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今天的哲学是学问与人生的贯通|经典讲座

文摘   文化   2024-09-30 22:20   四川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公众号

哲学不是一个专业,它是一个依赖于好多专业和好多体验之上的一种贯通之学/陈嘉映
讲座主题:哲学作为贯通之学:从知识体系发展思考
讲座时间:2013年6月7日
主讲人:陈嘉映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小程序,即可收听完整音频👇

以下为陈嘉映讲座文字稿,由编辑删减

推荐前往小程序收听完整讲座

1
哲学作为贯通之学

1.1 哲学可以贯通一切知识吗?

哲学是philosophy,或者philosophia——希腊文的翻译。但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哲学跟希腊人所讲philosophia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分了语文、算术、外语,还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知识系统。所有这些知识系统合在一起叫做philosophia。换句话说,在希腊的学校里面,你不管上什么科,你都是在学philosophia。

一个学科有一个学科的一套道理,数学有数学的理论,物理学有物理学的理论,社会学有社会学的理论,这些理论把知识攒到一起,构成一个知识系统。

这些知识系统互相之间的道理是相通的,有一些根本的道理,把它们全管起来了,这个根本的道理在希腊就叫作第一哲学,也就是现在的形而上学。希腊人把它叫做metaphsics,是研究贯通所有知识系统的那个根本的道理、充分的道理和共同的道理。

我们现在的哲学,就相当于古代人所讲的第一哲学,它是各级学科的贯通之理。但现在哲学能否贯通这些学科呢?

你要去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话,我不知道你们是学什么专业的,但是你们的教科书很可能是这么开头的,比如说你学经济学的,很可能你打开第一页导论,经济学是希腊来的,第一本经济学的书是亚里士多德写的;社会学也来源于希腊的,第一本社会学的书还是亚里士多德写的;学物理学也是,第一个本物理学的书也是亚里士多德写的。他全部都整。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那今天呢,很明显,比如说像陈嘉映这样比较差的老师,谁能说我能写个物理学的东西,开玩笑呢?你要不懂数学、物理、社会学、心理学……你怎么去贯通呢?我不知道你们之前听过没,我们中学学过那个东西,叫做“哲学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总概括”,类似这样的话。我就特别不明白,你社会科学也不懂,你自然科学也不懂,你咋概括呀,你就概括不了。所以说哲学贯通其他学科也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这个困难其实还挺大。

1.2 知识贯通的最终归宿是明理

在数学中,我们一般会说我们的理解都是差不多的。你的理解如果跟老师的不一样,多半是你没理解。但是在有的领域中,比如说对《红楼梦》的理解,很可能大家就有点不一样。

但有一种理解是共通的,无论对于希腊的人来说,对西方的古人来说,还是对中国的古人来说,我们学知识,都需要跟我们自己的生活有联系。我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归根到底是要用我的理解来提升我的生活。所以这一切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并不是为知识而知识(我等下再讲到另外一个意思),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理性生活,提升自己的心灵生活。

在现代人眼里,会觉得知识和生活的联系相当困难。我就学知识嘛,这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我可能讲得不够清楚,但是这样听下来你应该大致会有一个想法。因为我要想把这些知识贯通起来,是需要理解的。我通过这个贯通,提高了我对知识理解的水准,我就变成了一个理性的人。

这理性的人不是今天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而是一个富有理性、通达道理的、明理的人,我们中国古代把这种人叫做读书人。读书是干嘛的——读书明理,通过读书变成了一个明理的人。这是古代,无论西方、东方的共通点。

2
哲学归根到底是要提升我们的生命

既然现在的哲学不太能贯通其他学科,那么,现在的哲学到底还能干什么?

首先我想讲,我们不要再想着用哲学去指导自然科学家做工作。

其次,哲学和人生意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实现在很多人对哲学感兴趣,都是因为觉得哲学和人生意义有很深的联系。因为哲学——我仍然讲的是philosophia这个大的知识系统——归根到底是要提升我们的生命、生活,提升我们整个人的水准的。

关于意义,又有一个古今的差别:我们今天讲到意义,已经采用了一种相当平民化的观点。现在有些人是没有知识,但你不能因此说他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他的意义就少一点。那工人、农民的意义就比大学毕业生的意义少一点吗?绝对不敢这样说,这在政治上很不正确。但是古代人当然觉得,读书人要比不读书的人活得更有意义。

但现在一般说起来,人生意义的确不来自读书,不是说在课堂上就能解决人生意义问题,人生的意义当然是来自生活。有时候你觉得挺没意义的,你找到一男朋友,哎,这意义就来了;或者你跑到偏远山区去做义工,去教贫困孩子,你看着孩子受到教育,就会觉得意义很充实。

人生意义不是能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的实际上,学问跟人生意义的相连,就我所能看到的,它完全依赖的是古代的一个想法:读书明理,明理就比不明理更有意义。

现在的年轻人们,因为对人生意义问题感到困惑而走入哲学,这其实是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没有解决人生意义问题的质疑

本来他觉得学东西应该是能够明理的,能够给人生带来更丰富、更高层的意义。但是等到你真正在大学里面进入了某个专业的时候,你会发现它跟你的生活意义是完全不相干的,你就是多掌握了一套工具。

甚至在一个很基本的意义上,它对你的人生意义反而产生了更大的威胁。因为你通过大学学习,开始喜欢开动脑筋,以前很多不疑的东西开始疑起来了,疑起来了,你就想应该去学点什么。这时候你去学什么东西能够解惑?你学电子商务或英语解不了惑,因此来学哲学,来学一种能够跟人、能够跟自己的生活、生命相联系的“学”。

3
解决人生意义,哲学和宗教有何不同?

我刚才讲的人生的意义,这并非是一个哲学家专门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大多数人真正受到人生意义的困惑的时候,他最后的解决之道——如果有个解决之道——通常不是在哲学上做更深的钻研,而是信奉宗教。

人生意义的问题可能跟宗教联系得更紧,但是为什么也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希望通过学哲学来解决人生意义问题?其实你真到了岁数,四十岁五十岁,你就不学哲学了。就经验来说,宗教的确是一个比较良好的解决方法。我不是在推崇宗教,但我知道在我这个年龄的人很多人信佛教、基督教,不知道什么机缘他就开始信了。或者他不是说真正信佛教,就是有点信佛了,他就安定下来了。但是年轻人一般还不到这个状态。

乐山大佛

很多时候,年轻人有人生意义问题的时候,反而来找哲学。我现在不去详细分析这个区别,我想说宗教和哲学对于人生意义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一样的。对于宗教来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归信,你的问题如果能解决,就是信宗教。

哲学是这样,它不光是人生的意义问题,它还想在道理上想通这些东西。它不是说我落到一种信仰中我就安定下来了,他是希望能够靠想通这些问题,来求得安定,来求得问题的解决。所以哲学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保留了学与人生之间的贯通。

现在我们就可以来定义哲学,今天的哲学就是学与我的贯通,就是怎么能够把我的所学保持在或者转化为一种孔子意义上的“为我之学”。学到的东西不只是外边儿的知识,而是在提高我本人的心性,帮助我本人的明理,提高我本人的生存,贯通我本人的疑惑的


4
在实实在在的知识基础上去贯通

我刚刚讲到哲学的好处,但我对这些考哲学系的、转到哲学系的,以及读哲学的学生,包括对哲学感兴趣的学生,要给一个warning:一方面哲学在社会上不一定那么招人待见,但另外一方面,哲学是一个高度高度有诱惑力的行当——这是我经验之谈。

这种诱惑力有可能会带来一种坏的结果,就是——先说一个——我们假设有人生的意义问题,这些意义问题我还没细分,包括有的是从数学系来的,比如说你们陆丁老师,他本来就是数学系的,他转到哲学来,是因为发现数学中有些哲学问题,在数学中本身就解决不了。比如说,最简单的就是数学为什么那么重要?是不是一切东西都可以数学化?这种问题数学本身它不解答,因而他就走上了哲学。

但是,所有这些问题,每一个我敢说它都比你一开始想象的要难。因为这些问题不是在局部中可以被解答的,它需要人把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和知识整体连起来,需要贯通越来越多的理解。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甚至要说哲学是没头儿的

所以我就要说,即使你对哲学感兴趣,也不要一脚踏进来,哪怕你到了哲学系。因为如果你现在没有一个丰厚的我,也没有一个丰厚的知识,你贯通它就贯通得薄。

你要加厚、加大你的知识。所以你即使在哲学系,一定要去多学以前叫做“实学”的这套东西,简单地说就是数学、物理、历史、社会学……一定要趁着大学的时间,去学实实在在的知识,在实实在在的知识的基础上去贯通。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做数学哲学,如果你数学很差,不会有人相信你做出来的数学哲学。假设你做政治哲学,如果你对这个世界的政治史、实际的政治活动没什么了解,你也做不出什么好的政治哲学。

哲学不是一个专业,它是一个依赖于好多专业和好多体验之上的一种的贯通之学。所以你没有厚知识,你贯通的意义不大。所以一方面我很愿意大家都对哲学感点兴趣而另外一方面,我特别希望大家不要一脚踏进来、栽进来,那是一个,夸张点说是黑洞

一定要抵制那种诱惑,不断地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那些可以见踪迹的东西之上。庄子说的有踪迹的和无踪迹的,哲学属于没踪迹的。


点击进入「嘉映哲学」小程序‍‍‍‍‍‍‍‍‍‍‍‍‍
收听完整讲座

👇

公众号编辑:张畅涵

音频编辑:马同学

文字稿编校:游汐澜

-互动话题-

聊一聊你怎么看待陈老师对于哲学爱好者及从业者的警告。

如果你在阅读陈嘉映老师的文本时遇到任何具体困惑,请在下方留言区留言,「哲学问答」栏目会邀请资深读者和陈老师为你作答。格式:#哲学问答+你的提问

嘉映哲学
邀请爱思考的人一道来思考。访问「嘉映哲学」小程序,学习陈嘉映老师的各类讲座课程文著,和陈老师的全球读者展开智性对话。本号发布的内容及共学活动均由嘉映哲学编辑部编辑整理或组织发起,不代表陈嘉映老师本人意见,相关内容最终解释权归陈嘉映老师所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