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是关系发出的“求救”信号

情感   2025-01-23 20:00   浙江  

当一段亲密关系出现了问题,最先会表现在哪里?

非常直观的一点就是“性生活”。

美国一个纪录片《一周性爱改善实验》,里面所有正在面临亲密关系危机的伴侣,无一例外,性生活的频率和质量都在下降。

里面有一个妻子的话非常典型:在外忙了一天,身体告诉我已经很累了,哪儿还有精力。

但想请大家回想一下,当初在热恋的时期,你们会不会本能地想和对方亲密接触,从来不会考虑今天是否累了?

这是科学的健康频率参考:

1、20岁至30岁的夫妻,一星期3~5次

2、31岁至40岁的夫妻,一星期 3 ~ 4次

3、41岁至50岁的夫妻,一星期 2 ~ 3次

4、51岁至55岁的夫妻,一星期 1 ~ 2次

5、56岁至60岁的夫妻,一星期平均1次即可

性学家李银河说过,有时候生活中表面上是缺少性,实际上可能是缺少爱的表达。

身体是诚实的,当你越来越少和伴侣有肢体接触那一定是你的内在接收到了“矛盾”的信号

而产生这些信号的原因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

昨天是我去接的孩子,你作为孩子的爸,去接儿子一次怎么了;

你又要去喝酒吃饭,家里还顾不顾了,成天见不到你人;

你以前不是这样的,怎么现在变成这样了,早知道的话我肯定不会嫁给你……

一旦亲密关系走入互相埋怨、心生嫌隙的模式,一定会把对方推得越来越远。

穿过这些吵架的琐碎,回归到矛盾的本源,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关系破裂都源于同一个问题:就是对他人的期待

你期待他无条件的爱你,期待他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期待他给你一直求而不得的渴望……

最终,就像亲密关系的专家克里斯多福·孟预言的那样:

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

在《亲密关系》这本书中对这种期待做了更深刻的解析:

亲密关系是我们生命的一面镜子,你对待伴侣的态度,就是你对待自己的态度。

当你要求别人来爱你时实际上就是否定了自己的内在拥有足够的爱。

也就是说,你虽然是对着伴侣发脾气,实际上你真正不满的,是那个无法自我满足的自己,是一直“乞讨爱”的卑微者。

通过亲密关系这面镜子,可以无比清晰的照见我们的生命模式、创伤留下的痕迹内在的限制性信念。

所以当我们处于冲突的关系中时,也不要灰心,这恰恰是我们自我觉醒、内在成长升级的机缘所在。


想要获得一段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净化、升级我们的内在,打开觉知,释放本自具足的爱和圆满,发自内心的爱自己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只有当我们确认了正确道路的方向,才能去寻找对应的方法。

至于具体应该怎么做,可以从心理学上找到明确的方法论。

首先要明白,这些积年累月的限制性模式往往从你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悄悄种下了种子 ,一直陪伴你成长深埋在你的潜意识中。

平时是很难察觉到的。

而当我们进入亲密关系,我们就会与他人产生连接;

我们的一些限制性信念,就会体现在我们的行为模式中,体现在我们对伴侣的态度上。

有经验的老师会通过我们的外在表现,去看见自己的潜意识,从而看到那些一直在操控你生活的信念。

德芬老师说过:“亲密关系是我这辈子躲不掉、缘分最深的一门功课。”

可以说,爱情或婚姻中的各种苦与甜,她都尝过了。

热恋的甜蜜与欣喜,失恋的悲伤与折磨;

结婚时的此生唯一,离婚时的老死不相往来;

从无话不谈到相看两生厌,从日日亲昵到夜夜争吵,甚至最后懒得交流;

还有那些不被伴侣理解的孤独,不被老公满足的期待,以及在婚姻里无数次差点丢弃的自我,还有每一次失望后的扪心自问:

为什么我把婚姻过成了这样?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却换来这样的结果?难道老公都是越过越差劲的吗?

可以说,很多人正在走的弯路,跌过的坑,德芬老师都曾经历过。

历经感情上的风风雨雨后,如今年过60的她,可以非常笃定地说,自己终于掌握了亲密关系的奥秘

在她的课上,你不仅可以获得对亲密关系全新的认识,她还会带你看见更广阔的的世界。

她会教给你实用的工具和方法,让你轻松从容地处理所有关系。


德芬空间曾经治愈过一个案例。

英子是单亲家庭长大 ,她从6岁起就跟着母亲生活。

母亲今生最大的愿望 ,就是她能找到一个对她好的人,可以替她照顾她的宝贝女儿。

后来,很幸运的是,英子真的找到了一个对她很好的人。知道她是单亲家庭,怕她受欺负又多想。

所以他对英子一直有求必应,恋爱期间也是每天汇报行程。

两个人也顺理成章的结婚生子。

本来一切都很好,但在孩子出生之后,英子发现他们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她觉得丈夫每天一回家就先去看孩子,冷落了自己;以前有求必应的人,现在会嫌累嫌麻烦。

甚至吃起了孩子的醋。

总在暗地里偷偷抹眼泪,甚至怀疑:

当初他是不是只是想找个人给他生孩子,生完孩子,就对我不管不顾了。

自从生完孩子之后,丈夫和她亲密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回家倒头就睡。

“种种迹象”表明,丈夫似乎不爱她了,以后肯定会抛弃她另寻他欢。

她越想越觉得“合理 ”,于是常常和丈夫对峙,越来越强烈地想要控制他,不让他离开自己的视线。

搞得两个人都很疲惫。

直到有一天,丈夫实在被问烦了,赌气说了一句“你要真这么信不过我,咱就离婚吧,这么过下去也没意思。”

英子愣住了但她越发相信之前的猜测觉得印证了自己的想法。

但她也并非真的想离婚,她只是想一遍遍确认丈夫对自己的爱而已,没想到这一步步走向的却是地狱深渊。

要不是那时候有幸加入了德芬空间,或许,她的婚姻真的就被“作 ”没了。

其实,这段关系的症结,不在英子身上,也不在英子的丈夫身上,是英子的童年种下的模式造成的。

英子后来醒悟:单亲家庭不是原罪,关键的问题是,自己的母亲一直给自己灌输“我需要被照顾”的观念。

虽然她是因为爱,但这种爱,让自己变成了一个需要靠别人“输入爱”才能存活的人。

一切行为模式都在确认“我是否有在被爱”,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否有能力爱”,尤其是爱自己。

如果这个信念模式没有改变,无论遇到谁,亲密关系都会遇到问题。


这种限制性信念,让英子在亲密关系中一遍遍验证自己是被爱的,一旦有被冷落的感觉,就会陷入纠结和痛苦。

而回想起母亲对自己说的种种,她突然意识到,这种限制性信念的由来:

母亲从来没有说过“你要爱自己”,从小教育她的都是“你要找一个对你好的人”。

现在看来,能遇到现在的丈夫并且走到现在,其实已经是老天恩赐。

还好遇到了德芬空间,不然,摆在自己面前的幸福,可能也会被自己亲手葬送。

但英子很困惑:“该如何改变,又该如何爱自己,毕竟30多年来,从没有人教过她。”

爱自己也是现代人普遍缺乏的一种能力,但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学习。而亲密关系,是人生最好的修行道场。

英子后来通过德芬空间的课程,老师将自己数十年内在成长经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带领英子松动自己的固有信念,同时做冥想、每日觉察等练习,实实在在地在生活中升级自我。

当她清除这些信念之后,发现原来内在原本就有自给自足源源不断地爱在翻腾涌现。

最明显的是,当丈夫跟她说今晚不回家吃饭之后,她内心不会再有抗拒、猜疑的想法出现。

而这样的转变,并不是因为她变得更信任对方,而是她发自内心的相信,自己拥有这个魅力能让丈夫自律。

通过大概1个月的练习,英子从内到外有了全新的变化。

丈夫看到这样的英子,不禁感叹:你到底做了什么,1个月就有这么惊人的转变。

对英子而言,亲密关系这面镜子,让她看到了自己的问题,也给了她充足的空间,去成长和修行。

不仅如此,英子在课程中习得的“实战经验”,也能很好地运用在与母亲的关系上:

连英子的母亲感受到女儿的变化,都有点眼眶泛红,因为她知道,现在她的女儿,不靠任何人,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像英子这样的蜕变,重新收获真挚的亲密关系的学员不在少数。


教亲密关系课程的老师很多,德芬老师当之无愧为其中佼佼者。

她从创作《遇见未知的自己开始》,十余年不断成长自我,更难得的是她敞开,并且毫无保留的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

“人必须不断地从错误中学习,才能进入天堂。”

她通过亲密关系,实现了自我的飞跃和提升。

她也相信,女性都可以通过学习保持自我觉察,通过爱的练习吸引爱的靠近与到来,让周围的一切自然变得美好起来。

亲爱的,如果你想找到并拥有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那么一定要来参加,由德芬老师设计并授课的《读懂彼此,掌握爱的密码丨3天亲密关系线上体验营》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购买课程

现在,快来学习张德芬老师亲授的课程,机会难得!

这些课程,绝不是教科书的材料可以比的,也绝不会是口水课,因为这是张德芬老师非常务实的总结,仅此一份。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参与学习了~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购买课程

张德芬空间
由知名作家张德芬女士创办,倡导自我负责的个人成长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