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深深被爱的5个层次,中1个就是福报,很多人一辈子没体验过

情感   2025-02-02 12:00   山西  

点击音频,即可收听
今日主播 | 雪冬
你有过被看见的体验吗?

《我的阿勒泰》中有一句台词:

“在哈萨克文化里,人与人之间,产生友情,或者爱情,是由于被看见

在哈萨克语中,我喜欢你,意思是我清楚地看见你。”

在看《阿凡达》的时候,发现男女主角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I see you。

作为纳威人的语言,I see you表达的不仅是用眼睛看见你,而是用心灵感应你。

爱,是相互深深地“被看见”。这也是心理学上常说的话。

但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体验不到,被深深看见的感觉。

到底真正被看见的体验是怎样的?


第一层“被看见”

在情绪的抱持中变得不再孤独

电影《好东西》中,从小生活在家暴阴影中的小叶,从没有感受过“爱与肯定”。

无比缺爱的她长大后成为了恋爱脑,深陷海王男的魅力无可自拔,不遗余力地讨好,导致海王更不把她当回事儿。

但幸运的是,她遇见了“拎得清”的姐们铁梅和她的贴心女儿茉莉。

她们看穿了小叶的创伤,在小叶再次因被海王扎心而酗酒痛哭时,对她说:

“现在有人在乎你了,你就不能干这些事儿了,尤其是伤害自己的。”

小叶绝望中问道,我真的可以走出来吗?

铁梅则给了她一个安心的答案:有我们陪着你!

并给了小叶一个大大的拥抱。

那瞬间,一股暖流流经小叶的全身,仿佛从底层托起她,层层包围她破碎的身心,安抚着她。

所有的悲伤和匮乏在那一刻都消融了。

如果你所有的伤痛和委屈,能够在某一刻被抚平。这便是被看见的第一层体验。

正如网友描述的:

“这种感觉像是回到了母亲子宫的安全与温暖。” 

这是一种“在场”的安心与踏实。

最后,小叶学会了收回对海王的恋爱脑,勇敢地转身离开。

一种“我值得被爱”的信念由此生发。

这就是“被看见”带给人的力量,体验过的人不再是“我不够好”的匮乏感,而是“我本来就很好”的圆满感。


第二层“被看见”

当“缺点”被接纳,完整的我如此可贵

我是个情绪很敏感的人,但母亲从不允许我哭。

久而久之,我也开始讨厌这样的自己,觉得自己很矫情。

直到后来上团体课,遇到一个大自己好几岁的姐姐。

小组分享环节,我和她分享了自己的婚姻困扰,说着自己就哭得稀里哗啦。

我不断地和她说对不起,可是她一边轻轻拍着我的肩膀,一边对我说:

谢谢你。

我当时特别纳闷,她说她其实很羡慕我,想哭就能哭的出来。

因为她好久没哭过了。

哭代表你的情绪感染力很强,你的心灵还没有对生活麻木,这是生命最本真的爱。

她说自己在婚姻里习惯压抑情绪,有时候想哭反而哭不出来。
“眼泪是爱的流动。”

她的这段话,突然让我意识到:

原来,哭不是我的缺点。

原来,我还能流眼泪,是件多么珍贵的事情;
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

我眼中的缺点,原来是别人看见的美好。

而这份被看见,是让我们有机会完成了”自我厌恶“能量的转化,内心变得无比舒畅和自由。

那个瞬间,她对我的看见,像打开了我内在一个大大的空间,感觉自己像被一个很大的容器承载着。

在这里,我有缺点也是可以的;我有负向情绪也是可以的。

关于我的所有,都是被允许的。

我的缺点和优点不再对立,而是融合为一体。

我体验到,是深深的接纳。

以至于后来,“哭是美好的”“我是可以允许自己哭的”这个美好的信念从此印进了我心里。

我也时常会对别人说:想哭就哭吧,宝贝,没关系的。


第三层“被看见”
自我价值感和资格感得以确认和升华

热映电影《小小的我》中的刘春和在出生8个月后,不幸得了脑瘫。

20年来,他一直渴望像普通人一样做兼职、上大学、工作、谈恋爱。

但这谈何容易:四肢扭曲行走不便,说话不畅,连吞咽都难。

外面的人躲着他也就算了,就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把他当正常人看待。

母亲不仅反对春和去外地上大学,还嘲讽他“这样儿”根本不可能被师范大学录取,更不可能当老师。

春和倔强地说,如果录取通知书下来,他一定会去上大学的。

但母亲却威胁他说,不给他交学费。

这可是在春和心上狠狠扎了一刀:自己的价值不被自己最爱的人看见和认可。

这个最亲的人,甚至切断了自己的未来,切断了自己活得像正常人的唯一希望。

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能懂他的外婆。

睡在他上铺的外婆悄悄和他说:“放心,外婆还有点积蓄,可以给你读大学。”

最后,当春和拆开快递,看到“录取通知书”几个大字时,他激动得发抖,呆在原地好久,才反应过来,颤抖的声音叫着:

“外婆……外婆……”

外婆着急走出来,看见他泪流满面:“怎么了?春和?发生什么了?”

“我被师范大学录取了!”

那一刻,两婆孙喜极而泣,相拥庆贺。

外婆总是能悲伤着他的悲伤,快乐着他的快乐,看见他所有的脆弱和美好,这是多美的生命礼物。

于是,春和从“我可以吗”的自我怀疑,走向了“我是有能力的”自我确认。

“被看见”的孩子是充满希望的,充满力量的,他有勇气走向生活的风风雨雨。

在外婆无差别的眼神和平等的对话中,他切实感受到了作为“普通人”的尊严。

他也不再遮遮掩掩,甚至幽默地自嘲:

“我是个脑瘫病人,来自神经学科,最古老的未解之谜。”

最后,他在进大学第一天请外婆吃了顿饭,然后请外婆去过自己真正想过的人生,去看她期待已久的风景。

因为,他已经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

他看向天空,眼里满是平静的力量。

春和的外婆,就像我们的爷爷奶奶,又或是外公外婆一样,对我们的爱和看见,让我们坚定地相信:

再渺小再破碎的个体也都是完整的,而关于幸福的意义里应该我们每个人。


第四层“被看见”

触碰到了情绪下隐藏的“所不知道的自己”

每当我爸妈帮我带孩子,我的脾气都会变得很差。

上周我们一起出去吃饭,她们全程陪外孙有说有笑。

吃饭间隙,娃吃东西掉得满桌都是,我说了她几句,母亲就不乐意了,指责我对孩子太凶。

晚上回到家,娃拿着故事书来找我,让我给她讲睡前故事,我可能没忍住,冲她吼了句,你烦不烦,妈妈累了。

我怎么会冲我的孩子发那么大火?

当我语无伦次地坐在咨询室里倾诉着,我以为咨询师会受不了,几度哽咽。

没想到她很温柔地回应:

没关系,任何情绪都是有功能的。

你能够诚实面对自己的感受,已经很勇敢了。

那一刻,我被深深地允许了。

她又鼓励我试着探索,发火的时刻,内在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清楚记得当时闪过一个念头,凭什么孩子可以享受那么多的爱?

“听起来你对孩子有一些嫉妒,是这样么?”

当听到嫉妒两字,自己也被吓了一跳,但好像又确实被说中了。

咨询师把隐秘的那部分情绪一下子都“揪”了出来。

情绪“闪回”到小时候,爸妈经常吵架,和我有说有笑的时刻基本没有。

原来,孩子要我讲故事我心里不爽,我是在嫉妒我的孩子。

“你能把这种具体的嫉妒感觉再说说嘛?”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这种感觉变得越来越清晰。

我嫉妒孩子拥有那么多爱,我却从来没享受过。

“邀请你去欢迎小时候的受伤的自己,轻轻对她说,亲爱的,我看见你了,我感受到你了,我接纳你,我爱你。”

“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拥抱小小自己,把你成年人的爱带给她。”

那一瞬间,我经验到了巨大的爱的力量。

似乎从心底最深处,把受伤的破碎的自己整合了起来。

身体里充满了暖流,仿佛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空间,感动得泪流不止。

当我可以和内在的小孩相遇,我发现原本的负面情绪自行消散,慢慢地放松了下来,内心有了久违的安宁。

当我看见自己,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和接纳。


第五层“被看见”

好像重新活了一遍,与万物合一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黑塞在《悉达多》一书中,写了这样的故事。

主人公悉达多出生于婆罗门家庭,生活优渥。

但他不愿接受被安排好的,一眼望到头的人生。

他常常感到不快乐和空虚,他决定找到自己的阿特曼(自我)。

于是他离开舒适的生活,和好友乔文达一起踏上苦修之旅。
在做苦行僧期间,他学习禅定和断食。

可苦修带给他的只是短暂的逃避和休憩,并没有找到内心的平静。
后又听闻圣人讲法,但他发现圣人虽有哲理,却无法简单复制到自己的生命里。

他向自己发问:

你花费了大半青春向外求,无法真正学到的是什么?”

不断追问后他发现,答案竟然是“我”。

原来他对自己一无所知。

远离人世的修行,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逃避看见自我。

“一种从大梦中彻底苏醒的感觉贯穿他的周身直至脚趾。”

他深吸了一口气,内在释然了。
他决定不再向外苦修,而是回到世俗中亲自体验生活。

他经商挣钱,谈情说爱,纸醉金迷。

可尘世的享乐权利未能带来内心的满足,反而是厌倦。

直到他站在河边欲轻生时,河水给予他启示,让他停下脚步。

人活在世界上,不正像流动的河流,如同河水包容万千声音一样。

接纳每一个瞬间的流动,就像接纳每一次迷失和痛苦,最后积淀成智慧。

他看见了眼前并不完美的自己。

那一刻,他从心底接受了自己经历的一切。

内心不再兵荒马乱,有了一种归属感,生长出了从容、慈悲和喜悦。

仿佛自己与自然界,乃至宇宙融为一体。

看得见自己内在的丰盛,眼里的世界也会愈发开阔和精彩。

一切都会走向鲜活有趣和美好。


写在最后

人这一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被看见”。

但真正被看见,不是被拯救,也不是期待被谁疗愈,而是平等和尊重的感觉。

当所有人都看不见你时,请你一定一定不要放弃“看见自己”。

最后,送给大家海灵格《看见》中的一段话:

透过内心看见真正的自己,这是你的生命和心的相遇,爱自己便发生了,并开始在自己的身体里流动,和谐而平静,真爱就浮现了。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购买课程
*本文由蝎子的瞳孔和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李绚彦

编辑丨李小豆

主播丨雪冬
副主编 | 花花

总   编 | 康蕾

张德芬空间
由知名作家张德芬女士创办,倡导自我负责的个人成长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