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法》第33卷要目

学术   2024-10-17 17:32   北京  




《民间法》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全文并订阅后续更新。“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301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含CLSCI、CSSCI及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AMI综合)143家,非核心期刊50家,集刊98家,英文期刊10家。截止2024年9月30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105068位作者的317057篇文章,总期数19457期,总字数29.1亿,诚挚邀请您的期刊入驻“北大法宝”,扩大影响,增进传播,服务法治。
联系邮箱:journal@chinalawinfo.com。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采购热线:010-82668266
《民间法》第33卷要目


【法理探讨】

1.清末龙胜壮族习惯法权威性的生成逻辑及其当代启迪

——以龙脊壮寨潘日昌案为切入点

郭剑平、朱健香

2.共同饮酒人对遭受同饮人伤害的第三人之侵权责任

周辉斌

3.法文化学视域下“民间法”的研究及其方法拓展

张洪新

4.人工智能规范治理的民间法取向

——基于软法理论的思考

张斌、何琴

5.彩礼诉讼中的“话语”分析

孙梦娇

6.规范分析视角下的土家族环境习惯法研究

李荣光、刘鑫瑶

7.乡村法治建设中硬法与软法的冲突及其调适

鲁涛、陈红梅

8.《民法典》第10条“习惯”的含义之争:习惯法抑或一般习惯?

郑重

【制度分析】

9.印度人民法庭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杨陶、张炯

10.差别化的司法政策执行:实践逻辑与规范路径

叶燕杰

11.民法典商事习惯适法性审查标准的解释论

卢迎

12.利益平衡视域下的殡葬改革研究

彭娟

13.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调解的治理转型与秩序再造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德古”调解为例

刘乙瑶

14.环境习惯法在环境纠纷解决中的运用及优化路径

王昊宇

15.多边开发银行反腐败制裁机制研究

任宏达

【经验解释】

16.融习惯于司法:民国时期司法官对本土地权习惯的适用策略

曾荔

17.民族地区传统纠纷解决机制转型模式研究

——基于实证调研文献的质化元分析

唐淑臣

18.传统村落保护立法的实践反思与路径完善

——基于30份地方立法文本的实证分析

游慧艳

19.中国习惯法研究回顾与展望1998-2022)

——基于CSSCI数据库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赵云璐、杨翠柏

20.司法裁判中彩礼返还规则认定实证研究

周浩航

【域外经验】

21.《新加坡调解公约》框架下国际商事和解协议统一执行制度及我国应对

龙韶

22.一本国外“民间法”杂志的50年

——对《法律多元和非官方法律杂志》的分析

王伟臣、宗婷

23.法律分类

弗雷德里克·波洛克、邢温迪、姚远

【法理探讨】


1.清末龙胜壮族习惯法权威性的生成逻辑及其当代启迪

——以龙脊壮寨潘日昌案为切入点


作者:郭剑平、朱健香(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广西地方法治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容提要:习惯法权威性的确立,体现为村民对习惯法的普遍尊重与服从,这是形成地方治理秩序的重要基础。龙脊壮寨潘日昌案以其完备的民间文书记录,清晰展现出清末龙胜地区壮族习惯法权威性生成的内在逻辑。清末龙胜壮族习惯法权威性得以生成彰显,在于其根植村民对地方安宁秩序和美好生活的期待,达致国家律法、民间礼俗和民众公意有效联结,并以规范程序和多元主体为效力实现外在保障,呈现出“价值共识——规范型塑——实践保障”的逻辑进路。要提升当代习惯法权威性,应当在新时代“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要求下,以村民的利益追求为目标旨归,以情理法相统一为规范依托,以落实惩罚性规条为强制保障,调适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内在张力,推动对习惯法的盘活与发展,最终实现以“两个结合”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壮族习惯法;法的权威性;乡村治理;村规民约


2.共同饮酒人对遭受同饮人伤害的第三人之侵权责任


作者:周辉斌(湖南开放大学)


内容提要:近年来,“共同饮酒人侵权案”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司法实务中一种独立侵权类型,共同饮酒人对遭受同饮人伤害的第三人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案例也已出现。英美法院在“Kelly案”中以公共政策为由强加社交主人对遭受醉酒客人伤害的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的裁判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支持和反对社交主人对遭受醉酒客人伤害的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的理由势均力敌,但是,司法实践中总体上严格限制一般社交主人对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这提醒我国法院在类似案件的审判中,既不能简单地以共同饮酒的事实为由强加“共同饮酒人”一般注意义务,也应当避免笼统地以公序良俗原则为由强加或排除“共同饮酒人”对遭受同饮人伤害的第三人承担一般注意义务。正确的做法是对支持或反对的“公序良俗”理由进行具体化,并对各项具体理由背后所代表的价值和利益进行综合权衡之后才能做出妥当的结论,从而对“共同饮酒人”无限扩张的注意义务予以适当限制。


关键词:共同饮酒人侵权;社交主人;公共政策;公序良俗原则;一般注意义务


3.法文化学视域下“民间法”的研究及其方法拓展


作者:张洪新(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内容提要:“法律是地方性知识”为“民间法”研究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和方法论支撑。以此为基础,当前“民间法”研究基本上由“社会—国家”“本土—移植”两种研究路径所支配。然而,“地方性知识”范型主导下的当前“民间法”研究出现了逻辑“分叉”,得出截然相反结论,即对本土文化和传统的保守和否定。“法律是地方性知识”命题内涵的“知识”面向,意味着以意义为关注的法文化学研究路径,需要哲学诠释学的学科支援。在哲学诠释学视野下,“民间法”研究的问题意识并非对本土文化资源和传统的保守或否定,而是通过“效果历史意识”,对“民间法”的边界予以不断拓展。


关键词:地方知识;民间法;本土资源;效果历史意识


4.人工智能规范治理的民间法取向

——基于软法理论的思考


作者:张斌、何琴(贵州财经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人类法律制度正面临着科技发展的冲击和挑战。作为一种非正式机制,与刚性的硬法规则系统相比,软法规范拥有的可协商性、可参与性、典范性和灵活性等特质能够适切地应对不确定性风险。基于民间法思维取向,立足软法基础理论,将软法机制与人工智能规范治理有机勾连起来,针对软法治理的正当性和可能性面向,展开一种法学规范分析,围绕人工智能的可持续性发展,尝试探讨从规则导向到目标导向的治理模式转化,以期推进一种以人为本的包容性治理。


关键词:人工智能;软法治理;自发秩序;目标导向


5.彩礼诉讼中的“话语”分析


作者:孙梦娇(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一桩彩礼诉讼,从理性层面来看,是一场完整、规范的民事诉讼的展开过程,从“话语”视角来看,则是一场复杂、生动的多话语交际与博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想象中的法律世界”被建构,基层司法在面对民间风俗时的运作逻辑也得以揭示。通过对豫北县彩礼诉讼司法裁判文书及卷宗材料中双方当事人、主审法官在“法律话语”“道德话语”“治疗性话语”间转换运用的实证考察,彩礼诉讼中多话语策略之间的竞争与妥协、话语权力与话语力量之间的博弈关系得以展现,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我国基层司法在面对民间风俗时衍生出的治理逻辑以及浓厚的实践技艺,地方性知识与公共性知识的二元对立局面通过基层司法的运作也得到了消弭与溶解。


关键词:彩礼;法律话语;道德话语;治疗性话语;基层司法


6.规范分析视角下的土家族环境习惯法研究


作者:李荣光、刘鑫瑶(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中南大学法学院、伊犁师范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土家族环境习惯法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土家族先民通过结合崇拜神灵祖先的心理明确禁止性规范、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明确必为性规范以及通过民间力量与村寨力量保障环境习惯法的实施,进而发挥环境习惯法消解矛盾维持生态平衡、规范民众生产生活行为、保护自然环境,维持村寨秩序的功能。挖掘土家族习惯法所包含的积极成分不仅可以传承民族文化,而且可以丰富国家立法渊源,健全我国法律制度演进的本土法文化供给路径,助力法治中国建设进程。


关键词:土家族;环境保护;习惯法;民间传统


7.乡村法治建设中硬法与软法的冲突及其调适


作者:鲁涛、陈红梅(湘潭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基于法律多元的视角,乡村法治建设中的法治规范包括硬法和软法。两种法治规范在不同的作用场域构筑起精细的“规则网络”,共同为乡村法治建设提供助益。目前基于生成理念的差异、调适机制的欠缺以及经济利益的刺激等原因,硬法与软法在乡村法治建设中尚存在诸多矛盾冲突。鉴于此,可从价值观念、制度机制、资源要素等多个维度入手,通过强化乡风文明建设、优化村规民约备案审查机制、合理运用调解资源等方式,调适硬法与软法之间的矛盾冲突,促使形成乡村法治建设合力。


关键词:乡村法治;法律多元;硬法;软法


8.《民法典》第10条“习惯”的含义之争:习惯法抑或一般习惯?


作者:郑重(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内容提要:《民法典》第10条中的“习惯”一词,存在三种解释:单指习惯法、单指事实上的习惯(即一般习惯)或两者兼指。最高法关于适用《民法典》总则编的司法解释虽已明确“习惯”是指“民间习俗、惯常做法等”,但对于“习惯”是否属于习惯法的争议和误解却从未消减。由于我国台湾“民法”早有类似规定,台湾学者对此争执已久。通过比较学者的不同观点并结合我国司法实践,本文旨在从学理上厘清:一般习惯和习惯法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法律确信,习惯法和制定法同属法律,《民法典》第10条的“习惯”应理解为一般习惯,由此方可实现正当裁判的目的。


关键词:民法典;习惯;习惯法;一般习惯


【制度分析】


9.印度人民法庭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杨陶、张炯(喀什大学法政学院,喀什大学南疆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印度人民法庭制度起源于古老的“潘查亚特”纠纷解决机制,于印度《法律服务组织法》出台后迈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印度人民法庭有常设和非常设两种组织模式,具有准司法特征和法院非正式附设调解制度属性,其本质为“面向全体人民提供迅速纠纷解决的‘法庭’”。印度人民法庭制度的创设是对“平等获得正义”和甘地等人倡导的“人人享有正义”原则的实践。该法庭具有广泛管辖权、程序灵活、“裁决”具有约束力和终局性、解决纠纷专业人士任职资格较高以及财政保障制度完备等特征。此项制度与我国人民调解制度高度相似,结合该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利弊得失,以及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发展实际,从调解员任职资格、调解受案范围、调解工作方式、调解协议效力以及调解经费保障五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印度;人民法庭;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


10.差别化的司法政策执行:实践逻辑与规范路径


作者:叶燕杰(西南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实践中,受司法政策本身属性、组织立场差异、上下级法院权力关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司法政策在实践中的执行情况总是差别化、有分殊的。对于那些具有较强政治意涵、易于实施或迎合下级法院利益诉求的司法政策,下级法院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政策执行偏好,从而得到严格、忠实执行。反之,则会选择消极执行、部分执行、象征性执行等。差别化的司法政策执行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效应,例如优司法政策执行的内容、节约司法政策执行的成本、促进地方法院之间的竞争等,与此同时,也会加剧司法政策执行中的资源消耗、影响司法政策整合效能的发挥并导致司法政策执行僵局的产生等。为此,必须正视司法政策的差别化执行问题、妥当选择政策执行工具,努力确保相关司法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关键词:司法政策;政策执行;差别化执行;政策工具


11.民法典商事习惯适法性审查标准的解释论


作者:卢迎(西南政法大学中国金融与保险法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正确理解商事习惯适法性审查标准不仅是民法典法源规范实施的重要条件,也是民法典因应商业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民法典基于规制民事习惯的立法思维导致对商业习惯的特殊性关注不足,未充分考虑两者因文化基础不同所具有的公序良俗程度差异,司法实践也存在过度泛化、评价功能空洞以及类型化思维缺乏等不足。通过解释论来进行立场的修正与微观视角的类型化展开是一种可行思路。应回归商事习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础,充分尊重商事习惯作为技术性交易规则的属性,审慎谦抑适用公序良俗介入商事主体权利义务建构,动态理解公序良俗的时代内涵并矫正过度泛化适用的倾向。同时,对公序良俗与商事习惯进行类型化区分,明确不同类型商事习惯公序良俗判断应遵循的一般逻辑,不断提升司法判断的精确性。


关键词:商事习惯;民事习惯;交易规则;公序良俗


12.利益平衡视域下的殡葬改革研究


作者:彭娟(中南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殡葬改革是国之大计,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殡葬改革的关键时期,解决殡葬改革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兼具紧迫性与现实性。面对复杂的殡葬改革局面,有必要通过对参与其中的利益主体进行类型化分析以理顺各方关系。殡葬改革中的利益类型包括以具有双重身份属性的基层执法者和普通民众为主体的个人利益、以殡葬服务业从业者群体为主体的群体利益以及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利益。在改革的进程中,由于市场经济背景下殡葬改革中的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主体的需求日益多元、竞争激烈、公权力的行使时常落入合法性困境的原因,利益逐渐失衡出现了利益冲突加剧以及利益表达滞缓的现象。对此,需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利益格局的衡平:一是明确以人为本、尊重习俗的立法理念;二是明晰殡葬改革中各方利益的边界;三是畅通殡葬利益表达渠道。如必方能在法治化道路上稳步推进殡葬改革。


关键词:利益平衡;殡葬改革;合法性;公共利益


13.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调解的治理转型与秩序再造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德古”调解为例


作者:刘乙瑶(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调解的治理过程中所固有的独特特征,不能被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而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取舍与调适。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间调解是以世俗权威的“德古”调解为中心。在现代性的社会变革背景下,“德古”的传统内涵和特征都已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当前凉山彝族地区采取了“二元交互”的协同治理策略,为国家行动与少数民族活动形成良性的治理秩序提供可能。但是,该策略面临身份功能定位模糊、制度设计与现实需求脱节,以及成效与制度预期差距明显的问题。应当将“德古”民间调解作为凉山特有的地方性文化,通过结构主义的法律多元角度把握微观社会秩序,在立足传统文化的同时,追求现代化法治保障,促进良性的共融秩序生成。由此,可克服“二元交互”协同治理的运行力不足问题,进而实现德治与法治的协同共治。


关键词:彝族;民间调解;德古;习惯法;协同治理


14.环境习惯法在环境纠纷解决中的运用及优化路径


作者:王昊宇(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环境习惯法在解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环境习惯法在环境纠纷解决中梳理可知,环境习惯法在环境纠纷解决中呈现适用范围具有地域性、主要运用方式为调解、主要手段为经济罚的特征。适用环境习惯法能够有效弥补现有制定法的不足、促进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但现有的环境习惯法在环境纠纷解决中存在习惯法与制定法适用冲突、论证不充分、环境纠纷关涉复杂利益冲突等缺陷。为此,在环境纠纷中适用环境习惯法应正确处理习惯法与制定法之间的关系、作出严格论证、注重利益衡量等,为规范环境习惯法在环境纠纷解决中的适用作出创新。


关键词:环境习惯法;环境纠纷;纠纷解决


15.多边开发银行反腐败制裁机制研究


作者:任宏达(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涉外法治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为应对商业贿赂,在世界银行的引领下,多边开发银行共同推动了反腐败制裁机制建设。制裁机制以采购政策为关键抓手,以解除企业项目资格为主要措施,使制度设计向行政化和准司法化发展。整体上,制裁机制具有不干涉、抓采购、宽管辖、柔制裁和重程序共五方面的创新之处,但也面临正当性和合法性的质疑。鉴于多边开发银行具有广泛的豁免权,外部监督能力较弱,反腐败制裁机制应不断自我完善。对于商业贿赂国内立法碎片化问题,中国可借鉴反腐败制裁机制的经验并结合国内法治实践,以制定《反跨境腐败法》为契机,建立更加完善的反腐败体制机制。


关键词:多边开发银行;反腐败;商业贿赂


【经验解释】


16.融习惯于司法:民国时期司法官对本土地权习惯的适用策略


作者:曾荔(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


内容提要:民国时期,是土地法制成文化突飞猛进的时期。此间,不仅制定了包括物权法的民法典,而且制定了专门规定土地问题的《土地法》,其中还包含了对本土地权习惯的继承与改造。但基层法律实践中,土地法制移植依然面临窘境,习惯法即以民间契约为核心的交易秩序仍然是本土地权秩序的主轴,土地法制是在传统型地方社会和现代型法律制度的夹缝中径由地方司法官的权衡妥协在基层社会得以实现的。因此,司法官们如何调适以及用自身的角色扮演与司法策略来弥合近代法治造成的司法与民众的隔阂,消解形式司法的必然缺陷所带来的法律控制不能,是本文所亟须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本土地权;习惯;司法官


17.民族地区传统纠纷解决机制转型模式研究

——基于实证调研文献的质化元分析


作者:唐淑臣(清华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在推进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传承已久的纠纷解决机制已经成为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补充。以当前相关实证研究的文献为样本,借鉴元分析的基本思路,对传统民族调解制度在新时期继承与发展的时代特点进行质化归纳,对已成功转型的民族调解制度进行经验总结。民族调解的成功转型,启示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进程中,需要重视民族地区的本土资源,特别是以习惯法为基础的民族纠纷解决机制。通过在纠纷解决前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需求,纠纷解决中促进民间纠纷解决方式与司法机关相结合,以及纠纷解决后及时将解决结果转化为国家认可的形式,可以实现尊重民族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调解机制的融合,形成互补变通的法治体系。


关键词: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习惯法;繁简分流;元分析;文献综述


18.传统村落保护立法的实践反思与路径完善

——基于30份地方立法文本的实证分析


作者:游慧艳(湘潭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梳理传统村落保护地方立法现状,发现地方立法存在立法目的和保护原则价值引领不彰、分级名录保护制度不完善、规划制度不科学、发展利用制度不健全、村民主体地位不突出、多元化救济制度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充分认识地方立法保护传统村落的价值和优势,理应加强地方立法,在立法目的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活态传承、突出特色、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的保护原则;完善分级名录保护制度、科学衔接保护规划制度、加强市场和社会参与的发展利用制度、完善村民主体地位保护和多元化救济制度。


关键词:传统村落;中央立法;地方立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9.中国习惯法研究回顾与展望(1998-2022)

——基于CSSCI数据库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作者:赵云璐、杨翠柏(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四川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为厘清习惯法研究脉络,把握研究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加强学科认识,以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816篇中国习惯法研究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法并利用Citespace5.7.R2软件,绘制习惯法研究知识图谱。通过研究文献的时空分布、作者合作网络、核心机构、期刊、关键词共现和突显指标综合表征了习惯法研究的“社会网络”、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与展望。结果表明,中国习惯法研究:(1)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平稳期三个阶段;(2)虽然形成了一批核心研究机构,但机构间跨区域合作极少;(3)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作者间的合作并不紧密,呈现近邻性、单一性等特征;(4)二十余年间,先后涌现了习惯法的法律文化、民族习惯法、环境习惯法和社会治理等研究热点。未来亟待注重研究作者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在研究内容上进行深入和重构,尝试以整体论的视角对中国习惯法研究理论和方法论进行补足,构建统一的研究范式,并重点关注《民法典》视阈下的习惯法司法适用理论研究、乡村社会治理习惯法、民族和生态习惯法4个研究主题。


关键词:习惯法;村规民约;民族习惯法;文献计量;知识图谱


20.司法裁判中彩礼返还规则认定实证研究


作者:周浩航(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彩礼是我国民间婚嫁活动中的传统习俗。通过对201个彩礼返还的司法案例分析可知,彩礼返还纠纷主体明确、模式多样且因素复杂。虽然《民法典》及其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了彩礼返还规则的主要内容,但司法裁判中彩礼纠纷依然存在彩礼返还比例不一致、共同生活起点认定错误、忽视彩礼目的以及婚约违约责任缺失等问题。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彩礼返还司法裁判中应当规范共同生活时间的权重、明确共同生活的起点、在裁判中明确彩礼目的以及增加婚约违约的赔偿责任。


关键词:司法裁判;彩礼返还规则;共同生活时长;婚约违约责任


【域外经验】


21.《新加坡调解公约》框架下国际商事和解协议统一执行制度及我国应对


作者:龙韶(湖南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新加坡调解公约》突破了传统上和解协议民事合同的法律性质定位,规定其项下的国际商事和解协议具有执行力与终局解纷效力,并为其构建了统一的执行规则框架,以促进调解作为独立的救济方式解决国际商事争议。国际商事和解协议的直接执行虽尊重了当事人意思自治,亦造成了对其诉权的限制与克减;虽节省了国家司法资源,但将带来虚假调解损及第三人乃至社会公共利益之风险。《新加坡调解公约》的具体要求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尤其是和解协议的间接执行程序相冲突。其项下国际商事和解协议的非国内化与执行的非互惠性,对国际经贸往来频繁的我国将带来更重负担。为实现我国签署《新加坡调解公约》之目的并助益我国调解制度现代化与国际化,建立双轨制和解协议执行机制,厘清商事调解范畴,完善执行审查及其配套规则,并合理设置安全阀。


关键词:《新加坡调解公约》;商事调解;国际商事和解协议;执行审查


22.一本国外“民间法”杂志的50年

——对《法律多元和非官方法律杂志》的分析


作者:王伟臣、宗婷(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甘肃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法律多元和非官方法律杂志》历经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法律人类学领域的顶级刊物。研究这本杂志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了解不同阶段世界法律人类学所关注的区域、议题以及知识生产的格局。截至2023年年初,该杂志共出版了54卷96期,发表有文章706篇;其中,学术论文共计559篇。从区域上看,这些论文呈现出“以非洲为主,拓展至全球”的趋势。就主题而言,这些论文偏重于以法律多元为核心概念的法学理论,且主要关注司法领域。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400多位作者在该杂志上刊发论文。其中,“高产作者”有21位,且大都担任杂志的编辑工作。该杂志国际的编委机制、独立的办刊宗旨、丰富的研究议题、求实的学术态度,都值得国内相关领域的学术刊物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法律多元和非官方法律杂志》;法律人类学;非洲;法律多元;学术刊物


23.法律分类


作者:弗雷德里克·波洛克、邢温迪、姚远(美国马里兰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


内容提要:我们绝不可能对法律规则的主题作出轮廓清晰的划分。相同的事实经常构成两条以上特定规则的主题,并且同时引起相互有别的权利义务组合。我们惯于简略称呼的“法律分类”其实不是事实的划分,而是规则的划分,或者说是事实的法律维度的划分,是形式层面而非质料层面的划分。本文结合罗马法的素材,围绕对人和对物的权利义务、公法和私法、实体法和程序法、人法和物法、总论/总则和分论/分则等经典分类作出翔实讨论,有助于补充当前通行教科书的讨论,以及了解近代英国法理学的思想发展。


关键词:法律分类;法律规则;英国法






《民间法》系以书代刊学术刊物,现为CSSCI来源学术集刊,每年出版两卷。本刊旨在反映民间法研究最新学术动态,在理论研究上探索法治秩序的多元化关照和自发型秩序的描述及其制度性 反思,在实践中针对民间规则、民族习惯法、民间法文化等进行研究,鼓励从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等学科角度反思各种自发行为,以促进法治建设的民族精神阐发、体现法治的人文关怀,从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法治建设。《民间法》论文集主要栏目有:学理探讨、经验解释、民间法与法律方法、民间法与地方立法、制度分析、社会调研、域外视窗、学术评论。凡属以上成果,如能资料翔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语言规范、注释准确,本刊都热忱欢迎。


-END-

责任编辑 | 吴晓婧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韩爽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往期精彩回顾
《民间法》第32卷要目
喜报!《民间法》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
CSSCI来源集刊《民间法》2024年重点选题


关注下方公众号,获取更多法律信息

点击「在看」,就是鼓励

北大法律信息网
北大法律信息网(www.chinalawinfo.com)是北大英华公司和北大法制信息中心共同创办的法律综合型网站,创立于1995年,是互联网上起步较早的中文法律网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