”提供支持;充分尊重幼儿主体,肯定其想法和尝试;制作标签时,灵活调整“支架”,随活动推进通过游戏方式迁移经验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聚焦问题,探寻整理方法
重视幼儿在生活中产生的问题,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整理图书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涉及整理方法、规则制订、合作分工等。教师重视幼儿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支持他们自主解决问题。
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
图文:张琪琪 王芳芳
排版:陈艳玲
审核:李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