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在哈萨克及印尼宣布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及「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发展11年,除了兴建基建、发展产业、提振经济、巩固法律等方面,开拓体育发展亦是必要的。
国家在2019年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已强调,要「构建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共建『一带一路』体育发展行动计划」;今年7月,「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更提出要「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完善陆海天网一体化布局,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我认为举办「一带一路」运动会能加强「一带一路」列国之间的交流,促进世界大同,是对上述战略目标的有效实践。
提升国家的体育话语权
体育是中国展示软实力的重要领域,国家队在奥运会的成绩一届比一届出色,跳水队、乒乓球队、游泳队等在巴黎奥运赢得全球领先的成绩,全红婵、孙颖莎、王楚钦、潘展乐、郑钦文及盛李豪等运动员成为全球知名的体坛名将。「一带一路」运动会能让他们更上一层楼。此外,好像每届的奥运会主办国能增设对己有利的比赛项目那样,我们主办「一带一路」运动会也能设立剑击、武术、龙舟、马术等擅长项目,并且透过制定标准、规则等方式,加强国家在国际体坛上的话语权。
我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举办城市,因为举办这样大型的综合性运动会,硬件需要大量场地,软件需要丰富的经验。硬件方面,启德体育园和西沙SPORTS PARK大大增强香港举办体育活动的容量。前者有容纳5万人的主场馆,后者更设有适合匹克球(Pickleball)等新兴运动的场地。杭州举办亚运会时兴建及翻新了五十多个大小场馆,大湾区城市也有适合不同竞技项目的场馆可用。换句话说,举办「一带一路」运动会不用各城市斥巨资兴建新场馆,也可让原有场馆发挥可持续性功能。
软件方面,既然各城市都办过大型运动会,自然已储备相关人才和经验。可别忘记香港早于2009年已举办过东亚运动会,历年来持续举办马拉松、七榄等大型赛事,下年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香港承办了剑击等8个竞赛项目,反映香港有能力有经验举办「一带一路」运动会。
至于资金成本,我认为不用担心,素来世界各地的体坛盛事都有大量商业赞助商支持,「一带一路」运动会不会例外。
推动香港体育产业化
香港一直推动体育「五化」,包括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专业化和产业化,「一带一路」运动会当然是体坛盛事,并且能为体育产业化作出巨大贡献。须知道体育竞技不单止有运动员,还有专项教练、体能教练、心理辅导、体育医疗、器材及用品、服装品牌,以至法律与讼裁等等,举办大型运动会能壮大运动产业的发展,让年轻人看到更多出路,经济效益也会随之而至。
提到经济效益,相信没有人会漠视体育经济的创收。美国NBA在2022/23年赛季的赞助收入高达16.6亿美元历史新高。在内地,国家队多位金牌运动员在巴黎奥运后推出的广告代言和杂志封面多不胜数。孙颖莎代言的品牌护肤品在开售十分钟便突破千万人民币销售额,胜过内娱顶流。即使不是签约代言,与他们有关的周边商品也会卖个盆满钵满,淘宝在8月份发布了《2024巴黎奥运同款带货力榜》,全红婵、郑钦文及孙颖莎便分列「运动员带货力」的头3位。
香港过去举办的体坛盛事也带来门票、广告,以至旅游、餐饮、酒吧等周边丰厚的经济效益。例如每年的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便吸引数以万计的海外球迷来港,平均每年带来约4亿元收入。今年3月在香港举办的LIV Golf职业巡回赛的总赛事奖金2500万美元(约1.95亿港元),为特区政府带来3000万元税收。巴奥期间有不少热门赛事在黄金时间举行,香港的酒吧生意增加约两成。
可以预料,若香港举办「一带一路」运动会,会吸引大量相关人员及游客来港,届时特区政府可推出一系列运动旅游路线、餐饮及周边产品,大力推动体育旅游,扩阔经济收益。这也是国家在2017年推出的《「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所强调「外引内联」、「盘活体育资源」的实践目标。
当然,要举办规模这么大的综合型运动会,筹备必然经年,不会一蹴而就。目前看来,2025年有全运会、2026年有亚运会,未必是理想年份;2027年或者是适合的契机。再者,若短期内未能举办整全的「一带一路」运动会,也可以在香港举办个别运动项目的「一带一路」联赛,例如剑击、马术等,来个先行先试。
总结而言,在大湾区举办「一带一路」运动会,能提升「一带一路」的形象,提高大湾区的国际知名度,开拓香港体育旅游经济新格局,一举多得,特区政府应尽快主动向中央政府争取,以得先机。
作者是行政会议召集人、新民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