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底图来源/塔河县文旅局
你知道塔河在哪里吗?
第一次听到这个地名,是在抖音上刷到的一条小视频。
视频中,一位美丽的姑娘身穿一席白色长裙,在零下20℃的大兴安岭白桦林中,演绎鄂伦春文化中的“白鹿天使”和“森林主人”,获得了近20万网友的点赞。
图源/塔河县文旅局
随着短视频的意外爆火,黑龙江塔河文旅局局长都波火速出圈,被网友称赞为最美的“冰雪女神”。
而塔河,这个与漠河并称“中国最北的边境县城”也被大家所熟知。
图源/塔河县文旅局
01
塔河县,地处黑龙江省北部,东邻呼玛县,西接漠河市,北面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南面是群山林海环绕的大兴安岭林区,并身处其中。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图源/塔河县文旅局
图源/塔河县文旅局
大兴安岭杜鹃花盛开
图源/塔河县文旅局
由于早晚温差大,塔河的夏天也非常适合避暑,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真正能避暑的胜地之一。
图源/图虫创意
进入深秋,天高云淡风瑟瑟,层林尽染夕阳斜。
一层层、一叠叠,森林的色彩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漫步在午后的鄂伦春民俗风情园,闻着空气中成熟的瓜果香,享受这份独属于秋的缱绻浪漫。
层林尽染的大兴安岭
图源/塔河县文旅局
图源/图虫创意
泼水成冰的奇特景观,每年这个时候都可以这里上演。
丰富的森林资源,发达的水系,肥沃的土地,不仅滋养了一方百姓,还吸引了包括满、蒙、回、朝鲜、鄂伦春等17个少数民族在此聚居。
其中古老的鄂伦春族,就是其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至今还保留着林区狩猎的习俗。
02
“鄂伦春”一词为通古斯语,意为“山岭上的人”或“使用驯鹿的人”,是我国目前唯一被允许的狩猎民族,主要依靠狩猎为生。
图源/塔河文旅局
17世纪中叶,沙俄侵犯中国黑龙江以北流域,烧杀抢掠当地居民,迫使鄂伦春族南迁至大、小兴安岭,其中的一支大部队留在了如今的塔河境内。
目前,中国境内鄂伦春族人口数量为9168人,黑龙江省有鄂伦春族3781人,占鄂伦春族总人口的47%。
鄂伦春族舞蹈
图源/塔河文旅局
狩猎,是鄂伦春人生存的需要,一年四季他们都游猎在茫茫的林海中。猎马和猎狗是鄂伦春族猎民不可缺少的帮手,被称为猎人的伙伴。
鄂伦春人的猎马和猎狗都很通人性,出于这个特殊的原因,鄂伦春人一般不杀马和狗,也不吃马肉和狗肉。
图源/塔河文旅局
鄂伦春人居住的房屋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
“斜仁柱”是鄂伦春族游猎时最主要的住房,整体呈圆锥形。
房屋的骨架是用白桦树干当作主杆,带杈的树干和20多根“斜仁”(树干)搭成。
冬季用狍皮制成围子进行覆盖,大概需要60张狍皮缝制而成;夏天则用桦树皮、芦苇帘和布围子。
鄂伦春族民居“斜仁柱” 图源/图虫创意
狩猎活动需要翻山越岭,所以鄂伦春人的服饰既要结实耐穿,又要保暖耐寒。
狍皮,在生活实践中成为了鄂伦春人服饰的首选材料。
狍皮衣,鄂伦春语叫“苏恩”。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
狍皮衣
狍头帽,鄂伦春语叫“灭塔哈”。
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既生动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别致。
这项鄂伦春族独有的狍皮制作技艺,早在2008年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勇敢的鄂伦春族一直保持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1953年,鄂伦春族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下山定居,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原始狩猎的生活,他们逐渐走出大山,投入到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和生活之中。
图源/百度百科
在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依然保存着鄂伦春民族的传统服饰,特色房屋,民俗文化和信仰。
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将伴随着鄂伦春人的脚步继续前行和传承,并不断孕育出新的文明印迹。
参考资料:
[3] 百度百科
特别鸣谢:塔河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点击图片查看
超级乡村研究所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