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三年,全职作家到底是个什么职业?

文摘   旅游   2023-12-03 16:57   上海  




职业转变,快三年了...


上周和公众号管理员吃饭的时候,他很严肃地提醒我:“你知道公众号断更多久了吗?”


我心里当然清楚我离开大家有几个月了,但没有更新原因并非只因为懈怠,而是我在慎重地回顾和思考写作与摄影,这两个我热爱的领域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今年六月到九月,我和好友合著我们的新书(新书有很多可说的内容,但现在还不是分享细节的时候,故事和历程会在明年正式出版时发布。)。整整三个月,我为了赶稿几乎没有出门,巨大的压力让我失去了社交的欲望。在定稿后,被掏空的失落与寡欲的空洞挥之不去。



忽然之间有许多问题冒出来,需要我有个决断:我已经爬过了三座山头,下一座是什么?在哪里?写了诸多专题,真诚的表达欲是否还充沛?读者能否从文字中感受到我作为作者的能量?我又该如何一次次超越自己?


我在浩渺的精神创作领域迷路,为了尽快振作,我选择暂时抽离,回到有重力的世界。熟悉的生活状态给了我思维支点,我回忆从2021年1月做全职作家至今,快三年了,这三年的职业转变对人生意味着什么?或者最简单的一个问题:“作家到底是个什么职业?”


耐性,落于纸上,溢出扉页


我很幸运,在素人时期(还在上班时)被出版人相中,有了出书的机会。我也通过两年的努力让它成为现实,现今我再去阅读《你的旅行,必须有点味道》时,不免有些怯然,青涩的语言技巧与平铺直叙的情感诉说让我仿佛在看个愣头姑娘。但很意外,也许每位作者第一本书总是充满了傻里傻气的赤诚,它一直在卖,今年夏天第四次印刷了。因为有它,平行世界的大门被打开,我进入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世界。


出一本书算不上职业作家,长期地,持续地出版新书才是。



为了尝试我是否真的有能力做文字工作者,我辞职后开启了近乎疯狂与严苛的文学训练。通读各类文史哲书籍;尝试全新的表达方式;磨炼写作笔法;接各种类型的稿子——旅行文学之外的评论稿、人物采访稿、知识分享稿、虚拟写作稿等。对于一篇好内容,掌握技巧只是有了笔墨,并不足够。内容本质更是关键,作者的视角、切入点、逻辑性、叙述方式、故事性、完整性、格局每一样都需要深思熟虑与细细打磨。


抛去个人写作喜好,这个训练过程对我帮助很大,个人风格也逐渐形成。两年后《岁月欢》诞生了。它跳出了旅行文学的范畴,用实地考察的视角传播传统文化。很感恩它得到了行业内主编们的喜欢,有位出版业的朋友很坦诚地和我说:“很惊讶前后两本书是一个作者在两年内完成的,它们的水准差别很大,你可以做这行。”这句话对于我这个新人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鼓励。因为有了《岁月欢》的圆满,我决定在这一行走下去。


我曾被问过,在互联网有流量红利,博主是热门产业的当下,我真的有那么热爱做纸媒吗?答案很坚定——是的!


短内容时代,一千字的发布都嫌多,而完整扎实的专题内容很难在两千个字内表述清楚,它可能只是一个小节的长度。作者的铺叙、递进、点睛与收笔都需要空间,在日益快速度的互联网信息汲取年代,纸媒尚能提供这个空间,读者愿意翻开扉页,便已经在心中预留了时间与耐性给出版物。



对作者而言,纸媒(我参与书籍和杂志行业)还有个无可比拟的好处——自由。工作层面来说:前期只要和责编或主编确定中心思想与提纲,然后专注于创作出好的内容就行。许多专题稿都还是我自己主导的选题,主观性充足。时间也很自由,约稿方会给十天到一个月不等的采编期,在交稿日前完成即可。通常我在正式下笔前还有充裕的学习与推敲期。稿子出来后,对方会三审三校,出版后发行部和销售部负责市场,当作者回归为纯粹的内容创作者后,心情会变得安定和专注。


纸媒的自由不止局限于工作性质,更是因为被打印出来的文字生而有翅膀。读者通过阅读符号化的文字,脑海中便会产生千变万化的画面,甚至带动情感与回忆。“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想象另一种可能”“唯有书籍能抵御时间的磨损”“始于一页,抵达世界。”“让每一个独立而丰富的灵魂,都有处可栖”每个出版社的标语都是当下纸媒虽是夕阳产业却始终没有西沉的理由,它依旧被玫瑰、阳光和无数热爱书籍的人滋养着。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好奇:“如何才能成为全职作家?”


让每个铅字化成骄傲与满足


这份工作需要天赋。作者对抽象的,二维的文字有理解和驾驭能力,脑海中的每个画面都可以通过文字具象化落地。他(她)对世间万物有极强的观察力、共情力与表达力。他(她)愿意不停地学习与阅读,不间断地思考。精神世界存在张力,这份张力像一根绷紧的弹簧,一撒手,灵感便直中靶心。


庆幸的是,拥有这类天赋的人很多,是个很庞大的群体。只要去尝试,一切就有可能。



以出版书籍为例子,基本的流程如下。


选题:作者带着成熟的选题和样稿与出版人、策划编辑谈论选题。选题的初期阶段有许多可能性,有的会直接被淘汰,有的需要调整。除了内容,还要考虑社会价值、市场价值等比较客观的因素。第一轮选题讨论会通过后,策划编辑或责编会带着选题方案去出版社总社讨论。只有总社批准后的选题才能继续。


过样稿:出版人和责编心中基本有样稿的方向与标准。其中涉及到文体、笔法、文笔等很多因素。几个章节的样稿过了,作者才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写下去。


交初稿与定稿:按照指定的时间点完成初稿。责编预审文字时,作者便会知道这场考试有没有及格。如果初稿写得不好,责编一般会要求作者改到大家都满意为止。改完初稿,清完责编关于内容的诸多疑问后便定稿。


三审三校:每一本书都会经过三次审核与三次校对。审核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内容立意、新增的疑问、结构安排是否合理,需要删减或增加内容?北京大学出版社每一轮审核都非常严格,三审是交给总社的老师审核。校对不止校对异同,还需要校对是非。


书籍制作:这个过程与三审三校并行,书籍毕竟是视觉优先的产品,板式、排版、封面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商量和决策。它们不但要兼顾视觉,还需要为书籍内容服务。除此之外,纸张的选择,平装书或精装书,32开或16开,定价范围都会按照出版人的考量去执行。



我的出版社是作者通过三审三校后,才会拿到出版合同。之后还有作者勘误、出版社质检、额外审核、申请书号、打印样书、批量打印、装帧、确定营销方案、入库、投放市场等许多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可能有变故需要处理,这也是为什么一本书从定稿到和大家见面至少需要半年以上,其中的心血与挫折一言难尽且每次出版新书都会遇到不同排列组合的“小惊喜”。


但对于作者来说,最幸福的一刻是拿到成书的时候,所有的挫折与辛苦会被满满的骄傲与满足所取代,仿佛这个世界多了一条与你息息相关的生命,它会成长,会被很多人看到。


下一篇公众号文章中,我会和大家分享更多出版话题。责编只是看稿人吗?他(她)与作者的最佳关系是哪种状态?作者除了写书还需要做什么?衍生能力有哪些?摄影与曾经的职业对我新职业的帮助等等。


 文/摄 Yoki黄元琪 



她的手札
发现美,传播美,优雅的旅行,愉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