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皮也能做衣服吗?做出来的衣服会不会有腥味?这些人为什么要用鱼皮做衣服?
带着这些疑惑,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北方少数民族——赫哲族,一探究竟。
赫哲族 图源/百度百科
赫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起源于东海女真赫哲部落。
“赫哲”在满语中,意为生活在东部和河流下游的人。
历史上的赫哲族几经辗转,迁徙到了如今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一带。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底图来源/天地图www.tianditu.gov.cn
在赫哲族的生活中,鱼,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鱼肉是赫哲族的主要食物。清朝民族史书《皇清职贡图》上,生动地描绘了赫哲族人捕鱼、狩猎的场景。
至今,赫哲族中还流传着一句民谣:“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对于赫哲人来说,鱼不仅仅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更也是不可多得的制衣原材料。
三江平原,冬季漫长而寒冷,根本不适合传统的棉麻桑等纺织制品的原材料生长,于是聪明的赫哲人反复实践,摸索出了用鱼皮制衣的技艺。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在《皇清职贡图》中有一幅图画:一位赫哲族妇女正高举着木斧,不停地捶制着鱼皮,身边还摆放了数张刚剥下来的鱼皮。
这也是早期赫哲族利用鱼皮制衣的记载。
鱼皮衣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大马哈鱼,黑龙江的特产。
每年秋冬季节,成群结队的大马哈鱼会从北太平洋逆流而上,洄游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繁衍。
此时的乌苏里江和黑龙江里聚满了大马哈鱼,居住在两岸的赫哲族人就会欢呼雀跃地喊“达依马哈”,意思是说定时往来的鱼儿到了。
这也是大马哈鱼名字的由来。
大马哈鱼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成年的大马哈鱼,一般体长在半米以上,性子凶猛残暴,生就一身结实的表皮,鱼皮纹理细致且美观,是赫哲族人制作鱼皮衣最佳的原材料。
一件鱼皮衣,需要数十条大马哈鱼的鱼皮,前后花费2个月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
这也意味着鱼皮衣的制作工艺相当繁复和讲究。
为了获取完整的鱼皮,赫哲族人会用特制的木刀小心翼翼地将大马哈鱼的鱼肉和鱼皮分离,这一步非常关键,需要保证剥下来的鱼皮不能破烂。
这个过程一般需要二十天左右,需要将鱼皮鞣制到柔软细滑,摸起来就像棉布一样舒适的程度才可以。
几十张独立的鱼皮在拼接之前,需要剪去多余的边角,裁成标准的“布”,再根据上衣、裤子或者是内衣的样子进行裁剪。这一步看似不起眼,却是鱼皮衣整齐的关键。
缝制是一个非常细致的过程,因为每一条鱼的大小和鱼皮花纹都是不一样的,为了美观及对称,需要缝制的人有十足的耐心和一定的审美。
让人惊叹的是,缝制鱼皮衣的线也是鱼皮做成的,这种线用的是鱼腹部位比较柔软的鱼皮制成的,比鱼皮衣更为稀罕。
而且鱼皮衣非常好打理,一件衣服从制成到穿烂,几乎不用洗,只需要用湿布擦拭即可。
历史上,赫哲人因穿着这种特色的鱼皮衣而被中原地区称作“鱼皮部落”。
赫哲族渔猎时会穿上鱼皮衣 图源/黑龙江日报
由于鱼皮花纹的多样性,每一件鱼皮衣都是独一无二的,几乎没有“撞款”一说。
一套成品的鱼皮衣,色彩多以黑、灰、淡蓝、黄、白为主,接近北方的自然景致色彩。
图案美观大方,有云纹、回形纹,浪花纹、鹿纹、几何纹、蝴蝶纹、花草纹、鱼鳞纹等造型,细节别致考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尚心理和审美情趣。
可以说每一件鱼皮衣都透露着赫哲人渔猎生活中的创造与坚持。
鱼皮衣细节考究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通过千年的传承,鱼皮服饰也已经成为了赫哲族的民族标志,极具艺术价值。
不过,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赫哲族人已经不再穿着鱼皮衣了。再加上鱼皮衣制作过程复杂,耗时耗力,很考验人的耐性,以至于制作鱼皮衣的技艺也逐渐失传。
现在,赫哲族全族5000多个人中,也只有7、8个人会制作鱼皮衣了。
为了保护这项传统的古法制衣技艺,2006年,国务院批准“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
[2]《以鱼皮为衣,赫哲族物尽其用的制衣古法》
[3]《东北最奇特的民族,用鱼皮制衣做被,全球唯一》
[4]《民国东北有一种鱼皮衣,有3个特殊地方,赫哲族两个月才能做一件》
[5]《文明密码》 20171126 赫哲渔猎生活
点击图片查看
超级乡村研究所往期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