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探微:《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注释商兑

教育   2024-11-18 15:18   安徽  

点击杏坛采薇关注,阅读更多内容。

致力语文教学  服务师生家长”是本号一贯宗旨,为了更好践行我们的宗旨,做师生家长的好帮手,本号再推新栏目“教材探微”

本栏目专门发布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有关的文章。可以是课文阅读欣赏,也可以是教材指商榷,更可以是对课文思想主旨的另类解读……总之一句话,只要和课文教材有关,只要对他人有启发,只要言之有理。
欢迎各位同仁和我们一起钻研教材,交流探微。
投稿邮箱:a_ruan@126.com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注释商兑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孙瑞隆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两文注释尚未尽善,特提出以下意见,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一、《穿井得一人》

(一)注释欠妥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③〔溉(gài)汲(jí)〕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课本注释③把“溉汲”解释为“打水浇田”,明显承袭自《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汲水浇田”。似乎“常”“居外”的一人的作用就是每天打水去浇田,而实际上这是违背常识的,宋国所在的中原地区,每年农作物需要浇水的时候只有特定的几次,不至于“常(使)一人居外”。
实际上这一人的最大作用是每天往家里运输生活用水,即“汲”水供饮。丁氏此前“家无井”,缺少生产和生活用水,只能依靠公共水井。“汲引”解决家庭生活用水,“溉田”是生产活动,也即在外的那一人既有非常态化的“溉”,又有常态化的“汲”。由“及其家穿井”“得一人之使”可知,其他人家,家中有井,即可省了这一个人力。
注释中把“溉汲”调序解释成了“汲溉”,认为“汲”水是为了“溉”田,这是不妥当的。

文献中“溉汲”“汲溉”常连用,有时指灌溉、汲引两项活动,有时只偏指灌溉。
清乾隆元年(1736)《甘肃通志》卷十五:“引红花渠水入城,以资灌溉汲饮。”“以城中井水咸苦,导(朝那湫)自西门入城环流,内外以资汲溉,公私便之。”“溉汲”“汲溉”意义一致,指灌溉、汲引两项活动。宋·洪适《盘洲文集》卷三十二:“岁极旱,溉汲挠之(指百亩荒地)不枯”。“溉汲”指引溪水灌溉。明嘉靖元年(1522)《彰德府志》卷一:“得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黍稷。春夏不雨,汲溉园蔬,足裕乏绝。”“汲溉”也指灌溉。

综上,“溉”“汲”的分列解释不变,总体应解释为“灌溉田地和汲水饮用”。

⑦〔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注释⑦把“闻”解释成了动词的使动用法,而前边的翻译未体现这个“使”。实际上本句中“闻之”也即“听到这件事”是主干,“于”是引介词,引出了“闻之”的受事“宋君”,“闻之”的施事是“国人”,即“(国人)闻之于宋君”,调序后是“(国人)使宋君闻之”,可译为“使宋国国君听到这件事”。

另“闻”在前文“有闻而传之者”中已经出现了,应把注释“闻,听到”提前。

(二)应注未注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句中“求”字未给出课下注释,在教学中处理比较灵活,有访求、探求、寻求、寻找等多种讲法。因“求”字在初中段起始年级文言文中是首次出现,应明确给出解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释“求”:1.寻找,寻求。引探求,探索引求得追求。2.要求,需求引选择,选取。3.乞求,请求。文中“求”的意思属于义项1,可在例句下加注释“〔求〕寻求”。

本句中的“闻”前者是名词“消息”,后者是动词“听到”,可考虑给前边的闻加注释,帮助学生理解。

二、《杞人忧天》

(一)注释欠妥

因往晓之

③〔晓〕告知,开导。

文中4次出现“晓”字,1次在“因往晓之”中,作为动词;3次在“晓之者”中,“晓之者”直译就是开导他的人。“晓”虽然有“告知”这个义项,但晓之者的言语和整个行为都是围绕开导杞人,他通过告知杞人自己的理解而开导杞人。“告知”是方式,“开导”是目的,在“因往晓之”“晓之者”中都是译为“开导”最顺畅,注释中可删掉“告知”。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⑫〔躇(chú)步跐(c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授课时即有学生提出疑问,说“躇”在现代汉语中只用于“踌躇”,而“踌躇”为什么好像和“踩、踏”没什么关联。

教材根据唐人殷敬顺的释文“四字皆践踏之貌”,将“躇步跐蹈”四字注为“踩、踏”。实际上,躇、步、跐、蹈虽然都是人“在地上行止”的状态,但互相有区别,并不是同义连用。
《说文解字·步部》“步”:“行也。从止相背。凡步之属皆从步。”“蹈:践也。从足舀声。”可知“步”的意思是行走,“蹈”的意思才是踩、踏。“躇”在战国的语料中始见,常“踌躇”连用,有表达徘徊犹豫的(如向秀《思旧赋》:“心徘徊以踌躇。”),也有表达从容自得的样子的(如《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这里应该理解为“步”的前一阶段——站着不动。又《释名·释姿容》:“跐,弭也,足践之使弭服也。”“跐”也是踩、踏的意思。另有解释说,“跐”在方言中有用脚在地上或物体上蹭来蹭去,可备一说。“跐”“蹈”都是踩、踏,那么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踏”的程度更剧烈、幅度更大,如手舞足蹈、赴汤蹈火,有些词有冒险意味,如蹈节死义、蹈海之节。

基于以上解释,我们会发现,“步跐蹈”对应的是“行”,“躇”对应的是“止”,刚好对应,而“步跐蹈”的动作状态又一步步升级。“晓之者”是想借此告诉“忧天者”,不管你是站着不动,还是正常行走,是小幅度的踩踏或是猛烈的踩踏,土地都不会陷落。

(二)应注未注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授课时,学生普遍反应“果”不知如何理解。“果”在这里是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若”。同样的用法如明人马中锡《中山狼传》:“丈人顾先生曰:‘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

杞人听完晓之者天是积气,无处无气,不需要担心天像有物质的实体一样崩坏的话后,明显不相信,所以给晓之者出了难题,如果天是积聚的气体,没有重量,那日月星宿可是有实体、有重量的,不挂在天上那不就该掉落下来了吗?晓之者又用日月星宿也是积气,只是“有光耀”而已,不会坠落,就算坠落了,也不会伤到人来开导他。至此,晓之者消弭了杞人对天崩坠的担忧。可在例句下加注释“〔果〕假设连词,如果,假若”。

鸣谢

本文已发表在《语文月刊》2024年第3期。

感谢作者孙瑞隆老师授权本号原创发表。


原创作者简介:

孙瑞隆河南平顶山人,本科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文学硕士,现年27岁,入职三年,中学二级教师,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担任初中语文教师。喜读书,爱钻研,已在《中学语文教学》等刊发表教学论文多篇。

扩展阅读:
教材探微:《怀疑与学问》,有个小瑕疵
教材探微:关于教材修订——致温儒敏总主编的信
课文探微:也说“斯人”与“是人”
课文探微:用逗号?用顿号?这里其实不重要
教材探微:如何突出中心?七上《语文》五单元作文训练有瑕疵
课文探微:语文教材编者,你存心耍我们一线教师吗?

教材探微:初中语文课本古诗文注释探讨


八岭山人简介:

语文教学30年,读书思考,勤于笔耕;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全国教师文学表彰奖一等奖;全国多家学生读写报刊作者,指导学生作文发表获奖数百篇次。

本号发布原创文章
内容涉及教育、生活、写作、时评、
摄影、美图、随笔…… 
每周工作日推送学语文、写作文、精品作文、
语文教学、应考方略等类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交流,约稿,转载。 作者微信号:bljszylw

声明: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公众号管理员删除。

传播信息,请点分享 

杏坛采薇
致力语文教学,服务师生家长。本公号发布原创文章为主,内容涉及语文教与学、写作、时评等等。每周推学语文、作文指导、精品作文、教育管理、应试方略等类文章。商务合作:AC90581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