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险危夷】瑞马唑仑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炎症标志物及并发症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健康   2025-01-20 09:09   上海  



摘要:

瑞马唑仑被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它已被证明具有抗炎和器官保护的特性。然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瑞马唑仑的炎症标志物变化和镇痛效果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评估新型药物瑞马唑仑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回顾性分析200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根据麻醉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瑞马唑仑组。瑞马唑仑组患者采用瑞马唑仑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丙泊酚麻醉。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生团队和麻醉团队进行手术。术前、术后测定炎症因子(包括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8[IL-8]),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IL-6和CRP的水平。术后7天,瑞马唑仑组的IL-6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术前和术后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8水平)无显著差异。此外,术后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以及肺部感染、肺不张、皮下肺肿、气胸、手术部位感染、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接受瑞马唑仑治疗的患者术后IL-6和CRP水平较高,但术后并发症未增加。在临床使用中,应注意对使用瑞马唑仑患者炎症指标的控制。由于潜在的混杂因素和回顾性设计,我们无法确定瑞马唑仑和炎症标志物升高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发现提示可能存在相关性,需要谨慎解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临床相关性并探索潜在机制。

关键词:CRP、IL-6、IL-8、炎症因子、术后并发症、瑞马唑仑、手术患者

一、前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肺部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和血清炎症因子的控制对手术的成功和术后恢复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调控成为研究的热点。

瑞马唑仑作为一种新型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起病快、恢复快、副作用小等优点,近年来在麻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既往研究证实瑞马唑仑在各种手术中均表现出良好的麻醉效果,但对其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仍缺乏深入的研究。

血流动力学是评估手术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和心输出量等参数的变化。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一种复杂的手术,由于手术过程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可能会直接影响手术结果和术后恢复。因此,探讨瑞马唑仑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手术创伤会导致身体的炎症反应,表现为血中的炎症因子升高。过度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和器官功能障碍。因此,控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也是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值得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探讨瑞马唑仑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通过本研究,希望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的麻醉管理和术后康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根据之前的文献综述、实验前数据和统计分析确定样本量,旨在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样本量是根据我们评估所有炎症标志物有效性的初步实验确定的。根据公式计算出每组大约需要100名参与者。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南京医科大学南京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23-1215-K106)。这是一项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所有数据都是通过病例系统收集的。选择我院近年来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了严格的术前评估,诊断为肺部疾病,符合手术指征。

(三)纳入标准

年龄在18至80岁之间,不分性别;经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良性或恶性肺肿瘤,需要胸腔镜肺叶切除术;ASAI至III级分类;手术前无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或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无免疫系统疾病史或最近使用过免疫抑制剂;患者接受CT、MRI或病理活检。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与研究。

(四)排除标准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无法耐受手术;预期生存期<3个月的晚期恶性肿瘤;严重的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阻碍了与研究的合作;对瑞马唑仑或对照药物过敏;6个月内参与其他临床试验或研究。

(五)分组

患者的病例数据是回顾性收集的。患者根据麻醉药物的不同分为瑞马唑仑组和对照组。瑞马唑仑组在手术期间接受瑞马唑仑麻醉,而对照组接受常规麻醉药物。本研究共纳入200名患者,其中瑞马唑仑组100例,对照组100例。

三、方法

(一)外科手术

所有患者均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手术过程严格遵循我院既定的手术操作流程,确保手术的质量和安全。

(二)麻醉方法

瑞马唑仑组患者在手术期间接受瑞马唑仑麻醉,而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麻醉药物。两组均在入院后接受全身麻醉、常规心电图监测和BIS监测。文丘里面罩吸氧(2L/min)和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mg用于镇痛预处理。常规组静脉注射丙泊酚乳剂注射液1.5至2.0mg/kg用于完全诱导,然后以1mg/(kg·h)的维持剂量持续静脉滴注,直至患者失去意识。观察组静脉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2mg/kg。进行全麻诱导,然后静脉注射1mg/(kg·h)的维持剂量,直至患者失去意识。两组麻醉诱导成功后,TCI-1微量注射泵0.5μg/kg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50μg,有效部位浓度(Minto药代动力学模型)保持在1.5ng/mL,BIS值保持在40至60。

(三)观察指标

本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如下:我们通过患者的病历收集和整理一般信息。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和疾病类型。收集麻醉医生的记录,并将其整理成两组的围手术期数据。两组的围手术期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尿量和术后住院时间。两组的动脉血气指标,包括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动脉氧饱和度(SaO2)。在手术前后采集桡动脉血液样本,并使用丹麦RADIMETERABL90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包括CD4+、CD8+和CD4+/CD8+T细胞亚群水平。采集外周静脉血样,并使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包括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等。采集外周静脉血样,并使用相应的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人C反应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最低检测量为1.4ng/mL。白细胞介素-6ELISA试剂盒的检测限为1.56-100pg/mL,灵敏度为0.94pg/mL。白细胞介素-8ELISA试剂盒检测限为7.81-500pg/mL。敏感性为4.69pg/mL。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等的发生率。

四、结果

(一)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吸烟、性别、病理类型、身高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瑞马唑仑组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8.25±4.32和67.93±3.98kg,t检验显示P值为.712,表明两组之间的体重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同样,年龄、吸烟、性别、病理类型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关于身高,尽管瑞马唑仑组的平均身高略低于对照组,但t检验得出的P值为.085,无统计学显著性(表1)。

(二)围手术期相关数据比较
    在围手术期数据比较中,大多数指标显示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手术时间、尿量、晶体液量和胶体液量的比较均P>.05,表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在失血量方面,瑞马唑仑组的平均值较低(136.80±36.70mL),但t检验得出的P值为.081,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值得注意的是,与对照组相比,瑞马唑仑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11.30±0.85vs15.90±0.90天),t检验显示P值为.013,表明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瑞马唑仑组住院时间更短(表2)。

(三)动脉血气标比较
    在动脉血气指标比较中,两组患者手术前后PaO2、PaCO2、SaO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我们比较了术前基线和术后第7天的血气参数,(对照组n=100和瑞马唑仑组n=100),结果显示两组PaO2、PaCO2、SaO2无统计学差异(均P>.05)。对照组术前PaO2为85.96±4.12mmHg,瑞马唑仑组为84.20±3.05mmHg(P=.623);术后第7天值分别为75.40±11.80和77.60±8.50mmHg(P=.519)。术前PaCO2对照组为41.65±1.10mmHg,瑞马唑仑组为41.30±0.95mmHg(P=.802);术后第7天值为42.30±1.50和41.20±1.65mmHg(P=.561)。对照组术前SaO2为96.50%±0.40%,瑞马唑仑组为95.70%±0.70%(P=.231);术后第7天值为92.70%±0.65%和93.50%±0.40%(P=.845)。结果表明,瑞马唑仑对患者的血气参数无显著影响(表3)。

(四)免疫学比较
    免疫学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在术前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7天,瑞马唑仑组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CD4+T细胞计数分别为25.13±2.15和41.27±2.37,CD8+T细胞分别为25.80±1.85和43.00±3.10,CD4+/CD8+T细胞比值分别为0.79±0.14和1.75±0.76。t检验得到的P值<.001,表明使用瑞马唑仑可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表4)。

(五)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在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中,两组患者术前IL-6、CRP、IL-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IL-6水平的比较显示对照组和瑞马唑仑组的平均值分别为13.67±6.85和19.90±4.12pgL-1,t检验得出的P值为.436,无统计学显著性。同样,术前CRP和IL-8水平的比较也显示无明显差异。而术后7天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显示,瑞马唑仑组IL-6、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7天平均IL-6水平分别为10.51±1.56和30.12±6.33pgL-1,t检验得出P值<.001,表明存在显著差异。术后7天的平均CRP水平分别为10.50±2.00和35.30±11.00mgL-1,t检验得出的P值为.004,也表现出显著差异。提示使用瑞马唑仑可能与术后炎症反应增强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术后7天,两组之间的IL-8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表5)。

(六)术后并发症比较
    在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中,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瑞马唑仑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6.00%,χ2检验得出P值为.273,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之间的肺部感染、肺不张、皮下气肿、气胸、手术部位感染或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使用瑞马唑仑未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总体而言,在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中,瑞马唑仑对大多数围手术期参数无显著影响,但与住院时间缩短和免疫功能改善相关,可能导致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不会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表6)。

五、讨论

炎症因子在手术期间及术后恢复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参与组织修复,还会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及整体恢复情况。因此,探究不同药物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对于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减少并发症有着重大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对照组与瑞马唑仑组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为瑞马唑仑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就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而言,本研究发现,术后7天瑞马唑仑组的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瑞马唑仑可能与术后炎症反应增强有关。IL-6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在感染、创伤等应激状态下会显著升高,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急性期蛋白,其升高通常意味着机体存在感染或组织损伤。因此,瑞马唑仑组术后IL-6和CRP水平的升高可能反映出该组术后炎症反应更为强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瑞马唑仑组术后炎症因子水平有所升高,但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炎症因子的升高不一定会直接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还可能受到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手术类型以及术后护理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此外,炎症因子的升高也可能是机体对手术创伤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有助于组织修复和再生。而且,本研究还发现,两组术前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术后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均无显著差异。这表明瑞马唑仑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可能主要体现在术后阶段,对术前状态的影响极小。此外,IL-8作为另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在本研究中未显示出组间的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其在炎症反应中的特定作用以及个体间表达差异有关。

目前,瑞马唑仑使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升高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些研究表明,瑞马唑仑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及功能来调节炎症反应。不过,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此外,瑞马唑仑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可能会因剂量不同而存在差异,所以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究不同剂量下的影响情况。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需要使用瑞马唑仑的患者,医生应密切监测其术后炎症因子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炎症反应。同时,通过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并强化术后护理措施,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此外,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样本量相对较小,这可能会影响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未来的研究可通过扩大样本量来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其次,本研究仅关注了炎症因子水平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并未考虑其他可能的评估指标,比如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未来的研究可以综合考虑多个评估指标,以便更全面地评估瑞马唑仑的临床效果。

当然,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除了关注其疗效外,我们还需要充分考虑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或风险。在本研究中,尽管瑞马唑仑组术后炎症因子水平有所升高,但并未观察到并发症显著增加的情况,这表明瑞马唑仑在一定程度上从安全性角度来看是可以接受的。然而,我们仍需对潜在风险保持警惕,尤其是在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的情况下。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瑞马唑仑在不同条件下的安全性,以便为临床使用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此外,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新药的不断涌现,我们也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临床用药方案。对于像瑞马唑仑这类新药,我们需要通过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探索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并将风险降至最低。总之,通过对本研究的探讨,我们对瑞马唑仑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尽管术后炎症因子水平的升高提示我们需要留意炎症反应增强的可能性,但其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的表现并未显示出明显劣势。因此,在合理使用并密切关注患者反应的前提下,瑞马唑仑仍有可能成为临床上一种有效的药物选择。不过,要全面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存在混杂偏倚和潜在偏倚,这在回顾性研究中不可避免,但这并不影响本研究存在局限性这一事实。其次,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更大的样本量会使本研究的结果更具可信度。我们计划与其他医疗中心合作开展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使用瑞马唑仑的患者术后炎症标志物的变化,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

总之,本研究初步探究了瑞马唑仑对手术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尽管瑞马唑仑组术后炎症因子水平有所升高,但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提示,在使用瑞马唑仑时,医生应关注患者的炎症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话险危夷·述评

瑞马唑仑在临床麻醉镇静中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减少出血/缺血性脑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具有围术期多器官和系统保护功能。目前,关于瑞马唑仑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包括其在不同手术类型、不同患者群体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各类研究还在探索瑞马唑仑的最佳剂量、给药方式以及在特定临床情况下的应用效果。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瑞马唑仑对炎症反应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以及它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特殊临床情况下的应用,如心脏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探索瑞马唑仑在非手术室环境(如ICU)中的应用潜力,瑞马唑仑器官保护作用在老年患者及患儿的安全性也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探索。



翻译丨司玉婷

住院医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校对丨阿里木江

主治医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审校丨徐桂萍

主任医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原始文献

Chen, X, Shi, M, Shi, H. Impact of remimazolam on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complications in thoracoscopic pulmonary lobectomy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MEDICINE. 2024; 103 MEDICINE. doi: 10.1097/MD.0000000000040251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声明:古麻今醉公众号为舒医汇旗下,古麻今醉公众号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舒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古麻今醉网
古麻今醉网是舒医汇旗下麻醉学科的专属学术平台。云集国内外知名麻醉学专家,及时将麻醉学科的新动向、新知识、新技术进行传播,呈现我们麻醉医生的美------“志存高远,佑护生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