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导 读
有一类人,说自己明明是虚寒怕冷,喜欢吃温热的食物,吃点凉的容易拉肚子;但是同时一吃温补的草本,却又会上火,而且周而复始,反反复复。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三伏天——全年阳气蕞盛之时。如何帮助这类人群给阳气加量?今天来我们来一起找答案。
上热下寒体质的形成
● 上热下寒的原理
● 上热下寒的表现
上热下寒的应对方式
应对上热下寒,不能单纯用去热或增加津液的方式。因为若单纯去热,可能短期有效,但不能持续,效果会越来越差,而且会损伤阳气;而补津液的草本,多为寒冷,同样也会加重下寒。
所以,应对上热下寒,我们应该补足阳气、潜阳(把阳气往下沉)、清浮热,必要时顾及通中焦。
前面的两个步骤,我们可以同时进行——在给阳气增量的同时,把阳气往下拉,引入肾中,守住。
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与肾脏相通,可以通调全身的水火阴阳[1]。刺激涌泉,可以调动全身阳气,把它凝聚起来,往下沉。艾灸涌泉、站桩(意守涌泉)、走路走到脚板底发热、泡脚,这些都是可行、有用的刺激涌泉的办法。
肉桂:引火归元,温通经脉[2];
吴茱萸:散寒,通淤堵,助阳[2];
艾叶:散寒除湿,温经通络[2];
干姜:温中散寒,守而不走,通中焦[2];
苍术:燥湿、祛风、散寒湿[2];
川芎:活血祛风,痛感消失[2];
独活:祛风湿,经络畅通无痛感[2]
-广告-
正 | 安 | 好 | 课
这是一组集中式学习的课程
1年一年通课程学习=5年大学里的学习
提升你的知识汲取速度。
潘毅
◆ 《中医一年通》主讲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 潘教授习医从医30余年,具有丰富的教学与临床实践经验。多年沉潜医易相通之道,致力于从理论到临床的原味中医研究与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有《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一书。
◆ 潘教授讲课旁征博引,深受学生喜爱,曾荣登2009年全国医学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2010年各省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是中医一年通学员眼中的「男神」。
授课对象
◆ 不唯身份,不唯性别,不唯年龄,对中医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
◆ 勇于思辨,愿意归零,独立思考,随老师采众家之长,不迷信于任何中医理论;
◆ 善于运用,将中医的学习内化为对日常起居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