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你是否受过“孤独终老”的惊吓?
孤独+终老,似乎把恐惧加倍,让一个人在恐慌中牺牲、忽略了当下活着的快乐。
比如:
有人可能害怕“孤独”而选择了将就,和不那么适合的人结婚、养娃防老、在无性无爱的婚姻里煎熬;
有人可能害怕“终老”,紧紧抓着活着的名、利、权、情不放,内心的空洞永远填不满,渐渐迷失自己……
但,你有没有想过,“孤独终老”只是一个看似吓人的“概念”而已。
事实上,孤独并不可怕,当你明白生命的本质,一个人反而是可以享受的事情;
终老,是自然的发生,对于一个充分活出自己的人,也可以没有遗憾,在爱和感恩中老去。
“你的死法,是由你的活法决定。
如何应对一个人的老后生活,是所有熟龄女性都要面对的人生大事。”
在朋友的老家,有两位终身未婚的老年女性退休后四处旅行,趁腿脚好的时候结伴看世界。
如今没精力了,便一起回乡相互帮扶和陪伴,沐浴乡村干净的阳光,种菜养鸡。
将来,这类社团型的、多元化的养老方式会日渐盛行。
今天的文章,让我们一同穿越恐惧,探索一个人如何优雅老去。
一个人老去也可以自得其乐
在日本电影《我啊,走自己的路》的开头,75岁独居女性桃子,很鲜明地诠释了很多人头脑中的“不幸”画面:
但她并没有活在愁苦中,相反,她的灵魂足够丰富,所以能自得其乐。
正应了一句话:在孤独中,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她的“队伍”,是三个不同版本的“自己”。
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她开始享受和内在三个自己对话:
困惑时给她出主意,开心时陪她奏乐玩乐,难过时给她鼓励和安慰,寂寞时享受着翩翩起舞……
你是否也在生活中,自己陪伴自己走过寂寞、孤独,熬过灵魂暗夜,享受暴风雨后的平静和喜悦?
你是否发现,原来自己是自己最可靠的伴侣,完全有能力为自己遮风挡雨?
事实上,当一个人能够真正聆听自己,和自己对话,一个人是会“上瘾”的。
其次,桃子之所以开始享受一个人养老,是她拥有大段自由的时光。
有家庭的老太太可能需要忙着看孙子、帮儿子媳妇料理家务、照顾生病在床的老头子。
但独居的桃子会用闲暇的时光阅读地质学方面的书籍,记忆大量专业名词;
每天去图书馆借书、制作横跨46亿年的历史笔记,并画上生动有趣的图案。
这也正是向内寻求平静、接近生命真谛的宝贵时机。
把所有的时间都给自己,真正实现了“为自己而活”。
第三,她爱过、为梦想努力过、用心生活过,因此而无憾。
一想到这些美好的回忆,给年老的桃子带来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
在生活中,也有一大批潇洒的独自老去的人。
经常看到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些50多岁的单身女性博主,分享着她们的退休独居生活。
她们长相年轻,心态积极,不会轻易被孤独的恐惧带走。
有些中年离异女性独自背着大包四处旅行,或分阶段旅居各地,分享旅途见闻,对外在世界充满孩童般的好奇心。
也有人享受在家宅的时光,用自由的时间学习新的语言、研究美食、解锁新的技能。
她们都会保持规律的运动和睡前阅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作为独特有趣的个体,她们向外在世界输出自己正性的世界观。
生活依然精彩,人生依然广阔。
恐惧一旦被看见,就转换成爱
可见,即使一个人老去,也可以活得安宁、自由。
但,我们也不去回避“孤独终老”的恐惧,而是穿越它,去看看一个人到底在害怕什么?
恐惧的背后,藏着一个人怎样的需求?
正是这些需求没有被好好满足,才让一个人陷入恐慌。
当我们可以在心里敞开一个大大的空间,去看见这些“需要”,抱持心底的需求,恐惧也将随之溶解。
首先,人对于关系和回应的需求,让人渴望外在连接。
正如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生而寻求关系,关系就是一切。
但50岁单身至今的吴姐说过:“我可以接受万家灯火没有一盏为我而亮”。
这些年,经历过几段情感挫折后,她放弃了找伴侣,做好了孤独终老的准备。
她把时间都用在了赚钱和自我提升。
去年除夕夜,当别人都围坐着吃团圆饭时,她因为要出差,只身一人正在去往异地的火车上。
有人问:“你不觉得很悲凉吗?”
她只是笑笑:“这有什么好悲凉的?不是生活常态吗?”
孤独寂寥?自怨不艾?不存在的。
没有知冷知热的伴侣,那就和时光恋爱,和旅程相伴。
这些年,她独自感受了很多风景,做了游记的公众号,留下了很多有温度的文字,用另一种方式被别人“看见”。
虽然缺少和人群的交流,但她看了很多的书,如同和名家大儒对话;
从他们的文字和思想中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共鸣,这才是一种最深切的回应。
她说:“人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的关系。”
外在的关系容易消逝,但自己是自己永远忠实可靠的朋友。
同时,每个人都渴望安全感。
进养老院被人欺负怎么办?”
这些潜藏在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担忧,正验证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观点:
安全感是人最基本、最底层的需求之一。
但52岁的张姐却不同。
她离婚10年了,无儿无女,一直独居。
身体也不太好,几年前做过手术,所以也不能太累,需要保养。
亲戚朋友在关心她的时候,其实也被激起了自己的焦虑:
“你这种情况,老了可怎么办哟?以后你生病没人照顾怎么办?”
有人问。
她却笑着说:
“我有足够的钱找护工找资源。我也相信我能照顾好自己。”
她在为老去积极做着准备,却很少焦虑。
她早早买好了重疾险和养老险。
她的房子在老小区的6楼,没有电梯。
为了防止老了爬不动,她早做打算,置换到了一楼一个带小院的房子。
她说:“我觉得我不缺什么,真正的安全感始终是自己给自己的。”
人没有看见自己的力量,就有了恐惧。
而一旦学会自我看见,自我爱护,每个人也通向了真正的自由。
孤独终老,也就成了另一种温暖的结局。
一个人才能体会真正的圆满
有人说,孤独终老也是一种善终。
这让我想到作家李娟。
她长年独居,她很少出门,也不擅长社交,但活得很自在,一度被网友称为“掌管松弛感的神”。
她说过:
“孤独是强大的独立,令我从不曾畏惧过人生的变故。
我的幸福只有一种源头,它只滋生于内心,和外部的现实秩序没有一点关系。”
如果要在孤独终老中收获这样的圆满,最重要的,是发展出内在力量,自我满足需求。
在生命早期,人与外界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在内心世界形成客体恒常性、感受过稳定陪伴的人,往往会在成年后经常感到孤独、缺少安全感。
通过和专业人士建立深入关系,将好的体验内化到心里;
可以使自我更加内聚,有更好的功能调节内在冲突,增加自洽能力。
一些自我觉察的练习也非常重要。
例如可以通过冥想更好的看见和感受自己的情绪,增加稳定感。
人生而本自具足,只是要找到那条通向自我完整的路,就能找到自足的力量。
同时,要享受当下的时光,充实当下的体验。
一位已故的美国老人娜黛茵·丝泰尔曾在85岁时写过一首诗,叫做《如果人生可以重来》。
在诗中,她提到: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会多做些尝试。
我会多安排几趟旅行,我会爬更多的山,游更多的河。
我会拥有更多美好时光。
我会试着不去祈求其他,只求美好光阴一刻接一刻,
而不是每一天都在面对好几年后的日子,因为恐惧,而错失了很多当下的时光……
每个当下的瞬间都是生命的高光时刻。
努力去经历和体验,为老年的自己充实回忆账户,便是为未来的自己做出的最大贡献。
最后,每个人都需要为“孤独终老”的到来做好积极的防范和准备。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孤独是一件美好的事,但需要有人来告诉你,它是美好的。”
上野千鹤子正是通过《一个人的老后》一书在告诉他人:
生活不止一种模式,还有更多可能性。孤身一人不可怕也不可耻,而是一种舒适的生活方式。
只是,每个人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锻炼身体,从当下开始养成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
培养知情识趣的能力,为自己积聚“认知账户”,通过培养爱好、增加阅读,学习自我专注的能力。
同时尽量存下更多金钱。
如果孤独终老必将到来,那我们就像苏格拉底曾劝解过的那样,“轻饮”这必饮的一杯吧。
不去挣扎,臣服任何一种生命走向,并从中开出最绚烂的花来。
编辑丨李小豆
总 编 | 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