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图来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这种原产于南亚的水果,早在唐代时期就已经传入了中国。
在唐玄奘法师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就有“庵波罗果,见珍于世”的记载,这是对于芒果有据可考的最早记录。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爱吃芒果的人,无一不被它肥厚的肉质、丰富的汁水、香甜的口味所征服。
然而,芒果好吃,却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种植的。
在世界范围内,芒果的产地大多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比如印度、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在中国,芒果的主要产地也集中在最南边的云南、广西、海南等省份。
这些盛产芒果的地方,气候条件大多相似:拥有充足的光照、较高的气温和充沛的降水。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中国四川西部城市攀枝花,是四川境内唯一能种植芒果的地区,同时也是全球纬度最北、海拔最高的芒果生产基地。
一个地处亚热带的城市,为什么能种出热带水果?
这是因为攀枝花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完美地复刻了热带地区的气候特征。
攀枝花,位于四川省最南端,地处横断山脉东麓的攀西大裂谷区域。
金沙江,雅砻江,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两条水系在此交汇,为攀枝花带去了充足的水源和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干热河谷气候是一种特殊的小气候生态环境,最独特的优势就是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
而攀枝花全年日照时长超过2700个小时,相当于每天都有8个小时的阳光直射,年平均温度在21℃左右,非常适合如芒果一类的热带水果生长。
这样的气候条件也有利于果实生长发育中营养物质的积累、糖分的转化,让水果更加甘甜。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混撒拉村,是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的一个普通小村。
这个村子就地处金沙江沿岸的干热河谷地带,因为种植芒果而赢得了“攀西芒果第一村”的美誉。
底图来源/天地图www.tianditu.gov.cn
很多人第一听到“混撒拉”这个名字,以为是某种少数民族的语言。
其实不然,这里的“混”是指“混淆”,“撒拉”是“唢呐(俗称‘撒拉子’)”的汉语方言,“混撒拉”的意思就是“混淆着吹唢呐”。
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美丽的故事,寓意是村里人警示大家不要滥竽充数,要诚实守信。
混撒拉村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走进混撒拉村,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芒果树。
其实,最早之前混撒拉村是不种芒果的,村子是怎么与芒果结缘的呢?
1988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德到云南考察芒果种植后,发现仁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与那边大体相似,于是带了100株马切苏芒果苗回村里试种。
经过4年的培育,试种的芒果开花挂果,每棵树的收成有100至200多元,这在90年代初期无疑是一项不菲的经济收入。
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于是村里决定将芒果作为主要产业,引进芒果苗大面积种植。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后来,村书记李德带领全村人开垦荒地320余亩,建成攀枝花市第一个芒果示范种植基地。
与此同时,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混撒拉村的芒果从100株发展到60多万株,品种从2种发展到20多种,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到200元提高至3万多元……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如今,混撒拉村种植了早、中、晚熟各品种芒果2万余亩,年产1万余吨,年产值近700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攀西芒果第一村”。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芒果的收获期,一般可以从5月持续到11月,所以,时下的混撒拉村仍处处弥漫着果香,到处能见到人们丰收时喜悦的笑脸。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现在来到混撒拉村,你还能体验一场沉浸式的热带水果之旅。
在混撒拉村现代农业产业园,你可以打卡漫山遍野的芒果林,这里不仅保存有芒果种质资源240份,还能体验采摘的乐趣。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芒果展览馆则以芒果产业为主题,分为“芒果生物学知识”“芒果基因测序”“‘芒’的历程”等展区,在这里你可以了解仁和芒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村内还建成了集玫瑰园、多肉园、亚热带植物园、沙漠植物园4个主题园为一体的花卉博览园,以及拥有50余个品种亚热带优稀果树的百果园。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如果时间充裕,你还能在村子里的民宿和农家乐小住一晚,漫步“水光公园”,体验光伏路灯、光伏座椅......感受绿色低碳生活。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芒果的甜蜜,花团锦簇的香气,采摘的乐趣,在混撒拉村,人与山林野趣总是不期而遇。
一颗颗五彩斑斓的果子,改变了混撒拉村的面貌,而这里的村民们,也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种出一条别开生面的致富路。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参考资料:
[1] 乡村振兴 | 混撒拉村:一颗芒果串起“甜蜜产业”
[2] 混撒拉村:芒果树下的幸福生活
[3] 攀枝花为什么出芒果?金沙江干热河谷,亚热带中的热带水果产地
特别鸣谢: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地标特产,季节限定
点击图片查看
超级乡村研究所往期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