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四川农民1分钱1斤从山里背出来的石头,因为专家一个眼神身价倍增

民生   2024-10-13 12:37   北京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底图来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1985年,石雕艺术家罗敬如来到四川攀枝花工作,偶然得知自己前些年得到的两块石头可能是消失已久的苴却砚的原石——苴却石

在时任仁和区委党校校长钱必生的带领下,罗敬如三子罗伟先和罗敬如学生俞文香,在大龙潭彝族乡干坝子村大保哨找到了苴却石。

“他们请当地的农民一分钱一斤从山底下背到路边,再用车拉回来。”罗敬如的长子罗春明回忆道。面对来之不易的苴却石,罗敬如心中很是激动,他从中挑选了一些带回去与大家一同雕刻。

1988年,“苴却砚雕刻艺术展览会”在成都举办,沉寂百年的苴却砚重现于世。

苴却砚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砚,大多以产地命名。苴却砚,因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古称“苴却”而得名。

苴却砚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拥有丰富的膘、眼、线、纹等石色,在砚台界独树一帜,可以说是汇集了中国“四大名砚”的许多优点:端砚的“眼”、歙砚的“膘”、洮砚的“色”以及澄泥砚的“质”,被形容为“似端非端,石砚为冠”,也被誉为“中国彩砚”。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便是苴却砚的石材产地。

仁和区,地处攀西大裂谷,位于川滇交界处,苴却石便出自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的悬崖峭壁之中。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底图来源/天地图www.tianditu.gov.cn

苴却砚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公元225年,蜀国丞相诸葛亮带兵南征,《后出师表》写道:“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两汉三国时期,从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的两江口至宜宾一段称泸水,诸葛亮率军走的渡口,就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拉鲊古渡。

期间,士兵们在金沙江沿岸的拉鲊古渡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石头磨兵器。他们意外发现这里的石头质地细腻、温润,非常适合制作砚台,于是便制作了一些砚品供军前使用,诸葛亮在此得到了一方珍贵的七星砚。

苴却名砚:九龙至尊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拉鲊古渡的位置,在如今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辖内,距砚石资源和石砚产地约10公里。

唐宋时期,文化发展极为繁荣,带动了笔墨纸砚的需求,苴却砚不再局限于自产自用,还成了地方进贡朝廷的贡品。当时此地为泸州所辖,故称为“泸石砚”或“泸州砚”。

清朝咸丰年间,大龙潭彝族乡就已经有了专门从事制砚的工匠,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大龙潭乡的制砚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苴却砚的名声也逐渐传播开来。然而,由于历史变迁的原因,苴却砚一度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直到1988年,苴却砚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

近40年间,苴却砚声名鹊起,仁和区从事苴却砚雕刻的人从几个发展到上千人,从石头的开采到坯料的加工,一直到销售、配货,苴却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苴却砚雕刻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一件石刻的创作,从见到这块石头就已经开始了。”当代苴却砚雕刻技艺传承人之一的罗伟先如是说。

当有经验的雕刻师,遇到一块苴却石,看到石头上膘、眼、线、纹等石色时,心里便已有了计划。

一块苴却石,从石头变成苴却砚,需要几步呢?

初见的那一面,便是“相石”;

经过选石审料,相好一块砚石后,便是“设计”,可以用毛笔在砚石上直接把心中所想描绘出来;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根据设计,将砚料裁切成形,得到粗胚;

接下来,是砚面雕刻的第一步,打砚膛和砚池;

雕刻师正在给砚台打膛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然后,就是粗雕和精雕,先雕基本形,再刻细节处,讲究“下刀准、行刀稳”;

雕刻完成之后,还需打磨、抛光、封蜡、命名铭文,至此,我们才能看到一方圆满的苴却砚。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2009年,苴却砚雕刻技艺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苴却砚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如今,除了砚台之外,苴却石还有许多衍生品,如摆件、挂件、印章、茶盘等10余种产品。

苴却石文创产品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倘若现在来到仁和区,一条苴却砚文化主题研学路线,正等着你来感受苴却砚文化的魅力。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第一站,是苴却砚文化旅游街区。

这是仁和大河之畔极富魅力的街区,这里古朴幽静,无论你是想体验一次手工雕刻技艺的传统魅力,还是追求一份宁静致远的心境,都能满足。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第二站,要去的是中国苴却砚博物馆。

这是国内第一个以砚为主题的博物馆,4000余平方米的馆内,藏有苴却石艺术品、苴却砚、文物等2000余件藏品。

在这里,你能看到风韵天成的苴却砚各个精美绝伦;还有那些苴却石文创产品,玩件、印章、茶宠,让人爱不释手。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此外,馆内还摆放着一块巨大的苴却原石,丰富的膘、眼、线、纹安静地向世人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第三站,是平地镇迤沙拉村,苴却石原产地。

站在位于金沙江大峡谷观景台的玻璃栈道上远眺,很难想象到质地细腻的苴却砚便是出自这雄伟险峻的悬崖峭壁之中。

一块块石头,在自然中,是壮美的风景,在雕刻师的手里,就变成了一方方温柔的砚台。

金沙江沿岸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穿越历史的长河,苴却砚经历了兴起、繁荣、沉寂,如同经历了尘世的洗礼,褪去了世俗的尘埃。

一石一世界,一刀一传承,苴却砚,这方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精湛雕刻工艺的砚台,穿越了岁月的兴衰变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淀,逐渐升华。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参考资料:

[1] 跟着赛事去研学①丨这个春天一同来探寻苴却砚的前世今生

[2] 仁和技艺 | 以刀为笔,让金沙江峭壁上的石头会“说话”

[3] 半世“纪”忆 | 罗春明:一把刀、一块石,打磨岁月,雕琢墨香人生

[4] 苴却砚的前世今生

[5] 匠心独具“苴却砚”——攀西奇葩,中国彩砚


特别鸣谢: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点亮【赞】+【在看】,分享给更多小伙伴


超级乡村粉丝群招募小伙伴了

欢迎各位小伙伴入群畅聊

添加小助手微信
(ID:chaojixiangcun2013)
拉您入群!

点击图片查看

超级乡村研究所往期精彩文章

超级乡村研究所
这是你想象不到、颠覆认知的超级乡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