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赞美青岛的作家----包天笑

文摘   文学   2024-08-20 14:39   山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的名人,作家扎堆儿,纷纷写出了一些赞美青岛的文章和书籍。
 
1917年林传甲路过青岛写成《青岛游记》,1922年2月15日叶春墀出版《青岛概要》,1923年10月6日石评梅发表《画图中的青岛》,1924年4月班鹏志出版《接受青岛纪念写真》。

1930年居住青岛的闻一多撰写散文《青岛》,1923年—1933年(1933年归乡侍母,1938年又回青任教,在青从教的刘筠写就了《青岛百吟》,1934年8月至1937年7月居住青岛的老舍写了《樱海集》、《蛤藻集》,1936年芮鳞著《青岛游记》。
 

而第一个写文章赞美青岛的作家是包天笑。先来点题外话,交代一下历史背景:德国人李希霍芬(RichthofcnRonge)出生在1833年,他可能在奥地利的提罗尔和罗马尼亚的德兰斯斐尼亚受过教育,1868年3月开始,用了半年主要行走山东各地,对胶州湾搜集了很多资料。
 
1877年,他向德皇帝专门提交了一份名为《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的报告,强调了青岛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并大加渲染,李的考察结论被德国政府视为有关中国的“科学的,值得信赖的”知识基础。于是1897年11月14日720名德国士兵,在胶州湾堂而皇之地登陆了。
 
“德国人对山东土著的人,太不客气了。名为青岛,其实是个胶州海湾,德国人没有来时,是一片荒凉的海滩,然而那个地方,冬暖夏凉,气候最佳,虽近北方,却是个不冻海岸”。

“为什么德国人一下子便挑了这个地方呢?可见他们觊觎已久,中国有些地方,不加注意,别人家早已留意,一旦有事,乘机便来攫夺了,德国人来了以后,斩荆除棘,便在这个区域以内,把居住在这里的土著,尽行驱逐出去,要建造西式房子,不许造中国式的房子,原来住在胶州海湾的山东人,都移到一个唤做大鲍岛的地方去,真是宣宾夺主了。”

这是包天笑在《到青州府去》这篇文章里的文字。


包天笑,用毛主席的衍名法,可以衍为:保(已)准你天大笑,包天笑写小说不仅让读者“笑”,也使自己笑,要不能活到98岁。包天笑是“鸳鸯蝴蝶”派作家,是“五虎将”(天笑、徐枕亚、李涵秋、周瘦鹃、张恨水)之首。
 
1876年出生在江苏吴县,其祖父瑞瑛为书生,三十岁而卒。父韵竹为遗腹子,因家道中,初业商,后作幕。天笑初名清柱,又名公毅,字朗孙,笔名,拈花、钏影、天笑。六岁拜师受教。八岁开始阅读中国古代小说和上海《申报》,十一岁读五经、唐诗、十七岁,家用,设授徒,十九岁考取秀才。

二十三岁开始学日文、英文,并在苏州组织励学会,开办东来书庄。二十六岁创办《励学译编》月刊,并在该刊发表翻译小说《迦因小传》从此步入文坛,二十七岁出版严复所译《原富》并翻译印谭嗣同,《仁学》二十九岁应聘任山东青州府中学堂监督,并在报刊上发表著译小说和杂文。


三十一岁应聘赴上海任《时报》编辑,创设副刊《余兴》开近代报纸文艺副刊之先河。从此开始了专业作家兼文学编辑的生涯,他所工作过的报刊及出版社不下十余家,其中由他创办或主编的文学期刊有《小说时报》(1909)《小说大观》(1915)《小说画报》(1917)《星期》(1922)
  
包天笑被称为中国现代通俗小说之王。《留芳记》、《上海春秋》、《风流奶奶》、《复古村》、《碧血幕》,1936年,他曾先后在上海新闻界《为争取言论自由宣言》、《文艺界同仁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上签名。

1936年2月27日,包天笑在《立报、花果山》载《红领带》的杂文,可说是反法西斯的匕首。翻译小说《空谷兰》、《侠奴雪》。包天笑与梅兰芳是朋友,写有长篇小说《留芳证》。即以梅兰芳为原型。
  
1903年4月12日,胶济铁路通车至青州,山东青州曾有一座著名的松林书院,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在松林书院的基础上,开办了青州府中学堂,1904年春节过后不久,包天笑便去了山东青州任学堂监督,那时从苏州到青州,须坐小火轮到上海,然后从青岛乘胶济铁路的火车到青州。


德国人于1897年侵占胶州湾,侵犯我国主权,这是当时所有爱国之士都痛心疾首的。船到了青岛,他住在悦来公司,悦来公司在泰安路,湖北路口,1912年,宣统退位,中华民国成立,一批逊清贵族,高官来青岛,有些人也暂时居住在这里(已拆)后在天津路,泰安路口建了“悦来栈”旅馆。
 
包天笑从账房先生那里,听到一些山东人对德国人作斗争的故事,山东人不怕洋鬼子,所以德国人待之尤酷烈,初来的时候,也曾吃过山东好汉的苦头。后来他们捉了强盗来,就把他们杀死了。有人说这太残酷了。他们说你们中国人捉了强盗来,也不是杀死吗?哪里去找地道的刽子手,这比砍头更爽快,更简捷嘛!
 
又说在青岛可分四等人,第一等人是白种人,尤其是德国的官商,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第二等人,中国的官员。第三等人,便是南方来的商人。第四等人,便是山东的土著乡民,对他们十分虐待,简直奴仆不如了。包天笑听后感叹地说:听了这样分成阶级,真令人痛叹不已。
  
在青岛,包天笑只住一夜,第二天便搭乘胶济铁路的火车前往青州府。写道“胶济铁路的火车,也分三等”,头等,车票用银两;二等,车票用银元;三等,车票用青岛发行的铜,并无座位,坐在地上……。
  
“起初,我问悦来公司,中国人也可以坐头等车吗?因为我坐到青岛来的德国轮船,中国人就不能购最高级的舱位”。数年以后,有位黄中慧先生,在胶济铁路头等车里,被德国人拖了出来,因为黄中慧是名人,上海各报都登载了这则新闻,要与胶济铁路办交涉。所谓弱国无外交,中国积弱之余,被外国人欺负的,岂仅黄中慧一人呢?
  

1898年《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后,青岛的人口逐年增加,但主要为工人和商业从业者,少知识分子,也没有中国人的作家,包天笑是第一位来青岛的近现代著名作家,也是第一个用文字赞美青岛的作家。

包天笑20至40年代,逐渐摆脱了编辑工作,专门从事创作和翻译。1949年初前往台湾,1950年转至香港,并定居,直至1973年去世。
  
包天笑在七十余岁和九十余岁时分别完成了《钏影楼回忆录》和《钏影楼回忆录续编》,合计五十余万字,可谓笔耕终生,至死方休。
 
( 作者:郝守杰 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

青岛故事
讲述青岛人身边的故事,面向文学爱好者,散文、小说,故事,诗歌、及各种文艺作品的创作等。投稿邮箱:dai_xinge2011@126.com 投稿需留实名,联系地址,单位、职业、电话。稿件要求原创,作者作品如有纠纷,与本栏无关。
 最新文章