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关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杂志咖啡工房
在过去的春节假期,社交平台上能看到咖啡打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的景象,但也有用户观察到,某些咖啡店已然熬不过这个寒冬,悄然关闭。
广西某位网友便分享了自己回家后注意到的一幕。他介绍,自己所在小区内原先有四家咖啡店,其中有的是独立咖啡馆,也有本地的连锁品牌,几家店各有特色,有的具备良好舒适的环境,有的则是优惠多、性价比高。
但近期,这四家咖啡店陆陆续续闭店,有的店铺已悄然换了租户,经营起其他生意,这一发现不禁令网友心有唏嘘,“至此,小区的四家咖啡店全部倒闭”,而围观群众亦是感慨万千。
坚持不住的咖啡店选择闭店以减少损失,这早已并非不是什么稀奇事,不过回顾过去的2024年,部分网友发觉马路上的咖啡馆数量似乎已没有原先时那么多,不少连锁品牌也在过去一年关闭多家门店。
而从窄门餐眼提供的行业数据来看,近一年新开店数量约为5.3万,但净增长数量只有6千多,这意味着已超过4.5万家咖啡店悄然退出了这一赛道。亦能通过这些数据看出,去年咖啡行业开店速度下降、闭店增多,或许不久之后,净增长的数字会再次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陷入闭店浪潮中的不单是资源有限的独立咖啡馆,连锁品牌同样惨不忍睹。以果咖为特色的本来不该有2024年门店净减少190家,已经腰斩;Seesaw深陷经济纠纷,撤出多座城市,门店仅剩56家。Costa、上岛咖啡、太平洋等有一定资历的连锁品牌的门店数量也呈现下降趋势,分别减少了65家、40家、126家。
至于星巴克、Manner、Mstand等品牌,亦在去年为调整市场布局、减少运营成本等而关闭了部分老店或盈利能力不足的门店。
也正因国内咖啡市场趋于饱和,头部品牌逐渐将新门店投放到学校、医院、交通枢纽等场景内,吸引特定人群消费,同时将行业竞争的战火从国内烧到了海外。
库迪去年在中东的卡塔尔、迪拜等地开设门店,瑞幸则于年末先后进军香港和东南亚,其他的连锁品牌亦有意像海外增设门店,提高知名度,但能否从本地咖啡品牌的手中抢到一杯羹,并不好说。
近期,咖啡豆期货价格连续10天上涨,达到每磅4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对竞争激烈的咖啡行业而言,无异于当头一棒。经营者们不得不考虑采取措施应对咖啡豆价格飙升带来的成本问题。
只是,一头是头部品牌遍地开花导致中小规模的咖啡店生存空间一再被挤压,一头是上涨的成本、房租、人力等摆在眼前的运营烦恼,一些咖啡店主对于这场关乎门店存亡的硬仗并不乐观,表示自己是“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若有天撑不住了,便把闸一拉、门一锁,从这个越发难以生存的行业内逃离。
图片出自:网络截图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