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为何必知阴阳?(上)

健康   2025-01-02 06:02   江西  


学习中医,必须了解阴阳学说,因为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阴阳学说不仅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指导思想。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的各个层面,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理论工具。

阴阳学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是对自然界对立统一规律的总结。《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一、追溯阴阳的源头

阴阳观念最初萌生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微洞察。在远古时代,人们目睹自然界中昼夜交替、寒暑更迭、阴晴变化等对立而又统一的现象,从而逐渐萌生了阴阳的概念。正如《易经》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日为阳,月为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夏季为阳,冬季为阴。这些自然现象的鲜明对比,构成了阴阳学说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阴阳学说不断发展深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多思想家对阴阳学说进行了深入探讨与阐释。道家的老子提出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强调了阴阳的相互依存与和谐统一;儒家的孔子亦有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论述,凸显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这些思想的碰撞交融,使得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现象的简单观察,逐步升华为一种具有深刻哲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二、探寻阴阳的内涵

 (一)阴阳的属性划分

阴阳学说的精妙之处,首先体现在对万物属性的细致划分上。在自然界,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天高高在上,阳光普照,阳气充斥;地承载万物,深沉内敛,阴气凝聚。日光芒炽热,带来光明与温暖,尽显阳刚;月柔和清冷,于夜晚洒下银辉,颇具阴柔之美。火性炽热向上,具有温煦、推动之力,为阳;水性寒凉趋下,发挥滋润、沉静之功,属阴。

这种划分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基于事物的本质特性。阳气主动、主升、主热、主明;阴气主静、主降、主寒、主暗。从方位来看,东方日出,阳气渐盛,为阳;西方日落,阴气渐起,为阴。南方气候温热,阳光充足,属阳;北方相对寒冷,光照较少,为阴。

再将目光聚焦于人体,阴阳的划分同样严谨有序。人体的上部,如头面部,阳气汇聚,为阳;下部,像双足,阴气较重,为阴。体表直接接触外界,阳气护卫,是阳;体内脏腑深藏,阴气滋养,属阴。背部坚实,朝向外,能抵御外邪,为阳;腹部柔软,朝向内,主收纳运化,是阴。就脏腑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如同忙碌的搬运工,充满活力,属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恰似静谧的宝库,内敛含蓄,为阴。在气血层面,气轻盈活跃,推动血液循环、温煦全身,为阳;血浓稠沉静,滋养脏腑组织、濡润周身,是阴。经络之中,阳经多分布于肢体外侧、背部,阴经多循行于肢体内侧、腹部,二者相互配合,维系着人体的气血运行与阴阳平衡。

阴阳是物质和能量的人体观


阴:指有形的物资,如血液、骨骼、皮肤、肌肉、体液等

在中医诊治的过程中狭义定义多指水液                                                             


阳:指无形的能量或功能

在中医诊治过程中的狭义定义多指体温以及气力的有无


(二)阴阳的关系

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这四重紧密且微妙的关系,它们宛如齿轮组,相互契合,推动着生命的运转。

对立制约,是阴阳的基本特性。如同自然界中的寒暑,夏日炎炎,阳气鼎盛,暑热之气制约着阴气;冬日凛冽,阴气浓重,寒冷之气压抑着阳气。人体亦如此,生理状态下,阳气主温煦、兴奋,阴气主宁静、抑制。白天阳气旺盛,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此时阴气潜藏,不致使人过度亢奋;夜晚阴气渐盛,阳气收敛,人得以安静入睡,休养生息。一旦阴阳失调,对立制约失常,疾病便会乘虚而入。阳气过盛,可能出现发热、烦躁、口渴等热证;阴气过盛,则易现恶寒、肢冷、水肿等寒证。

互根互用,揭示了阴阳的依存本质。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以人体的生理功能为例,气属阳,血属阴,气能生血、行血,血能载气、养气。阳气为人体的各项活动提供动力,但若没有阴血作为物质基础,阳气便成了无本之木;阴血滋养周身,可若缺乏阳气的推动,也无法顺畅运行,滋养脏腑。脾胃的运化亦是如此,脾阳运化水谷,为胃阴的生成提供滋养;胃阴充足,又能助力脾阳更好地发挥运化之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消长平衡,体现了阴阳的动态变化。自然界的四季更迭,便是阴阳消长的生动展现。从春至夏,阳气渐长,阴气渐消,万物蓬勃生长,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之象;从秋至冬,阴气渐盛,阳气渐衰,万物收藏蛰伏,世界趋于静谧。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昼夜、四季的阴阳消长而变化。清晨阳气初生,人逐渐苏醒,各项机能开始活跃;中午阳气最盛,午后阳气渐减,阴气渐生,人会稍感疲倦,需适当休息;夜晚阴气盛极,阳气潜藏,人进入睡眠状态,以养精蓄锐。在疾病过程中,阴阳消长失衡同样显著。若外感邪气,正邪相争,阳气奋起抗邪,可能出现发热、脉数等阳盛之象;若久病耗伤正气,阳气虚衰,阴寒内生,则会表现出畏寒、肢冷、脉微等阴盛阳虚之征。

相互转化,凸显了阴阳的辩证哲理。物极必反,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在疾病发展进程中,这种转化屡见不鲜。高热患者,若病情持续恶化,热极之时,可能突然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寒象,此为阳极似阴,是阳气内郁,不能外达所致;虚寒之人,若调养得当,阳气渐复,也可能出现面红、烦热、口渴等假热之象,乃阴极似阳,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表现。这种阴阳转化,警示医者在诊断治疗时,务必洞察病情的本质,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


小结阴阳的关系
阴阳消长变化
1. 是量的变化
2. 阴虚、阴阳两虚,阳虚都是阴阳消长
3. 热邪可导致阴虚,寒邪可以导致阳虚,代表阴阳的消长
阴阳相互转化
1.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2.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阳互根互用
1.阴阳互相依存
2.阴病引阳,阳病引阴
3.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4.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阴阳对立制约
1.阴阳站在对立面,一方强则另一方弱;
2.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未完待续>


------分割线------


亲爱的老铁们:


在我公众号分享的中医文章受到了大家的热烈反响,许多朋友表达了想要成为我学徒的愿望。对此,我深表感激。但由于我日常工作非常繁忙,实在难以分身教授学徒。因此,我向大家推荐问止精一书院,这是一个学习中医的绝佳去处。

目前,精一书院为所有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提供免费的学习机会,这样的福利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至于未来是否会收费,这将取决于院长的决定。所以,我建议所有有志于中医学习的朋友们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尽快加入学习。

再次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信任,希望你们在精一书院能够学有所成。

有心学习的不要错过这次机会,赶紧识别下方海报中的二维码添加预科班老师开始申请吧👇真的很好!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健康管理师杨斌
作为中医爱好者,自学中医守护家人健康。 学习中医妙法,应对日常小疾,让家成为健康的港湾。 掌握中医技艺,传播健康正能量,服务身边乡亲父老…… 中医自学,从不白学,让我们一起精进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