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每逢有学生来找我表达想考博的宏愿时,我都会首先泼一瓢冷水

学术   2024-10-19 10:04   北京  

来源 | 法律圆桌

原标题 | 写作就是自身的映照 | 谈论文写作要点

文中配图来自图书《文教室

作者|赵宏,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论文写作对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而言可能是阶段性任务,但对我们这些高校教师几乎就是日常。


每逢有学生来找我表达想考博的宏愿时,我都会首先泼一瓢冷水:“你能接受接下来的每一天,都要坐在电脑前孤独作业吗?你能接受殚精竭虑写的论文,可能要历经漫长的周期才能最终发表,而发表时你的成就感早已随时间流逝而消失殆尽了吗?”

打击归打击,经过了快二十年,我自己倒是已习惯甚至喜欢这种状态,那种唯有通过书写才能思考的工作状态。所以我和陈老师的公众号签名也是,“没有什么能拯救你,除了写作”。


在学校安排的写作课上,我们通常会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选题、如何收集文献、如何构思、如何起初稿、如何进行修改。但看别人教写论文和自己写论文很像网购,卖家秀和买家秀往往差距甚远,所以要写得好还需要不断地实践。


我自己在讲论文写作课时也常常会说,没有人会通过上几次写作课就能写好一篇论文,老师讲授和自己习作之间的巨大沟壑往往需要大量的学术阅读和亲自演练来填满。

说到论文写作,首先涉及的就是写什么的问题。选题本身其实就已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标签,有人为智识乐趣和知识增量而写,有人为现实关切和社会问题而写,能找到好的主题就已寓意写作的成功。有时看学生在论文中还要花笔墨论证写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都会哑然失笑,因为写作的必要性并不需要专门论证,就是通过文章自身来表现的。选题关系个人的兴趣领域和研究旨趣,这个并无法统一,但如果写作者对选题已有笃定的自信和健康的雄心,以我个人经验而论,大概率就会是个很好的选题。


另外说到社科研究的主题,我还非常推崇北大历史系的罗新老师(《漫长的余生》的作者)所说,“选择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因为在一个底线被不断突破的时代,勇于反抗和积极进取固然重要,但守节无为同样需要足够的勇气。罗老师在60岁时发愿,绝不写任何与时代无关的作品,这句话对我同样影响很大。即使再艰深的学问也不能与当下完全隔绝,即使再偏安于书斋也不能不关注此刻和周遭,同样可成为我们衡量社科研究是否重要和值得的标尺。


论文在择定主题后如何展开,又考验每个作者的前期积累和学术品位。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说,你必须让足够多的故事穿过你的身体,你才能写出自己的故事,学术写作也是如此。相比文学和音乐,学术写作可能最不依赖灵光一现,所谓灵感可能也只会偶尔闪烁于语词表述和段落衔接,但文章逻辑是否严正、论证是否有力、架构是否完整,是否有足够紧实的知识密度和足够充分的信息容量,都源于作者此前的学术积累。


这个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但真正有价值的事往往就得通过效率很低的方式获得,就像书法始于大量描红,弹琴时手指要跑动得快就得每天无数遍的慢练,即使少林寺的和尚也得老老实实先扎几年的马步。而学生交来初稿时,最终质量如何,老师往往已能大致判断,因为材质和机理已伫立在那里,修改会有量的变化,却无法带来质的提升。所以一旦进入研究生阶段,就应该将自己视作研究人员,就应强化自己的学术训练,这个也应该成为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术自觉。

学术写作最终考验的还有逻辑。康德说,逻辑可以确保最低限度的理性,但我们恰恰在长期的法学教育中忽视了逻辑训练,很多时候法学都被我们教成或是学成了文学。这是我从上大学起就有的感觉,伴随我成为一名法学教员,情况似有好转但也没彻底改观。同学们会经常选择华丽的辞藻,炫耀艰涩的概念,却不大注意文章在逐渐推进的每一步是否符合逻辑,上一段和下一段之间是否有清晰的起承转合,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间是否保持了足够的黏性。

但逻辑能力并非什么天赋,而是可以后天训练和习得的,而最好的训练方法,一是阅读他人经典文献,揣摩作者的逻辑过程;二是反复修改自己的论文表述,提升文章的逻辑水平。论文写作课时,我通常都会带学生进行经典导读,但导读的重点并不在内容和观点,而是作者基于何种考虑展开此项研究,他又如何从一步思考迈向下一步,如何填满每个部分的思考缝隙,最后完成了一个逻辑融贯的“故事”讲述。

配合这个过程我也会讲一段自己的经历:记得有一年去纽伦堡访学几个月,每周三晚上纽伦堡市立博物馆都会向公众免费开放,我也都会在那时去看挂在大厅里的伦勃朗自画像。因为观摩的遍数实在太多,那幅画最后竟然内化到我的心里,变成了我的个人组成。这个其实跟反复阅读和揣摩别人的经典文章同理,唯有内化也才能带来自我提升。

再说到文章修改。我身边的确有朋友写作神速到倚马可待的,而且基本一气呵成完全不需要修改(比如陈老师和我们那位朋友)。我经常赞赏他们跟李白一样。但李白只是写诗,如果他的文学体裁换成长篇小说,我敢担保他不可能不经过修改。长时间线和高密度的学术写作和长篇小说类似,即使不追求“千里埋线”的惊艳效果,而只是确保事事有交代,人人有归途,也需要将文章反复打磨。契诃夫说,“故事里出现了一把枪,那它就一定要发射”,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投入愿投入的全部时间,倾注能拥有的全部能量,这种“想要把文章修改得更好”的决心,既是提升逻辑的最好方法,也是写作品质的基本确保。

据说乐圣贝多芬最喜欢反复修改乐谱,德国波恩展出的乐圣手稿甚至被涂改得像中医药方一样杂乱难辨。但反复修改却使乐圣的音乐保持了最高的逻辑性:首先是矛盾在相互对立不同调性的呈示部展开;接下来是主题在展开部破碎和变形,矛盾也由此加剧;最后则是主题统一、调性一致,矛盾也最终在再现部得以消解。要让流动的音乐做到如此的逻辑严密并不容易,但乐圣就是有不断修改最终抵达完美的勇气和决心。

无论是写论文、写小说还是写散文,写作最终都是自身的映照。村上春树还曾在一本书里谈到一个有趣的“炸牡蛎理论”,“如果你没有办法说明自己,那就针对炸牡蛎写写看如何?藉着写炸牡蛎,就会自动表现出你和炸牡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距离感。那追根究底说来,也就是在写你自己的”。

这个理论事实上想说的是,人得以确立自我,并作为一种区别于他人的独立“存在”,是通过某种媒介来获得和表现的。对于你我而言,可能这种媒介就是写作。通过思考、书写和表达,我们同样获得了一种独立的存在感,尽管并不完整也有局限,但作品的确在部分程度上映衬出我们本身。所以珍视写作,其实也就是珍视作品中包含的“我作为我,而非他人”的存在。

祝福各位同学新学期写作愉快!


法宝新AI系列产品

智能写作
法宝产品资讯 | 智能写作更新啦!

智能问答

法律+AI应用范式新探索,法宝智能问答上线!

模拟法庭

法宝模拟法庭:模拟诉讼,带您提前演练庭审“大战”

法宝来签

法宝来签,新一代智能合同SaaS平台,邀您体验~

法宝合规

“法宝合规”全新升级,筑牢合规一道防线


-END-

责任编辑 | 吴晓婧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往期精彩回顾

朱庆育:考上法大是基于重大误解

罗翔 赵宏:不系安全带被罚,影响考公?

主观题:如何解答刑法/刑诉/民法/民诉学科案例分析题?

王利明:君子“慎独”

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都颁给了AI,意味着什么?

胡震七页纸 | 法治思想法考主观题背诵材料(去口诀版)

孟献贵+李佳 | 法考主观题背诵磨耳朵(修正新增版)

赵宏:行政违法记录的法治纠偏与规范建构 | 法商研究202405

赵宏:行政诉讼的二审裁判及其具体适用 | 法治社会202404

世界十大法学家盘点

清华、北大、南大5位法学教授推荐:各学科必读书单

柏浪涛:2024版刑法观点展示

法考过了,要不要考个法硕?

骑行摔倒遭碾压身亡: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罪名定性是否合理?

对《甄嬛传》部分情节的法律史考察



关注下方公众号,获取更多法律信息

点击「在看」,就是鼓励

北大法律信息网
北大法律信息网(www.chinalawinfo.com)是北大英华公司和北大法制信息中心共同创办的法律综合型网站,创立于1995年,是互联网上起步较早的中文法律网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