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谁的扇子啊?
这个扇子好漂亮啊!
老师,这个扇子摸上去冰冰凉凉的还有好看的图案,真好看啊!
因为这是蚕丝做的,夏天的时候摸上去很凉快。
老师,什么是蚕丝啊?
老师,蚕是蚊子变的吗?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于是一场与蚕宝宝的奇遇记就在我们班拉开序幕!
课程目标预设:
为了了解孩子们对蚕了解的程度以及他们想要知道哪些相关知识,我们在开展活动前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知道孩子们对于蚕宝宝的认知:
1.蚕宝宝是吃桑叶长大的。
2.蚕宝宝会蜕皮。
3.蚕宝宝最后会吐丝。
孩子们最想知道的是蚕宝宝是怎么吐丝的,它的眼睛在哪里,蚕宝宝是如何长大的......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观察蚕,了解蚕的蜕变过程,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三龄蚕,看着一只只小小的蚕宝宝,孩子们既欣喜又好奇。
蚕宝宝来到班级的第一天,孩子们非常兴奋,一直围着观察与讨论:
小蚕宝宝好可爱啊!
我看到很多黑黑的东西!
那是蚕宝宝的大便!
我看到它有好多脚,但是它有没有眼睛啊?
肯定有的,不然它怎么吃桑叶呢!
孩子们好奇地讨论着,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答孩子们关心的问题,我们开展了集体活动《认识蚕宝宝》,简单的让孩子了解蚕宝宝的成长过程,蚕的身体结构,蚕的生存环境等。
蚕宝宝来到班级以后,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断被激发,他们积极的观察、思考、交流,让人感受到主动学习的魔力,学习兴趣不断被激发,抛出了许多的问题,老师需要及时捕捉生长点,去支持孩子开展更深入的探究。
渐渐的蚕宝宝长大了一些,小朋友们兴奋极了。为了养活这些蚕宝宝,我们要寻找更多的桑叶,在出发寻找桑叶之前,老师带领孩子们认识桑叶的外形特点。
桑叶的形状是类似爱心形的,边缘呈锯齿状。在哪里有桑树呢?带着目标,我们在幼儿园里仔细的寻找着,终于在厨房后面找到一颗桑树,孩子们兴奋地告诉老师他们的寻找成果,认真的采摘着桑叶。
就在我们准备回教室的时候,钰钰大声说:“老师,花坛里还有一颗小桑树!”于是我们开启了新一轮的采摘,这下蚕宝宝有足够的桑叶啦!
蚕宝宝吃的桑叶要求干净、不能有水,饲养的时候不能有异味,香水、杀虫剂等都会让他中毒,所以我们将采摘的桑叶用纸巾擦干净后再喂给蚕宝宝。
在给蚕宝宝换桑叶时要洗手,小蚕太小不能用手捏,以防手劲太大或者手上的油脂堵塞蚕宝宝的气孔。为了给蚕宝宝提供好的生存环境,小朋友们仔细的将饲养盒打扫干净。
蚕宝宝喜欢在叶子的背面生活,将桑叶朝着蚕宝宝直接放上去就好,不要把叶子铺在蚕的身体下面,压着它就不爱吃了。快看,许多蚕宝宝都藏进叶子里了哦!
孩子们高兴地为蚕宝宝寻找并采摘桑叶,仔细地擦拭、认真打扫蚕宝宝的“家”,激发了孩子对昆虫的保护欲。
两天时间过去了,孩子们发现蚕宝宝不爱吃桑叶,非常担忧。于是老师带领孩子们查阅资料,发现蚕宝宝喜欢暗一点的生长环境。于是我们找来一个大纸箱,给纸箱戳了一些小洞,保持空气流通。放上新鲜的桑叶,将蚕宝宝搬到新家里,希望蚕宝宝快快吃桑叶,快快长大呀!
我觉得它是被闷死的。
我认为是被冻死的。
它可能是被我们换桑叶的时候捏死的吧。
也有可能是吃太多了撑死了
老师,它到底是怎么死的?
老师也不清楚它为什么会死,但通过调查发现,可能是我们饲养环境的问题,教室里有哪些蚕宝宝不喜欢的东西呢?通过排查,我们发现班级里经常会用到消毒液,猜测可能是消毒水的味道把它熏死了。同时我们知道了饲养环境湿度大时容易滋生细菌,桑叶太干蚕吃下去也会感染细菌。如果发现蚕宝宝异常或死亡,要赶快清理死蚕,并把病蚕隔离。看来蚕宝宝是真的很脆弱,需要我们更加细心的照顾。于是我们把蚕宝宝的家挪在走廊的窗台上,并且改用可以隔绝味道的纸盒子。
小心夹走不新鲜的桑叶
用放大镜仔细的观察
教师思考
孩子们在观察记录中大胆猜测、讨论“蚕的死因”,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提升了孩子的观察力和表达力。教师可以提供支持策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探究,如:可以开创新的区域“蚕宝宝之家”给孩子更多观察蚕宝宝的机会。
蚕宝宝需要吃新鲜的桑叶,于是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发动家长带领孩子们在公园里、小区旁寻找桑叶,大家仔细寻找、快乐采摘,收获满满。
孩子们知道蚕宝宝只爱吃桑叶(而不是随意吃其他树叶),了解了大自然昆虫与植物之间有趣的关系,在照顾蚕宝宝的过程中,如果照顾不当会导致蚕宝宝死亡,这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昆虫和人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寻找桑叶的活动中,又再一次利用了家长资源,让家长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课程并感受幼儿的学习方式。
日子一天天过去,原来小小的蚕宝宝长得更大了,孩子们新奇地发现……
老师,蚕宝宝怎么变得扁扁的了,它是死了吗?
我的盒子里也有扁扁的东西。
我的蚕宝宝好像不吃桑叶了,它生病了吗?
一天,老师发现朵朵在美工区用彩泥做了许多的蚕宝宝,做出来的蚕宝宝可爱极了!许多小朋友也很想做蚕宝宝,还有的孩子说想画桑叶,于是老师在美工区投放了更多材料,孩子们绘画桑叶、捏蚕宝宝。
我们一起将做好的蚕宝宝放在绘画的桑叶上做成吊饰挂在教室里,孩子们直呼好漂亮呀!
通过孩子们一天天的观察,他们对桑叶的形状以及蚕宝宝的特征都非常了解,他们提出用绘画、黏土的形式将桑叶和蚕宝宝呈现出来,于是教师及时抓住教育契机,投放相关材料供孩子们绘画桑叶、捏蚕宝宝,并将成果进行展示。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所见所想,充分发展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随着蚕宝宝的慢慢长大,孩子们和蚕宝宝的感情也越来越浓厚,每天来园第一时间就会去看望蚕宝宝。一天早晨,嘉嘉惊奇地喊到:“你们看,这只蚕宝宝结茧啦!”
孩子们对蚕宝宝吐丝、结茧感到非常好奇,他们围着蚕宝宝的家仔细的观察着。
在看到蚕宝宝结茧后,佳音担忧的问:“老师,蚕宝宝到处爬,结出的茧就找不到了,怎么办呢?”
泽泽:“我看到奶奶在家里用的是扫帚,让蚕爬上去结茧。”
钰钰:“我觉得可以用蛋托,让一条蚕住一个家。”
于是我们把快结茧的蚕宝宝小心的移动到蛋托里,轻轻地盖上桑叶,耐心等待它们结茧。
蛋托里的蚕宝宝全都结茧了,我们想看看纸箱里的蚕宝宝有没有开始结茧。当打开纸箱那一刻,老师和小朋友们都惊呆了,原来所有的蚕宝宝都已经结茧完成了,于是我们把所有的茧轻柔的收集在蛋托里。
科学探究需要无穷的好奇心和果断的执行力,如果没有孩子的好奇和不断提问,我想我们见不到一个个白白的蚕茧,因此我们要不断鼓励孩子展开深度探究。
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终于来了,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做漂亮的蚕丝扇,首先,我们要学会缫丝,尝试将丝线从蚕茧中抽取出来。
熟练之后,就要进行蚕丝扇的制作啦!要把蚕茧放锅里煮一煮,用棒子搅一搅找到头,再缠到扇子上,做这个要很有耐心,需要缠绕上千次,缠得密密麻麻才好看。
课程反思:
本次课程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历经50多天,在养蚕的时光里,蚕宝宝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欢乐,孩子们亲历了蚕宝宝生命的蜕变、成长。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以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每个过程都会遇到新问题,面临每个问题教师学会耐心等待,让孩子们去思考、尝试、解决,这让教师看到了孩子们身上强烈的责任心和强大的主动学习能力。而教师在整个课程的实施当中,也发现了及时敏锐地捕捉课程生长点对课程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支持者的角色让教师感到了自身知识积累的贫乏,课程意识与课程敏感有待提高。
本次课程通过幼儿、教师、家长三方合作完成,不同的助力策略使整个主题课程不断生发、生成、生长,孩子们在饲养、观察中感知蚕宝宝的生长变化过程,体验了养殖的乐趣,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并能够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最终制作出美美的蚕丝扇,孩子们对自己制作成果欣喜又激动。
1.在观察中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照顾蚕宝宝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有很多的疑问,也会遇到种种问题,如:怎样拯救蚕宝宝?怎样给快结茧的蚕制作家等问题,幼儿都能够主动展开讨论、思考、直到解决问题。
2.在交流中提升孩子语言表达及探究能力
在每次观察交流中,孩子们都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及观察到蚕宝宝的各种动态,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和交往的勇气,同时语言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在整个养蚕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蚕的特征和蚕的前后变化,激发了孩子的探究能力。
3.在实践中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孩子们在养蚕的过程中,每天细心地照顾这些弱小的生命,慢慢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理解了守护的价值,获得了爱的体验,逐渐地变成了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小家长”。
图文:王敏 李文静
排版:陈艳玲
审核:李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