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法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其原理和应用范围广泛,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刮痧疗法通过使用边缘光滑的工具(如牛角、玉石、瓷勺等),蘸取刮痧油或清水,在体表特定部位进行反复刮动和摩擦,使局部皮肤出现红色充血或瘀斑,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整阴阳、驱邪排毒等效果。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01
刮痧疗法的原理
02
刮痧疗法的功效
1. 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代谢,减轻炎症和疼痛。
2. 舒筋通络: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症状。
3. 调整阴阳: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4. 排除毒素:刮痧可加速体内废物和毒素的排出,增强免疫力。
5. 保健养生:用于强身健体、减肥美容、延缓衰老等。
03
刮痧疗法的适应症
刮痧疗法适用于多种病症,包括:
- 疼痛性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关节炎等。
- 内科疾病:感冒、发热、咳嗽、哮喘、中暑等。
-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
- 亚健康状态: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头痛等。
04
常用的刮痧方法
面刮法:适用于身体比较平坦的部位;
角刮法:多用于人体面积较小的部位或沟、窝、凹陷部位,刮痧板与刮痧皮肤呈45°角倾斜;
点按法:刮痧板的一角与操作部位呈90°垂直,由轻到重逐渐加力抬起,适用于人体无骨骼的凹陷部位;
拍打法:用刮痧板一端的平面或五指合拢的手掌拍打体表部位的经穴。拍打前一定要在部位上先涂刮痧油,多用在四肢,特别是肘窝和腘窝处;
揉按法:用刮痧板的一角,呈20°倾斜按压在操作部位上,做柔和的旋转运动,这种手法常用于对脏腑有强壮作用的穴位,及后颈、背腰部和全息穴区中的痛点。
05
刮痧的顺序与方向
总的原则是由上而下、由前而后、由近及远,即先刮拭面部、胸腹部,再刮拭头部、肩部、背腰部;先刮拭上肢,再刮拭下肢。
一般是由上而下,由内到外,由左及右。头部由上到下直刮,或由内到外横刮;肩胛部由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横刮;背腰部、胸腹部由上到下,从内到外;上下肢由上到下;面部、胸胁部由内到外斜刮。
06
刮痧后的反应
刮痧治疗,由于体质与病情不同,皮肤表面的出痧可呈现鲜红色、暗红色、紫色及青黑色,痧的形态有散在、密集或斑块状。
刮痧治疗时,出痧局部皮肤有明显的发热感。刮痧治疗半小时左右,皮肤表面的痧逐渐融合成片,深部包块样痧慢慢消失,并逐渐由深部向体表扩散。治疗12小时左右皮肤表面逐渐呈青紫色或青黑色。刮痧后24~48小时,出痧表面的皮肤在触摸时有疼痛感。出痧严重者局部皮肤表面微微发热;体质虚弱者会出现短时间的疲劳反应,严重者24小时以内会出现低烧,但休息一段时间后即可恢复正常。刮出的痧一般5~7天即可消退。
07
刮痧后的注意事项
②刮痧治疗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6小时。
08
禁忌人群
孕妇腹部及腰骶部、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皮肤过敏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不宜进行刮痧。
09
现代研究与应用
往期回顾
------分割线------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