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阅读这类文章,能帮助同学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更有利于学好传统文化知识,应对大大小小的考试。
立 冬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公历十一月七日至九日交节。二十四节气中,四时的开端都以“立”为名。从字形上看,甲骨文、金文中的“立”字,像人站立在大地之上,本义是“站立”,后来引申出“树立、建立”等义。每当事物确立,也就意味着它要持续存在与发展下去。在节气中,“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寒冷之气将要在大地上驻足停留。
冬季是四时中最末的季节,古人通常以音近义通的“终”来解释“冬”,如刘熙《释名》:“冬,终也,物终成也。”从汉字的历史上看,甲骨文和金文中,“冬”与“终”本为一字,像绳子末端打了个结,表示“终结”。
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表示四季中最后季节的“冬”与表示事物结束的“终”,逐渐分化成两个不同的字形,但在《说文》中保留了二者相关联的线索:《说文》“终”的古文字形,承续甲骨文、金文的“冬”而稍有变化,将绳结之处连接起来成为一笔;《说文》“冬”的小篆字形,则在古文“终”的基础上增加了部首“仌”——“仌”像冰凌之形,是冰冻的“冰”的本字。冬字从“仌”,突出了冬天寒冷的特点。
立冬作为“四时八节”之一,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古时候天子在立冬当日于北郊迎冬,并且当月还要举行四时之祭中的烝祭,将这一年的新稻谷献给祖先,祈求神灵保佑来年仍是丰收之年。百姓也会在立冬之后祭祀祖先,举行“暖炉会”等活动。冬天是四季的尾声,一年辛勤的农事劳作已经结束,获得丰收的人们不但贮备了明年的粮食,还有了休息的时间,心情是惬意而满足的,如欧阳修《初冬归襄城敝居》写道,“禾黍日已熟,杯酒聊开颜”,陆游《初冬从父老饮村酒有作》亦云,“父老招呼共一觞,岁犹中熟有余粮”。冬日是农闲时节,人们邀二三知己或父老乡亲,围炉而坐,品尝新酿的好酒,用人间烟火抵御寒冬的厉厉朔风。
《诗经·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食物是过冬的重要保障,冬季伊始,人们便要一方面着手囤积蔬菜或腌菜,作为粮食储备;另一方面也会注重通过食物来驱寒补气。
蔬菜上首选白菜,如宋代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中曾写道,“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这里的“地菘”就是白菜,诗人认为,冬日里白菜鲜美,较蜜藕还略胜一筹。
肉类上,北方以牛、羊肉为主,南方品类丰富,选择更为多样,如陆游《初冬绝句》写道,“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鲜美的鲈鱼不仅宽慰了漂泊在外的诗人,也拨动了他的思乡之情。陆游又有《今年立冬后菊方盛开小饮》一诗,用“传芳那解烹羊脚,破戒犹惭擘蟹脐”一句记录了立冬之日吃羊腿、螃蟹的快意。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保留着“立冬补冬”的习俗,热乎乎的美食不仅能帮助人们抵御严寒,更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当时间的脚步来到冬日,仿佛岁月之歌由饱满响亮转向舒缓悠扬。冬天是沉淀与积累的时节,就像种子要经历寒冷的考验,为第二年的破土而出积蓄力量。人们在冬天休养生息,呵护着内心对未来春天的憧憬。
(作者:王鹤凝,系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博士后)
扩展阅读:
本号主打原创文章
内容涉及教育、生活、写作、时评、
摄影、美图、随笔……
每周工作日推送学语文、写作文、精品作文、
语文教学、应考方略等类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交流,约稿,转载。 作者微信号:
声明: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公众号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