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过樊登老师的一个爆款演讲,引发观众热议:
“你们知道,一个女人这一辈子最大的“敌人”是谁?
不是男人,也不是婆婆。
一个女人这一辈子所受的最多的伤,是来自于自己的妈妈。”
有人评论说不认同,认为这是认知扭曲。
但,也有很多人感同身受,被母女关系深深困扰。
她们最深刻的疑问就是:
妈妈,你究竟有没有爱过我?
为什么我做什么你都不满意?
直到自己做了母亲,依旧苦苦追寻这个答案。
而站在妈妈的视角:
“我是过来人,我做了那么多,还不是为了你?怎么到头来,还是我错了?”
就这样,两个视角,两个世界,又缺乏理解,让我们活成了彼此世界里的难民。
以至于这一生,都在一边相爱,又一边相杀。
为何母女关系如此拧巴和对抗?
掐完就内疚,不见面又想念
其实,在大多数的家庭里,母女关系的张力都很大,彼此交织,又相爱相杀。
结构派家庭治疗师Minuchin给这样的复杂情感命名为:缠结型家庭关系。
言下之意就是纠缠又纠结,无孔不入地彼此入侵,深陷“争吵--逃离--内疚--想念--见面--再争吵”的负性循环。
这样抓狂的情绪可以蔓延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比如:
母亲突然造访,说要在家暂住几日,我们会变得焦虑。
就像《囧妈》里的徐伊万说的,我和我妈妈没法待在一起超过三天,三天以后必定会吵翻了。
你可能也发现了,所有她不满意的事情,她都要发泄出来。
她可能看不惯你和老公说话语气不好,批评你:
你总这样人家早晚有一天会嫌烦的,你说话不饶人。
她可能看不惯你带孩子的方式,教育你:
你这当妈的对孩子要多点耐心。
面对老妈的“指责”,自己难免忍不住回怼几句:
妈,别人都是说自己女儿好,你每次把我说得一无是处,我的脾气还不是和你学的。
结果就是母亲沉默,生闷气。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大包大揽所有的家务,烧好一桌菜等我们回家。
最后,作为女儿又会陷入内疚,试图缓和气氛。
等母亲真正回家了,又开始想念。
但这种美好的场景一般不会超过3天,又恢复到以前的相处模式。
在这份纠缠下,很多女性甚至牺牲了自己半生的幸福。
比如电影《喜福会》里的薇莉,从小接受着母亲的控制。
一次实在受不了和母亲大吵,伤了母亲的心。
自那以后,她尽力取悦母亲,但都换不来母亲的开心。
甚至为了取悦母亲,找了一个母亲喜欢,但她并不喜欢的老公,但生下孩子没多久就离婚了。
母亲非但不理解,还觉得错全在她。
薇莉每次渴望摆脱母亲的掌控,却总是滑落到对母亲的讨好之中。
当然,更可怕的还有,母亲终其一生都想把女儿留在自己的身边,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
有个前同事,是家里的独生女,父亲去世的早。
可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女生,自己都40岁了还未结婚。
母亲一直对追求她的男生各种挑剔,而且明确告诉女儿,如果结婚,需要同住。
每次同事想要反抗的时候,母亲就会一边哭,一边诉说把她拉扯大不容易,是不是要抛弃她。
看着可怜的母亲,同事又觉得不该违背妈妈的意愿。
结婚对她来说就是意味着对母亲的“背叛”。
就这样,控制与反控制成了母女间永恒的张力。
想怼母亲,又想靠近她;
想离母亲远远的,又怕真得伤她老人家的心;
每次暴跳如雷,转眼又想到她。
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母亲一辈子都在试图想要参与我们的生活,自己却到老好像也没过上什么好日子。
而我们对母亲无法真正恨,也很难真正爱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理解她没有恶意,想依恋我们,或者出于母爱的本能,希望用自己既有的人生经验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好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但在这样的家庭模式里,我们内心除了委屈、愤怒和痛苦,也很难有正向的情绪体验。
因为母亲想着教我们做一个“女人”,而我们已经长大,想做一个独立的“人”。
曾经你嫌母亲太唠叨,断言以后肯定可以做到少说废话;
曾经你和母亲争吵不断,你狠狠告诉自己以后绝不会和孩子爆粗口。
可一旦自己成了妈妈,却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妈妈的样子,不知道如何才能打破这种负向的循环模式。
为何一边爱,一边逃离,一边离不开?
可你是否想过一个问题:
为什么偏偏总是母女之间“不断纠缠,难以逃离”呢?
日本心理学专家斋藤环也曾写到:
“母女关系之所以复杂,在于母女都是女性,双方共有女性的身体,即“具身同一性”。
首先,同为女性,母女能共享很多身体上的感受,尤其是月经与生育,生理的共情带来更深层次情感的共享。
他还发现,在女性的生活中,母亲犹如一种细胞成分融入女儿的生活,无论母女关系有多痛苦,都很难彻底斩断两人之间的联系。
也正因为此,母亲看女儿,不仅是在看自己的孩子,更像是在看自己的另一部分,自己的“延续”,同时也对女儿寄予很高的期待。
反过来,女儿也能更理解自己母亲的难处。
生理的共情带来了更深层次情感的共享,母女天然成为了彼此无法分离的人。
就像《柔情史》里小雾的母亲,在她那个年代以及出生的家庭,她没有机会成为一个厉害的女人。
她需要忍受公公的欺负,忍受经济的困境,忍受情感的孤独。
所以女儿事业有成,婚姻幸福就是她后半生最大的希望。
在很多母亲看来,她这个年龄已经缺乏可能性了,她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女儿。
而这份恐惧和安全感的缺失,变成了母亲对小雾强烈的控制,打着“爱的名义”忍不住指导和教育女儿,希望小雾可以少走弯路:
.......
这种支配从身体延伸到精神层面,无处不在。
所以,母亲对小雾的掌控,更像是在塑造某一部分未完成的自己;
在母亲看来,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社会、家庭和职场里生活地更好。
可是没有人喜欢被指点的人生,尤其是母亲自己并没有活出更好的状态。
感到被吞噬的小雾试图反抗母亲的控制,相信很多人也多次尝试拿回自主权的行动,但最后往往失败。
因为反抗会让母亲进入到“愧疚诱导”,即通过让我们感到内疚,从而服从她的意愿。
小雾一表达愤怒,母亲要么嚎啕大哭,要么寻死觅活,直接威胁小雾:
“这个世界上谁的债都能还清,唯独母爱是不能偿还的。”
第二,因为“同一性”,会让我们更容易看到妈妈“生活过得不容易”,觉察到她的不快乐。
甚至会认为母亲的痛苦是我们造成的,希望自己能帮妈妈做点什么。
就像被激发出悔恨的小雾,到最后还是会对母亲说一句温暖的话:我会养你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知道母亲说的某些话就是为了让我们内疚,仍然不忍真正地伤害她。
而且,如果这个家庭里父亲是缺席的,则会加剧“受虐式控制”。
就像小雾的父亲早年去世,可以说母亲几乎没有得到过来自伴侣的爱。
所以,小雾又被迫充当母亲的“小老公”,满足母亲的情感慰藉。
但事实上,我们没有能力去做一个伴侣该做的所有事情,只能产生负罪感,最后在内疚中和母亲纠缠一生。
正如《母女关系交织着复杂的爱恨情仇》中写道:
“通常女儿与妈妈的关系紧密,边界模糊的关系使得彼此情绪互相影响。
女儿一方面要安抚妈妈的情绪,另一方面又吸收妈妈的情绪,融合分不出来。”
成为有生命力的母亲
作为我们这代人,既是妈妈,也是女儿。
面对着爱恨纠缠的母亲,我们究竟该如何走出这份羁绊?
一、交还: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分清各自的课题。
《完美母女关系的秘密》中提到一个概念:
“你需要从母亲身边毕业。”
当你站在父亲的位置上,代替父亲没有给到妈妈的爱;
或做母亲的母亲,而妈妈总是被放在弱小的位置上,那么家庭里的整个能量都是到处乱蹿的。
所以,放下背负母亲的情绪,不再与其保持思想一致,母亲可能因为你没答应她的要求而不开心。
你可以在心里尊重她的情绪,比如不高兴,告诉她我没法承担你的情绪,但我依然是爱你的。
如此一来,你会发现你就不会轻易掉入母亲“愧疚诱导”的陷阱里。
二、了解:尝试补全母亲“前世”的故事,也就是在没有成为你的母亲前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相信有很多人对这段记忆是空白的,但这段故事尤为重要。
能够帮助我们接纳过往母女关系里的遗憾,不再强求母亲一定要理解自己,足够爱自己,从而减少对抗的内耗。
三、重构:建构自己新的爱的体系,结束代际循环。
至此,当我们疏通和母亲相爱相杀的卡点之后,我们看待她的角度就会焕然一新。
我们就会有新的力量和能量去创造一个温柔慈爱的“内在母亲”,这是我们的母性本能。
用这份更真诚的爱去爱我们的孩子。
当我们修通了和母亲相爱相杀的关系,会拿到更多生命的礼物。
最后,希望每个女性都能在心理上和母亲告别,告诉自己:
再见妈妈,我要去过我的人生了,我要去做一个更有生命力的母亲。
编辑丨李小豆
总 编 | 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