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杏坛采薇选关注,阅读更多内容。
坚持文化自信,复兴传统文化是党中央的战略,也是中小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更是中高考的重要内容。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学习传统文化,本号推出“文化散文”。这类散文以原创为主,适当转载,也接受投稿。写稿要求见《本号公告:文化散文 闪亮登场》(可点击跳转查看)。这类散文,语言轻松活泼,内容生动有趣,围绕中小学生课本,适合中小学生阅读。阅读这类文章,能帮助同学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更有利于学好传统文化知识,应对大大小小的考试。
蒹葭真的就是芦苇吗?
这是《诗经》中《蒹葭》一首里对美好爱情的歌唱,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这首诗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多年,成为中考必背古诗文篇目之一,流传更广,“蒹葭”一词也广为现代人知晓。“蒹葭”是什么?各版本课本注释都是“芦苇”。这个注释并不完全准确。“蒹葭”并非一种植物,而是两种植物的合称。“蒹”是我们通常说的荻,“葭”指的是芦苇。这是两种普通常见植物,常常生长在水边、沼泽等潮湿环境,均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荻(上图)和芦苇(下图)生长环境和形态非常相似,容易混淆,但二者也有明显区别。荻有根状茎,茎实心,株高通常只有0.5至2米;芦苇也有粗壮的根状茎,茎中空,株高可达3至4米。清代学者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强脆而心实者为荻,柔纤而中虚者为苇。”荻的叶子近乎线状披针形,边缘比较锋利,花序舒展,对生于各个分支上。花穗呈黄白色,远望像羽毛。芦苇的叶呈带状,较宽,花序在各个分支顶端呈分叉状,花穗接近麻色,远望,宛如顶上插了一根狼牙棒。
荻和芦苇与人们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人类很早就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它们。有记载显示,在我国西北地区,古时戍边的将士常将荻破碎后和泥,用来夯筑城墙及护堤,这类似于今天筑墙用的水泥加钢筋,以增加建筑强度。人们会采摘初春的芦苇嫩芽作为时令蔬菜食用,新鲜的芦苇叶子是包粽子的好材料,今天很多地方依然在大量使用。芦苇茎叶还能用来编制苇帘、苇席。由于富含纤维素,荻与芦苇都是造纸的上好材料。
荻和芦苇分布广泛,生活中处处可见,自然也就成了毫不起眼的贱东西。
三国时期,黄门侍郎夏侯玄一表人才,有玉人之称。他自视甚高,很有傲气。驸马都尉毛曾相貌丑陋,令人生厌,却凭着自己的姐姐是皇后经常找机会接近夏侯玄,他们坐在一起,被人称为蒹葭倚玉树。夏侯玄十分不满,魏明帝因此而降了他的职。
这个故事《世说新语》有记载:魏皇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并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虽然在普通人眼里,荻和芦苇分布广泛,毫不起眼,非常卑贱,但是,在文人墨客眼里却别有一番滋味。古人很早就注意观察它们,觉得它们“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引起很多文人骚客的吟咏歌唱,不仅《诗经》中有《蒹葭》,唐诗中也屡见其踪。比如,杜甫就写有五律《蒹葭》:比杜甫稍后的许浑《咸阳城东楼》开篇就是“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写出无限愁绪。白居易长诗《琵琶行》开篇写到,“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正是由于文人墨客的歌咏,今天人们也常常用“蒹葭”表示离愁别绪,用“蒹葭”指代伤心的人。时移世易,时代不同,尽管已经二十一世纪了,蒹葭在我们的生活中却越来越重要了。
在安徽省繁昌县长江边上有个小镇,名字叫荻港,新中国成立前后,还有个著名诗人,名字叫芦荻……而今,随着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在生态系统中,“蒹葭”也承担了重要作用。作为湿地生态中的重要生物群落,荻和芦苇有着很好的水质净化作用。它们利用纵横交错的根状茎形成强大的地下网络系统,可起到固土保水作用。同时,地上部分的茎叶不仅为其它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还可在枯萎后增加土壤有机质。此外,荻和芦苇不仅是很好的水系景观植物,还是改良盐碱地的先锋植物。当代文化工作者,利用“蒹葭”创作的文创产品更是数不胜数。扩展阅读:
文化散文:趣话古代护照
语文教学30年,读书思考,勤于笔耕;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全国教师文学表彰奖一等奖;全国多家学生读写报刊作者,指导学生作文发表获奖数百篇次。本号发布原创文章
内容涉及教育、生活、写作、时评、
摄影、美图、随笔……
每周工作日推送学语文、写作文、精品作文、
语文教学、应考方略等类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交流,约稿,转载。 作者微信号:bljszylw
声明: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公众号管理员删除。
传播信息,请点分享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