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发现神秘洞穴,惊现10000多年前的稻米,湖南人爱吃米饭的原因找到了!

民生   2025-01-01 20:02   北京  

湖南人的餐桌离不开米,早餐吃米粉,中午吃米饭,晚餐还是米饭。米,用自己饱满的身躯填满了湖南人的一日三餐。         

 

湖南的大米又何止仅仅滋养了湖南人。作为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位居全国第一的身份,湖南每年为全国供应528亿斤大米,全国每9碗米饭中就有1碗来自湖南。

湖南和稻米有着太深的渊源,就连稻米的起源,也得从湖南道县的一个小村庄说起。

         

 

01

玉蟾岩,见证农业革命的开端


作为人类餐桌上的主食,如何从一株野草驯化成了水稻?人类到底用了多长时间,才让野生稻逐渐成为今天的主粮?

图源/图虫创意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起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说。30年前,在这个村的玉蟾岩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5粒稻谷颗粒,距今超过一万二千年。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关于稻作农业的起源,一直是学界充满争议的话题,先后有印度起源说、东南亚起源说和云南起源说等等。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大量木制和骨制农业生产工具,为我们还原了距今7000年前先民们在水田中种植水稻的图景,稻作起源自此被锁定在了长江中下游平原。

如果玉蟾岩的稻谷颗粒能够被证实是人类驯化的结果,那么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将会被再次改写,时间也将向前推进到一万年以前。   

湖南道县的玉蟾岩发现的5粒稻谷颗粒究竟是人们野生采集而来的,还是人工栽培的?

考古人员发现,玉蟾岩的水稻兼具了野生稻、粳稻、籼稻三种稻的混合特点,它属于一种过渡类型。这5粒稻谷身上所保留的早期稻作农业的珍贵信息却足以可以证实,大约在一万年左右,湖湘大地上的远古先民们踏上了驯化水稻的伟大征程……

大约在一万三千多年前,地球上的气温突然开始急剧下降,冰雪覆盖之下,曾经水草丰美的草场逐渐变成了一望无垠的冰原和荒漠,大部分的动植物陆续死亡,适宜人类生存的区域不断减少。风雪交加的世界里,人类面临着自出现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

经历了寒冷的冰期,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狩猎和采集,是无法获取稳定的食物来源的,于是野生的稻种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尝试着最初的种植。   

尽管作物的完全驯化需要经历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演变,尽管稻米在当时玉蟾岩人的食谱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但这种有意识地栽培,已经永久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02

阳平原,浸透古稻醇香的原野


澧阳平原,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穿流而过,不仅带来丰富的水源,也塑造了沃野千里。   

1995年的冬天,考古人员在湖南澧县梦溪镇五福村八十垱遗址,发现了一处8000年前的人类居所,这里还出土了8000多粒稻米。在400倍的显微镜下,人们将现在的栽培稻和八十垱遗址出土的水稻进行了比较。

胚的大小是水稻人工驯化程度的一个标尺。显微镜下,栽培稻胚的长是1.83毫米厘米毫米,宽是1.20。八十垱遗址出土的水稻的胚,是1.67毫米,宽是1.12毫米。八十垱的水稻跟现在的栽培稻相比,它们的稻胚的数据是比较接近的,这就意味着八十垱遗址的先民们,已经开始培育良种了。

在澧县八十垱遗址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的农具。比如给稻谷脱壳的木杵,用于耕种的铲形器。我们可以想象,8000年前,在这片土地上,每到傍晚,烹煮食物的香气弥漫整个村庄,让已经学会精耕细作的先民们感受到了无可替代的安全感。     

水稻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居住方式。

从聚落内部发掘揭露的遗存情形看,八十垱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定居农业聚落。然而,当我们来到聚落外围,可以发现一个奇特的景观:它的周边被一圈壕沟包围,这是长江中游发现的最早的环壕聚落。

从15000年前的玉蟾岩到8000年前的八十垱遗址,稻米已经逐渐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稻米又滋养了一个伟大的文明——全世界最早的城池,城头山遗址。

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城头山遗址,是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城头山,犹如一座坚固的堡垒,为上千人提供了居住的场所。     

 

在城头山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一个空旷的土地上有一道道隆起的边界线,边界线的外侧,还有一个一个坑。这样的一种土地结构,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水稻田。考古专家对这片区域泥土进行了光释光测年,证明了这个想法。

距今约6500年的城头山聚落,已经有了稻田的存在。充分说明6000多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农业技术己经成熟,进入了规模化种植。    

 

世界上最早的城池,建立在早期的稻田上,这绝不是巧合,而是稻作文明结出的果实。毕竟,发达的农业才是是推动人口增长、城墙扩建的基础。

人类从依赖狩猎采集生活到学会大规模种植作物之后,不仅掌握了更为稳定和高效的生存技能,还逐渐学会了分工协作。这种分工协作的深化,为人类发展为规划有度、组织更为复杂的大型村落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是的,规模化的稻米种植保证了粮食的充足供应,正是这一点让城头山人拥有了建造的底气。

   

 


03

现代杂交水稻的发源与传播之地


2006年,在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人们又发现了大量炭化谷糠和完整的稻田灌溉系统。一系列湖湘稻作考古成果以清晰的证据链和时间表,基本解密了长江中游地区人类驯化水稻的历史进程,而这片饱含先祖智慧、浸透古稻醇香的原野,直到今天还在创造着奇迹。

湖湘大地曾经是世界水稻起源与传播地之一,而今,这里再次成为了现代杂交水稻的发源与传播之地。

1973年,在距离玉蟾岩西北大约380千米的安江农校教了18年书的袁隆平,带领科研队伍成功培育出首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并在1976年之后得到大面积推广,中国人终于有了彻底摆脱饥饿的希望。自此之后,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几乎代表了丰衣足食。  

 

湖湘大地上的人们早在一万多年就不再被动等待自然的赐予,而是主动参与到万物生长的进程中,寻找规律。中华文明以农为本的基因也这样渗透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思维和血液里。         

 

由湖南日报社、湖南省文物局联合摄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考古纪录片《湖湘一万年》(第一季)2025年1月1日起,在新湖南客户端播出。

《湖湘一万年》(第一季)分《稻作之源》《凤起沅湘》《众城之祖》《南疆古国》《青铜迷雾》五集。本片将穿越万年时光,重返湖湘最深的腹地家园,寻觅波澜壮阔的湖湘史前文化历史,为人们展现一个不为史籍所载的远古湖南,敬请届时收看!


10000年前的5颗稻米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参考资料:

[1]纪录片《湖湘一万年》


本文图片来自纪录片《湖湘一万年:稻作之源


⭐点亮【赞】+【在看】,分享给更多小伙伴


超级乡村粉丝群招募小伙伴了

欢迎各位小伙伴入群畅聊

添加小助手微信
(ID:chaojixiangcun2013)拉您入群!


点击图片查看

超级乡村研究所往期精彩文章

超级乡村研究所
这是你想象不到、颠覆认知的超级乡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